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学校文化就是学校的全部

来源:知库网
学校文化就是学校的全部

凯特立教育策划机构 陈代驹

引 言

笔者有幸率领一帮有志于研究学校文化的教育使者(我们自命为教育使者),数年来,北上蒙古,南下贵黔,东去苏杭,西抵川藏,与200多位校长抵足、与各路教育精英切磋,终于入门入路,小有所得。但对于学校文化到底是什么,学校文化建设到底能走多远,我们却始终充满着不可言说的困惑!如果学校文化只是迷人的装饰,只是五味俱全的香氛,那么,不建设也罢!毕竟,中国还穷,教育经费十分有限,山里的孩子更需要牛奶和鸡蛋,留守儿童还需要“妈妈”老师的抚慰„„但是,笔者集数年教育策划经验之所成,得出观点——学校文化就是学校的全部,换句话说,学校文化建设做到极致,学校就真的成了一所好学校,学校就再也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了。一家之言,望读者指教。

一、 从“学校”说起

根据历史记载,早在4000多年前,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自夏商,便有了“庠、序”(就是学校)。孟子曰:“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学校一出现,便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为己任。到了周代,学校的名称又有一些变化。据《学记》记载:“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塾、庠、序、学即是周代学校的名称。西汉时期,学校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种,中央设太学,是国家最高学府,相当于今天的大学。地方上置学宫。到了唐代,古代办学达到了极盛时期,学校分类更细,明清时的学校基本是承袭隋唐,但由于科举制的发展,学校成为科举制的附庸和装饰品。清末,开始兴办近代教育,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中称学校为学堂。到1907年,新式学堂遍设各地。辛亥革命后,教育部公布新学制,“学堂”一律改称“学校”,并一直沿用至今。由此可见,教育是和人类社会同时出现的社会活动,而学校作为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专门教育机构,则是社会和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而学校所代表的含义,大概无人不晓。但在一个200位校长的培训课上,教师出了一道小题目:请给学校下一个定义,或者用一句话概括学校。结果让人大跌眼镜,居然出现了五十多种答案:比如教育的场所、校园、老师和学生生活之地、法人组织、事业单位„„不一而足。那么,到底什么是学校?其实,价值观不同,答案肯定不一样。笔者以为:学校乃传播文明,传承文化,教书育人之地。一家之言,可能有读者不同意,认为这样的概括有失偏颇:学校担负着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的重任,不仅培养劳动大军,还要培养精英人物。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当然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如选举,为政府宣传,统一人们的认识„„殊不知,在强调其功能性基础上,我们却将“人类活动开创社会文明”的价值思考放在了一边,遗忘了文明、文化的价值花朵,更多地以功利性观点看待世界、看待教育、看待学校,遗忘了文明的传播,文化的传承。殊不知,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校”。

二、冷眼看“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实际是两个词:学校+文化,或者表述为“学校的文化”。通俗地讲,学校文化是由“学校”和“文化”组成的偏正词组,其重点是“文化”。

那么,什么是文化?这个概念真有点大,是研究学校文化不可回避的话题。据查,“文化”有四百多条定义:“以文化人”,“文明化人”,“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就是因为人有文化”,“科技、宗教、哲学、艺术等统称为文化”,“人类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林林总总的概念让人摸不着头脑,究其根本,文化就是人的价值体系和处事态度。

学校文化也即是指学校内人的文化,是学校管理者、教师、员工及学生的价值体系和处世态度,是价值体系指导下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这便是学校文化的主要内容。当然,广义的学校文化也包含学校的物质实体。

上文已经说到,学校的本质是育人的场所。因此,学校存在的理由只有一条:培养人。(虽然家庭也有同样的功能,但学校更专业,而且学校只有这一单一功能。)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育人目标是什么?学校的教育思想构成学校文化的主旋律,也是学校文化最大的特色。因此,学校文化实际上是学校精神、学校教育思想的集中表达。

学校文化不等同于校园文化。学校文化不是环境优化和学生活动。学校文化更为丰富于教师文化、管理文化和课题文化中。学校文化是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妥协。学校文化是教师文化冲突的融合体,学校文化主要是隐形的潜规则,是一种弥漫于校园的氛围。

三、为什么说学校文化就是学校的全部

学校文化是指一所学校经过长期发展积淀而形成共识的一种价值体系,即价值观念、办学思想、群体意识、行为规范等,也是一所学校办学精神与环境氛围的集中体现。学校作为一个发展的系统,其学校文化由外至内包括:表层的物质文化——学校的校舍、设施、环境体现出的文化色彩;浅层的行为文化——学校成员的行为体现出的文化氛围;内层的制度文化——学校各项制度体现出的文化特点;深层的精神文化——由价值观念决定的办学思想和群体意识。各个层面的文化通过协调一致的动态作用,实现着对人的真正“改造”,也正是在这样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中,教育的目的才真正得以实现。

既然学校的使命就是传承文化、传播文明,学校的功能为教书育人,因此可以说学校生存的唯一理由即是因为文化。除开办学校的其他机构,如果用“文化”去概括,还显得牵强一点,但学校不一样,学校的一切实质上都可以用“文化”包括之。如果没有文化,肯定没有学校。(哪个家长愿意让孩子到没文化的学校学文化?)如果失去文化,学校还剩下什么呢?

四、学校文化的核心 笔者观点: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教育思想和价值体系。 学校文化建设的终极指向是让学校文化化。 从学校文化到文化学校,是教育人的追求。 学校文化建设的目标是解决教师文化冲突。

在研究学校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学校,不管是搞“特色学校建设”或者“校园文化建设”,都无所适从,不知从何下手,虽然书籍和论文汗牛充栋,所谓的文化公司也如雨后春笋。然而究竟有几人能把“学校文化”说清楚,它从

哪里来,又到哪里去?

首先,学校文化肯定不是装饰,不是“Logo”,不是校歌校训;学校文化也不是一场活动,一起改革运动,更不是精美的汇报材料。学校文化的核心到底是什么?教育思想与价值体系!

什么是教育思想:学校精神、办学理念、育人目标、育人方式、管理目标、管理方式等组成了学校的教育思想。当然,也许更为复杂、系统、不可捉摸,但也大体如此。

什么是价值体系:价值观、学生观、教师观、育人观、管理观等构成学校的价值体系。通俗地讲,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该追求什么,该摒弃什么,这就是价值体系。

学校文化要解决的就是上述问题。学校文化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潜意识”、“潜规则”,隐性的东西远多于显性,像空气般无处不在,说不清道不明,像灵魂漂浮在空中,左右着人的行动。

毋庸讳言,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文化也不例外。文化既有精英文化,也有大众文化,既有阳光积极向上的一面,更有阴暗消极颓废的一面。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就是要抓住他们、发现他们,发扬光大、摒除灰暗,达到师生趋同,形成统一的“潜意识”,达成共同的优秀的“潜规则”。

下面,笔者就学校文化与校园文化、学校文化与学校特色、学校文化与学校品牌、学校文化的分类做一个简要的说明。

学校文化与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上世纪三十年代发端于美国,八十年代起于国内,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现与学校文化有点混淆。但是,校园文化更多指的是校园活动,更多是指学生活动及学校物理环境的文化优化。大多数时候,领导、校长、社会人士说的校园文化,主要就是指物质文化及活动文化。学校文化更多指向人、指向组织。学校文化包括校园文化,即: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之一部分。

学校文化与学校特色

现在,“特色”已成为一种运动,或为学校快速发展的有力武器。所谓的学校特色、特色项目、特色学校,虽然是三个不同的概念,互相也有从属递进关系,但不是本文主题。

笔者一直认为,特色学校如果没有特色文化,一切特色无从谈起。离开了文化的特色,充其量是一个噱头,或曰这种特色至少是致命的,上不了层次的。

学校文化的特色是学校最醒目最有生命力的特色。 学校文化与学校品牌

其实,我一直反对学校品牌或品牌学校的说法。学校是事业单位,不是企业。学校千万不能功利到我的品牌值多少亿的算数游戏中去。学校需要的是回归教育本质,按规律办学。所谓“平心静气”是也。

当然,物化的今天,一切,按商品价值论,学校也概莫能外。那么,笔者以为,学校品牌价值即学校软实力的核心是学校文化,或曰学校的文化力。

学校文化的分类

按人分类:校长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职员文化、干部文化、家长文化。

按形象分类: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

按组织分类:管理文化、班级文化、科教文化、寝室文化、社团文化。

五、学校文化建设的目标

前文实质上已说清楚学校文化建设的目的了,这里笔者要强调的是: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过程即是结果,过程就是目的。

学校文化建设显然不是为了改造环境,更不是精美的汇报材料,让学校好看,让领导高兴。学校文化建设是为了形成师生共同的价值观,让教育思想更适合学生,是解决灵魂深处的问题,让心灵发生共鸣。这是一件难事,一件大事,一件看不见摸不着,又无处不在的终身大事。因此,它必须走进人的灵魂,它必须持之以恒,经过漫长的旅行,方能有所成就。

我们说,过程大于结果,过程即是结果,过程即是目的。换句话说:学校文化建设根本就没有目的,没有终极目标。从学校发轫到学校关闭,学校每时每刻都必须进行文化建设。以前我们是无意识地搞文化建设,现在是有意识有方法有操作的进行文化建设。从自然状态逐渐到自觉状态,是一次思想的腾飞,方法的进步,是质的提升。

六、学校文化建设的反思

几年来,笔者虽然与200余所学校合作文化建设,足迹踏遍大江南北,也看到,近年来文化建设公司全国一夜间已冒出百家。学校迫于政府的压力,迫于周边学校的竞争,纷纷祭起校园文化这面大旗,或曰“特色化”,或曰“文化化”。但是我必须大声疾呼:

学校文化建设绝对不是环境改造! 学校文化建设绝对不是玩文字游戏! 学校文化建设绝对不是有好听的校歌校赋! 学校文化建设绝对不是搞一个或几个特色项目! 我们必须反思:

学校文化建设不能表象化与浅层化! 学校文化建设不能功利化与断续化! 学校文化建设不能泛行政化与外包化! 学校文化建设不是校长一个人的事! 学校文化建设更不是校长不参与的事! 什么是真正的学校文化? 怎样进行真正的学校文化建设? 学校文化建设的正确方法是什么?

笔者在此,邀约教育界、理论界有识之士,大家一起共同来研究。 我们的“学校文化在线”网站马上面世,其目的就是搭建一个网上交流平台,让有关的学者、实践者有一个说话的地方。

愿“学校文化”真正站起来! 后记:

这样一篇短文,本来没有什么后记,但因版面限制,许多的话如骨在喉,必须得狗尾续貂。

笔者在文章中本想说的观点是:学校文化建设不是形象工程,不是政绩工程,但也绝不排斥让学校环境艺术化,学校物质品质化。本来小草跳舞、石头唱歌、墙壁说话是环境育人的最高境界。学校文化建设也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且物化的过程必须要有主题文化、核心理念、价值体系做指引。我想说的是:如果进行学校物化的“校园文化”提升,只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启蒙阶段,后边的路十分漫长。当然,我们也欣然的看到,许多校长卧薪尝胆、殚精竭虑地在进行学校文化深度思考,对学校文化进行五年、十年,甚至是二十年的规划。

本文的观点仅是一家之言。作者本意是抛出砖头,寻找一批志同道合者,尤其是一线的校长们一道将学校文化建设进行到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