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更与直觉综合主义绘画

来源:知库网


高更与直觉综合主义绘画

[摘要]在世界美术史上,往往将高更的绘画产生的时序与时代背景为基点定为后期印象派或者是后于印象派的近现代绘画风格,这并不准确。事实上,真正能够代表高更艺术风格的绘画则是直觉综合主义绘画风格。本文从高更的生活阅历、艺术思想、绘画作品等方面剖析了高更的直觉综合主义画风的概念、形成过程、本质特征与影响。

[关键词]保罗·高更 印象派 综合主义 直觉综合主义

保罗·高更(Pawl Ganguin,或译为保罗·高庚,1848-1903),法国著名画家。在世界美术史上,往往将高更的绘画风格定为后期印象派或印象派之后的画派,事实上,这种说法并不准确,高更已难以归属于后期印象派画家。从高更的生活阅历、艺术经历与遗存作品看来,他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精神追求、美学思想、表现主题、表现形式与艺术风格。总体看来,以1888年前后为分水岭,可以分为与直觉综合主义两种截然不同的阶段性绘画风格。关于高更摹仿印象主义绘画,本人在《高更其人与其画风》中已作详细论述,这里着重谈一谈高更的直觉综合主义绘画风格。

一、综合主义、直觉与直觉综合主义

美术史上所谓“综合主义”它源自“阿旺桥派”的 “克鲁阿宗主义”。它在贝尔纳理论的指导下,在绘画实践中表现为一种装饰画风格——图案平涂、色彩鲜艳,常常包以深色或黑色边框,就好像中世纪的有色玻璃或景泰蓝搪瓷一样。这种绘画风格被称之为“综合主义”。在当时,它是一种背叛传统,反对客观模仿,全方位地采用多种表现手段表现塑造形象,强调绘画的原创性、纯粹性、表现性、象征性、概括性与装饰性。它在吸取东方文化与原始土著文化的基础上,对抗现代工业文明与基于模仿说的所有艺术样式。综合主义开始从生活的真实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创造出一种“原始的、本能的、暗示的艺术”,体现了艺术的真实美、感性美、抽象美。它的题材直接来源于生活,又饱含了作者的主观感情,表现手法不拘泥于对自然属性繁琐的描摹,而是以简约的形式来表现画家对生活的感悟。高更的“综合主义”绘画观的核心是用抽象和象征的手法表达主观幻象。抽象代表对物象的概括、提炼和色彩的装饰化处理;而象征则代表艺术形式所反映的深刻思想和情感。

直觉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在知觉上的一种整体心理感应;“是一种无需经过大脑的思维过程而对对象所进行的一种直接、迅速、整体的,具有探测性质的判断”。

一位德国艺术教育家将这种感性状态的直观把握或重新组织称为“概要思维”。高更后期画风整体、简括、主观,具有象征性,这正体现了直觉思维的主要特征。

与高更同时代的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认为:直觉即创造,即是艺术。如果说柏格森是直觉主义理论的代表,那么高更便是直觉实证主义的先驱,直觉蕴含了高更一生的经历和艺术追求,他说:“在’直觉’这一词里是一切。”直觉的综合,是他后期艺术风格的主要特征,因而被笔者称之为“直觉综合主义”。

二、直觉综合主义绘画的形成

1.直觉综合主义绘画的初步形成

印象主义首倡忠实于自然的学说,他们的作品忠实于客观对象、环境及色光的直接表述,却往往受到客观景物、作画的时间、环境的制约,成为自然的奴仆。高更则别有野心。他相信:“善用自然而非在它面前卑躬屈膝,是艺术家的责任。”其实,艺术模仿自然的理论,从雅典时代的斐瑞克里兹(Periclean Athes)起,就使得艺术界走火入魔。高更对于自然主义的印象绘画的反叛情绪已是淤积日久。印象派的色彩,在高更的眼里已“堕入科学的论证,多了一个教条”。印象派和新印象派“这一大堆的所谓’正确的’颜色是没有生命力,冰冻了的,它们说谎”。他还认为“你不要这样多的照自然来工作。艺术是抽象。你取之于自然,靠您从它来做梦。”他愈年老,愈坚持通过科学与文学以外的绘画语言来表现世界,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这也是本人把他的中后期作品称作直觉综合主义的缘由。

在《听讲道后的幻觉》一画中,他的表现风格出现了质的转变,逐渐形成了绘画艺术的新概念——“以黑线条画轮廓,再涂以平坦的色面。”这幅画彻底放弃了印象派小笔触的表现方法,杜绝使用光影效果,也不用光线中融合的补色,而追求色彩的平涂手法,大胆夸张,具有象征意义。画中的牛、树的远近和天使的远近之间没有任何比例关系。“三种透视体系并存,表现出一种非物质空间的主观理想中的世界。”他注重于生命的体验与感性的表现,崇尚一种原始的、直觉的、象征性与装饰性的审美取向。这幅画标志着高更“独具一格”的画格从此脱颖而出。这幅画才是真正能够称得上是代表他的画风的作品。同年创作的《有光轮的自画像》和《黄色的基督》,颇为典型地继续了这种表现手法。画呈现最简洁的形式,色彩强烈,背景简化成节奏起伏的形态。它已说明“直觉综合主义”绘画的初步形成。

2.直觉综合主义绘画的成熟阶段

1891-1893年和1895-1901年在塔希提岛,可以说是高更一生中创作的鼎盛时期。毛利人黄色的皮肤,单纯而明艳的服饰,构成以黄、红、青、绿为主色的装饰性色彩。他们的生活习俗与神秘的宗教仪式,以及原始的地理,使得高更的

绘画更具有地域特色,画风更趋独特与完美。

1891年4月,为了追寻理想中的艺术天地,他经过63天的远航来到南太平洋的法国领地塔希提岛。在毛利人居住的地方,开始从事艺术创作。原始部落裸体女人的粗野健康、纯洁质朴、神秘奇异的美深深地打动着高更的灵魂。在这里,“高更那种绝望的、悲哀的情调已全然消失,”“他重新获得了平静、人性和快乐。” 在这里,他找到了自己生活的归宿和艺术的乐土,创作了一大批振撼世界的名作。主要的代表作有《幽灵在监视》、《奈娃·莫阿》、《海边的塔希提女朗》等。从这一系列作品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他的绘画特点:省略物体的细节描写,纯化物体主要构造;减少色调的微妙差别,舍弃中间色和反光等复杂的客观现象,用几乎未经调和的纯色涂绘,以粗黑线条勾出物体的轮廓;着色时只求画面大的色彩对比效果,强调其象征意义。这些作品,确立了他在现代美术史上的崇高地位。正如意大利美术理论家文杜里所说的那样:“高更在塔希提的生活缩短了他的生命,却拯救了他的艺术。”

此外,我们不能不提及高更在塔希提艺术生活的纪实性文稿—— 《诺亚·诺亚》一书。该书原汁原味地记录了高更在塔希提岛上的亲身体验和毛利土居人的神话及传说。这些让人回味的散文,在永恒的生活主题、象征与感性的幻想中回旋不已。我们可以从中挖掘它的艺术思想,创作方法及审美取向等。也充分体现了他的直觉综合主义成熟阶段的绘画风格。

3.直觉综合主义绘画的巅峰阶段

1895年,高更再次去塔希提岛。塔希提岛已今非昔比,曾经颇具贵族风度的高更如今已变得褴褛不堪。贫穷与疾病折磨,长女的去世,土居人的冷眼漠视,使得他孤苦零丁,痛不欲生。极度的悲痛之时,高更创作了《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儿去?》, 这幅作品“具有浓厚的象征意义。他的梦幻的记忆形式,创造了一个超时空的环境。人物形象在这个时空中,展示着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画面从右至左展示了人生的诞生、生活与死亡的三部曲。“一切植物象征着时间的飞逝和人的生命的消失。土地表示母亲,它赋予一切以生命,又使生命终结。”它是在“对未来的期望和对遥远年代的记忆之中”对充满焦虑不安和疑惑不解的人生做出的一次哲理性与总结性的思考。他“用一种抽象的精神意蕴,通过具象的艺术情境,展示他对人类生命意识的体悟。” 这是高更在绝望之前所画的巅峰之作,也是一幅直觉综合主义绘画的经典巨作。1901年,高更转移到多米尼克岛,他定居到阿图安并在木桩上建起了“安乐窝”。 1903年5月8日,高更在重病与绝望中去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