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九年级上册教案正版 - 16课17课

来源:知库网
学校:凤凰学校 课型:新授 备课人:周焕 备课时间: 累计节次:

16.孤独之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驱逐、嬉闹、凹地”等字词的音形义。 2.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3.品味小说精美传神、意味深长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

1.体会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理解标题的含义。

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品味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曾经感受过孤独吗?可以说,孤独是一根尖锐的针,常常刺痛我们脆弱的心,让我们难以忍受;孤独却也可以是一朵鲜花,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显得更加灿烂。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孤独是什么呢?今天我们让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体会孤独带给人的滋味。

二、自主预习 1. 背景资料

曹文轩,汉族,男,1954年1月生于江苏省盐城市农村。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读书,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委员,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和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代表作有《草房子》《红瓦》《天瓢》等;曾获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金奖、冰心文学大奖、国家图书奖等四十多种奖项。 中国少年写作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

2. 知识链接

学校:凤凰学校 课型:新授 备课人:周焕 备课时间: 累计节次:

《草房子》是一部关于少年成长的长篇小说。小说以一座建在“草房 子”里的学校为背景,写了男孩桑桑终身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他亲眼目睹或参与了一连串看似寻常但又催人泪下的事件。小说描绘了几个孩子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既弥漫着艰辛与苦痛,又闪烁着人性的光芒。

3.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轩(xuān) 嬉闹(xī) 凹地(āo) 雍(yōng) 掺杂(chān) ....胆怯(qiè) 撅(juē) 给予(jǐ yǔ) 觅食(mì) 撩逗(liáo) .....(2)词语释义

家底:家里长期积累起来的财产。 厚实:丰富,富裕。

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厉害。 境地:生活上或工作上遇到的情况。 置之不理:放在一边儿不理不睬。 觅食:寻找食物。 嬉闹:嬉笑打闹。 撩逗:挑逗,招惹。 依托:依靠。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这篇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答案示例:人物(主人公):杜小康

情节:一位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去放鸭。生活的艰苦、精神上的寂寞,压迫着他同时也锤炼着他的身心,在一场暴风雨后,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环境:无边无际地芦苇地、鸭群、风雨 2.这篇小说的故事结构是怎样的?

答案示例:开端:杜小康失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杜小康和父亲前往芦苇荡,并在芦苇荡安顿下来,享受着孤独的生活。 高潮:在暴风雨中,杜小康寻找鸭子。 结尾:杜小康父子放养的鸭子下蛋了。 (二)研读分析

学校:凤凰学校 课型:新授 备课人:周焕 备课时间: 累计节次:

1.突破重难

(1)请找出文中有关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 答案示例:出发时:茫然,恐惧

到达芦苇荡时:害怕,胆怯——安顿之后:感到孤独——时间久了:不再忽然地恐慌——那天雨后天晴:坚强。

(2)杜小康成长的三个时期分别是什么?

答案示例:第一个时期:家道由“家底厚实”而一落千丈,失学在家。 第二个时期:随父亲划着小船,赶着鸭子,过上漂泊的生活。

第三个时期:经历了长期的孤独生活,特别是经历了那场暴风雨后,杜小康变得成熟了,坚强了。

(3)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示例:①指现实中杜小康所处的环境的恶劣,并不是其他少年所处的幸福环境;②主要指出了杜小康由原来不能体谅父亲的难处到后来能帮助父亲,和父亲一起挑起家庭的重担并勇敢面对恶劣的环境,以自己的顽强、不畏惧战胜了困境,使自己真正成长起来。

(4)小说主人公是杜小康,但作者以较大的篇幅来写他父亲和鸭子的用意是什么? 答案示例:写父亲和鸭子,对完成杜小康这个形象的塑造有不可或缺的衬托作用。如:写父亲拼命赶鸭子,“不肯给它们一点儿觅食或嬉闹的可能。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点儿来,他也会像他的儿子一样突然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而也会打消离开油麻地的主意”“父亲显然也是慌张的。但他在儿子面前,必须显得镇静”。写鸭群“十分乖巧”“它们把嘴插在翅膀里,一副睡觉绝不让主人操心的样子”。作为成年人,经历了生活沧桑的父亲对前途未来都深感茫然和恐惧,何况小小少年杜小康?作为低等动物的鸭子,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尚且感觉孤独害怕,何况是作为人的杜小康?因此对这二者的描写,使得杜小康的孤独感受显得更为真切,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小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2.写法探究

请找出文中环境描写句段,探讨景物描写的作用。

答案示例:(1)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可以说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

(2)有关芦荡的描写。芦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学校:凤凰学校 课型:新授 备课人:周焕 备课时间: 累计节次:

(3)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成人般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四、课堂小结

成长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欢乐喜悦,也有悲哀烦恼,这就是生活。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永恒的主题。祝愿我们的同学们都能谱出一首健康的成长歌,长成一棵坚强独立的大树!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学校:凤凰学校 课型:新授 备课人:周焕 备课时间: 累计节次:

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慨叹、玄虚、渺茫”等字词的音形义。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学会区别驳论文中对方错误论点和作者的论点。 2.学习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的批驳方法。 3.体会本文尖锐犀利,带有嘲讽意味的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写作背景,理解重要句子的深层含义,增强民族自信心。

教学重点

1、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重要句子的深层含义。 2、学习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的批驳方法。

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重要句子的深层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国家是历史悠久、地大物博、文化灿烂的千年古国,从古到今,人们一直将这些引以为豪。然而,在1934年,“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侵略中国的步伐。在当时的情形下,有人散布出对抗日前途悲观的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当时的鲁迅先生愤然而起,写文章进行批驳,写下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驳论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与鲁迅先生一起感受民族自信力。

二、自主预习 1.背景资料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是笔名,本名周树人,是浙江绍兴人。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

学校:凤凰学校 课型:新授 备课人:周焕 备课时间: 累计节次:

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2.知识链接

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驳论是跟立论紧密联系着的,因为反驳对方的错误论点,往往要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以便彻底驳倒错误论点。

驳论文是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文体,在对一些社会丑陋现象的批判与揭露上价值尤为突出,但学生在写作中往往感到不知从何驳起,无从下笔。其实,这类文章写作有一个思路,那就是:(1)列现象,(2)示弊端,(3)探根源,(4)指出路。

3.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搽(chá) 玄虚(xuán) 省悟(xǐng) 渺茫(miǎo) ....脊梁( jǐ ) 诓骗( kuāng ) 慨叹 (kǎi) ...(2)词语释义

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省悟:醒悟,在认识上由模糊而清楚,由错误而正确。 舍身求法:为了真理和正义而牺牲自己。

光耀:文中指光辉,光大。也可以指光辉照耀(多用比喻)。

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后面的人就紧跟上去。形容踊跃前进,连续不断。 摧残:(使政治、经济、文化、身体、精神等)蒙受严重损失。

自欺欺人: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本文批驳了什么论点?作者的论点是什么,在这篇文章中得出了一个怎样的结论? 答案示例:批驳的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作者的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结论: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2.这篇文章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答案示例: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 第二部分(第3~8段):反驳对方的论点。 第一层(第3~5段):直接反驳。 第二层(第6~8段):间接反驳。

第三部分(第9段):得出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

学校:凤凰学校 课型:新授 备课人:周焕 备课时间: 累计节次:

底下”。

(二)研读分析

你认为鲁迅先生为什么要批驳“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个论点?

答案示例:在国家困难当头的情况下,强调民族自信力,唤起民族自豪感,是当时思想战线上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鲁迅先生心怀民族、国家,所以要批驳错误的观点,鼓舞民族自尊心。

四、课堂小结

从今天学习的这个部分,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明确了作者提出的论点。那么作者是如何具体论证自己的论点的呢?通过下节课的学习,大家会知道答案。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鲁迅先生驳斥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个论点。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如何驳斥该论点的。

二、合作探究 1.突破重难

(1)作者是怎样直接批驳敌人错误论点的?

答案示例:第3至5段,作者承认所摆出的论据是事实,是“真”的,但推不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结论,它们不能证明论点。他们早已失掉自信力,只是曾经有过“他信力”,现在发展着“自欺力”,因此现在叫嚷“中国人失掉自信力”,只是为了掩盖自己悲观失望、丧失信心的心态。这是直接批驳。

(2)作者是怎样间接批驳敌人错误论点的?

答案示例:作者在第6至8段,另立一个与对方论点对立的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第6段承上启下,正面立论,第7至8段热情歌颂富于自信力的“中国的脊梁”,从而驳倒对方。这是间接批驳。

2.品味赏析

文中有许多语句有深刻含义,请大家反复品读语句,联系全文,辨析下列句子中“中国人”的含义。

(1)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2)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3)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学校:凤凰学校 课型:新授 备课人:周焕 备课时间: 累计节次:

(4)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5)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答案示例:(1)“中国人”的含义是指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中国人民。(2)“中国人”的含义是指广大人民。(3)“中国人”的含义是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4)“中国人”的含义是指所有的中国人。(5)“中国人”的含义是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3.写法探究

这篇杂文的语言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请品读文章,找出能体现这些特点的语句。

答案示例:在文章开头,“总自夸着‘地大物博’”“只希望着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充满着嘲讽意味。“总”,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只”,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一味”,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这些尖锐泼辣的语言,栩栩如生地漫画式地画出了悲观论者的脸谱,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排比、反问、仿拟等修辞方法,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尤其是仿拟,仿照“自信力”,造出“他信力”“自欺力”,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仅仅改动一个字,就将反动当局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难忘。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80多年前,我们被外国列强欺侮的时候,鲁迅先生有自信,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力量有自信,中华民族有自信,所以,我们能在民族危亡的时刻,战胜敌人,赢得了胜利。现在,中华民族到了复兴的伟大时刻,我们有没有自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我们刻苦学习,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吧!

四、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学校:凤凰学校 课型:新授 备课人:周焕 备课时间: 累计节次:

18.怀疑与学问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譬如、腐草为萤、虚妄”等字词的音形义。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文论点层层深入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重要句子的深层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国当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叫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并且读书时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儿子竟如此难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二、自主预习 1、背景资料

顾颉刚(1893-1980),历史学家,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与辨伪,有不少创见。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学校:凤凰学校 课型:新授 备课人:周焕 备课时间: 累计节次:

2.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程颐(yí) 譬如(pì) 腐草为萤(yíng) 虚妄(wàng) 盲从(máng) 停.....滞(zhì) .

(2)词语释义

腐草为萤:语出《礼记·月令》,意思是腐草能化为萤火虫。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指一些不着边际的,不可捉摸的事物。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就自动破灭,形容情节、论点虚谬,经不起反驳、攻击。 尽信书不如无书:语出《孟子·尽心下》。原指完全相信《尚书》,倒不如没有《尚书》,后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辨伪去妄:要善于辨别,分清真假。 流俗: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盲从:盲目地附和随从。 墨守:固执拘泥,不会变通。

停滞: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进行或发展。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第1、2段提出了文章的总论点,这个总论点是什么?

答案示例:本文的总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的名言提出的,总论点是:“学者先要会疑”,或者是“学则须疑”。如果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表达,总论点是“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2.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案示例:这种写法,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的说服力更为增强。

(二)研读分析

第3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

答案示例:①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联。这段讲了做学问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是“靠别人的传说”,自己如何对待这“传说”,而下文紧接着就谈论这个问题。

②形成层进,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一层。这段讲学问的基础是什么,下面进一步讲如何对待这个基础,内容深入了。

③铺石垫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这个关系到全篇中。动议题的问题,本段虽未加以论说,而“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这点已在本段得到说明,这就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垫下了基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学校:凤凰学校 课型:新授 备课人:周焕 备课时间: 累计节次:

四、课堂小结

从今天学习的这个部分,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明确了作者提出的论点,并学习了课文前三段。那么,在接下来的部分中,作者又将如何论述自己的观点呢?接下来的学习将会告诉大家答案。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作者提出了“学则须疑”这个论点。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如何进一步论证该论点的。

二、合作探究 1.突破重难

(1)第4段可以分三层意思,是哪三层?

答案示例:第一层(开头到“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指出“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种“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怀疑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第二层(“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有什么科学根据”)举二例(“三皇、五帝”的传说、“腐草为萤”的记载)具体说明如何以怀疑的精神对待传说。

第三层(末句“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指出怀疑的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2)第5段和第4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4段还写第5段,是否可以去掉第5段?两段的内容有何相异?

答案示例:第4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精神对待,第5段则说“我们不论对干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各种各样的书本,各家各派的学问,做学问者时时在评判,常常要弃取,这方面论及了,文章的论述才算是全面,漏掉了,将是缺陷。写了第4段,又写第5段,可见作者构思的周到。

(3)第6段包含几层意思?彼此如何联系?

答案示例:本段包含四层意思:一、首句提出本段论点,即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二、(“对于别人的话……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讲道理论证论点。先从反面阐明,再从正面阐明。三、(“许多大学问家……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举实例论证论点。四、(“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到段末)归纳作结,照应论点。先从正面作结,再从反面强调:“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

学校:凤凰学校 课型:新授 备课人:周焕 备课时间: 累计节次:

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2.写法探究

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答案示例:本文的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 三、课堂小结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作者关于怀疑与学问之间关系的论述对今天的治学者或读者都是富有教益的,值得我们学习。

四、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