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古文称谓有很多,以下是部分常见的称谓:
60岁:称“花甲”、“花甲之年”或“耆”、“耆老”。“耆”是《礼记·曲记篇》里对60岁的称谓,又因为历来都以60岁为老,所以又在“耆”后面加个“老”字,称60岁为“耆老”。
70岁:称“古稀”、“古稀之年”或“老”、“老传”。唐代大诗人杜甫《曲江二首》第二首写道:“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这后一句成为千古绝唱,家喻户晓,于是后人即以“古稀”或“古稀之年”来代称70岁。称70岁为“老”、“老传”,也出自《礼记》:“七十曰老,而传。”这种称谓因为敌不过杜甫诗句,所以不太普及。
80岁、90岁:称“耄”、“耄耋”。《礼记》里说:“八十、九十曰耄。”“耄”和“耋”都是会意字,指人年老,因此就把80、90岁的人称为“耄耋老人”。
90岁:一称“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面的斑纹就像老人褶皱的皮肤,所以用“鲐背”来比喻;二称“冻梨”。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许多老年斑,就像冻梨的皮斑,也是一种比喻;三称“齯”。“齯”就是婴儿刚生出的小齿。古人认为,大齿全部脱落,又生出如小孩那样的小齿,这是老人的特征之一,所以把90岁以上称作“齯”。
100岁:称“期颐”、“期颐之年”。《礼记》里说:“百年曰期,颐。”“期”指一个周期,即一百周年,如果加个“年”为“期年”,则指一周年。“颐”是保养的意思,《礼记》里这句话是说人到了一百岁,应当更加需要保养,所以把100岁称作“期颐”或“期颐之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