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药文献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9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结石的临床效果研究
鄂福胜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普外科,西藏 日喀则 857000)
【摘要】目的 研究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 挑选于本院行手术治疗的胆结石患者500例,由电脑随机分组,两组均250例,常规组行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实验组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和并发症概率。结果 实验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 对胆结石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具有显著临床效果,不仅能缩短患者术后排气和下床活动时间,还可减少术后并发症,有助于患者预后恢复。
【关键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结石;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6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9.5.9.01
1 材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挑选2017年1月~2018年1月于本院行手术治疗的胆结石患者500例,由电脑随机分成常规组和实验组,两组均250例,患者年龄12~75岁,平均(43.25±5.16)岁;其中女性350例、男性150例;两组患者病情检查均需进行胆囊切除术;排除恶性肿瘤疾病、脏器功能障碍、严重基础病、其他结石疾病者。两组患者在病程、疼痛程度等一般资料方面未表现出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常规组行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指导患者采取仰卧姿势后行硬膜外麻醉,之后依次切开患侧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前鞘,沿着纵向分离腹直肌,将胆囊底完全暴露出来,然后利用钳夹夹住胆囊底,在胆囊三角或网膜孔位置放入腹腔垫,游离胆囊组织,接着用胶海绵填充胆床,开展止血操作;实验组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指导患者保持平卧姿势后行全身麻醉,在其脐孔内下边处制作切口,插入气腹针,构建二氧化碳气腹,压力设置在10~12 mmHg,之后缓慢置入腹腔镜,通过内镜监视作用制作3个切口,待穿刺完成后,协助患者调整到头高脚低姿势且身体需轻微向左倾斜,角度控制大约30°,保证更加清晰
分组
术后首次排气时间(h)下床活动时间(h)术中出血量(ml)手术时间(min)
实验组(n=250)16.61±5.0711.48±3.3145.52±17.4965.29±16.73
手术视野,然后用齿抓钳固定胆囊底,且需分开胆囊管和血管,借助电凝钩全面显露胆囊三角,促使胆囊动脉和胆囊管保持游离状况,之后用钛夹器夹住,通过电凝将其剪短,接着彻底切除胆囊,清理胆肝床区域,待检查后,将腔镜切口气体放出,撤离穿刺套管,最后进行手术切口缝合操作。
1.3 评估标准
做好手术指标记录工作,其中包括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同时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将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和并发症录入SPSS 21.0软件分析、统计,t值检验计量资料,表示用(x±s),计数资料行百分率(%)描述,检验用x2,P<0.05,可知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对比
实验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手术时间等均明显比常规组短,而术中出血量也比常规组少(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对比(x±s)
常规组(n=250)26.74±8.3125.13±5.3763.28±19.8279.89±24.65
t16.45434.21410.6237.749
P0.0000.0000.0000.000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实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00%,常规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40%,组间差异较明显(P<0.05),详情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分组肾功能不全腹腔感染呼吸道感染切口感染总发生率
实验组(n=250)常规组(n=250)
01225(2.00)
235616(6.40)
6.015
0.014x2
P
呈现逐年增长现象,发病原因与基础疾病、肥胖等有关,其临床症状多表现为胆绞痛、腹部疼痛、恶心呕吐等,待胆结石进入胆总管中后,极易引发多种严重炎症反应。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比常规组更优(P<0.05)。
总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结石的临床效果较显著,不仅具有较高安全性,还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助于术后恢复,可推广应用在胆结石患者中。
参考文献
[1] 盛银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胆结石疗
效比较[J].当代医学,2015,21(14):57-58.
3 讨 论
随着人们生活规律和饮食习惯的改变,胆结石发病率
本文编辑:吴 卫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