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
摘要:文化是反映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创造性成果的一种社会现象
[1]。小学阶段的校园文化是我国文化建设的基础组成部分。通过强化小学阶段校
园文化建设,帮助小学建立正确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心理状态,促进小学生能够全面发展。阳明文化提倡“因材施教,首在立志,重在立德,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为当代教育提供了正确引导和启示。小学校园文化活动以此为思想基础,开展文化活动,将有利于培养“志向高远、品学兼优”的未来接班人。
关键词:阳明文化;融入;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一、引言
阳明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的有机融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意义。阳明文化与小学校园文化实现深度融合,能够帮助小学实现学科知识与精神文化两手抓,在深层次上解决学生的思想意识问题,在根本上促进“知行统一”,以科学知识体系指导实践,以知促行,以行践知,帮助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丰富知识,提高学习自主性和积极主动型。本文围绕,阳明文化在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促进作用,以及有效提升校园文化的举措等,进行研究和简单阐述:
二、阳明文化与小学校园文化结合的意义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于人的综合素质要求逐渐提升。育人的任务在小学教育阶段也成为了主要的工作目标。阳明文化是对孔孟学说的继承与发展,在教育领域其思想主要体现在“因材施教,首在立志,重在立德,知行合一”。这一思想与我国教改后的教学方向与目标不谋而合,只有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实现自我成长。小学校园活动开展过程中,将活动的设计与部署充分地结合“阳明文化”,也就是将新教改
目标与中华传统民族文化有机结合,让学生在通过参与学校的活动,学习阳明文化,逐步树立“仁、义、礼、智、信”的正确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学生的潜力。
三、阳明文化在小学校园文化活动中的融合策略
小学校园文化是校园的灵魂,文化在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渗透,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行为。阳明文化在校风、学风、教风等校园精神文化形态建设上都有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
1. 创立特色课程。在校园内全面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利用第二课堂的时间系统化的开展阳明文化的推广和传承工作。在课程中以阳明教育的“致良知”为切入点。成体系的开展活动,并成为递进式的模式进行教育,将良知教育加入小学教育改革中,在此笔者建议可以围绕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开展,主要是将历史中的优秀道德故事、名人轶事、优秀剧目等形式,在活动中进行推广。个人比较倾向与舞台剧的形式,技能锻炼小学生的表达能力、艺术能力也在表演的过程中,加入了阳明文化的元素,将我国传统的优秀道德品质、传统习惯等进行了潜移默化的推广。特色课程的开展可以根据学校的特点、教师的特长等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多种多样的教育形式去实现小学生德育工作的强化。
2. 围绕“立志、立德”开展校园活动。在阳明教育中“首在立志,重在立德”对于立志和立德进行了重点强调,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思想意识和心理发育程度都尚未程序,需要教师和学校,家长和社会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在小学阶段的校园文化建设中,要以正确的榜样、事例去引导小学生在内心中产生正确的人生志向萌芽和道德萌芽。对于人生树立正确的认知和态度,特别是对于社会上分数论、金钱论以及信息快速传播的影响,帮助小学生甄别优秀的信息和资讯进行学习和宣传。在校风建设中对于“立志、立德”的核心位置确定,是有利于小学生未来人生发展的重要环节,对于学校而言,也是能够保证小学教师在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能够顺利开展工作的基础和前提。笔者认为,现在一些视频平台、网红效应等现象的发生,给部分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思想认识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性,甚至是对于学习有所懈怠、思想发展上有所偏差。对于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未来发展都形成了错误的思想意识。学校将阳明文化的内容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以体现,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的开展,去吸引小学生的关注和兴趣,
并借此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以及积极的学习态度,主动求知的欲望。
3. 在校园内树立榜样队伍。校园的文化建设需要从多方面着手,首先是教师对于阳明文化的学习和掌握。学校要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将深刻理解并积极响应开展文化思想建设活动工作上取得有先进带头作用的教师,树立成榜样。并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探讨工作,带动全校的教师将校园文化教师当做重点工作进行落实,在教师层面的重视和配合,在教学意识和理念上的转变,将在其工作开展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正确健康发展。其次,学校通过校园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去努力挖掘小学生中的鲜活事例,以日常小事作为抓手,进行阳明文化践行着的榜样确立,让小学生知道并不是“大事”才能体现出道德品质,“知行合一”对于小学生阶段的要求,就应该是从小做起,将所学的知识,所学认可的道德品质,所掌握的优秀传统,在实际生活中去践行。作为学校,对于学生的行为和品质,既有监督的职责,笔者认为引导的职责更大。先进社会的信息快速传播,良莠不齐的信息一直在冲击着小学生,因此学校通过树立学校内的榜样队伍,帮助小学生在其学习生活中,能够通过正面榜样的模仿,逐渐形成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对学校而言也是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实现了理想的效果和目的。 总结:
学校的校容校貌表现的是一个学校的整体精神风貌和求学态度,对于小学生而言具有强大的引导功能。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创造一种积极的校园氛围,陶冶学生的情操,帮组学生构建完整健康的人格,在人文素养和知识结构等全方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阳明文化的思想主旨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高度一致统一,将其文化的主旨融入通过特色课堂建立、明确校园活动方向、建立学习榜样等手段,能够有效促进阳明文化与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高度融合,构建小学校园文化体系。在这项工作的开展中,需要全校师生发挥主体作用,共同打造学校的灵魂,凝聚集体的力量,提高学校文明程度,才能在学校形成以阳明文化为核心的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以及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薛振东. 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D]. 河北师范大学.
名校长工作室建设创新与阳明思想结合提升学校办学品质的实践研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