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城市“八景”价值功能的ASEB+AHP解析——基于沈阳的实证研究

来源:知库网
中国名城城市经济与社会

城市“八景”价值功能的ASEB+AHP解析

——基于沈阳的实证研究

*

吕俊芳 张嘉辰

摘 要:城市是人类文明集中之地,“八景”是城市景观的典型缩影,其传承地域自然基因彰显地域文化价值.在对“八景”价值与功能进行了ASEB栅格解析的基础上总结出其社会文化、艺术欣赏、生态环保等价值功能,选取城市沈阳的“八景”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查阅法结合特尔非法拟定城市“八景”价值功能的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抽样选取专家和居民分别对城市“八景”价值功能进行权重评价,对评价对象权重的两组评价结果同中有异,这为城市“八景”的开发利用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八景”;城市;景观;价值功能。

Abstract: The city is the convergence point of human civilization . \"Eight Scenic Spots\" is a typical miniature of landscape in city. \"Eight Scenic Spots\" in city pass the regional nature gene over to the next generation and shows the regional culture value.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ASEB method,this paper makes a analysis on Value Function of \" Eight Scenic Spots\function of social culture, The value function of artistic appreciation, The value function of eco-enviroment protection .This paper selects \"Eight Scenic Spots\" of the city Shenyang as the research object . Useing literature sources method combining Delphi method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the value function of landscape of“eight scenic spots”in city.Useing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method,the author checks residents and experts .Then the residents and experts separately evaluate the heavyweights for value function of landscape of“eight scenic spots”in city. The evaluation results of two groups is difference in the same, which can point out the direction for development and use of \"Eight or Scenic Spots\" in city

Key words:\"Eight Scenic Spots\" ; City ; Landscape ; Value Function

中图分类号:K9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9)-05-26(4)

作者简介

吕俊芳,渤海大学管理学院、东北亚走廊研究院副教授,人文地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张嘉辰,渤海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1 引言

中国历史上有一现象,即经知名文人墨客题咏后,精选八至十个景观,以四字或三字命名为“八景”或“十胜”,后来一地多称其景物为“八景”或“十景”,例如燕京八景、盛京八景等,多记载于地理或历史地方志中,成为有地方特质的景观集称被广泛传颂。明清“八景”已在全国遍地开花,大到国家、地域、城市,小到村镇、寺庙、家族都有“八景”之说[1]。景观是由自然和人文地理事物和现象有规律地组合形成的地域综合体[2],城市“八景”是城市景观的典型缩影和地域自然文化象征,成为人们的集体记忆受到文人、士大夫等阶层世代吟诵。景观以其兼具经济、生态、文化等多重价值而为人类所重视,又由于人类活动日益强烈的干扰而面临景观破碎化和景观组分间连接性丧充分认识“八景”这一中国城市特有景观现象,失的威胁[3]。

挖掘其价值、发挥其功能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

目前学术界对“八景”的研究成果呈现多视角特征,[4-7],基于“八景”主要有:对“八景”文化视角的研究[1]、的园林艺术研究[8-9],对“八景”史学意义的研究[10-11] ,对“八景”旅游价值的研究[12]等领域,研究方法以质性方法为主。本文采用质性的ASEB栅格法,结合定量的AHP分析法,对城市“八景”的价值功能进行研究,希冀找到城市景观繁荣的新突破点。

2 城市“八景”价值功能的ASEB 栅格解析

ASEB栅格分析法是关注消费者体验的质性分析方法,其将SWOT分析法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分析,结合需求层次分析法的活动、环境、体验、利益分析要素互相对应,按从活动优势到利益的威胁顺序交叉组合,

* 基金项目:锦州市2018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研究课题“关于锦州红色旅游资源挖掘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研究报告”(编号:201802);渤海大学教学改革项目“旅游管理专业‘三横四纵’实践教学体系研究成果”(编号:BDJG-18-YB-B-24);渤海大学研究生教学改革项目“MTA校企联合培养研究成果”(编号:yjsjg20170020)。

26

China Ancient City

Economics and socityin Cities

形成16单元代码矩阵[13],并对16单元逐层进行分析研究,其地位非凡,因此城市“八景”此起彼伏如(见表3)。

以栅格的形式组成表格,称为ASEB栅格分析法。(见表1)

由于主观审美不同及客观环境的变化等因素,沈阳城城市“八景”以山、水、林、天象等自然元素,或楼、亭、市“八景”存在不同“版本”,数量也有增有减,内容传阁、桥、塔、庙等人文实景或生活情韵为依托题咏留志,承中有变化,如小河沿万泉河畔景观在每个版本中都有,是自然与文化融合的典范。对价值功能的研究有助于科天柱山(福陵)、辉山、浑河晚渡(浑河)、塔湾夕照(无学合理的利用“八景”,ASEB栅格法比较适合全方位垢净光舍利塔)、皇寺鸣钟(实胜寺)五景不同时期变化解析“八景”景观的价值功能。

不大,八景偏重在自然环境中取景,自然景观中又偏重山“八景”景观优劣势兼备,机遇与挑战并存,结合水,如沈阳的天柱山、辉山、浑河(沈水)、万泉河、万活动、环境、体验、利益进行剖析(见表2),可知“八柳塘等但其中的山水并非天然,而是人文化了的山水,承景”主要有社会文化传承、艺术欣赏、生态环保等价值载着“满韵清风”的历史记忆。沈阳“八景”用32字展功能,深刻认识其文化之变和生态之美,赋予传统“八现了城市安定祥和的格局,赞誉了身在其中的理想家园,景”以当代主流文化价值,“旧瓶装新酒”使其成为承融入崇尚自然的审美趋向、乐观豁达的思想文化、天人合接城市景观文化的重要载体,以此可传承创新地域文化,一的情趣志向及寓情于景的精神寄托等丰富内涵。

提升城市软实力。

表1 ASEB栅格分析代码矩阵

3 沈阳城市“八景”探查

活动

环境 体验 利益优势

SA SS SE SB

本文选取建城2300年历史的沈阳“八景”进行解析,劣势 WA WS WE WB沈阳是清朝入关前的都城(盛京),作为清朝龙兴之地

机遇 OA OS OE OB挑战

TA TS TE TB

表2 “八景”价值功能ASEB战略矩阵图

活动

环境 体验 利益1.受“八”所限,优中选1.八景情结、旅游氛围蔓延全社1.显露景观的文学艺术审美,1.显露景观的文学艺术审美,优的选景模式及生态审美会,强化“乡土情结”“家乡记忆”并创造了“经典之美”

并创造了“经典之美”

指向对现代文化影响大,和谐情感意象

2.历久弥新、影响深远,承2.历久弥新、影响深远,承优势

有现实意义

2. 历史记忆与时代气息的新旧结载几代、几十代人记忆与追载几代、几十代人记忆与追2.雅俗共赏的文化底蕴,合共存传载了地域文化的地脉、捧的“八景十胜”创造地域捧的“八景十胜”创造地域深得人心,文化活力持久,文脉基因

文化意义上的心理传承

文化意义上的心理传承

有传统文化的保存和审美双重特征

1.明万历年间, 朝廷诏令1.“旧瓶装新酒”推陈出新往往1.当代八景功利特征突出1.将景观程式化,使旅游难各地呈报八景,导致某些难负众望

2.文化认同危机导致当代文跳出其案臼另辟蹊径

劣势

拼凑、类似“八景十胜”2. “崇尚自然山水”影响下景观化体验浮躁、肤浅,出现“八2.当代根脉、地脉、文脉模推广流传

主元素虽为自然,但难掩’轻自景十胜”景观文化精髓“曲糊的城市建设颠覆“八景”2.自然经济产物的历史局然重人伦”文化色彩高和寡”文化地域性、民族性初衷

限性导致其很难与时俱进1.大型节事前后,效仿推1.儒家“比德”、道家“法自然”1.对景观高度概括提炼为旅1.新“八景”受热捧,官方出各地新八景,推高旅游审美与景观融汇共生

游体验提供新捷径

名人捧场,影响迅速扩张热潮

2. 综合整体的地域景观意象生动2.纪念重现旧八景、评选新2.雅俗共赏的历史记忆使“地机遇

2.文化与景观雷同危机呼呈现

八景,重拾“八景十胜”的方感”极强,客观上强化、唤原生态的地域“八景十强生命力和号召力赋予稳定地域景观意象

胜”

1.各地都有“八景”底蕴,1.视野、规模和配套突破“自娱1.实物不复存在与历史记忆1.当代八景文化的主题、标易被效仿,进入门槛低自乐”风险较难

原真性的两难境地,极易体准、新旧范围把握难度大,挑战

2.自然经济的文化产物,2.特色经典的“八景十胜”非一验失真

易出现地域文化逻辑混乱新时代效仿极易“画虎类夕之功,需长期积淀和培育

2.拓展延伸“八景十胜”内2.八景文化易被摊大饼式城犬”

涵外延的余地不多市化湮没

27

中国名城城市经济与社会

表3 沈阳城市“八景”景观一览表

出处

八景福陵叠翠、陡山霁雪、浑河晚渡、御苑松涛、柳塘春雨、道院秋风、三台夕照、万泉垂钓、神碑幻影、凤楼观塔天柱排青、辉山晴雪、浑河晚渡、塔湾夕照、柳塘避暑、花泊观莲、皇寺鸣钟、万泉垂钓

古塔昏鸦、故宫春晓、浑河晚渡、塔湾夕照、柳塘避暑、太清仙境、黄寺鸣钟、万泉垂钓

天柱神松、凤楼晓日、星阁晴霞、东塔春耕、四平灯市、北陵红叶、西园晚眺、万泉莲舟

天柱青松、辉山晴雪、浑河晚渡、塔湾夕晚、四平夜市、昭陵红叶、黄寺晚钟、万泉消忧

东行早市、太原灯火、隆业春游、南湖情侣、舞厅车云、工业废墟、站骚旅群、万泉扁舟

刘世英《陪都纪略》

层次对指标进行两两比较打分,并将结果输入计算机软件yaahp0.6.0,通过电脑求解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根λ和对应的特征向量ai,进行归一化处理,并进行一致性检验,最终得出专家和居民两组沈阳城市“八景”价值功能评价指标权重及排序,其中专家评价结果(见表6),居民评价结果(见表7),两组评价结果不完全一致,但也有趋同的指标权重排序。

两组针对子目标层的评价权重虽不相同,但排序却完全一致,两组评价排序第1的都是社会文化价值功能,说明专家和居民都看重沈阳城市“八景”这一价值功能,专家的权重评价更高一点,是0.553 1;两

廖润绂《陪京杂述》

钱公来《辽海小记》

金梁《奉天古迹考》

——

《东北先锋日报》

4 沈阳城市“八景”价值功能的AHP评价

AHP(层次)分析法是针对多层次、多因素复杂问题的简易定量决策方法,此方法在构建定量评价模型后应用特尔斐法,请专家打分,获得判断矩阵取值,进行整理、计算和检验,得到研究目标的评价综合层、项目层和因子层的排序权重及位次

[14]

组对艺术欣赏价值权重不同,但排序都是第2,居民的权重评价相对较高,是0.309 1;两组都把“八景”的生态价值放到第3,居民的权重评价高于专家,是0.280 7。通过两组评价得出沈阳城市“八景”的社会文化价值是最重要的,传承弘扬此方面的功能是其开发利用的重点;但是不能忽视“八景”的艺术欣赏价值,发挥此方面的功能吸引居民或游客观光体验是开发利用的又一方向;相比之下“八景”的生态价值弱一点,但不代表可以忽略此方面的价值功能,最下层目标层的评价最能说明此问题。

两组针对指标层的评价权重和排序,差异大于一致,从指标层总权重排序看,两组评价权重排序第1有所不同,专家组是文化标志度0.2321,居民组是愉悦度0.241 2;两组评价权重排序第2有所不同,专家组是历史承载度0.1835,居民组是文化标志度0.2228;两组评价权重排序第3有所不同,专家组是愉悦度0.1595,居民组是环境维护度0.1416;两组评价权重排序倒数1位不同,专家是环境维护度0.0884,居民组是历史承载度0.0621;两组评价权重排序倒数2位相同,都是新奇度0.2321.两组评价分歧较大的指标主要表现在历史承载度,专家组排序2权重0.1835,居民组排序7权重0.0621;环境维护度,专家组排序7权重0.0884,居民组排序3权重0.1416 。通过两组评价看出沈阳城市“八景”的文

经过半结构深度访谈和文献查阅,在遵循科学性、可操作性等原则基础上筛选出“八景”价值功能评价的基本指标,以此为基础拟定特尔菲调查问卷,搜集地理、旅游、生态、文化、艺术、建筑、景观多领域20位专家意见,最终筛选构建出一个专家意见集中度和协调度都高的10个指标,组成城市“八景”价值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指标共10项,分A、B、C3层,城市“八景”价值功能评价为第一层A目标层;第二层B为子目标层,包含艺术欣赏价值B1子目标,生态价值B2子目标,社会文化价值功能B3子目标;第三层C为指标层,由7个指标构成。

基于上述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通过滚雪球抽样分别邀请多领域15 位专家和30位居民(20位本地居民,10位外地居民)对各指标的权重作出判断,分

“八景”价值功能评价艺术欣赏价值B1生态价值B2社会文化价值功能B3化标志度和愉悦度是专家和居民比较在意的,说明“八景”作为地域景观的标志,为人们带来审美愉悦是其主流价值功能;专家和居民都不太在意“八景”的新奇度,说明大家不希望“八景”变得面目全非;专家和居民就历史承载度的分歧,表明专家期望“八景”承载城市的历史记忆,而居民恰恰相反,对其历史承载几乎不抱期望;专家和居民就环境维护度的分歧说明,专家不

新奇度C1愉悦度C2自然和谐度C3环境维护度C4文化标志度C5社会融合度C6历史承载度C7图1 沈阳城市“八景”价值功能评价指标体系

28

China Ancient City

Economics and socityin Cities

表6 沈阳城市“八景”价值功能居民评价结果

目标层 子目标层 子目标层权重(排序) 指标层 指标层权重(排序) 指标层总权重(排序)艺术欣赏价值B1

0.3091(2)

新奇度C10.2197(2)0.0679(6)愉悦度C20.7803(1)0.2412(1)沈阳城市“八景”生态价值B20.2807(3)

自然和谐度C30.4954(2)0.1391(4)价值功能环境维护度C4

0.5046(1)0.1416(3)评价

社会文化价值功能B3

0.4102(1)

文化标志度C50.5431(1)0.2228(2)社会融合度C60.3055(2)0.1253(5)历史承载度C7

0.1514(3)

0.0621(7)

表7 沈阳城市“八景”价值功能专家评价结果

目标层 子目标层 子目标层权重(排序) 指标层 指标层权重(排序) 指标层总权重(排序)艺术欣赏价值B1

0.2487(2)

新奇度C10.3587(2)

0.0892(6)愉悦度C20.6413(1)0.1595(3)沈阳城市“八景”生态价值B20.1982(3)

自然和谐度C30.5538(1)0.1098(5)价值功能环境维护度C4

0.4462(2)0.0884(7)评价

社会文化价值功能B3

0.5531(1)

文化标志度C50.4197(1)0.2321(1)社会融合度C60.2485(3)0.1374(4)历史承载度C7

0.3318(2)

0.1835(2)

太看好城市“八景”的生态维护功能,而这正是居民看2004.

重的。造成认识分歧的原因是双方考虑问题的立场不同。[3]肖笃宁,解伏菊,魏建兵.景观价值与景观保护评价 [J].地在今天城市化快速发展今天,土地利用方式正在发生日理科学,2006(4):4506-4512.

新月异的变化,居民希望通过让渡传统景观的历史感,[4]张廷银.传统家谱中“八景”的文化意义[J].广州大学学报(社换来生存环境的改善;面对城市化快速铺开,专家对城会科学版),2004(4):40-45+94.

市景观的生态修复维护价值功能几乎不抱希望,更希望[5]邓颖贤,刘业.“八景”文化起源与发展研究[J].广东园林. 2012(02):11-19.

城市“八景”能重现历史、回归田园。

[6]冯红英.从“八景”考察明清时期黄河上游区域生态文化[J].5 结论

安徽农业科学,2011(29):17978-17981.

[7]周琼.“八景”文化的起源及其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 [J].清基于AHP分析法的专家与居民两组权重及排序的评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06-115+160.

价从一定程度上为未来城市“八景”的开发利用指明了方[8]耿欣,李雄,章俊华.从中国“八景”看中国园林的文化意向,为城市景观的发展提供了些许借鉴。城市“八景”历识[J].中国园林,2009(5):34-39.

史悠久,其承载的精神和思想成为永恒的地域文化基因,[9]申月华,李硕,李品.“八景”文化对现代园林设计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5872-15873+15880

被世代传承。今天利用人们对“八景”的历史记忆和情有[10]徐赣丽,朱国佳.八景文化空间与八景诗画的文化遗产价独钟,重拾“八景”来集成式地唤起历史文化和乡土情结,值 [J].广西师范大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74-80.

援引现实时代精神酿造城市景观文化佳酿,装入“八景”[11]刘国强.湖南旧八景文化遗产刍议[J].中国地方志,这一“旧瓶”,形成新的生态景观文化效应。城市景观文2003(4):71-74.

化建设需要从“八景”中汲取营养,更好地满足自身的发[12]任唤麟.八景文化的旅游学分析[J].旅游学刊,2012(7):展所需,以实现城市建设健康、科学、可持续发展。

35-40.

[13]邓晓霞,严艳.基于ASEB栅格分析法的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1):128-133.

[14]李悦铮,俞金国.区域旅游市场发展演化机理及开发史[M].

参考文献: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

[1]赵夏.我国的“八景”传统及其文化意义[J].规划师,2006(12):89-91.

[2]吴必虎,刘筱娟.中国景观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责任编辑:张吉明

2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