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蓬头垢面“要讨吃

来源:知库网


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村里来过的“要讨吃”

时至今日,让我不能理解的是,在同样也为一日三餐填饱肚子不易的故乡小山村,居然还有人来要饭。每每中午或是晚饭饭点,就有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老年人、中年人或是男人、女人,胳膊挽着面袋,双手捧着豁口的饭碗,腋下夹着长长的打狗棍,挨门逐户讨要,引得小孩子谴骂、看家狗追撵,倒也为寂静的小山村带来几许热闹。

“要讨吃”是故乡人对讨饭者的称呼,一个贬义词!有人叫他们乞丐、讨饭客、要饭的,家乡人叫“要讨吃”,我理解为讨要吃饭过光景的人。在饥荒的年代里处处见,时常有,他们也是社会的一员,自然的一子。“要讨吃”的形成是个悲剧,我听说过:有一个人对甲“要讨吃”说:“你以后会成为状元。”对乙“要讨吃”说:“你以后还是一个要饭的。”于是甲就等着那一天的来临,无所事事,而乙不信命,用功苦读最终功成名就,而甲还是个要饭的。要想活得好,就得靠自己。

往事,勾起了我痛楚的回忆。艰难岁月,苦涩印记,那缺粮如同断命的年月,事事历历在目。上世纪三年困难时期,农村人常挂在嘴上的一个词叫“口粮”。所谓口粮,那就是一个人一年能分多少粮食。吃不饱肚子是经常的,如遇天灾人祸,拎起棍子要饭也是常有的。六七十年代,村村寨寨的大街小巷,总是遇见一些讨饭的,处处都见到“要讨吃”,以乞讨为生。他们穿得衣衫褴褛,头发乱糟无章地生长,仿佛几十年未剪过一般。有的头发乱得不可开交,像揉成的线团;有的面貌很黑,黑得不识本像,似煤堆里出来的;有的衣服很破,破得千疮百孔,像编织的竹筐。脚底没穿鞋,人们见到,总是要捏着鼻子离他远远的,然后绕道而行,因为他们身上散发出一股臭味。他们行踪没人知道,只是他们常常经过家门口,求点施舍。有的时候捧着向人们乞讨来的的食物狼吞虎咽,有的时候在垃圾堆里翻来翻去。在人们的眼中,“要讨吃”总是肮脏的代表,丑恶的化身。可在我的眼中,“要讨吃”却是可怜兮兮的。他们胸无大志,毫无自尊?他们被逼无奈,有苦难言?一群

卑微的人?我想一般人不是万不得已不会想入这一行的。

善良的乡民们同情穷人,大都会给一些食物 。也有不善良的。那是一个佝偻着身子的老人,穿着一件单薄的衣服,外面穿着一个到处是补丁的衣服和一个破烂的不像样裤子的,脚上穿着一双薄薄的鞋,其实与其说是穿了一双鞋,倒不如说是包了几层布,全身上下沾满了泥土,身旁放着一根暗淡无色而又光滑的拐杖,体弱多病的身子在寒风中瑟瑟发抖。这个“要讨吃”很可怜,他的左眼看不见,腿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我便有了同情之心,给了他两个玉米饼子。可是,他一边跪在地上,一边大哭大喊,我好半天才明白,原来他在乞讨时,一户人家把家里的看门狗放出来咬他。这时,老人大声说:“你怎么能这样,我虽然只是一个要饭的,可我也是人啊,你怎能这样侮辱我!”

还有一次,去邻居家玩,门口来了一个“要讨吃”,邻居家二小子转头对要饭的说:“你要饭也可以,只要你在我面前跪下,我就给你。”站在一旁的我总觉得心里不是滋味。“快跪啊!”我看见要饭的的手在颤动,把头沉得低低的。“我叫你跪啊!”顿时,“啪”的一声,震耳欲聋。我们都吓了一跳。原来,这个“要讨吃”把他的“饭碗”往地上狠狠一砸,砸成碎片。恶狠狠地说:“士可杀,不可辱!”,便转过身,抬头挺胸,迈着大步走了。在他转身的一瞬间,我看到了他坚定的眼神和生气的面庞。

我成长中的一个过客,也是一个“要讨吃”,虽然他是一个要饭的,但是却对我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教我如何保住自己的自尊,即使在被别人看不起的境况下,也要活得有自尊。

记忆中的他,大约十四五岁,长我两三岁,衣服破破烂烂,灰头垢面,头发上还黏着草秸。村里的人可怜他,给他残汤剩饭他不要,他要馍馍,白面的、黑面的、玉米面的、青稞面的,我想:到了这种地步,还想着吃馍馍,不劳而获还挑挑拣拣,真是一个懒惰而

又贪吃的家伙。有人毫不客气地扔给他一个鸡蛋,虽然那对于他来说那是一顿美食,但他却轻蔑地看了一眼,头也不回地走了,眼角分明盈满了泪水,他是一个自尊的“要讨吃”。

我好奇于要讨吃“”们晚上住哪,就和忠娃两人尾随着他。穿过树林,走过菜园,在生产队饲养场的空仓房里他停住了,看看四下没人,便进了仓房。我和忠娃进来时,他先是一愣,接着就坐在了草堆上。仔细一看,他是一个眉清目秀的小“要讨吃”。他低着头,靠墙坐着,看不出任何表情。他,是在沉思,在回忆,还是在后悔,一切都令人费解。他的衣服似乎从来都没有换过一般,原本洁白的上衣现在已成黑色的,短小得衣不蔽体,像几条破烂的布条拼成的。

许是年龄相当的原因,三人就坐在仓房的草堆上聊起来。他说,他叫李金,家在河东。问他为什么要饭吃,他说家里遭了旱灾,庄家颗粒无收,父亲去世了,他和母亲出来要饭,在爬火车时走散了。

我看到仓房的墙角里垒放着两个装满东西的编织袋,附近散落还晾晒着一些各色的馍馍块。他说,这些都是他讨要来的,自己没有舍得吃,晾干了带回去让妈妈吃。等要满了第三袋就回去了,开春还要去上学。聊得投机,我们看他大冬天就住在草棚里,劝他跟我们到家里去,他执意不肯,怕麻烦别人。他说,我们要饭的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悲欢离合,酸甜苦辣。如果有别的办法谁愿意走这条路 。他还说,无论处于什么境界,都不要忘了自己是一个人,应该有人应有的自尊,而自己,也要努力维护自己的自尊,同样不践踏别人的自尊,对别人尊重,才能赢得别人对自己的尊重。

我对这位小“要讨吃”肃然起敬,在那个寒风刺骨的夜晚里,发生的一切让我久久无法忘怀,那小孩高尚的品质让我非常敬佩,也同时感叹着个社会的不公平。虽然他只是在我的成长道路上的一个擦肩而过的人,却让我明白了:并不是所有的“要讨吃”都没有尊

严的,尊严是一种很可贵的道德风尚,因此,我们不能侮辱别人,侮辱别人也同时侮辱了自己。正如一位哲人所说:不会尊重别人的人,别人也不会尊重他。懂得尊重别人的人,别人也同时会尊重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