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蒋捷——《贺新郎》 【内容】:
梦冷黄⾦屋,叹秦筝、斜鸿阵⾥,素弦尘扑。化作娇莺飞归去,犹认纱窗旧绿。正过、荆桃如菽。此恨难平君知否?似琼台、涌起弹棋局。消瘦影,嫌明烛。鸳楼碎泻东西⽟。问芳悰、何时再展?翠钗难⼘。待把宫眉横云样,描上⽣绡画幅。怕不是、新来妆束。彩扇红⽛今都在,恨⽆⼈、解听开元曲。空掩袖,倚寒⽵。
【作者】:蒋捷(?—?)字胜欲,号⽵⼭,常州宜兴(今属江苏)⼈。咸淳⼗年(1274)进⼠。⼊元不仕,隐居太湖⽵⼭。其词内容较为⼴泛,颇有追昔伤今之作,构思新颖,⾊彩明快,⾳节浏亮,风格与姜夔相近。有《⽵⼭词》。
【注释】:弹棋局:弹棋,古游戏,棋枰形状中央隆起,四周低平。⽐喻亡国之恨如弹棋局那样“中⼼不平。此处亦可解作世事变幻如棋局。鸳楼:此指酒楼。东西⽟:酒器。开元曲:盛唐时期的歌曲,此借指南宋歌曲。
【赏析】:这是⼀⾸感旧词,在怀旧中,充满故国之思,正如李后主的“雕栏⽟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那样,使词⼈⼼中和愁怨如“⼀江春⽔”,滚滚滔滔,⽆穷⽆尽。《贺新郎》赏析2 原⽂
湛湛长空⿊。更那堪、斜风细⾬,乱愁如织。⽼眼平⽣空四海,赖有⾼楼百尺。看浩荡、千崖秋⾊。⽩发书⽣神州泪,尽凄凉、不向⽜⼭滴。追往事,去⽆迹。
少年⾃负凌云笔。到⽽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常恨世⼈新意少,说南朝狂客。把破帽、年年拈出。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岑寂。鸿北去,⽇西匿。 赏析
⾸三句先以“湛湛长空⿊”烘托出胸中块垒,通过对昏⿊风⾬交加的描写,表达出词⼈忧虑国事、痛⼼神州陆沉的悲愤之情。满天密布深⿊的乌云,再加上阵阵斜风细⾬,使⼈⼼乱如⿇,愁思似织,“乱愁如织”点出全篇主旨。重阳本来是登⾼之佳节,由于风⾬凄凄,只能登上⾼楼,放眼遥望千⼭万壑,浩荡秋⾊。但“千崖秋⾊”,寂寞凄凉,会使⼈泪⽔滂沱。“⽩发”四句直抒“⽼眼”登览之所感。“神州泪”说明词⼈是为神州残破沉沦的“往事”⽽极度伤⼼洒泪。“神州”⼆字曾在词⼈词中反复出现,说明恢复中原是他念念不忘的头等⼤事。
“少年”三句遥接“⽼眼平⽣”,折笔追叙少年时代的豪兴与才情。但是⽬前却青春已逝,壮志成空,进⼀步突出了如今的家国之恨。“常恨世⼈”三句则有更深寄托。词⼈慨恨⽂⼠不顾国家多难,只想效法魏晋名⼠风流的狂客⾏径,每年在重阳节登⾼,总喜欢提起东晋孟嘉落帽的故事,把它称扬⼀番,毫⽆现实意义。“若对”两句,是说如⾃⼰这样的忧国志⼠,并不追慕魏晋风度,但对国破家亡的现状忧⼼如焚却⼜⽆能为⼒。词意⾄此急转直下,壮志未酬,词⼈在感愤之余,觉得⾃⼰既不能改变这种局⾯,在此佳节也只能赏黄花以遣怀,借酒浇愁了。“鸿北去”,⽬送飞鸿北去,抒发对故⼟的思恋。“⽇西匿”暗指南宋国势危殆,振兴⽆望。以天际⼴漠之景物作结,与⾸句呼应,意余⾔外。
上⽚写重阳节登⾼望远所引起的感喟。下⽚批评当时的⽂⼈只知搬弄典故的浮泛⽂风,表达出词⼈对国事和民⽣的极端关注。全词写景寓情,叙事感怀,以议论为主,借题发挥,感慨苍凉。主旋律是英雄失路融家国之恨的慷慨悲歌,意象凄瑟,既豪放,⼜深婉。《贺新郎》赏析3 【原⽂】
《贺新郎·别茂嘉⼗⼆弟》 作者:⾟弃疾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更长门翠辇辞⾦阙。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名裂。向河梁、回头万⾥,故⼈长绝。易⽔萧萧西风冷,满座⾐冠似雪。正壮⼠、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谁共我,醉明⽉? 【注释】
①茂嘉:⾟弃疾族弟,亦是爱国志⼠。时因事贬官桂林。
②鹈鴂(tíjué):鸟名,⼜作“鶗鴂”。即杜鹃。《楚辞.离骚》:“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王逸注:鹈鴂﹐⼀名买?﹐常以春分鸣也。⼀说鹈鴂与杜鹃为两种鸟。洪兴祖补注:”按《禽经》云:嶲周﹐⼦规也。江介⽈⼦规﹐蜀右⽈杜宇。⼜⽈:鶗鴂鸣⽽草衰。注云:鶗鴂﹐《尔雅》谓之鵙﹐《左传》谓之伯赵。然则⼦规﹑鶗鴂﹐⼆物也。\"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为“巂”、鶗鴂、杜主、杜魄、催归、鹈鴃、姊归、鷤(圭鸟)等名称,真可谓举不胜举。
③鹧鸪(zhègū):鸣声凄切,如说“⾏不得也哥哥”。鹧鸪是⼀种⼭中珍禽,鹧鸪⼜称⽯鸡、红腿⼩⽵鸡。鹧鸪产于我国云南、贵州南部、⼴东、⼴西、海南、福建、浙江、⼭西及安徽黄⼭也有分布。
④杜鹃:杜鹃有杜鹃花和鸟,这⾥是指杜鹃鸟。别名:⼦规 布⾕鸟 杜宇。其声哀婉,如说“不如归去”。相传,古代有⼀位蜀国的皇帝杜宇,很爱他的百姓。死后,他的灵魂变为⼀只杜鹃鸟。每年春季,杜鹃鸟飞来唤醒⽼百姓“快快布⾕! 快快布⾕!”嘴巴啼得流出了⾎,滴滴鲜⾎洒在地上,染红了漫⼭的杜鹃花。这就是成语“⼦规啼⾎”的来历。 ⑤未抵:⽐不上。
⑥马上琵琶:⽤王昭君出塞典故。 ⑦更长门:⽤陈皇后失宠典故。 ⑧翠辇:翠绿宫车。
⑨⾦阙(jīn què):⾦⼦搭成的宫殿。也形容富丽堂皇的建筑物。 ⑩将军:引⽤汉武帝时李陵。
⑨向河梁:引⽤李陵别苏武典故。指李陵送别苏武归汉。
⑾故⼈:指苏武。苏武出使匈奴,被强留⼗九年。坚贞不屈。 ⑿长绝:永别。
⒀易⽔:在今河北省,战国使燕太⼦丹送别荆轲于易⽔。引⽤《史记·刺客列传》中荆轲刺秦王典故。 ⒁萧萧( xiāoxiāo):风声。天寒夜长,风⽓萧索,鸿雁于征,草⽊黄落。 ——晋· 陶潜《⾃祭⽂》 ⒂还知:倘知。
⒃如许恨:像上⾯的许多恨。 【译⽂】
听着绿树荫⾥伯劳鸟叫得凄恶,更如何忍受,鹧鸪鸟“⾏不得也哥哥”的啼叫刚住,杜鹃⼜发出“不如归去”悲切地号呼。⼀直啼到春天归去再⽆寻觅处,芬芳的百花都枯萎实在令⼈愁恨、痛苦。算起来这桩桩件件也换抵不上,⼈间⽣离死别的痛楚。汉代王昭君骑在马上弹着琵琶,奔向⿊沉沉的关塞荒野,更有陈皇皇阿妖退居长门别馆,坐着翠碧的宫辇辞别皇宫⾦阙。春秋时卫国庄姜望着燕燕双飞,远送休弃去国的归妾。流代史将李陵⾝经百战,兵败归降匈奴⽽⾝败名裂。到河边桥头送别苏武,回头遥望矿园远隔万⾥,与故友永远诀别。还有荆轲冒着萧瑟秋风,易⽔寒冽,送别的宾客素⾐素冠像⼀⽚⽩雪。正是勇⼠壮别去国,慷慨悲歌⽆尽⽆歇。啼鸟若知⼈间有如此多的悲恨痛切,料想它不再悲啼清泪,⽽总是悲啼着鲜⾎。如今嘉茂弟远别,还有谁与我饮酒共醉赏明⽉? 【赏析】
这是⼀⾸寄寓着作者忧国深情的送别词,作于瓢泉闲居时期。作者对他的族弟茂嘉调任远地深有感触。
⾟弃疾的这⾸词⼤约作于他闲居铅⼭期间。茂嘉是他的堂弟,其事迹未详。这⾸词的内容和作法与⼀般的词不同,其内容⽅⾯⼏乎完全与对茂嘉的送⾏⽆关,⽽专门罗列古代的“别恨”事例,形式⽅⾯,它⼜打破上下⽚分层的常规,事例连贯上下⽚,不在分⽚处分层。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作者平时胸中郁积事多,有触⽽发,⾮特定题⽬所能限制,故同类事件纷⾄涌集,⽽不为普通的诗⽂格式所束缚。
词的开头⼏句:“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寻处,苦恨芳菲都歇。”采⽤了兴与赋相结合的创作⼿法。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说它是“赋”,因为它写送别茂嘉,是在春去夏来的时候,可以同时听到三种鸟声,是写实。鹈鴂,⼀说是杜鹃,⼀说是伯劳,⾟弃疾取伯劳之说;说它是“兴”,因为它借闻鸟声以兴起良时丧失、美⼈迟暮之感。伯劳在夏⾄前后出鸣,故暗⽤《离骚》“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意,以兴下⽂“苦恨”句。鹧鸪鸣声像“⾏不得也哥哥”;杜鹃传说为蜀王望帝失国后魂魄所化,常悲鸣出⾎,声像“不如归去”。词同时⽤这三种悲鸣的鸟声起兴,形成强烈的悲感⽓氛,并寄托了⾃⼰的悲痛⼼情。接着“算未抵、⼈间离别”⼀句,是上下⽂转接的关键。
它把“离别”和啼鸟的悲鸣作⼀⽐较,以抑扬的⼿法承上启下,为下⽂出的“别恨”作了铺垫。“马上琵琶关塞⿊,更长门翠辇辞⾦阙”两句,有⼈认为写的是两事:其⼀指汉元帝宫⼥王昭君出嫁匈奴呼韩邪单于离开汉宫的事;其⼆指汉武帝的陈皇后失宠时辞别“汉阙”,幽闭长门宫。也有认为只写⼀事的,谓王昭君⾃冷宫出⽽辞别汉阙。今从多数注释本作两件事看。“看燕燕,送归妾”,写的是春秋时卫庄公之妻庄姜,“美⽽⽆⼦”,庄公妾戴妫⽣⼦完,庄公死后,完继⽴为君。州吁作乱,完被杀,戴妫离开卫国。《诗经。邶风》的《燕燕》诗,相传即为庄姜送别戴妫⽽作。“将军百战⾝名裂。向河梁、回头万⾥,故⼈长绝”,引⽤了汉代另⼀个典故。汉李陵抗击匈奴,⼒战援绝,势穷投降,败其家声;他的友⼈苏武出使匈奴,被留⼗九年,守节不屈。后来苏武得到归汉机会,李陵送他有“异域之⼈,⼀别长绝”之语;⼜世传李陵《与苏武诗》,有“携⼿上河梁”、“长当从此别”等句。词⼈⼜借此暗讽当世降⾦之⼈。“易⽔萧萧西风冷,满座⾐冠似雪。正壮⼠、悲歌未彻”,写战国时燕太⼦丹在易⽔边送荆轲⼊秦⾏刺秦王政故事。相传送⾏者都穿戴⽩⾐冠,荆轲临⾏歌唱:“风萧萧兮易⽔寒,壮⼠⼀去兮不复还。”以上这些事都和远适异国、不得⽣还,以及⾝受幽禁或国破家亡之事有关,都是极悲痛的“别恨”。这些故事,写在与堂弟的⼀⾸送别词中,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当时沉重、悲壮之情。
“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这⼜是承上启下的两句。句中说啼鸟只解春归之恨,如果也能了解⼈间的这些恨事,它的悲痛⼀定更深,随啼声眼中滴出的不是泪⽽是⾎了。为下句转⼊送别正题作了省⼒的铺垫。“谁共我,醉明⽉?”承上⾯两句转接机势,迅速地归结到送别茂嘉的事,点破题⽬,结束全词,把上⾯⼤⽚凌空驰骋的和描写,⼀下⼦收拢到题中来,有此两句,词便没有脱离本题,只是显得善于⼤处落墨、别开⽣⾯⽽已。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弃疾不愧为宋代⼀代⽂豪!
⾟弃疾的这⾸词,之所以感⼈,除了其感情、⽓氛强烈外,还得⼒于它的⾳节。它押⼊声的曷、黠、屑、叶等韵,在“切响”与“促节”中有很强的摩擦⼒量,声如裂帛,声情并⾄。陈廷焯《⽩⾬斋词话》卷⼀评此词“沉郁苍凉,跳跃动荡,古今⽆此笔⼒”,反映了古⼈对此词的推崇。《贺新郎》赏析4 《贺新郎》 苏轼
槐阴转午, 晚凉新浴。
⼿弄⽣绡⽩团扇, 扇⼿⼀时似⽟。 渐困倚
浪蕊都尽, 伴君幽独。
秾艳⼀枝细看取, 芳意千重似束。 ⼜恐被西风惊绿, 若待得君来向此, 花前对酒不忍触。 共粉泪 赏析:
贞静,形神俱美。她渐渐困倦斜倚,独⾃睡得⾹甜。帘外是谁推响了彩绣的门户,惊散了她瑶台仙梦,原来是夜风敲响了翠⽵。下⽚写浓艳超群,不与浮花浪蕊为伍的榴花。取⼀枝秾艳榴花细细看,千重花瓣⼉正像美⼈的芳⼼情深⾃束。美⼈与榴花相映⽣辉,⾯对西风的萧飒,时光的迟暮,粉泪与花瓣不禁⼀同簌簌下落。以榴花衬映美⼈,美⼈艳如榴花,花着⼈之愁情,⼈具花之品格,是花是⼈,融合为⼀,共宣迟暮之感,同发⾝世之喟,寄托遥深,耐⼈寻味。《贺新郎》赏析5 【贺新郎原词】
梦冷黄⾦屋,叹秦筝、斜鸿阵⾥,素弦尘扑。化作娇莺飞归去,犹认纱窗旧绿。正过⾬、荆桃如菽。此恨难平君知否,似琼台、涌起弹棋局。消瘦影,嫌明烛。
鸳楼碎泻东西⽟,问芳踪、何时再展,翠钗难⼘。待把宫眉横云样,描上⽣绡画幅,怕不是新来妆束。彩扇红⽛今都在,恨⽆⼈、解听开元曲。空掩袖,倚寒⽵。 【贺新郎赏析】
《贺新郎·梦冷黄⾦屋》此词借⼀位美⼈表达⾃⼰的亡国之恨,构思巧妙,辞意深曲。上⽚⾸句以“黄⾦屋”隐喻往⽇繁华,暗点⼥主⼈公的⾝份、经历。佳⼈梦萦神往,备觉凄冷。素弦蒙尘,⽆⼼弹奏。神魂幻化为娇莺,依然谙熟旧时绿窗。⽆奈冷⾬潇潇、野果如⾖棵,满⽬荒凉,怅触幽恨,“弹棋局”补⾜幽恨内容,感伤兴亡不定。瘦影怕烛,⾜见愁思凝重,⽆限顾影⾃伤之意。下⽚开头句写“酒泻⽟碎”,喻指往⽇芳华风流云散,所思赏⼼乐事难以重温。旧⽇倩影纵然绘出也不合时宜。末因“⽆⼈解听开元曲”的失望,故唯有独守孤寒,⾃持晚节⽽已。表达了遗⽼孤⾂幽独悲郁的情怀。辞丽情哀,隐曲深微。失落、孤寂、伤亡国、思往⽇,⽆限复杂情绪,全借失时佳⼈写出,耐⼈寻味。《贺新郎》赏析6
《贺新郎》⼜名《贺新凉》,据⽑先舒《填词名解》卷三说,此调原为苏轼所创,因词中有“晚凉新浴”⼀句,故名为“贺新凉”。芦川⽼⼈是谁呢?即永泰县嵩⼝镇⽉洲村南宋诗⼈张元⼲是也。
我们⾛进⽉洲村,要经过⼀座⼩⽯桥,此桥名叫芦川桥。因张元⼲字仲宗,号芦川居⼠,故此,乡⼈为念其贤德爱国,于1993年张元⼲诞⾠900周年之际,修建了这座⼩⽯桥,并把这座桥命名为——芦川桥。
穿过这座⼩⽯桥继续往前⾏⾛,进⼊鸡鸭相伴的⼩村巷,我们来到张⽒祠堂前。⽽在祠堂正坐左边,是张元⼲的故居。相传,此居为明朝末年(公元1643年)张⽒的后代在原址上重新修建的,⾄今已有369年的历史。近期,⽉洲⼈再次集资修葺,尽可能保持原有的旧材旧⽊,并留有“⽔⽉亭”、“寒光阁”、“雪洞”、“紫⽵假⼭”等遗址。
这座修葺后的张⽒故居,取名为——半⽉居。
每年冬⾄,是⽉洲⼈祀扫祖墓的⽇⼦。这⼀天,恰逢冬⾄过后的第⼀天,我们⼀⾏⼈来到张⽒祠堂,看见张⽒⼦孙在祠堂⾥喝酒⼩聚。顺便问⼀下当地朋友,才知道冬⾄扫墓归来后,宗亲们有喝酒⼩聚的习惯。
张元⼲出⽣于公元1091年,出⽣时间,记载上基本⼀致。⽽他的卒⽇,却不尽相同。有说是公元1170年,享年79岁;也有说是公元1161年,享年70岁。因其后被秦桧除名削籍,出外飘游卒于他乡,故此实际年岁存在说法不⼀,也⽆据可考。
虽然张元⼲卒⽇不祥,但在他年间,却是北宋与南宋交接时期,⾦兵⼤举进范中原!其时张元⼲正值青壮年,⼜是主战派抗⾦名相李纲的幕僚,因此协助李纲,⼒主抗⾦。正因为所处的时代背景特殊,故此,张元⼲的诗词,都是体现国破民忧的情感,并对当权者表⽰极度不满。这⾥,
我介绍⼀下他的名篇《贺新郎?送胡邦衡谪新州》: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故宫离⿉。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难问,况⼈情⽼易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
“凉⽣暗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断云微度。万⾥江⼭知何处?回⾸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尽青天怀今古,肯⼉曹恩怨相尔汝!举⼤⽩,听⾦缕。”
词中的胡邦衡是谁呢?胡邦衡——名胡诠,字邦衡,号澹庵,南宋政治家、⽂学家,爱国名⾂,庐陵“五忠⼀节”之⼀。公元1138年,胡诠上书朝庭反对议和,并请斩秦桧等主和派⼈⼠⽰众,结果触怒了秦桧,于绍兴⼗⼆年(公元1142年)发配新州(今⼴东新地)编管,监管⼴州盐仓。1148年⼜移谪吉阳军。
李纲主政时,胡诠是张元⼲结交的主战派好友之⼀。故此,当胡铨被贬路经福州时,张元⼲时已退居在家,激于义愤,填了这⾸词为他送⾏。这⾸词写于绍兴⼗⼆年(公元1142年),词名虽为“送别”,却不直接抒写他对友⼈的离愁别恨,⽽是通过国破家亡的历史背景,抒发他与友⼈共同抗⾦的意志。表达他对⼭河破碎,⼈民疾苦的⽆限愤慨以及对友⼈亲切⿎励和抗战到底的决⼼。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故宫离⿉。”此句引⽤《诗?王风》中的《⿉离》篇,写⼀东周⼤夫⾏经西周旧都镐京,看到宫室宗庙长满⽲⿉,深为感慨,悼念周室衰微故景,以此引申北宋王朝的灭亡及诗⼈对神州⼤地的梦绕情牵。
于是,诗⼈追问: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厦将倾?⼈民流离失所?原因是⾦⼈⼊侵所造成的结果!因此他写道:“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此种悲凉惨局,怎让⼈不牵挂民族兴亡并为之⽽愤慨呢?
“天意从来⾼难问,况⼈情⽼易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于是,诗⼈愤慨于当朝权者,却对朋友之情情深义重,悲之⽆泪,再次上演——南浦送君⾏!此处引屈原《九歌河伯》“送美⼈兮南浦”及江淹的《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故此,由上阙来看,诗⼈因为朋友送别⽽联想到南宋朝庭的昏馈⽆能,在外⼒的欺凌下,国家⽀离破碎,⼈民流离失所。⾯对此种境况他们⼆⼈虽欲抗争,却⽆能为⼒,只能⽤诗词表达对家国命运的忧虑和⼈民⽣活的悲悯!
“凉⽣暗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断云微度。”⽽此时,正是初秋之夜,疏星淡⽉,诗⼈仰望天际,似有断云微渡。
“万⾥江⼭知何处?回⾸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这⼀去⼀别万⾥,君在何处呢?我只能对床夜语,⼜没有鸿雁传书,我的⼼事⼜能与谁倾诉呢?诗⼈此时想到的是别离,想到的是之后⼀个⼈的⽇⼦。当故友离去时,他⼜会是的失落呢?
尽管如此,极⽬楚天,思古念今,我们怎能是那种闲情⼉⼥、⽆事之辈呢?⾼⾼举起你的酒杯,听我唱⼀⾸《⾦缕曲》(〈贺新郎〉的别名)吧!这就是“⽬尽青天怀今古,肯⼉曹恩怨相尔汝!举⼤⽩,听⾦缕。”
因此,下阙所写的此情此景,是与友⼈依依不舍的场⾯。但尽管如此,诗⼈依旧⿎励朋友:为⼈要有英雄豪⽓,不做恩怨⼉⼥,为了明天,举杯同唱《⾦缕曲》吧!
历史,成就英雄。张元⼲⽣逢于⾦兵⼊侵北宋的烽⽕⼑光岁⽉,故此,在这家国危难之际,诗⼈不忘⽂章报国,不忘体恤⼈民疾苦,实为⼀代爱国诗⼈。在以秦桧为⾸的主降派⾼压统治下,南宋王朝的⿊暗与昏馈,是有⽬同睹的。但是,诗⼈竟然敢为⼀个谪贬官⼈填词送别,没有侠肝义胆,那绝对做不到的。
张元⼲的另⼀⾸词《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是写给主战派领导⼈丞相李纲的,词云:
“曳杖危楼去。⽃垂天、沧波万顷,⽉流烟渚。扫尽浮云风不定,未放扁⾈夜渡。宿雁落寒芦深处。怅望关河空吊影,正⼈间⿐息鸣鼍⿎。谁伴我,醉中舞?
“⼗年⼀梦扬州路。倚⾼寒、愁⽣故国,⽓吞骄虏。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谩暗涩,铜华尘⼟。唤取谪仙平章看,过苕溪尚许垂纶否?风浩荡,欲飞举。”
这⾸词早于上⾸《贺新郎?送胡邦衡谪新州》,作于绍兴⼋年(1138年)冬,时秦桧、孙近等⼈筹划与⾦议和,准备向⾦营纳贡,遭到李纲等主战派⼈⼠的坚决反对。张元⼲得知此事后,义愤填膺,填写此词,以表达对李纲主战思想的⽀持和崇拜。
上阙写诗⼈登⾼望远,孤单只影,怅望⼤好河⼭⽀离破碎,徒然⾃伤。虽然如此,却是众⼈皆醉我独醒的境界。下阙运⽤典故,写出对南宋朝庭的极度不满。“⼗年⼀梦扬州路”借⽤了杜牧“⼗年⼀觉扬州梦”的诗句,隐喻城破⼈空的惨剧。⽽“骄虏”与“楼兰”则⽐喻⾦兵外敌。在⼤好河⼭沦落,有志者三尺剑欲斩“骄虏”、“楼兰”之时,⽆奈却是遗恨琵琶……就算如此,诗⼈还是激励⾃⼰不要消沉,常怀青云九天之志!
在军事和政治上,为配合李纲的抗⾦⽃争,张元⼲⼴结抗⾦志⼠,为抗⾦主战派⼤出其⼒,胡铨就是其中之⼀。张元⼲曾与李纲亲⾃上城御敌,挫败⾦兵的多次进攻,并取得守城的胜利。在⽂学上,张元⼲同时博览群书,⽂学修养极⾼。他对诗、词、⽂等都有着极其精湛的⽂学修养,并著有《芦川归来集》⼀书。其内容⼗分丰富,写景写物,抒发,怒斥奸⾂,抗⾦保国等等。他的著作,处处洋溢着爱国爱民的情怀,深受后⼈称赞。
张元⼲平⽣尤擅填词,其中⼆⾸《贺新郎》最为著名,被称为压卷之作。他的词风随着时代的风云改变,早年,风格清丽、婉约;南渡之后,风格豪放、悲壮,⽓节凛然。张元⼲⽣活于两宋之间,是位承前启后的⼤词家,他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结合⾃⼰的创作实践,使作品更加紧密地与社会相结合,反映出时代、社会的重⼤主题,成就对国事发表见解和感触的新艺术⼿法。
张元⼲的词作,⽆疑开拓了词的新境界,赋予词以新的时代⽣命,开启了南宋词⼈的创作新路,其词的题材和风格,对后来⾟派产⽣了重要的影响,不愧为宋代著名的爱国词⼈。周必⼤在《跋张仲宗送胡邦衡词》中说道:“长乐张元⼲,字仲宗,在政和、宣和间,已有能乐府声。今传于世,名《芦川集》,凡百六⼗篇,⽽以《贺新郎》⼆篇为⾸。”⽽《四库全书总⽬提要?芦川词提要》中说:“其词慷慨悲凉,数百年后,尚想其抑塞磊落之⽓。”
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春,由于主战派李纲被排挤,张元⼲也辞官回到闽地。绍兴⼋年(公元1138年),因反对秦桧向⾦营纳贡,⼜作《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持李纲。绍兴⼗⼆年(公元1142年)张元⼲再次填写《贺新郎?送胡邦衡谪新州》赠与谪贬官员胡诠。⽽后,秦桧闻知此事,便以“莫须有”之名追赴⼤理寺,将其治罪并除名削籍。张元⼲⽆处可去,孤⾝漫游于江浙等地,后客死他乡,现有存词180余⾸。 ⾛进半⽉居,看到那旧时古⽊,⼟灰⽼房,千年的往事如历⼼头。不能不让我们对这位伟⼤的南宋诗⼈⼼怀崇敬。
虽然,近千年的往事已经过去,但今天,当我们踏上⽉洲村这块风⽔宝地时,昔⼈已乘黄鹤归去了,只有在历史的陈积层⾥,留下他们曾经⾛过的⾜迹。我们当然知道,在我们刚刚⾛过的⽉洲村⾥,在张元⼲的故居⾥,在他、少年、中年、⽼年曾经⾛过的⼟地⾥,今天,⼀样掺杂着我们探访的⾜迹……
历史是公正的,她会给好⼈留下永恒的碑⽯,也会给坏⼈留下永远的耻辱。这让我们记得,在永泰的嵩⼝古镇,有⼀个⽉洲村,在这⾥,曾经有过⼀儒⼀道的故事。道呢,是⼈称为闾⼭派道教神⼈的张圣君;⽽儒呢?则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爱国诗⼈张元⼲。
虽然历史⼀去千年,但故⼈并不⾛远。他为我们留下《芦川归来集》,留下⼀腔爱国热⾎,留下“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的⽆奈和痛苦;也留下“怅望关河空吊影,正⼈间⿐息鸣鼍⿎”的理智和⼼声……《贺新郎》赏析7
深院榴花吐。画帘开、綀⾐纨扇,午风清暑。⼉⼥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早已有游⼈观渡。⽼⼤逢场慵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溪⾬急,浪花舞。
灵均标致⾼如许。忆⽣平、既纫兰佩,更怀椒醑。谁信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说是、蛟馋龙怒。把似⽽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苦。聊⼀笑、吊千古。 赏析
本词为端午节吊古之作,咏端午节的风俗⼈情,提起端午节⾃然联想到屈原。词⼈托屈原之事,抒⾃⼰的怨愤之情。上⽚写端午节时当地的`事物风光,少年们⾝穿盛装,争渡看龙⾈,⽽词⼈却因年纪⼤,疏懒于此,这是情怀的不同。开头写⽯榴花开,点明季节。接下写⾃⼰的轻闲⾃在,实质却有闲愁最苦的意味,要从反⾯见意。任陌头⼏句描绘年轻⼈争渡的场⾯,动态感很强。下⽚赞颂屈原的品格,对端午节民众投粽的民俗予以批评,认为是对屈原的愚弄,有举世皆浊我独醒之慨。思致超妙⽽⽂笔诙谐,已开元曲先声。把似两句忧愤尤深,设想屈原今⽇觉醒,真不知作何感想。与其清醒⽽苦恼,还不如醉死差⽆苦。作者是个热⾎男⼉,但在当时⽂恬武嬉,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思振作的世风中,只能长歌当哭⽽
已。黄蓼园深深理解词⼈的意思,他说:⾮为灵均雪耻,实为⽆识者下⼀针砭。思理超超,意在笔墨之外(《蓼园词选》)。此乃深中肯綮之⾔,可谓先获我⼼。《贺新郎》赏析8 贺新郎
游西湖有感 ⽂及翁
⼀勺西湖⽔。渡江来,百年歌舞,百年酣醉。回⾸洛阳花⽯尽,烟渺⿉离之地。更不复、新亭堕泪。簇乐红妆摇画舫,问中流、击楫何⼈是?千古恨,⼏时洗?余⽣⾃负澄清志。更有谁、磻溪未遇,傅岩未起。国事如今谁倚仗,⾐带⼀江⽽已!便都道、江神堪恃。借问孤⼭林处⼠,但掉头、笑指梅花蕊。天下事,可知矣!
这⾸《贺新郎》,以⽂为词,讥嘲时政,抒发了作者对国事的殷忧。词的风格酣畅恣肆,显⽰了议论风⽣、壮怀激烈的豪放特⾊。在表现⼿法上,为了振聋发聩,多⽤正论警俗的写法。
上⽚劈头三句,即作当头棒喝,揭露了宋室南渡后统治阶级在西⼦湖上歌舞升平、醉⽣梦死的⽣活。据《古杭杂记》载,⽂及翁是蜀⼈,及第后与同年在西湖游集,别⼈问他:“西蜀有此景否?”这就引起他⽆穷感触,赋此词作答。西湖⾯积并不⼩,作者为什么说只是“⼀勺”呢?或以为这是作者登⾼俯瞰时的⼀种视觉,其实不然。西湖代指临安,临安⼜隐寓东南半壁。南宋统治者耽乐于狭⼩的河⼭范围之内,全然将恢复中原、统⼀全国的⼤业置之度外,作者有愤于此,故云“⼀勺”,亦犹昔⼈讽刺蜗⾓触蛮,井底之蛙,眼界狭窄,⼼志低下,明眼⼈不难看出选择这两个字中所寓托的讥讽愤激之意,接以“渡江来”两句,作者的⽤⼼更觉显豁。“回⾸”两句,由眼前所见遥想早已沦亡的中原故⼟。“洛阳”,借指北宋故都汴京,亦借以泛指中原。当年宋徽宗曾派⼈到南⽅⼤肆搜括民间花⽯,在汴京造⾉(g︷n)岳,这是北宋灭亡的原因之⼀。北宋已矣,花⽯尽矣,如今只剩下了渺渺荒烟,离离⽲⿉。历史的教训是如此惨痛,然⽽如今“⼭外青⼭楼外楼,西湖歌舞⼏时休?暖风熏得游⼈醉,直把杭州作汴
州”(林升《题临安邸》),连在新亭哀叹河⼭变⾊⽽⼀洒忧国忧时之泪的⼈也找不到了。刘义庆《世说新语·⾔语》记载说:“过江诸⼈(指晋室南迁后的统治阶级上层⼈物),每⾄美⽇,辄相邀新亭(三国吴时所建,在今南京市南),藉卉(坐在草地上)饮宴。周侯(周?)中坐⽽叹⽈:‘风景不殊,举⽬有河⼭之异。’皆相视流泪。惟王丞相(王导)愀然变⾊⽈:‘当共戮⼒王室,克复神州,何⾄作楚囚相对!’”这⾥就是⽤的这个事典。“更不复、新亭堕泪”,语极沉郁。东晋⼠⼈南渡后,周?等⼈尚因西晋灭亡,⼭河破碎⽽流泪,现在就是这样的⼈也没有,他们只知⼀味“簇乐红妆摇画舫”,携带着艳妆的歌妓,荡漾着华丽的游船,纵情声⾊于⽔光⼭⾊之中,还有谁⼈能像晋代的祖逖⼀样,击楫中流,誓图恢复呢?“千古恨,⼏时洗?”故意⽤诘问语⽓出之,其实则是断⾔当权者如此耽于佚乐,堪称千古恨事的靖康国耻便永⽆洗雪之⽇了。悲愤之情,跃然纸上,⼏于⽬眦尽裂。
换头三句转写⾃⼰和⼈才不被重⽤的愤懑之情,既与上⽚歌舞酣醉,不管兴亡、毫⽆⼼肝的官僚⼠⼤夫作鲜明的对⽐,⼜同上⽚“问中流、击楫何⼈是”⼀句相呼应。“余⽣”句⽤《后汉书·范滂传》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作者在这⾥⾃⽐范滂。“更有谁”两句,⽤姜⼦⽛、傅说两⼈的事典。相传姜⼦⽛隐居磻(pán)溪(今陕西宝鸡东南)垂钓,周⽂王发现他是⼈材,便⽤为辅佐之⾂,后终于佐武王消灭了商朝。相传傅说在傅岩(今⼭西平陆)筑墙,殷⾼宗⽤为⼤⾂,天下⼤治。姜、傅两⼈,在这⾥代表当代“未遇”、“未起”的⼈材。三句意为当今⼈材多的是,问题在于统治者没有发现、没有起⽤⽽已。国势危殆,⼈材不⽤,统治阶层凭借什么来抵御强⼤的元蒙军队呢?“国事”两句,⾃问⼜复⾃答:只是倚仗“⾐带⼀江”罢了。朝廷不依靠⼈材,徒然凭借长江天险,甚⾄还可笑地说是“江神堪恃”!这⾥再⼀次对当权者进⾏了⽆情的冷嘲热讽。朝廷重⾂颟顸昏聩,像北宋初期“梅妻鹤⼦”、隐居孤⼭的林逋那样⾃命清⾼的⼠⼤夫们⼜如何呢?“但掉头、笑指梅花蕊!”问他们救亡之事,他们却顾左右⽽笑道:“你看,梅花已经含苞待放了!”作者对这些⼈深表不满之意,与有澄清天下之志,有姜、傅之才具的爱国志⼠⼜是⼀个对⽐。通过上述⼀系列的揭露、对⽐,最后逼出“天下事,可知矣”六字收束全篇,在极端悲愤之中,⼜发出了⽆可奈何的浩叹,读之令⼈扼腕,使⼈发指。 作者在词中表达了对国事的深刻的危机感,揭⽰了南宋⼩朝廷岌岌可危的现状,批判、讽刺了酣歌醉舞的南宋执政者和逃避现实的⼠⼤夫。这些揭露和鞭笞,是通过近乎议论散⽂的笔法,⼀系列的设问、发问,以及纵、横两个⽅⾯的反复对⽐,⼀层递进⼀层、⼀环扣住⼀环地表现出来的。明末张岱《西湖梦寻》康熙刻本王⾬谦批语说:“宋室君⾂不以精神注燕汴,⽽注之⼀湖。”南宋⼩朝廷的最终覆亡,其主要原因盖在于此。⽽词⼈处在宋亡之前,即已逆料到这⼀历史悲剧的不可避免,可见他在政治上还是很有预见的。《贺新郎》赏析9 贺新郎
⽤前韵赠⾦华杜叔⾼ ⾟弃疾
细把君诗说。恍余⾳,钧天浩荡,洞庭胶葛。千丈阴崖尘不到,唯有层冰积雪。乍⼀见,寒⽣⽑发。⾃昔佳⼈多薄命,对古来,⼀⽚伤⼼⽉。⾦屋冷,夜调瑟。去天尺五君家别。看乘空,鱼龙惨淡,风云开合。起望⾐冠神州路,⽩⽇销残战⾻。叹夷甫诸⼈清绝。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
淳熙⼗五年(1188),陈亮拜访⾟弃疾,两⼈同游鹅湖,相聚⼗天。其间,两⼈互相唱和,各写了三⾸词,其内容都离不开抗⾦这件事。本词题⽬说“⽤前韵”,指的是他写给陈亮的《贺新郎》(“把酒长亭说”)的韵。杜叔⾼,名斿(yóu游),与⾟弃疾、陈亮都是志同道合的朋友。 上⽚赞扬杜叔⾼的诗,同情他在诗中流露的郁郁不得志的⼼情。“细把君诗说”开门见⼭,说明以下对“杜诗”展开评论。“恍余⾳”三句,称赞杜叔⾼的诗象神奇美妙的⾳乐,在寥阔的天空和原野回旋。“钧天”,指钧天⼴乐,古代传说中天上的⾳乐;“膠葛”,⼴阔的样⼦。“千丈阴崖尘不到,唯有层冰积雪。乍⼀见,寒⽣⽑发。”这⼏句则是形容“杜诗”的风格严峻、清冷。词⼈对杜叔⾼的诗的评价很⾼,难免有些“过誉”,但他欣赏杜的才华,与他的友情真挚,由他的诗想到他命运乖蹇,怀才不遇,却是很⾃然的事。“⾃昔佳⼈多薄命”以下五句,⽤汉武帝⾦屋藏娇,后来阿娇失宠,黜居长门宫的典故,以陈阿娇受冷落,来⽐喻杜叔⾼不得志。应该说,杜叔⾼的⽂才与声望,即使在当时,也不能和⾟稼轩、陈同⽗相提并论,但他们恢复中原、统⼀祖国的理想是⼀致的,因此他们就有共同的语⾔,这⼀点,在下⽚表现得更为明朗。
过⽚之后,由对杜叔⾼的⿎励着笔,渐渐转⼊对国事的感慨,使这⾸酬答友⼈的词主题深化,意境扩⼤,成了感情激越、⾳调⾼昂的爱国主义篇章。
“去天尺五君家别”⼀句,颂扬杜叔⾼出⾝名门望族、家世显赫,与他⼈不同。“去天尺五”,见《三秦记》:“城南韦杜,去天尺五。”指的是唐代长安城南韦⽒和杜⽒都是世代相传的贵族,两家都离皇帝很近。“看乘空,鱼龙惨淡,风云开合”三句,进⼀步对杜叔⾼的⿎励。“乘空”,升上天空;“鱼龙”,古代有鱼化龙,龙飞升的传说;“惨淡”,⾔⾟苦经营,杜甫《送从弟赴河西判官》诗有“惨淡苦⼠志”的句⼦;“风云开合”即风云变化。这⾥说,杜叔⾼只要经过艰苦努⼒,政治上⼀定会有好机遇,是会飞黄腾达的。不妨设想,本词的思路就此发展下去,通篇全是朋友间酬答勉励、抒写友情,也不失为好词。但本词的思想艺术价值远不⽌此。
⾟弃疾对祖国的⼭河破碎耿耿于怀,在给他志同道合的朋友写赠词时,⼜很⾃然地想起了令他痛⼼疾⾸的国家⼤事。“起望⾐冠神州路”两句笔锋陡转,他想起了沦陷多年的中原,似乎看到烈烈⽩⽇照射着为国捐躯的战⼠们逐渐销蚀腐朽的⽩⾻。“⾐冠”,这⾥借代⽂明。“叹夷甫诸⼈清绝”是对南宋统治集团中那些崇尚清谈、脱离实际的⼈的讽刺。“夷甫”,西晋宰相王衍,字夷甫,匈奴起兵侵犯西晋时,由于他清谈误国,丧失了很多国⼟。“清绝”,清⾼极了。本句⽤“叹”字领起,是惋叹之意,明写“夷甫”,实指南宋统治集团中那些空谈误国的⼈。
“夜半狂歌悲风起”,是⼼境描写,也是感情的抒发。词⼈感伤国事,⽆法⾃抑,乃⾄半夜⾥唱起歌来,即所谓“长歌当哭”,“狂”字说明词⼈愤怒已极,近乎疯狂,“悲”字是说,由于⼼情懊丧,听着风声也在悲鸣。“听铮铮,阵马檐间铁。”烦恼时,听到屋檐下悬挂的铁马撞击声,更添凄凉。“南共北,正分裂。”结尾两句,直接点明他的⼼事,他⽓恼、烦躁、愤怒的原因,就是国⼟的分裂。结语令⼈想见词⼈写作此词时怒发上指的⽓概。
当代学者夏承焘说⾟词《摸鱼⼉》(“更能消⼏番风⾬”)“肝肠似⽕,⾊貌如花”;借以评价本词,也未尝不可。这说明⾟弃疾爱国词共具的⼀种豪放风格。
《贺新郎》赏析10
《贺新郎·兵后寓吴》
宋代:蒋捷
深阁帘垂绣。记家⼈、软语灯边,笑涡红透。万叠城头哀怨⾓,吹落霜花满袖。影厮伴、东奔西⾛。望断乡关知何处,羡寒鸦、到著黄昏后。⼀点点,归杨柳。
相看只有⼭如旧。叹浮云、本是⽆⼼,也成苍狗。明⽇枯荷包冷饭,⼜过前头⼩⾩。趁未发、且尝村酒。醉探枵囊⽑锥在,问邻翁。要写⽜经否。翁不应,但摇⼿。
《贺新郎·兵后寓吴》译⽂
深深的闺阁绣帘垂地。还记得家⼈在灯烛边的绵绵话语,会⼼之处,嫣然⼀笑,酒涡迷⼈。万叠的⼭间城头传来哀怨的号⾓声,风把霜花吹到了我的袖⼝。只有影⼦与我为伴,我东西来回奔⾛。望着远处,我不知家乡在什么地⽅,羡慕寒鸦可以在黄昏之后,回到杨柳树上它们的巢⽳。 只有⼭还是和原来⼀样,叹息亡国之后时事的变化如此之⼤。明天将带上枯⼲的荷叶包着的冷饭,越过前⾯那座⼩⼭,设法谋⽣,以便糊⼝。趁还没有出发,我再喝⼀⼝酒。幸喜那唯⼀的谋⽣⼯具⽑笔还在,询问邻近的⽼翁需不需要抄写《⽜经》,⽼翁只是摇⼿⽽已。 《贺新郎·兵后寓吴》注释
贺新郎:词牌名。双调⼀百⼗六字。上下阕各⼗句。六仄韵。
兵后寓吴:指元军攻陷临安(1276)后,作者离开家乡,流寓在苏州⼀带。 帘垂绣:即绣帘垂。 涡:酒涡。
万叠:指乐曲反复不停地吹奏。 影厮伴:只有影⼉相伴。
浮云苍狗:⽐喻世事变幻⽆常。 ⼩⾩:⼩⼟⼭。
枵(xiāo)囊:空⼝袋(指没有钱)。 ⽑锥:⽑笔。
⽜经:关于⽜的知识的书。《三国志》注引《相印书》,说汉朝有《⽜经》。 《贺新郎·兵后寓吴》赏析
“深阁帘垂绣。记家⼈、软语灯边,笑涡红透。”闺阁深院,垂地绣帘,柔和灯光,轻⾔细语。会⼼之处,嫣然⼀笑,酒涡迷⼈。词⼈⾸先营造了记忆中温馨的氛围。但和眼前的⾃然之物相对照,在漂泊中⾃⼰多么希望回到故乡和家⼈团聚,可是“望断乡关知何处,羡寒鸦、到着黄昏后。⼀点点,归杨柳”,黄昏之后的“寒鸦”尚可归巢杨柳,令⼈羡慕不已。词中抒发的背井离乡的愁苦情怀,是战乱时代这⼀特定历史环境中的产物,⽽⾮⼀般词⼈平时的呻吟。“万叠城头哀怨⾓”,城头上反复吹奏的号⾓声充满哀怨,这“哀怨”是⼀种主观感情的外射,和对国破家亡的伤恸。 “相看只好⼭如旧”流露出江⼭易主的悲痛⼼情。“叹浮云”⽐喻世事的变幻⽆常。漂泊孤凄之感是和亡国之痛融合在⼀起的,使之更加深沉,也更加悲苦。这是⼀个秋风肃杀,百花凋残的季节,这是⼀处景物苍茫的黄昏时刻。
“明⽇枯荷包冷饭,⼜过前头⼩⾩”,明天将带上枯⼲的荷叶包着的冷饭,越过前⾯那座⼩⼭,设法谋⽣,以便糊⼝。“趁未发、且尝村酒”从困境中显现出达观的态度。村酒饮罢,囊中依旧羞涩。“醉探枵囊⽑锥在,问邻翁、要写《⽜经》否。翁不应,但摇⼿。”微醉中探⼿枵囊,幸喜那唯⼀的谋⽣⼯具⽑锥还在。他询问邻近的⽼翁:“需要抄写《⽜经》么?”⽼翁只是摇⼿。词⼈东奔西⾛的⽬的和结果,在这⼏句话中描写的惟妙惟肖。
这是⼀⾸描写流浪⽣活的悲歌。在战乱的年代,词⼈过着流浪的⽣活。即使物质上再困窘,也不能使他屈服仕元。同时在词⼈通过⽼翁对《⽜经》的冷淡态度的描写,透露出当时农村中凋零残败的景象,和农民⽣产情绪不⾼的事实。 《贺新郎·兵后寓吴》创作背景
《贺新郎·兵后寓吴》作于恭帝德祐⼆年(1276)三⽉元军占领临安后,帝昺祥兴⼆年(1279)⼆⽉南宋最终灭亡前这三年间的某个秋天,蒋捷不肯降附元⼈,为了逃脱⽹罗与迫害,抛下妻⼉⽼⼩,独⾃奔⾛他乡。作这⾸词的时候蒋捷正在平江府⼀带流浪。 《贺新郎·兵后寓吴》作者介绍
蒋捷(约1245~1305后),字胜欲,号⽵⼭,南宋词⼈, 宋末元初阳羡(今江苏宜兴)⼈。先世为宜兴⼤族,南宋咸淳⼗年(1274)进⼠。南宋覆灭,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称“⽵⼭先⽣”、“樱桃进⼠”,其⽓节为时⼈所重。长于词,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家”。其词多抒发故国之思、⼭河之恸 、风格多样,⽽以悲凉清俊、萧寥疏爽为主。尤以造语奇巧之作,在宋季词坛上独标⼀格,有《⽵⼭词》1卷,收⼊⽑晋《宋六⼗名家词》本、《彊村丛书》本,⼜《⽵⼭词》2卷,收⼊涉园景宋元明词续刊本。《贺新郎》赏析11
乔⽊⽣云⽓。访中兴、英雄陈迹,暗追前事。战舰东风悭借便,梦断神州故⾥。旋⼩筑、吴宫闲地。华表⽉明归夜鹤,叹当时花⽵今如此!枝上露,溅清泪。遨头⼩簇⾏春队,步苍苔、寻幽别墅,问梅开未?重唱梅边新度曲,催发寒梢冻蕊。此⼼与、东君同意。后不如今今⾮昔,两⽆⾔、相对沧浪⽔。怀此恨,寄残醉。 古诗简介
《贺新郎·陪履斋先⽣沧浪看梅》,南宋词,作者吴⽂英。这⾸词写作者陪吴潜沧浪亭观梅,抒发了词⼈缅怀英雄、感时忧国的情怀。此词为借古抒情之作。词的上阕写沧浪亭凭吊韩世忠,借此抒发忧国之情。下阕由看梅引发今不如昔的感慨。全词充满词⼈的亡国之恨,但⼜⽆可奈何,只得借酒浇愁。 译⽂
⾼⼤的树⽊上翻滚吞吐着云⽓,我们为了瞻仰⼤宋中兴英雄韩世中的业绩,追思前朝的旧事,⽽共同来到这⾥。当年的东风是多么的吝惜,甚⾄不肯让将军的战舰借⼀点⼉⼒,给战船乘风破敌的便利。致使抗⾦,恢复神州河⼭⼤业功亏⼀箦,致使将军收复中原的⼤志,如同梦境般虚幻迷离。韩将军只好含恨返回故⾥,在吴宫旧址筑起⼀座休闲的⼩筑。如果他能化成仙鹤落在这个华表上,⼀定会深深叹息从前繁茂的花⽵,如今却如此萧条冷寂。枝头花梢上洒落清露点点,仿佛是淌下⽆数清冷的泪滴。
吴太守领着游春的队伍沿着长满清苔的⼩径⽯梯,去将军旧⽇的别墅遗迹,看⼀看那⾥的梅花开了没有?在梅花边我们重唱新度的词曲,要⽤歌声把沉睡的梅蕊唤直起,再把美丽的春光带回⼤地。我此时的⼼情,与春风和使君相同⽆异。如今的情景不如往昔,以后的岁⽉恐怕连今天也⽐不上了。对着沧浪亭下的流⽔,我们俩默默⽆语,只能满怀悲恨和忧悒,把酒杯频频举起。 注释
①履斋先⽣:吴潜,字毅夫,号履斋,淳中,观⽂殿⼤学⼠,封庆国公。沧浪:沧浪亭,在苏州府学东,初为吴越钱元池馆,后废为寺,寺后⼜废。
②桥⽊:指梅树。
③中兴英雄:指韩兴忠。
④“战舰东风”句:指韩世忠黄天荡之捷,兀术掘新河逃⾛。 ⑤神州故⾥:指北宋沦陷领⼟。 ⑥遨头:俗称太守为遨头。
⑦东君:春神为东君,此指履斋。
⑧后不如今今⾮昔:王羲之《兰亭集序》“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赏析/鉴赏
沧浪亭是苏州名胜,曾为韩世忠的别墅。此篇主题由此⽽发,借沧浪亭看梅怀念抚⾦名将韩世忠并因⽽感及时事。可见,此词是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作品之⼀,⽽这种作品在梦窗词中实不多见。
上阕前⼀半追忆韩世忠⼤败⾦兀术的英雄壮举。后⼀半写词⼈与吴潜来游韩世忠所置的沧浪亭别墅,恍如隔世。“乔⽊⽣云⽓。访中兴、英雄陈迹,暗追前事。”词从韩世忠沧浪亭别墅写起,“乔⽊⽣云⽓”,不仅写故家旧宅郁郁葱葱的⽓象,并暗⽰南渡的英雄⼈物离开此地已经很久,树⽊早已长得云⽓苍然了。“战舰东风悭借便”,是借⽤周瑜曾乘东风之便,⼤破曹操军于⾚壁的典故。这⾥作反⽤,意思是天不助⼈。悭,是吝惜的意思。这句连同以下“梦断神州故⾥。旋⼩筑,吴宫闲地。”两句,⽤深沉悲壮的语⾔,为当⽇黄天荡⼀战未能⽣擒活捉⾦兀术,使得英雄的陕北故乡仍然沦于敌⼿⽽倍感惋惜,特别是为韩世忠后来因避权奸迫害休官退居⽽寄慨。“华表⽉明归夜鹤”⽤的是丁令威化鹤重归辽东的典故。这句连同以下“叹当时花⽵今如此!枝上露,溅清泪。”三句从当时的韩世忠转⼊到此时看花游春的吴梦窗,“叹当时花⽵今如此”,神韵凄绝,“风景不殊,正⾃有河⼭之异”,和新亭挥泪含有同样说不尽的感慨,由⼈事说到花⽵,⼜由花⽵⽽感染到⼈事,然后⽤“枝上露”点明梅花,“溅清泪”双绾花和⼈。写得浑成⾃然,毫⽆刻意经营造作的痕迹。
接着下阕,紧接着从沧浪别墅赏梅写起。“遨头⼩簇⾏春队。步苍苔,寻幽别坞,问梅开未?重唱梅边新度曲,催发寒梢冻蕊。”宋代知州出游,被称为“遨头”,点明此来是陪吴潜寻幽探春。问梅开否,催花唱曲,不仅是点题应有之笔,⽽且这⾥是⽤意双关,把催花开放,隐喻对当政者寄予发愤图强的殷切希望。“梅边新度曲,催发寒梢冻蕊”写得情趣与境界活灵活现,为下句“此⼼与、东君同意”作了铺垫,突出了词⼈梅花⼀样⾼洁的情操。东君是春神,此处借指东道主⼈吴潜,“此⼼与东君同意”,表明宾主的思想基本⼀致。是时边事⽇亟,将⽆韩、岳,国脉微弱,今⾮昔⽐。履斋⼀意主和虽屡上奏疏但不蒙采纳,卒致败亡,这就是所谓的“后不如今今⾮昔,两⽆⾔相对沧浪⽔。怀此恨,寄残醉”。抒发今不如昔的愤慨,对南宋⼩朝廷进⾏婉讽。梦窗写此词之时已⾮南宋前期,因此,词意虽然表达了作者对国势的关切,但后不如今、寄恨残醉的调⼦是低沉的,缺乏⿎舞⼈⼼的昂扬⽃志,根本不同于⾟弃疾词的⼤声鞺鞳。这⾸词通篇结构严密,正如陈询所⾔:“前阙沧浪起,看梅结;后阙看梅起,沧浪结,章法⼀丝不⾛”。全⾸空⽓清新,⽤典独到,跟他其它的⼤部分词作截然不同,这也充分显⽰了词⼈的功⼒。【《贺新郎》赏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