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急症2010年8月第l9卷第8期 JETCM.Aug.2010,Vo1.19,No.8 ・证治探讨・ 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思考 刘晓东 周 波 中图分类号:R27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745X(2010)08—1334—03 【摘要】本文总结目前中西医结合理论对多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认识,并从中医理论出发,探讨MODS 的中西医结合诊断和治疗,为MODS的防治寻求新的理论支持也为寻找更合理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中西医结合干预治疗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为继发于多种严 效清除小分子物质、调节内环境的经典连续性血液净 重疾病过程的临床综合征,归属中医学的“脏衰证”范 化技术联合应用,将成为重症全身感染及MODS治疗 畴,指机体感受外邪及意外损伤等致脏腑间乘侮,1个 的必然趋势。 或几个脏腑序贯引致脏器耗伤、阴阳失衡的一组临床 目前对MODS的治疗仍未取得理想的疗效,其机制 表现。其发病机制复杂,为多器官、多系统的病理损 的复杂性,发生发展的迅速性仍在困扰着I临床医生,为 伤,病死率极高。中西医结合治疗MODS的效果愈来愈 提高MODS的防治效果,中西医结合治疗愈来愈受到临 受到重视。 床和研究者的重视。有学者提出了MODS中西医结合治 1 中西医结合对MODS认识的现状 疗的“菌毒并治”理论体系,以此理论为指导,对中医传 随着对MODS认识的深入,普遍认为器官功能的 统方剂大承气汤、凉隔散、黄连解毒汤、血府逐瘀汤等进 障碍不同于器官功能衰竭,通过积极干预是可逆的,因 行了深入的实验研究,探讨MODS的发病机制b]。在对 此将传统的多器官功能衰竭(MOF)更名为MODS,更 MODS发病机制进行深人研究的同时,研制成功了目前 加准确地反映了该综合征的进行性和可逆性的特点。 临床治疗MODS有较好疗效的血必净注射液。 对MODS的认识已不再局限于器官衰竭这个终点和结 局,而着眼于全身炎症反应发生、发展的动态变化过 2 中西医结合对MODS诊断的探讨 程,重视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前的早期识别和干预H】。 中医学对急症的认识从《内经》时就有记载,有学 MODS是指严重感染、创伤、休克、大手术、重症胰 者通过对《伤寒论》的研究发现,伤寒发病机制与 腺炎等原发病发生24h后,机体同时或序贯发生2个 MODS相似,从六经转变是MODS的始动因素、三急下 或2个以上器官或系统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目前 证是MODS病程中的重要环节、蓄血证是MODS的典 我国关于MODS的治疗,主要是基于对MODS发病机 型表现三个方面阐述了相关理论[41。临床中提出了 制的认识,采取多靶点治疗策略,包括氧疗的应用,呼 MODS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菌毒并治”理论体系,通过 吸支持,保护胃肠道屏障,抗生素的选择,防治炎症介 相关的实验研究,探讨MODS的发病机制,逐步形成了 质释放,维持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代偿性抗 “四证四法”的辨证治疗原则,即活血化瘀法治疗血瘀 炎症反应综合征(CARS)的平衡,阻断SIRS的进一步 证;清热解毒法治疗毒热证;扶正固本法治疗急性虚 发展。同时将免疫抑制剂应用于重症胰腺炎的治疗,通 证;通里攻下法治疗腑气不通证。规范诊断标准后的证 过改善微循环和组织的氧供改善重要脏器的灌注,将 型包括实热证,热夹湿证,热盛伤阴证,血瘀证,腑气不 基因与抗调亡治疗引人临床实践中。另外,值得关注的 是血液净化技术是近年来在治疗MODS领域中逐渐发 通证,厥脱证等。以上诊断标准是目前国内关于MODS 展起来的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价值的新技术 ,其可 中西医结合证型诊断标准中最具有代表性的 。 清除炎性反应介质及细胞因子和循环中的内毒素,减 针对以上MODS中西医结合证型的总结,笔者认 轻炎性反应.,阻断病情继续发展或进一步恶化。与能有 为MODS中作为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的“瘀”已得到了 认同,痰是人体津液不归正化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又为 1成都医学院(成都610083) 继发病因之一。痰与瘀两者关系密切,痰为津液不化的 2解放军第二五医院(酒泉735000) 病理产物,瘀是人体血运不畅或离经之血留而不去的 中国中医急症2010年8月第l9卷第8期 JETCM.Aug.2010,Vo1.19,No.8 病理产物。在生理上津与血同源于水谷,且津为血液重 要组成部分,生理上“津血同源”,必然导致病理上的 “痰瘀相关”。“血积既久,亦能化为痰水”,“瘀血化水, 机体抗病能力、机体免疫力重要关系。现代研究表明胃 肠功能障碍常成为MODS的始动和中心环节,甚至是 MODS的发动机 】。当胃肠功能障碍,甚至出现衰竭 亦发水肿”。即痰为有形之物,滞留体内影响血液运 行,又可产生瘀血,血瘀津凝又可致痰,痰瘀二者同源 而互衍,交着互结,交互为患。痰与瘀虽然互为因果,易 时,可出现胃肠屏障功能的破坏,使肠道的内毒素进入 血液循环,促使SIRS/MODS的发生,因此保护胃气在 MODS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4 MODS的中医辨证施治 兼夹为患,但多半仍为单独出现,在临床辨证上又有不 同:痰证虽见症多变,然又以苔厚、脉弦或滑为常见;瘀 中医学以整体、动态和辨证的思维方式认识生命 .证几乎必见局部定点刺痛及/或舌质紫暗有瘀点、瘀 斑,脉涩等特征性表现。痰可分为有形与无形两大类, 有形之痰指咳嗽咯痰之痰,停于肺,影响肺的肃降功 能。无形之痰可随气机升降停积于机体任何部位,影响 到神志,出现多寐、少寐、昏、癫、狂、痴、痛等临床表现, 可形成痰蒙神窍、痰火扰心之证,此痰无形质可见,不 易察觉且变化多端,只能从症测知。 同时,从以上MODS的中西医结合证型诊断标准 的研究,可以看出地域的不同,在气候特点、饮食习惯、 生活习惯有着不同的特点,人们的体质也不同,因此根 据中医学“三因治宜”的特点,应针对不同地域制定不 同的诊断标准,这样才能更符合临床实际。 3 中西医理论在MODS诊疗中的应用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 分H】,是最理想的积极措施。其精神实质有两方面含 义:一是未病先防,即在未病之前采取各种措施积极 预防,防止疾病的发生;二是即病防变,即已病之后运 用多种手段防止疾病的发生转变,即“先安未受邪之 地”。从MODS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该综合征具有一 定的层次性、转变性。对于MODS而言,严重损害已经 发生,疾病已经存在,所以“即病防变”在MODS的防 治中显得尤为重要。 中医学是从整体上认识人的生理和病理。通过五 行学说、气血津液、经络等将脏腑联系在一起,并总结 出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如伤寒之六经,温病之卫气 营血、三焦传变,内伤疾病之五脏传变、脏腑表里传变、 经络传变等等。所以临床上要根据MODS相关的脏器、 系统功能障碍情况,从整体观念出发,根据发病原因, 从首先累及的脏器以及其他脏器基础功能情况预见疾 病转变的可能性。在其他脏器、系统未出现障碍之前, 提前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好可能出现障碍的脏器、系 统,减轻其功能障碍程度或减少功能障碍发生,防止 “二次打击”,以期极大地提高临床疗效及临床治愈 率。同时,脏腑正常功能皆依赖胃气,《素问・六节脏象 论》云“胃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相生,津液相成,神乃 自生”。“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充分说明了胃气与 与疾病的复杂现象。中医学的辨证论治实际包括两种 意义:一是按症论治,即有是症必用是药;另一种是审 察病机,审证求因。MODS的临床表现多样决定了用药 组方的差异性;另外同一个临床表现,如热毒证的发 热,其病因可能是外感,也可能是内伤,“因”的不同,就 决定了治疗的不同。即中医学的“同病异治”。那么对于 一个具体的MODS患者,可以在MODS的不同阶段出 现不同的证,更应突出辨证施治的重要性,强调个体化 的治疗方案。 中医学“证”研究的发展方向为证中求病,病中求 证,是辨证与辨病结合发展的方向[61。在病证研究中, 总结出“同病类证”,即同一疾病的患者,从中医学看具 有相同或类似的主证,只是兼夹证有所差异,并相应提 出“同病类治” 。可以看出对“证”的认识,现在的研究 更多是将辨证和辨病相结合,这些理论是否适合指导 MODS的防治,是否能在MODS的防治中更好的发挥 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还有待于更多学者的研究。 中医药在MODS治疗的某些方面已经显示出独特 的优势,成为MODS治疗中不可缺少的干预措施,如何 更加合理的运用中医理论及治疗原则,采用“实则泻 之”以使病势得以控制,继之“扶正祛邪”以使功能障 碍脏器、系统功能得以恢复,增加机体免疫调理功能。 同时因地、因人实行个体化原则,“补其不足,损其有 余”,使各个器官达到一种阴阳平衡的稳态趋势。 参考文献 【1] 龙晓弘,赵晓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病机制研究进 展[J】.中国微循环,2007,19(2):145—147. [2】 包培荣.《伤寒论》对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治疗的启示 【J】.山东中医杂志,2005,24(9):515—518. [3] 曹书华,王今达,李银平.从“菌毒并治”到“四证四法” ——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辨证思 路的深入与完善【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5,17 (11):641—643. 【4] 曹书华,王今达.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 疗标准的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4,11 中国中医急症2010年8月第19卷第8期 JETCM.Aug.2010,Vo1.19,No.8 (5):259—263. 证【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6,4(3):221—224. 【7】 王文健.重视同病类证和同病类治的研究【J】,中西医结 【5] 李水银.《金匮要略》治未病思想阐要【J].江西中医学院 学报,2001,13(4):192. [6】 王翘楚.中医“证”研究的发展方向——证中求病,病中求 (上接第1306页) 表3 两组疼痛消失及骨折愈合时间比较(d, ±s) 与对照组比较,△P<0.05。下同 表4 两组不同时段骨折愈合评分比较(分, ±s) 中医学认为“生气血,以接骨耳”,认为骨骼的再 生有赖于气血的滋养。清・陈士铎提出“瘀不去则骨 不能接”,“瘀去新骨生”的观点,阐明了骨折愈合的病 理核心。早在《内经》就有“肾主骨”的学说,其主要含 义认为肾所藏的精,所主的液可以化生骨髓滋养骨骼 的生长。元・孙思邈应用系列补肾药治疗骨伤,认为 补肾药能长骨髓。中医学认为,骨折早期必然伴有筋 脉损伤,血离经脉,瘀积不散,导致气血凝滞,经络受 阻,故见疼痛、肿胀,治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为主。随 着瘀肿的消退,气血凝滞的病理特点逐渐减轻,治以 接骨续筋为主,活血化瘀为辅。到后期,病理表现以肝 肾亏虚、气血不足、筋骨虚弱为主,故治以补益肝肾、 益气生血、强壮筋骨为主。 影响骨折愈合最根本的因素是局部的血液供应。一 切影响血液供应的因素,都会直接影响骨折愈合过程。 骨折愈合早期的主要病理变化是骨折端血肿形成,炎性 细胞的浸润,骨折端血肿大小将直接影响来自软组织新 生血管形成及完成机化的时间[31。骨折愈合早期给予活 血化瘀药物具有明显的抗血小板凝聚、抗血栓的作用, 可以改善骨折端局部血液供应状态,加快软组织的损伤 修复和水肿的吸收,从而促进了骨折的愈合。骨折愈合 中期,充塞在骨折断端之间由血肿机化而形成的纤维结 缔组织,大部分转变为软骨,软骨细胞经过增生、变性、 钙化而骨化,骨痂中的血管、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侵入 骨折端,一方面使骨样组织逐渐经过钙化而成骨组织; 一方面清除坏死骨组织。此时过多使用活血化瘀药可破 坏相对稳定的代偿机制,应适时转向续损接骨为主H 。 彭汉士等[51采用家兔桡骨中段3ram骨折缺损的骨折模 合学报,2008,6(5):441—445. (收稿日期2009—11—19) 型,观察7d开始给予肢伤三方灌胃,取术后14、28d标 本进行组织学、组织化学、组织形态计量检测。结果用药 组新生血管、骨小梁形成均优于对照组。说明骨折中晚 期给予补益肝肾、接骨续筋方剂可以明显促进骨折愈 合。股骨颈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或股骨头坏死一直是 骨科研究的重点、难点。现代医学认为,血流中栓子所致 的血管阻塞,骨小梁塌陷及关节囊内压增高所致的血管 受压,血管损伤痉挛,结缔组织的异常增殖及骨内压增 高,骨外压降低所致的血液循环障碍 均可导致骨组织 有效循环血量的灌注不足,从而导致骨组织的缺氧而出 现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或股骨头坏死。 复方接骨木胶囊为纯中药制剂,具有疏通微循环, 促进血肿吸收、机化;促进钙、磷离子沉积、促进骨痂质 量、增加骨痂抗折力[61;促进骨髓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 分化的作用 J。复方接骨木胶囊中君药接骨木,学名为 蒴藿,性味甘酸、温,为本地道地药材,具有消肿、加速 骨折愈合的作用;臣药黄芪、当归,黄芪为补气之要药, 当归为补血之要药,二药合用加强补益气血的作用;佐 药骨碎补,接骨续筋,补肾壮骨;使药川芎,为血中之气 药,气行则血行。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接骨续筋之功,具有明显的促进股骨颈骨折愈合和有 效防止股骨头坏死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39. 【2】柳竟红.接骨续筋丸治疗骨折后期临床观察及其机理研 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1):92—93. [3] 温建明,徐颖鹏.中医骨折分期治疗对骨折愈合作用的x 线与组织学研究[J].中国骨伤,2006,19(10):604—607. [4】 张俐,叶俊材.活血化瘀对骨折早期血管内皮细胞因子活 性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4,8(23):4798—4799. [5] 彭汉士,贝美莲,吴清和,等.中药肢伤三方促进骨折愈合 的实验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18(2):163— 166. [6] 肖德常,杨庆铭,邓廉夫.骨折不连接过程中的血管生成 [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4,12(3):251—253. [7】 李也白,温宏.复合中药制剂促进骨折愈合的实验研究 【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1999,14(2):108. (收稿日期201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