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自主发问 自行探究

来源:知库网
一、“自主发问 自行探究”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

“自主发问 自行探究”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是一个以元认知理论支点构建起来的教改模式,着力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教改理念。弗拉威尔(j. h.flavell)认为,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部分。在认知活动中,这三个部分和认知行为组成一个互动的统一体,共同实现对认知活动的监控、反馈和调节。学习过程应该有效的促进学生元认知知识的形成和元认知体验,并提供完善的有利于学生元认知监控的环境。 1、元认知理论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元认知能力是学生在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以学生对学习活动自主,积极参与为前提和基础。科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始终有元认知的积极参与,离开了元认知的过程,否则科学问题的分析探究过程就要受到阻碍甚至终止。因此,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首先要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陈旧观念,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意识,创设情境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探究学习,由学习痛苦体验变成探究愉悦体验,由学习教师监控变成探究自我互动监控。 2、元认知理论支持互动式合作教学

教师、学生、教材、媒体是现代课堂的教学四元素。它们之间形成了立体的信息交互传递与交流加工图式网络。在此图式网络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协作,更具情感性与可控性,他们之间的互动直接影响其它元素之间的互动频率及效果,在学生探究学习过程中更有利于元认知能力的完成和发展。因此,互动式合作教学策略更有助于学生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的形成和完善。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教与学交互影响的能动过程,是师生及学生之间进行的一种知识、体验和监控交互统一能动的交往过程。为此,教学必须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的个体与群体、媒体、环境的互动,强化和协调学生与诸教学要素之间的交互影响,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生动活泼地投入自主探究中。

3、元认知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倡导自主发问

元认知理论认为学习者应有适当的成功与挫折等认知体验,同时还应有内外动力促使其全程自我调节自我监控,从而顺利完成认知学习行为。自主提问教学能较好处理上述问题。信息加工理论认为,学生要成为积极理解和独立思考的主体,就必须自主提出问题来,引导注意力和促进思维活力。而教师的提问则无法达到相同的刺激强度和效果。因此,教师只宜提出导向性问题,指引学生思维的方向,而无法代替学生的自主提问。所以从信息积极加工角度看,学生自主提问优于教师提问。 学习的心理机能就是认知的、行为的、环境的诸决定因素之间不断的交互作用。同时,心理学研究表明,智力创新的形成与发展,“永远起决于主体的积极过程。”由此可见“自主发问 自行探究”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是满足上述理论要求的。 二、“自主发问 自行探究”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的价值取向 1、努力实现教学过程“两主”作用有机结合

“自主发问 自行探究”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实际上是试图体现发现法、问题解决、引疑法、尝试指导效果回授等诸多教学模式的共同优点;试图努力实现教学过程“两主”作用的有机结合。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创设好的问题环境,激发学生自主地探索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在问题的探索、发现、解决上,而且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程度和方式,由学生自主控制来完成。

2、努力实现教学过程由教为主到以学为主的重心转移 教师要从培养学生能力,特别是培养创新能力的目标来组织教学,就不能单纯地在课堂上只传授知识,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也不是简单地只由教师来讲授,而是要通过学生自主地自学探索,教师平等地参与学生的探索和学习活动来完成,并实现教学过程从以教为主到

以学为主的重心转移。在这里,教师不应只是“讲演者”,不应“总是正确的指导导者”,而应不时扮演下列角色:“模特”——他不仅演示正确的,也表现正常的失误及纠正失误的思维技能;“参谋”——提一些求解的建议,提供可参考的信息,但并不代替学生做出决断;“询问者”——故作不知,问原因,找漏洞,督促学生完成进度;“仲裁者”——评判学生工作及成果的价值、意义,鼓励学生有创造性的想法和作法。 3、努力实现学习过程由他律向自律方向的积极发展

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索精神、创新意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而这个过程正是把教师的外部控制转变成学生的自我控制的过程,也就是由他律向自律转变的过程。“自主发问 自行探究”的“导学”是为学生提供一种学习的“模本”或“示范”,是学生完成自学的体验和准备。而学生在“导学”启示下进行探索,学会自学,掌握学习过程和自主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接受成功与挫折的体验,这对增强学生学好的自信心,培养意志品质、交往能力都是十分有益的,进而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为“可持续发展”和“终生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三、“自主发问 自行探究”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运作的基本框架

创设情景 互动讨论 自行探究 评价反思 求异探新

自主发问 共同探析 解决问题 巩固成果 螺旋周转 1、创设情景自主发问 根据教学内容,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提出或设置问题。如:让学生通过自学课本提出和发现问题;根据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设置问题;根据学生在学习讨论、研究中的发现引出问题;从上课开始的10分钟,自行设计相关的问题。问题是思考的起点。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教材或课本内容提出或设置需要解决问题,实际上,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读书,积极思级,激发探索问题的主动性,使学生明确本节课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2、互动讨论共同探析 对第一环节提出或设置的问题,教师要通过引导、类比、对比、联想、观察、实验、归纳、化归, 引入探索、有希望成立的猜想;事项分解成更小、更具体、更可操作、更熟悉、更清晰并表现出递进层次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的思考更科学化,为培养创造性思维作好必要的思考准备。

3、自行探究解决问题 在第二环节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应用学过的知识自己解决问题。特别要鼓励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中的独创性和创新精神。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是“各自为战”,也可以“分组分群”,还可以“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式进行。对于一时“迷路”的学生,不要马上否定,而要尽可能地肯定学生思维中的合理成分。要激励学生,争取给更多的学生创设参与机会,使全们得到自主解决的训练和感受成功的体验。 4、评价反思巩固成果 教师引导学生对二、三环节中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成果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总结。比如,让学生来评价:探索发现的是否充分,问题解决的是否有效、彻底、简洁,得到的主法和结果有何意义,有何应用价值等等。对于某一学生的评价或小结,教师还可以让另一个学生再作“评价”的评价,也可以让学生构作一些练习来巩固学习成果。

5、求异探新螺旋周转 课的结尾,教师要引导学生变维(改变问题的维度)、变序(改变问题的条件、结论)等方式来发散式提出新问题,并将新问题链引向课外或后继课程。需要指出的是,这里引导学生提问题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设问、疑问、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习惯。能否最终解决问题,由于受多种条件的限制,已不是最重要的了。最后教师布置三类作业:a类——不限定格式、主式的作业,如阅读参考书的相关章节,预习或在教科书的白边处写批注,作略解等;b类——有指定要求的常规书面作业,要“少而精”;c类——选作性作业,或探索性作业,或微科研小课题等。

上面由5个环节组成的“自主发问 自行探究”教学模式,在具体实施或操作时,时

间上不受单一课时的限制。可以是一个教学单元(如连排两节课),也可以是一节课的局部环节,甚至可以延伸到果外活动和寒暑假的作业中去。它不仅能够使课堂活跃,大大调动学生学习和积极性,激发起学生的探索欲望,而且在探索中发现问题、分析归纳问题、尝试解决问题、评价解决问题成果和进一步探索新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思维方式得到科学引导,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