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大学生与时尚文化

来源:知库网


大学生与时尚文化

【摘要】时尚文化是一个社会变迁的文化的缩影,它具有娱乐性,崭新性、前沿性和娱乐性等特征。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转型时候,对新的文化有很强的适应性,最易接受时尚文化的潮流。时尚文化对大学生是把双刃剑,其正面与反面的影响对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和健康成长有很强的冲击力。大学生要正确看待与吸收时尚文化。

【关键词】大学生 时尚文化 影响 积极 消极

引言

大学生是社会中反应敏捷、情绪波动和行为多变的群体。作为社会具有较高知识素养的青年一族,其传统的文化承袭较为薄弱,更少文化惰性,因此更具有文化变革的适应性,最易接纳流行文化潮流的时代变迁,总是最先敏捷地作出反应,并产生种种行为后果。追逐时尚最有力的就是大学生,大学生常常不惜花费巨额代价来追赶时尚、时髦。这样就在大学生与时尚之间形成了一种共生性、互动性关系。然而,时尚文化是一种偶尔发生的、近乎崇拜的短期流行方式,有着明显的短暂性、情绪性和多变性。它由一小部分的前卫行为、先锋姿态,通过大众传媒向社会扩展开来,变成为公众注意的并在社会中广泛流行的文化现象。时尚文化的涌现,必然会影响到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确立。这种影响有的反映了社会向前发展的要求,使大学生获得了许多新信息、新观念、新思想,并从中吸取养分和精髓,拓展了他们的心灵空间和精神空间,出现了不少令人欣慰的变化。但是,由于大学生自身的辨别能力还比较弱,时尚文化又较多的是积极与消极并存,因此,当大学生处于多种流行文化时尚的包围之中时,时尚文化对他们的负面影响也很大。特别是大学生社会化程度本来就较低,时尚文化往往会使他们在社会现实面前变得无所适从,进而影响他们社会化的进程。

时尚文化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很多人会把时尚与流行相提并论,其实并不如此。简单地说,时尚可以流行,但范围是十分有限的,追求时尚是一门“艺术”。模仿、从众只是“初级阶段”,而它的至臻境界应该是从一拨一拨的时尚潮流中抽丝剥茧,萃取出它的本质和真义,来丰富自己的审美与品位,来打造专属自己的美丽“模板”。追求时尚不在于被动的追随而在于理智而熟练的驾驭。社会化是大学生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与外界的交互作用而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它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大学生学习社会知识、技能和规范,取得参与社会生活的资格,发展自己的社会性;二是社会把一个“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即社会按文化价值标准把大学生培养、教化成符合其要求的社会成员。目前,时尚开辟了大学生社会化的崭新时代,为他们提供了新的广阔空间,带来了众多的积极效应。

(一)时尚文化作为相当多数人的共识性社会符号和“通用语言”,有助于大学生与他人建立新型的社会关系,有利于大学生社会化范围的进一步拓展。大学生要实现自身的社会性,必须通过社会互动和交往来实现。而文化时尚通过跨国家、跨时空、跨民族的文化交流为大学生提供了方便且范围更大的社会交往机会,使大学生的社会性得到了空前的延伸和发展。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流行文化时尚不是因为某一权威人士或政府的权力而产生的,也不是靠某一权威人士或政府的命令可以立即消失的,而是靠社会上相当一部分人的自觉认同。流行文化时尚抓住迎合大众心理的卖点,再通过电影、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网络、广告或其它传播媒介向全社会铺开,具有相当的覆盖力和穿透力。加之文化时尚的始作俑者多半是年轻一代,接受者则大多由年轻一代扩展到年长一代。比如当今流行的烫头发的热潮,曾被老年人嗤之以鼻,现在竟快成了老年人的专利。另一方面,时尚文化呈辐射状,具有很强的动态性,就像流行病一样,一传十,十传百,迅速扩散到各地。因此,时尚文化的传播,克服了大学生以往仅仅在校园内“点对点”的交往的局限性,实现了与社会“点对面”,甚至是全方位的接触。大学生利用流行文化时尚这个“通用语言”,

在与他人和社会的交往过程中,无需考虑自己或他人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宗教信仰等社会现实生活中无法回避的因素。而因时尚兴趣、爱好、需要的共同性削弱了等级观念的障碍,形成了群体较为一致的审美追求,使得大学生能更从容地与他人进行交流与沟通,扩大了社会交往。

(二)时尚文化常常最敏感地反映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某些变革,其中包括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革命,有助于大学生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有利于大学生顺利参与社会生活。时尚文化不仅仅是文化的承传者,而且是新文化的创造者;不仅仅是传播文化和科学技术的载体,而且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时尚文化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介入了几乎所有的社会生活,无论从内容到形式,从过程到结果都体现出十分鲜明的社会特征:开放性、流动性和不重复性。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社会生活的任何变化,哪怕是微小的变化,都会或多或少地在时尚文化中有所反映。时尚文化的传播使大学生摆脱了校园文化所形成的固有思维和感觉习惯,并给予了他们一个接触和认识社会的切入点和制高点。比如在许多大中城市流行“吧文化”消费时尚,据了解,大学生把在酒吧与“老外”聊天当作是学习外语的“第二课堂”,不仅学习、休闲两不误,而且还能从那里了解外界的各种信息。时尚文化在提升生活情调的同时也显示了文化的自身价值。它适时传递一些新思想、新观念、新的科学技术成果以及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能帮助大学生在一个比以往更加广泛和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学习和积累知识,并能激发起大学生探索未知的念头。比如最新的MP5播放器、最新的装有电脑芯片的高科技电子宠物等,这些东西不再是沉闷的科技信息,而变成了大学生十分POP的流行资讯。这样,就会使大学生在对流行文化时尚的追逐中,变知识积累的单线发展为复线发展,从而培养了他们掌握多门知识并将知识活化的能力,为顺利参与社会生活积累了经验,增加了知识来源。

(三)时尚文化以推动社会发展进程、社会心理流变和提升生活品位等方式发挥着作用,有助于大学生将学习生活环境的选择逐渐向社会转移,有利于大学生在现实中成功实

现角色扮演。大学生在走出校园之前要近距离地接触社会、感知社会,调整自我与社会的差异,在时尚文化的导引下,根据社会角色的不同条件,选择不同的适应形式,承担起不同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而不同的适应形式的选择和适应能力的培养以及思想、心理上的准备,就是大学生成功实现角色扮演的最好体现。

(四)时尚文化本身的新异性以及鲜明的“标新立异”倾向,有助于大学生个性化风格和主体意识的张扬,有利于大学生发展和创新社会文化。时尚文化是文化发展中不断出现且十分必要的不稳定因素,作为修正、变革社会既有风俗和习惯的产物,之所以能流行,是同其大力宣扬、倡导求新求奇的思想密切相关的。大学生在流行文化时尚上表现出的热情、敏感和不甘人后,虽然有将其外部装置化的一面,但是,他们自己也因此发生着巨大的改变。作为社会化主体与客体,大学生既是社会化的对象,又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一方面,大学生对社会交流的渴望越来越高,他们害怕自己在时尚的世界里落伍或是落单;另一方面,他们又很强调个性,强调一种自主的选择。在时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他们对艺术的感受能力自然要比社会上的一般成员强上许多,对时尚的享受也越来越趋向多姿多彩的表现。追求时尚时,他们常常问自己那是否深得自己的心、适合自己的风格,他们往往从流行元素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部分,然后再融入自己的特色、感觉和喜好,再加上彰显时尚创意的风格元素,就有可能创造出另一种新的时尚文化,对社会文化作出新的补充和贡献。比如,大学生拿金庸的人物新编故事,家喻户晓的金庸人物,被大学生们用一招移花接木安到大学里,过上了大家熟悉或曾经熟悉的大学生活。在时尚文化中,大学生不再受传统教育中标准化、同步化、集中化的限制,不仅充当社会学习者的角色,而且还充当社会参与者和社会创造者的角色。平等、宽松、自由、新潮的环境,使大学生的个性张扬、创造性才能和主体能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也使他们成为接受、复制乃至创造新文化的先锋。满腔的热忱、旺盛的创造力和主动精神,最终使他们在一个较高的文化层面和更高的层次上完成社会化的过程。

流行文化时尚对大学生社会化的消极影响

应当承认,时尚文化在高奏凯歌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和谐的音符。在热衷于追求新奇、刺激、有趣时,时尚文化也往往可能冲淡对大学生的精神价值,对高尚道德理想,对人性全面发展,对人的终极关怀的追求的倾向,甚至出现对纵欲主义、颓废主义、虚无主义、享乐主义的有意无意的放任和玩赏的态度。这些都无疑会给大学生社会化带来消极影响。

(一)时尚文化导致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流行化”,引起大学生人生现、价值观的动荡,造成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偏离。目前,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20岁左右,这一年龄上的心理特征首先是性格、思维上的不成熟性,其次是极大的不稳定性。这种不成熟性和不稳定性的心理特征被赋予了浓郁的个性色彩和随意性,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思维方式上;无论是在文化行为习惯上,还是在生活方式上,大学生容易产生浪漫化、理想化和形式化,从而导致他们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不能进入应有的角色之中。流行文化时尚往往通过强迫接受、轮番轰炸、阿谀奉承、“摩登人物”示范传授和下意识暗示等心理和行为控制技术,充斥各种大众传媒,尤其是流行文化时尚提供给年轻大学生千人一面的成功者形象,均是着名牌服装、持无线电话、开私家轿车、住高级别墅等等。这些信息的反复强化和渲染,客观上助长了大学生追求名牌效应和高档化的攀比心理,必然形成大学生不良的“心理定势”,错误地把世俗观念当作了人生价值的真谛。而时尚文化缺乏批评地把这些隐含的或公开的价值理想标准和价值倾向一股脑推销给大学生,看似很实在,很贴近生活,实则拆掉了大学生心目中最根本的价值座标,使大学生不自觉地怀疑、调整、强化和拓展自己的时尚欲求。比如,近年来在社会上泛滥的黄色笑话或段子文化,在高校学生中越来越广泛地流传。由于大学生缺乏对社会生活深层的把握和透彻的理解,在面对这些时尚文化时,往往来不及也无法对之做详尽深刻的判断便被裹挟着盲目地追随,在失去根本方向之后,大学生已无法区分哪些时尚文化是社会生活所必需、哪些是未来发展所必备,因此对这些不断登台又不断退场的时尚文化只能是随波逐流、追风赶月了。价值取向的“时尚化”必然

导致大学生出现不严肃、不认真的态度和漂浮的作风,使其社会适应的功能大为减弱。

(二)时尚文化导致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外在化,忽略或无暇顾及修养、能力、素质等重要因素的培养,造成大学生人格社会化的缺失。随着市场化、商品化、城市化潮流对人们日常生活方式和精神生活方式的深刻影响,时尚文化在审美观点上的变化突出地表现为消遣、娱乐、休闲功能的上升。从这一提升的情况看,时尚文化已经不是仅仅为了满足生命机体的真切需求,而是为了满足个体扩张的心理需求。其似乎变成在一种大众化的社会中张扬个性的手段,由此达到心理上的极大满足。尤其是在近些年中,大学生对类似过程都已经不陌生,比如周杰伦热、大话西游热,直至最近的《蜗居》电影热乃至唐装热等等,这样的例子几乎举不胜举。即使某种时尚文化产生的初衷是善意的或无意识的,可一旦它在社会上大规模蔓延,所产生的后果乃至极其不良的影响,却未必与人们想象中的那样可以控制。事实上,代表时尚文化符号意义的元素在现代生活中早已无处不在。对年轻大学生来说,他们喝的已经不只是可口可乐的汁液,让他们High起来的已经不是单纯的“啪啦”街舞,符号意义已成为吸引大学生时尚选择的卖点。为了追逐时尚,大学生不惜按照市面上的流行模式包装自己,通过这些物品给自己贴上时尚、现代的标签,再加上时髦的举止与作派,其结果,使大学生更多地关注外表的独特和新奇,而并不注重其文化内涵和思想价值,追求的是感官享受乃至刺激而不是美的陶冶。时尚文化本来就具有快餐化的一面,而知识爆炸的时代特征更加剧了这一点。时下不少大学生浮于对时尚文化表象肤浅的认识,过分注重追逐外在行为而忽略内在素质的提高,这样就有可能导致以外表的颓废为时尚,从而不利于大学生优秀人格的养成,对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完成,显然也是非常不利的。

结语

时尚作为大学生完成社会化的载体之一,对大学生生活、工作、学习具有潜移默化的

影响,对大学生社会化具有示范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社会化的价值取向、人生定位。因此,要正确处理好时尚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各种影响,坚持其正确的导向性、人文性、开放性和高雅性,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并且努力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为大学生提供适应社会生活环境的条件和锻炼机会,全方位推动大学生社会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