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103
Veterinary clinical science | 兽医临床科学产蛋鸡肝脏损伤发生原因及诊治贺显昆(重庆市北碚区畜牧兽医局三圣兽医站,重庆 400718)摘要:产蛋鸡肝脏损伤主要是因为饲料营养价值投入不平衡,机体内营养代谢紊乱等因素引起肝脏出现脂肪性病变、出血的非传染性疾病。随着鸡养殖产业不断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产蛋鸡肝脏损伤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趋势,常呈地方流行或散发流行,国内养殖场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养殖场内产蛋鸡肝脏损伤一旦发生将会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该文主要结合一个养殖场的实际发病情况,分析了产蛋鸡肝脏损伤的发病原因和防治对策。关键词:产蛋鸡肝脏损伤;发生原因;对策中图分类号:S858.3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2096-3637.2019.19.0680 引言导致产蛋鸡肝脏损伤的原因多种多样,大多数与养殖场的饲料营养价值控制不当或营养过剩有很大关系,另外某些细菌或病毒感染也会导致肝脏出现一定程度的损伤。在集约化规模化蛋鸡养殖产业发展中,很多养殖户为了缩短养殖周期,加速蛋鸡产蛋,会在饲料中添加过量的能量饲料,大量能量饲料进入鸡体内后,导致鸡体能量堆积,个体肥大,在鸡的肝脏系统中蓄积大量的脂肪物质,如果这些脂肪物质不能在短时间内被消化代谢,会导致肝脏脂肪堆积。而在蛋鸡养殖中,如果饲料营养价值不足,尤其是蛋白质投入不足,会影响到肝脏系统的正常运行和正常代谢,尤其是饲料中的胆碱、维生素、氨基酸会参与到脂蛋白或运载脂肪辅助因子的合成代谢,这些营养元素投入不足,会导致鸡肝脏功能衰弱,最终导致脂肪堆积,引起肝脏损伤。1 发病经过2018年5月12日某规模化养殖场养殖的22周龄的蛋鸡突然出现发病,表现为产蛋率下降,鸡群中有个别鸡突然死亡,产蛋鸡生长到29周龄后,发病率与死亡率逐步升高。整个鸡群的产蛋率维持为50%左右,较正常水平下降了20%。发病初始阶段,患病鸡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作者简介:贺显昆(1970-),汉族,重庆人,专科。或临床症状较轻微,养殖户重视程度不高,随后病情加重的再次刺激加重病情。选择使用洁净的清水泼洒患病猪的体表,降低体表温度,同时肌肉注射0.1%的肾上腺素,每头猪肌肉注射3 mL。静脉注射5%的碳酸氢钠注射液,每头猪肌肉注射200 mL,静脉注射5%的碳酸氢钠注射液,每头猪肌肉注射200 mL,直到患病猪临床症状好转。通过采用上述手段治疗1周后,除有个别患病猪症状较严重,在短时间内治疗无效死亡外,其他患病猪临床症状消失,恢复到原有的采食水平,饮水正常,病情得到有效控制。5.2 预防实际生猪生产中,为预防猪应激综合征的发生,应从猪的品种选择出发,挑选抗应激能力较强的猪品种作为种猪。同时还应该调整养殖场的生产方式,保证猪群日常有充足的活动量,提高猪群身体抵抗能力和身体素质,确保猪舍光照充足,通风良好,合理调整注射内的温度和湿度,满足猪群生长发育所需保证,圈舍地面始终干燥整洁。另外,还应该控制合理的养殖密度,减少不同批次的猪混群次数,不同日龄的猪避免混群养殖。日粮搭配要科学合理,保证满足猪群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营养需求。另外养殖户还应该坚持自繁自育,全进全出的养殖模式,避免频繁的从外地引种,如果需要引种时,一定要进行严格的检疫检验。在猪群运输期间,尽量减少多种不良因素的刺激,避免捆绑、棍打、鞭打生猪,这样能有效降低猪应激综合征的发生。猪群到达养殖场后,应该立即进行单独隔离观察,并保证让猪群待在舒适的环境中,充分休息后再进行下一步的圈舍转移。另外,为了防范生猪应激综合征的发生,日常养殖中,可以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和硒制剂,或者定期注射氯吡嗪,在饲料中适当添加碳酸氢钠,避免酸中毒症状体液平衡,这样能有效避免猪应激综合症的发生流行。6 结束语养殖场饲养管理不当,养殖密度较大,圈舍卫生不良,粪便堆积严重,猪群长途运输到达养殖场后,环境突然发生改变,均会对猪群健康生长,造成不同程度的刺激,进而引发猪应激综合征。为更好的防控该种疾病,就要求基层畜牧兽医人员深入基层开展广泛性的流行病学调查,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养殖户切实做好养殖场应激源的控制,保证养殖的科学合理,降低发病率。参考文献[1] 付用田,周元军.猪应激综合征的鉴别与综合防治[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06(5):96.[2] 陈秀梅.猪应激综合征的综合防治浅探[J].畜牧市场,2008(8):19-21.[3] 曾咏梅.猪应激综合征的防控措施[J].当代畜禽养殖业,2017(3):58.104 ·2019.19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