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让学生自主参与主动发展

来源:知库网


让学生自主参与主动发展

小学科学课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任务,“启蒙”规定了教育的层次。什么是“科学”,达尔文说:科学就是积累事实,发现规律。爱因斯坦说:科学就是探求意义的经历。如何学科学,《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指出了学习科学是学生自己去做而不是别人为他们做的事情,提出了“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会”的口号。因此,科学教学必须让全体学生参与以探究为目的的研究性活动,让学生在经历有典型意义的活动中去获取知识,去发展能力,去感受体验,建立科学自然观。怎样让学生自主参与主动发展呢?

一、学生要有参与的探究的愿望

兰本达教授认为:教学可以看着是提供特定的情境来培儿童的一种措施,学习是学习者自身内部发生的过程,他越是投入,就时节具有动力,也就越能顺利完成这一过程。学生要投入就要有投入的愿望和迫切的心境,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利用儿童喜爱的活动,用富有激情幽默的教态,语言演绎教材内涵的情感,点燃学生好奇求知的“火花”,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积极、兴奋活跃、稳定持久的状态之中。

儿童天性好问。“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自然教学很大程度上就是引导儿童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儿童的天性为这种教学提供了必然,教师不要把自己制造的教学任务强加给学生,而要努力创设问题的氛围和环境,让儿童自己发现问题,提出

问题,以此把多次任务转化为学生探究愿望。 二、要给学生最大限度的自主

学生在活动中有三种有层次水平体现:一种是被动应答,二种是自学适应,三种是自动创造。很显然,活动自主水平越高,对学生主体发展的促进就越大,但教学中,常看到的活动大多处于一、二种状态,即教师提出学习任务,学生接受学习任务,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多停留在看、听、观察、记住、模仿、认同层面上,其主动性发展不够。主体发展教学要求教学追求第三种活动水平,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参与感知、操作、体验、讲议等活动,得出结论,解决问题,在主动完成学习过程中发展自我,即在教学中要给予学生最大限度的自主,这就是所追求的成功的教育。 1、给学生充分参与的时空。自然教师应该把大量的时间给学生去观察、去实验、去收集整理材料、去进行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去发现新知。

2、营造一种宽松愉悦的氛围。思想的解放会给学生带来储多求创新的空间。学生只有在愉悦的氛围中,才能真正做到敢想、敢做,才会勇于探究。为此,教师必须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树立”学生本位”观念,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真正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3、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材料,创造个性化的材料,创造个性化的学习实践活动。由于学生自己的知识、能力、社会阅历有所差异,因此学生分析问题,解决总是的思路、措施不尽相同。为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为达到学习目标而采取的不同方案而所需的材料,给学

生以主动研究“各行其是”的自主学习空间。

4、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各类学生的主动性。教师要想尽办法充分发挥各类学生的主动性,对知识有缺陷,能力不够强的学生参与探究时,确实需要扶一扶,在其遇到困难时可给予一定的文字上的或语言上的提示,这种提示只是探究方向上的指向,探究方法的点拨,并不是教他们具体如何做;这种提示不能让学生产生一种教师会教我做的依赖思想;这种提示绝不能干扰绝大多数学生的探究活动,它只是一种个别行为,对双基扎实,能力强的学生,教师要采用一定的形式让学生产生不断深入地探求研究的热望。

三、要对学生自主参与探究学习活动进行有效地调控 让学生自行探究获取知识,并不是发任不管,相反地要加强教师的指导作用,要对学生的自主活动进行有效地调控,具体体现在: 1、要让全体学生明确探究学习的方向。教师通过各种方法创设虚拟的问题情境,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教师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学生的研讨,提出对问题的看法作出假设,让学生在头脑明析探求的方向,研究的思路。

2、要想办法采用一些表现形式将学生探求学习的情况即时显示出来,反馈给其他学生,反馈老师,要利于教师和学生对探求活动的调控。

3、要引导学生思考研讨,自己得出结论。学生在探求过程中,获取了较多的事实和信息,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于比较、分析、综

合、抽象、概括、想象等思维方法对获取的事实进行思考、研讨,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适时巧妙地引起争论,让学生在研讨中自己得出结论。

4、要让学生对探求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学生自己在“做科学”的过程中,肯定会有所体验,有所评价,感悟、收获。只有让学生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谈出来,互相评议,互相启发,学生才能领悟“科学”的真谛,科学思想才能真正内化为学生的一种理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