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数学有效预习的教学反思
对初中数学有效预习的教学反思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虽然课前预习对我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益处,无论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还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最重要的是我的学生数学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实践中,收获是有的,但是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现在我就把我发现的问题以及一点个人的实践反思总结如下:
1、学生对课堂教学缺乏应有的“新鲜度”
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新知”的重要保证,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课堂应重视新课之前的情景创设。但对于预习过的内容,原先创设的生活情境对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吸引力 就会有所降低,虽然知识学会了,但是对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就会有所忽略。
2、学生的“超前”发言影响课堂教学
预习过的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有所了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以下场面:教师在上课时想通过数学情景引入所学内容,但往往未说到一半,就会有学生叫起来“这用什么知识解决”这种由于学生的“超前”发言,提前结束了原本应该深入探究的过
程,导致课题环节会有所变动。
3、学生的课堂思维常常会局限于教材内容
学生预习后对课本上的知识会因为这一特征而造成“思维定势”。有时甚至会影响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对于正在发育中的中学生而言,对他们的未来发展也许会有不利的影响。
事实上,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难免都会遇到上述这些尴尬局面。然而,它们是否就是课前预习所带来的必然的结果呢?反过来说,即使学生没有预习,这些课堂现象是否就不存在了呢?在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科学施教,是教学的一条基本准则。与其说预习带来了不利后果,倒不如说教师更应该思考在学生预习后该如何教学。在我看来,上述的这些所谓不和谐的现象涉及到更深层次的问题,即我们的教学究竟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如果我们的教学只是照本宣科,那么这些不和谐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它与预习无关,而与教师的教法有关,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经过长时间的探索,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了解教材,了解学生,学生预习过的课,表面看教师上课很轻松,实际上教师面临着更高的备课要求.教师应该清楚地知道,哪些知识学生是完全可以通过自学解决的,上课可以一笔带过,甚至不讲;而哪些知识学生是很难理解的,上课时需浓墨重彩;还有哪些知识或技能学生掌握不全,需要教师补充说明.由于班级学生还有个性上的差异,还要求教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更加大了教师的备课量,所以要上好一节预习的新课对教师是一个考验,也就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准备充分,上课有了一定的针对性,就可以使预习的新课达到理想的效果,而使一些负面的影响减小到最低。
在教学实践中,我还发现虽然要求学生预习,其教学的效果会更好,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提前让学生预习,是否需要预习,可因学生与教学内容实际情况决定,可
是,在涉及到下列教学内容的时候,在我看来,预习是必不可少的。
1、动手操作性的内容
对任何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要知其所以然,就要亲自动手做一做,试一试。在教学这类需要动手操作的内容时,如果在课堂中准备教具或进行其他活动,往往时间紧且效果不理想。因此就要求学生在课前对教材有所熟悉,在事先准备好上课时所需要的材料。例如,在教学《截一个几何体》时,模具准备就很重要。如果让同学们主动去截一截,不仅收获大,而且能给课堂探讨、拓展的时间和空间,也使学生对一些比较抽象的几何体知识有了清晰的理解。同样,对有些“课题学习”以及课外进行的查阅资料、实践活动、实验操作等内容,也应进行课前预习,例如“税率”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就可让学生到税务部门询问纳税的意义、税种等,并选定自己较熟悉的一类税种了解相关的税率公式。可见,通过实践活动,既让学生直接感知有关“税”的知识,也体验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一般概念性的内容
概念作为构成数学知识的基础,在数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预习中,学生不仅可通过列举事例、动手实践、巧用对比等方式分析、感觉各种较为抽象的数学概念,又可为课堂中的学习包括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埋下伏笔。
3、与新知识紧密联系的旧知识
现行教材每个知识点分得较细,采用线性呈现,逐步引领的方式进行编排,随着时间间隔增长,许多知识容易被遗忘,在有效的时间内学生很难回忆全面,所以,有必要通过
预习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记忆,例如,“多边形”的镶嵌问题,就应事先让学生回顾有关知识,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有机衔接,作到知识块整合,形成知识网络,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向深度和个性化发展。
教学是一种艺术,课前有效预习更是教学中艺术的精品,如果能够合理地引导学生的课前预习,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特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