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什么是骨质疏松症

来源:知库网


什么是骨质疏松症?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以骨量减少,骨的微结构退化,骨强度减低,脆性增加,导致骨折易感性增高为特征的系统性骨骼疾病。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

依照1995年WHO规定的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用同性别的骨量峰值,减去所测得的骨量值(BMD)来衡量:

BMD差值≤1SD者为正常骨量范围;

BMD差值>1SD~<2.5SD者为骨量减低;

BMD差值≥2.5SD为骨质疏松症;

如BMD差值≥2.5SD同时伴有脆性骨折,为重度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常见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1. 疼痛。下肢负重关节疼痛,以膝痛最常见。腰背痛或全身性骨痛。约60%骨质疏松患者存在不同程度骨痛。

2. 身高变矮,驼背畸形。女性65岁时比自身最大身高短缩4cm以上,75岁时短缩达9cm以上。驼背特点是呈弧形,故又称老年圆背(RoundBack),并逐渐加重。

3. 骨折。轻微外力就可能导致病人骨折,常见部位是脊椎,栳骨远端,髋部,肱骨外科颈等。骨折往往是骨质疏松症的首发症状和就医原因。

骨质疏松症的治疗

骨质疏松症本质上是骨组织结构退化的过程,目前尚无一种治疗方奥司惠使这一过程逆转。骨质疏松症治疗的目的是减低骨丢失,提高骨质量,降低骨折发生的几率,并缓解由骨质疏松症引起的骨痛。

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应采取综合性措施,包括饮食和营养适当的钙剂补充,日晒与运动,抗骨质疏松药物的应用等。

常用的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有哪些?

抗骨质疏松药物可以分为三类:

1) 抑制骨吸收药物,如:雌激素、降钙素、二膦酸盐、活性VitD(阿法骨化醇、骨化三醇)等;

2) 增加骨形成药物:如活性VitD(阿法骨化醇、骨化三醇),氟化物(易导致成骨不全),同化性皮质类固醇(雄性激素及其衍生物)、孕激素、生长激素、骨生长因子(BGP、BMP等);

3) 改善骨质量药物:如降钙素,活性VitD(阿法骨化醇、骨化三醇),第二、第三代双膦酸盐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