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文明——文化大国之路
自古以来,中国就一直秉承着团结、家国同构的文化传统。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农村子女外出打工,都有把辛辛苦苦打工挣来的钱寄回老家帮补家用、展样父母的习惯,体现出了中国人的家庭联系非常紧密。还有像中山陈家祠那样的祠堂,也是由族人出资共建,古代的时候为族群的子弟提供住宿等方便。都可以看出,中国人尊老爱幼、养老的文化。虽然现今日益受到欧美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倾向的影响,但这只能更促使人们渴望心灵的回归,并是两者文化相融合,认识到孝敬文化与个人利益不冲突,可以实现两者的相辅相成。 再者,中国拥有五千年伟大、悠久的古老文明历史文化,经久不衰,在新时代焕发着活力,为现代化所用。中国文化具有内源性、原创性,吸收西方文化的优秀成分,进行文化升级和创新,例如来源于西方的网游和影视产业,进入中国,加入了中国元素和创新,迸发着独特的活力。 另外,汉语,作为创造中华文化的最重要工具,也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推新,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
中华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信仰,中华文明包含着伟大的智慧,都是我们应该呵护和珍惜,并且要传承下去。弘扬中国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整合力,是中国民族崛起的和平之路。 (二)中国话语——强国崛起之路
首先,中国话语权的提升体现在环境话语权的提升,从1997年中国在国际环境问题上的被动、不重要的地位,到从2002起,中国的环境话语权地位日益加重,甚至能够在联合国减排环保会议上发达国家推诿环保责任时发出掷地有声的声音进行指责。 然后是金融话语权的地位日益显著,体现了经济发展的硬道理,中国在国际金融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投票权都提到了提高,都排在世界第三,更是有中国人作为发展中国家第一人当选为世行副行长。 还有经济话语权的提升,历史从G8峰会的呼风唤雨到现在新兴经济体崛起,到体现发展中国家影响力不断加深的G20峰会。
国际舆论、思想也在逐渐发展着转变,伴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加深,国际舆论也开始了对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的质疑和反思,发展中国家也不再对西方话语偏听偏信。在最近的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甚至有了中国专场,为我们争取了更平等的话语权。
由于西方国家较早发展,所以很多的国际标准、制度都是由西方制定的,但是这些由西方发展套路却不一定适用于发展中国家,所以发展中国家要从西方僵化的话语中解放出来,坚持自己的独立道路,才能实现国家实力的提升。创造自己的话语,有利于提升国际地位,有利于制定自己的标准,获得更多的国际尊重。 (三)中国模式——中国特色之路
实践证明,走符合中国实际、世界潮流的道路,开放市场,独立自主,自力更新,才能实现发展中国家的后进发展,取得各方面的繁荣。
由于西方先发展的成功而说西方的道路才是正宗的发展路的观念是不正确的,西方制度本身也存在有很多问题。中国不像西方,照搬美国西方模式,只会导致效用失灵,所以我们要走中国自己特色的道路。
在中国模式的探索上, 政府、政党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有效、有为、稳健的政府,处理改革发展问题,制定战略,实行措施,是中国模式的制度根基和权威,这一切也取决于政府的效率。
我国的人均资源少,为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需要政府去指导、维持秩序和发展。政府也起着保护后发国家发展、民企发展的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积极发挥灵活性、主动性、科学性才能获得成功。
中国模式的实现,还需要政府关注民生,获得人民支持,尽力实现执政目标,同时改革发展也要基于政治稳定,对自由市场加以一定的调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我们
要坚信中国模式的发展践行,是中国崛起之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