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医体质学的研究进展_许飞龙

来源:知库网
DOI:10.13193/j.archtcm.2011.09.73.xufl.003

第29卷第9期

中华中

医药学刊

Vol.29No.92011年9月CHINESE

ARCHIVESOF

TRADITIONALCHINESE

MEDICINE

Sep.2011

中医体质学的研究进展

许飞龙1,符林春1,岑玉文

2

(1.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广州510405;2.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感染科,广州广东510060)摘

要:随着医学研究从以“病”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方向发展,体质研究得到普遍重视。对中医体质

学相关研究文献从6个方面进行综述:体质的概念、古代文献、现代分型、体质与证候、体质与组学、体质与疾病的相关性,

最后提出中医体质学应与临床紧密结合的发展方向。关键词:中医体质学;文献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11)09-1997-03

ProgressonResearchofChineseMedicalConstitution

XUFei-long1,FULin-chun1,CENYun-wen2

(1.GuangzhouUniversityofTCM,Guangzhou510405,Guangdong,China;2.Guangzhou8thPeople'sHospltal,Guangzhou510060,Guangdong,China)

Abstract:Thefocalpointofmedicineresearchischangingfrom“thedisease”to“thepatient”,thereforethere-searchofconstitutionwillbepaidmoreattentionbytheresearcher.TheliteratureofChinesemedicalconstitutionhasbeenmadeacomprehensivesummary.Chinesemedicalconstitutionissummarizedinsixaspects,astheconception,theclassification,thecorrelationwithChinesemedicalsyndrome,genomics,

andclassificationofdiseases.Finally,itsug-gestthatresearchofChinesemedicalconstitutionshouldbecombinedwiththeclinicalresearch.

Keywords:ChinesemedicalConstitutionofTCM;LiteratureResearch;Summary体质现象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指素。先天因素是人体体质形成的重要基础,而体质的转化人体生命过程中,

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形成的与差异性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后天因素的影响。另一方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面,也反映了机体内外环境相统一的整体观念,说明个体体有特质。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自然、社会环质在后天生长、发育过程中是与外界环境相适应而形成的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

[1]

。中医体质学以生命体个体

个性特征,即人与社会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也就是中

的人为研究出发点,

宗旨在于研究不同个体的人的体质构医学中的“天人合一”的整体观[2]

成特点、演变规律、影响因素、分类标准,从而应用于指导疾1古代文献有关体质的论述

病的预防、诊治、康复与养生,达到提高个体的人的生命质《内经》认为体质的形成受到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一

量。

是先天因素,一是后天因素。在先天禀赋与体质形成的关体质,顾名思义,体,指身体、形体个体;质,指素质、质系上认为,

由于先天因素的影响,人自出生就存在着个体体量、

性质。包括有身体素质、形体质量、个体特征等多种含质和人群体质特征的差异: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高有矮。义。中医体质学中,体质的概念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强在后天因素与人体体质形成的关系上认为饮食结构、自然调人体体质的形成基于先天禀赋和后天调养两个基本因

环境与社会环境是体质特征形成的重要因素。且《内经》还认为,体质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变收稿日期:2011-04-17

化。它的发展经历了

“稚阴稚阳”“气血渐充”“阴阳充盛”基金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重大专项课题资助项目(2008ZX10005-

“五脏衰弱”。且因性别的差异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女001);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启动项目子七岁一变更,男子八岁为一阶段。《内经》还对人类体质(9451006002003886)

的差异象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体质的分类方法。《灵枢·作者简介:许飞龙(1985-),男,江西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

通天》以人体中阴阳的偏颇为依据,将体质划分为多阴缺医药防治病毒性疾病研究。

通讯作者:岑玉文,女,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中医临床基础。E-阳的太阴人、多阴少阳的少阳人、多阳缺阴的太阴人、多阳mail:gzxfl1985@163.com。

少阴的少阳人、阴阳之气平和之人等。《灵枢·阴阳二十人》中,按人的肤色、体形、形态等特点,将体质划分为

“木、1997

中华中医药

刊第29卷第9期

CHINESE

中华中

OF

医药学刊

MEDICINE

Vol.29No.9Sep.2011

2011年9月ARCHIVESTRADITIONALCHINESE

5个主型,火、土、金、水”又分5个亚型,共25种体质类型。《灵枢·逆顺肥瘦》“肥人、。中,将体质划分为瘦人、壮人”2

现代中医体质分型的研究

近年来对中医体质学的研究主要在分型研究方面。最显著的成果表现在应用现代研究手段和中医传统的体质分类方法有机结合而形成符合中医特色的体质分类标准。主要有王琦等

[3]

个体在后天的生长过程中要遵循某种既定的内在规律。这就使得探讨体质与基因的相关性成了体质研究中不可或缺通过相关基因的一环。体质的形成是一种多基因参与的,

表达构成的一个调节网络维系。人们首次发现HLA复合HLA系统的多态性与体是与疾病有明确关系的遗传体统,

连锁不平衡现象等主要特征与中医体质学说之间有很多共性

[13]

的7分法、匡调元

[4]

的6分法、母国成

[7]

[5]

的9。骆斌对肥胖人痰湿和肥胖人非痰湿体质及正常人

分法、田代华

[6]

的12分法及朱庭仪的5分法等。其中王进行了与HLA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痰湿体质与HLA-B40HLA-B40关联,关联,肥胖人痰湿体质与HLA-A11、提示胖人痰湿体质有一定的免疫遗传学基础

[14]

琦的7分法较具代表性。王氏在继承古人有关体质论述的结合临床体质调研,将人的体质分为正常质、阴虚基础上,

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淤血质7种类型,并将质、

痰湿体质作为中医体质学说的病理体质类型之一。经过几十年的更加深入的研究,在完善原有分类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临床观察以及古代和现代体质分类的有关认识,增加了气郁质、特禀质2种类型,使原来的7分法变为9分法

[8]

。人类基因多

态性在阐明人体对疾病毒物的易感性与耐受性、疾病临床表现的多样性以及对药物治疗反应性上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人类基因组中变异,即以点突变、插入、缺失和不同数目串联重复等表现形式的基因多态性,造成了人与人之间在疾病表现形式上的个体差异性

[15]

,。因而对不同分型方

更为合理,较全面的反映了体质类型。越来越多的临床工作者在王琦的9分法基础上,应用流行病学调查,从整体体质入手,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研究某种疾病的体质特点为现代临床疑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与临床治疗的相关性,途径。3

中医体质与证候的相关性研究

对中医体质学的研究,首先要明确体质与证候的关系。证候是疾病某发展阶段病因、病理、病位、病势的综合表现,是中医学认识疾病的特有概念。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应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因、

理变化的本质

[9]

法运用基因组学,寻找不同体质类型的特异基因及表达基因,经过分析比较便可筛选出合理的分型标准。这将进一步使体质分型规范化成为可能。4.2

蛋白组学与体质的研究

随着以蛋白质组学为代表的后基因时代的到来,必然使分子生物学经历从局部观走向整体观,从线性思维走向组织或细胞的全部复杂思维的转变。蛋白组学是对机体、蛋白质的表达和功能模式进行研究

[16]

。蛋白质组学的研

究对象机体内全部蛋白,注重全面性及整体性,这点与中医蛋白质组学也研究疾病过程中蛋理论的整体观不谋而合,

白质表达的动态演变过程,与中医辨证论治的认识方法相似相通。中医证候可能与机体在某一特定环境下表达的蛋白质组存在内在的必然联系

[17]

。匡调元认为[10],证是整体体质反映特征

和整体同环境之间、脏腑经络之间、细胞及体液之间相互关健康、疾病的载体,其形系紊乱的综合表现。体质是生命、

成和演变具有生命周期时相性的特点,表现出长期存在和可综合反映整体状态特征。体相对稳定或变化速度较慢,

质研究重视阐明个体差异的分类、遗传等问题。体质是未证候是疾病状态下的临病或已病状态下的整体生理特征,

床类型,病证是病因作用于人体体质之后产生的一种反应没有病因即没有证,没有人体也就没有证。体质与证形式,

既有本质的差别,又有密切的联系,体质在许多的情况下决定着机体对某些疾病的易患性和病变过程的倾向性

[11]

。通过对不同的体质产生

的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来探究中医体质产生的物质基础支配机制,揭示体质学内涵,能够为体质分类的客观化提供依据和方法。应用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医证候,俊亮等人

[18]

曾探

笔者认为讨过将蛋白组学研究应用于气虚体质的必要性,将蛋白质组学研究的范围扩大至与其他类型的中医体质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研究手段。从蛋白质水平探讨体质分类的蛋白质表型,收集并整理各种体质的蛋白质组学特异性指最终阐明体质的实质。蛋白组学技术的应用将帮助寻标,

找和确定中医体质的客观指标,为“辨体论治”提供明确“体质”依据,用客观检测指标对中医体质学做出现代医学的解释。4.3

代谢组学与体质的研究

分析生物体受干扰代谢组学是运用系统研究的手段,刺激后,其全部的代谢变化响应

[19]

体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临床上有些人久病、重病后,原有体质发生了变化,说明证候在一定程度上可影响体质,但这不任意改变。体质的差异导种变化有一定的规范和限度,

致病证的多变性:病因相同,体质不同,证亦不同;疾病相

华中医药

体质不同,证亦不同;疾病不同,体质相同,证亦相同,在同,

“据质求因,证候诊断方面,提出据质定性,据质明位,据质审势”

[12]

。代谢组学主要研究

。临床实践中,体质与证候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生命体在新陈代谢的动态过程中代谢产物的变化规律,从而揭示机体生命活动代谢的本质。代谢物质是基因与环境是生物体系、生理和生化功能状态的共同作用的综合结果,

直接体现。人体体质禀赋先天父母之精,使其具有相对稳又与后天环境因素、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有关,使其定性,

具有可变性。由此可见代谢组学与人体体质存在一定的相关联系。各种体质类型都应该,也能够在代谢上、功能上及

“辨体”“辨证”的层面反应疾病的本质与特征,强调与综合运用有利于对疾病的本质的全面认识。44.1

中医体质学与组学研究基因组学与体质的研究

体质禀受于先天,得养于后天,体质的生理特点是先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个体秉承父母的遗传信息,决定1998

第29卷第9期

CHINESE

中华中

OF

医药学

1980:66.

MEDICINE

Vol.29No.9Sep.2011

2011年9月ARCHIVESTRADITIONALCHINESE

结构上找到客观的相应物质基础。通过观察内源性代谢物或寻找其中相对应的生物学标志族,寻的种类和数量变化,找与人体体质的相关性

[20]

[5]母国成.中医体质学说及其异化[J].新中医,1983,15(9):9.[6]田代华.论体质与症候[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3,7(1):

6.

[7]朱庭仪.中医体质分型100例分析[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

1996,19(4):48.报,

[8]王琦.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J].

2005,28(4):1-8.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9]逯敏,.陕贾妮.证候—体质—基因组学研究模式的探讨[J]

2008,31(2):3-4.西中医学院学报,

。薛黎明等[21]对抑郁患者和正

常人的尿样进行了代谢组学研究,结果发现,抑郁组和正常组的数据得到较好的分离效果,回归分析出两者间特征性标记物的化学位移。对不同体质伴随的生物化学变化进行进而对体质有了定量的概括,可能对早期疾病了解和认识,演变有准确的判断。5

疾病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

某种疾病是否有特定的体质呢?韩旭等

[22]

曾对555

[10]匡调元.中医病理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57.

[11]王琦.中医体质学学科发展述评[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7,22(9):628.

[12]陈家旭.体质因素在中医诊断中的意义[J].甘肃中医学院

1996,3(1):1-2.学报,

[13]

DuYp,DengCs,LuDY,etal.TherelationbetweenHLA-DQALgenesandgeneticsusceptibilitytoduodenalulcerinwuhanHans[J].WordGas,2000,6(1):107-110.

[14]王琦.王琦医学论文集[C].北京:中国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4:98.

[15]孙艳.论基因与体质的相关性[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25(1):3-4.

[16]李林,吴家睿,李伯,等.蛋白质组学的产生及其重要意义

[J].生命科学杂志,1999,11(2):49-50.

[17]苏友新.蛋白质组学与中医药现代研究[J].福建中医药,

2006,37(1):5-7.

[18]周俊亮,潘佩光,刘友章,等.蛋白质组学在气虚体质研究的

J].世界中医药,2009,4(1):46-47.应用[

[19]NicholsomJKLindonJC,HolmsE.Metabonomics:understand-ingthemetabolicresponsesoflivingsystemstopathophysiologi-calstimuliviamultivariatestatisticalanalysisofbiologicalNMR1999,29(11):1181-spectroscopicdata[J].Xenobiotia,1189.

[20]潘明,.上海中医陈琼.中医体质、病证研究与代谢组学[J]

2008,42(6):53-56.药杂志,

[21]薛黎明,秦雪梅,杨红,等.抑郁患者与正常人尿样代谢组学

2007,24(3):44.分析初探[J].中国药理通讯,

[22]韩旭,龚枫评,孙淑艳,等.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中医体质学特

2009,32(7):493.点的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3]刘艳骄.肥胖人痰湿体质与脑中风的相关性研究[J].河北

1996,11(3):13-17.中医学院学报,

[24]张云云,张海梅,郭德莹,等.16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体质

2008,42(2):31-34.特点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

[25]周小军,王士贞,阮岩,等.鼻咽癌变过程中医体质证候调查

[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4):721-723.

[26]韦芳宁,王莉.414例慢性肾脏病患者中医体质特征研究

[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9,15(1):6.

[27]周昭辉,徐志锐,庄礼兴,等.浅谈淤血体质与中风病的防治

[J].光明中医,2009,24(5):792-794.

[28]李杰,吴承玉,骆文斌,等.阳虚体质与疾病的相关性研究

[J].辽宁中医杂志,2008,36(8):1161-1162.

例慢性前列腺患者做过体质学调查,发现实性体质(痰湿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占48%,虚性体质(气虚质、阳质、

虚质、阴虚质)占30%;刘艳骄

[23]

应用流行病学调查,探讨

肥胖人痰湿体质与脑中风的相关性,通过对320例中风患者调查发现痰湿体质者190人,占全部病例的59.38%;张云云

[24]

应用临床调查问卷形式,探讨168例缺血性脑卒中

患者体质特点,研究发现气虚质(33.9%)、阴虚质(20.2%)和痰湿质是缺血性脑卒中最为常见的体质类型;周小军

[25]

同样应用问卷调查形式,对400例慢性鼻咽炎、

80例鼻咽癌癌前病变、150例初诊鼻咽癌患者进行中医体质症候调查,发现,鼻咽炎患者正常质占66.8%、气虚质占19.5%;鼻咽癌癌前病变者正常质占54.1%、气虚质占37.7%;鼻咽癌初诊患者正常质60.7%、气虚质占16.0%,指出气虚质在鼻咽癌癌前病变中明显增多。韦芳宁

[26]

414例肾病患者做中医体质特征研究,发现出现镜下血尿患者以阴虚质偏多,蛋白尿患者多见阴虚质和阳虚质,蛋白尿合并血尿患者与气虚质密切相关。周昭辉等李杰等

[28]

[27]

认为瘀

该种体质与中风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血体质以肥胖人居多,

应用流行病学调研方式,对阳虚体质与疾病的相

关性进行调查,发现胃溃疡、骨质疏松症、支气管哮喘的发而糖尿病、癌症与阳虚体质没有明显的病与阳虚体质有关,

倾向性;体质学的完善及对疾病认识的加深,越来越多的疾病的体质特点被人们发现。6

中医体质学的展望

中医体质学作为古老的、与时俱进的的学科研究,可望在现代医学和生命科学领域取得更好的发展。今后,在体我们应坚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其它学质学研究方面,

科的研究,将中医的宏观思维与生命科学的微观研究法相结合,重点放在探讨体质与相关疾病的关系,不同个体体质形成机理和规律以及纠正不同病理体质方面。拓展中医体质理论的应用范围,以发挥中医体质理论指导疾病的诊治、提高生命质量的作用。参考文献

[1]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2]王琦.论中医体质研究的3个关键问题[J].中医杂志,2006,

47(5):329-332.

[3]王琦,盛增秀.中医体质学说[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

1982:2.社,

[4]匡调元.中医病理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华中医药

学刊

199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