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厝垵位于厦门岛东南部,东至白石炮台与黄厝接壤,西至胡里山炮台,南至环岛路与大担岛隔海相望,北至御屏山西姑岭,三面环山,一面临海,面积约为6.5平方公里,风景秀丽。曾厝垵原为临海渔村,近年来随着厦门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基础设施的完善,旅游人数增加,家庭旅馆迅速兴起,年游客流量近300万人次。
也许世界上很少有这样一个村落,包容了如此多的风俗信仰:不仅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四种宗教齐全,更有厦门独有的、香火旺盛的民间圣妈崇拜,实在可算得上是极具代表性的闽南原生态自然村。
然而,曾厝垵最感动人的宗教遗迹是海边的“圣妈宫”。如果你经常从环岛路走过,你一定会对一座小型的宫庙产生好奇。是的,圣妈宫从一定意义上讲,可以算得上是曾厝垵的标志性建筑了。
曾厝垵的老人说,圣妈的信仰来源于海边的“漂客之茔”。圣妈宫里的“神”只是很平凡的姑娘,她或许是婚姻不幸,或许是守望、盼望梦中的南洋,也许是想去台湾,也有可能因为生活实在太艰难,所以她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早上出海讨鱼的渔民看见了她,就将她拖了回来,安葬在这个海边的地方。
经过了不知多少岁月,这些无家可归的外乡人和本地人,就由闽南当地的好心人招魂、办理殇事。他们由当时社会低层善良、无助的人晋级为至高无上的正神,成为苦难、草根阶层的保护神,开始保佑一方净土。 每年的农历八月初二是圣妈的节日,这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刻,戏班子唱戏长达一两个月,戏唱完了还会有播放电影。
曾厝垵的福海宫,据白礁慈济祖宫管委会出具的证明,始建于明朝,是白潐慈济宫的分灵宫,宫内祀奉保生大帝与妈祖林默娘。
曾厝垵作为厦门港口城市的农村和渔村,在“村改居”之后,仍得天独厚拥有如此之多的历史遗存,也算一桩幸事。
走在曾厝垵,随处可见当年华侨遗留下来的痕迹。建筑是最直观的展示,当年华侨建造了大量红砖古厝和南洋风格的“番仔楼”,至今仍有所保留。较大的住宅群甚至综合两种建筑风格为一体:古建筑的前面两“落”的屋顶为马鞍脊或燕尾脊,最后一“落”却是南洋风味的“番仔楼”。如今,这些华侨房屋由华侨的后代或亲戚居住、管理。只是它们也像鼓浪屿的老建筑一样,正在一步一步地没落了。
除了建筑外,路旁散落的建筑构件都在提醒着你,华侨经济曾经对这个自然村产生的影响,断残的龙柱、来自吕宋的铁花、台湾日据时代生产的瓷砖等等。
村里最有名的华侨,是曾国办先生。曾国办先生为人所熟知的,便是他在1927年和弟弟曾国聪一起投资建设了厦门思明电影院,但是,作为一个有远见的投资者,他对厦门的贡献并非仅仅在于此。
早在1920年代,曾国办就投资了当时的环岛路(曾厝垵到镇北关的一段乡村公路,因
城市建设已经发生变迁了),三、四十年代又合股投资了厦门到同安的海上运输。改革开放之后,这位华侨已是年迈的老人,尽管他在曾厝垵的多数产业早已经毁于日寇手中,但是他在菲律宾再次表示委托子孙回家乡投资。遗憾天不遂人愿,他不久后就去世了,一切独资、合资、合作也就烟消云散。
村里路边的一块石碑还记录着他的事迹。
战争的遗迹也充分表明华侨与曾厝垵血脉相连的关系。村里的老人说,抗战期间村里比较好的房子都被日本鬼子烧毁,小洋楼首当其冲。老人们猜测日本鬼子纵火“番仔楼”,是对闽南华侨泄愤。
后来由于多种原因,一个特殊的阶级——闽南华侨从这个自然村渐渐淡出了。 到2000年之后,曾厝垵的民宿才开始慢慢发展,那时也只有寥寥无几的几家民宿在发展,至近几年,曾厝垵的住宿业迅速的发展壮大,一下子就扩张到了数百家。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哦啊间(OR间)客栈”“ME2情侣主题旅馆”、\"然后呢主题客栈”、“阿黛海景旅馆” 等等。民宿的优势就在于低廉的价格,优质的服务,浓重的人文气息。而不是酒店式的孤单与无聊,非常适合单身上路的驴友。在这里给大家推荐一间家庭旅馆,名字叫做家庭旅馆,本人曾在这间旅馆住了三天两夜,老板热情,服务一流,卫生整洁,床铺舒服还配有电脑上网、无线WIFI,旅馆活动等等,该有的都有了,本人这几天的厦门之行过得十分舒服。所以在这里是给各位驴友强烈推荐,让大家的旅途欢乐畅快。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