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阅读练习 1.文言文阅读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字 ①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 ②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 ③思而不学则殆________ 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_______ ⑤博学而笃志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中,请至少写出四个出自本文的成语。
(4)本文是儒家修身之言,讲的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做人的道理,请任选一则,先说说这则讲的是哪方面的内容,然后结合自身学习生活体会,谈谈你的启示或体会。 【答案】 (1)生气;反省;迷惑;喜好;坚守
(2)①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②时间就像这奔流的河水一样,不论白天黑夜不停地流逝。
(3)温故知新、三省吾身、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任重道远、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等。
(4)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分析】(1)①“愠”读yùn,“生气” ; ②“省”读xǐng, 反省;③“殆”读dài ,通“怠”,在这里指“迷惑” ;④“好”是多音字,在这里读hào,“喜好、喜欢”的意思;⑤“笃”读dǔ,“坚守”。
(2)这两个句子是名句,翻译难度不大。①中“故”是形容词作名词,指“旧的知识”,“新”,形容词作名词,指“新的知识”。②“逝者”指时间,“斯”是指示代词,指代流水,“舍”读shè,“止息、停息”的意思。
(3)成语很多来源于古书成句。分两种情况:一是从古书中直接摘引原句,如“吾日三省吾身”;一种是经过加工的,或紧缩、或减字、或增字、或换字。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首先应该能翻译、理解每一则的内容,然后根据内容作分类。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是关于学习态度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是关于学习方法的。
故答案为:⑴生气;反省;迷惑;喜好;坚守;
⑵①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②时间就像这奔流的河水一样,不论白天黑夜不停地流逝;
⑶温故知新、三省吾身、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任重道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⑷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推断词语的意思;
⑵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及常用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⑶本题考查词语。成语很多。选取三个即可;
⑷本题是主观题。对作品进行有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此题需要在了解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感受。 【参考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望文生义,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 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杞人忧天 《列子》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天 果 积 气 日 月 星 宿 不 当 坠 耶? (2)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身亡所寄 亡:________ ②奈何忧崩坠乎 奈何:________ ③若躇步跐蹈 跐蹈:________ ④亦不能有所中伤 中伤: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4)下面句子中“杞人忧天”这一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只因为被拉黑的人数少,就觉得制裁不文明旅游者没有除恶务尽,那是一种典型的杞人忧天。
B.尽管公司目前的发展形势可喜,但人们的顾虑并非是杞人忧天。
C.日本政府于2001年制定了“今后50年内诞生30名左右诺贝尔奖得主”的目标,针对此事韩国媒体用了“杞人忧天”来形容。
D.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会中心主任李稻葵在文章中称,担心中国经济崩溃是杞人忧天。 【答案】 (1)天 果 积 气/ 日 月 星 宿/ 不 当 坠 耶? (2)亡,同“无;怎么;跳跃;伤害
(3)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4)C
【解析】【分析】(1)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此题要注意句式的整齐性。译为:天如果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2)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亡”:同“无”。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3)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其”“舍然”“晓”等字词的翻译。
(4)杞人忧天,杞: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杞县一带。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C项成语使用不合语境。 故答案为:⑴天 果 积 气/ 日 月 星 宿/ 不 当 坠 耶? ⑵亡,同“无;怎么;跳跃;伤害;
⑶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⑷ C。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⑵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⑶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⑷本题考查成语的使用。根据文本内容可知,杞人忧天指为不必要或缺乏根据的事忧虑。根据这个语义可判断。 【附参考译文】
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空气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那人说:“天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那人又说:“如果地
陷下去怎么办?”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也很高兴。
3.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
狼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________ ________ dān dān 屠大窘 奔倚
(2)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①目似瞑,意暇甚________ ②并驱如故________ ③顾野有麦场________ ④一狼洞其中________ (3)把下边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②其一犬坐于前
(4)汉语里有关狼的成语比较多,请写出3个。 (5)《狼》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案】 (1)jiǒng;yǐ;眈眈;瞑 (2)神情;原来;看;打洞
(3)①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②其中的一匹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面前。
(4)狼狈为奸、引狼入室、狼子野心、鬼哭狼嚎
(5)面对像狼一样的邪恶势力,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最后胜利。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和正确书写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和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注意“眈眈、瞑”二字和看有关系,都是目字旁。
(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
míng
________相向 目似________
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意:名词,神情; 故:名词,原来;顾:动词, 看;洞:名词作动词, 打洞。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①关键词:禽兽、变诈、止、耳。句意: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②关键词,犬:像狗一样。句意:其中的一匹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面前。
(4)本题考查成语积累。成语大全中,有一部分是含有动物名称的成语、关于动物的成语。关于狼的成语有:狼心狗肺、狼烟四起、狼子野心、狼狈不堪、狼狈为奸、豺狼成性、豺狼当道、引狼入室、声名狼藉、杯盘狼藉、豺狼成性。
(5)本题考查归纳文章的道理。《狼》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描绘了贪婪、凶狠、狡诈的狼的形象。根据“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启示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妥协退让,而要像屠夫一样勇敢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会取得胜利。
故答案为:(1)①jiǒng; ②yǐ; ③ 眈眈;④ 瞑; (2)①神情; ②原来; ③ 看;④ 打洞;
(3)①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②其中的一匹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面前。
(4)狼狈为奸、引狼入室、狼子野心、鬼哭狼嚎
(5)面对像狼一样的邪恶势力,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最后胜利。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和正确书写能力。答题时应注意,字音字形题目,注意多音字,同音字,音形近似字,仔细辨析字音和字形的细微差别。难度大,涉及的知识点多,属于易错题目。可以从词性、意义、用法辨别读音。窘。jiǒng;倚,yǐ,都是第三声。
(2)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洞: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 打洞。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①变诈,巧变诡诈。几何,多少,这里是“能有多少”的意思。哉,语气词,相当于“啊”。 止:只是。耳:罢了。②其一犬坐于前犬坐于前: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4)本题考查成语积累。答题时应注意,成语中蕴含着宝贵的文化财富,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的辉煌,了解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传统中华美德等众多方面。关于狼的成语很多,引狼拒虎:比喻引进另一种恶势力来抗拒原来的恶势力,其祸患将更甚。同“引虎拒狼”。鹰视狼顾:形容目光锐利,为人狠戾。鹰睃狼顾:形容目光锐利,为人狠戾。同“鹰视狼顾”。鹰挚狼食:比喻凶狠地攫取和吞没。
(5)本题考查归纳文章的道理。答题时应注意,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本文的主旨很清楚,就是最后一段作者的议论。文章是以狼
为主来叙事的,并从狼自取灭亡的角度来归结故事的主旨的。 【附参考译文】
一个屠户傍晚回来,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骨头。屠户半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感到害怕,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屠户再次扔骨头,较晚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之前获得骨头的狼又跟上来了。骨头已经没有了,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屠户感到处境危急,担心前面后面受到狼攻击。他往旁边看了看发现田野中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里面,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蹲坐在那里的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连砍了几刀把狼杀死。他刚刚想离开,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挖洞,想要从柴草堆中打洞来从后面攻击屠户。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去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后腿,这只狼也被杀死了。他才领悟到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引敌人的。
狼也是狡猾的,而眨眼间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4.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沧州刘士玉孝廉,有书室为狐所据。白昼与人对语,掷瓦石击人,但不睹其形耳。知州①平原董思任,良吏也,闻其事,辄自往驱之。方入书室,忽檐际朗言曰:“公为官颇爱民,亦不取钱,故我不敢击公。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公休矣,毋多言取困②。”董狼狈而归,咄咄不怡者数日。刘一仆妇甚粗蠢,独不畏狐。或对语问其故,狐曰:“彼虽下役,乃真孝妇也。鬼神见之犹敛避,况我曹乎?”刘乃令仆妇居此室。狐是日即去。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有删改)
【注释】①知州:官职名称。②取困:自取尴尬。 (1)解释下面句中加下划线的词。 ①闻其事。 闻:________ ②故我不敢击公。 故:________ ③或对语问其故。 或:________ ④狐是日即去。 去:________
(2)用“ / ”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鬼神见之犹敛避,况我曹乎?
(4)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简述刘士玉“令仆妇居此室”的原因。 【答案】 (1)听说,听闻;所以,因此;有的人,有人,有的;离开
(2)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 (3)鬼神见了她都要回避,何况我呢?
(4)因为刘士玉想让狐离开自己的书房,而狐遇到真正孝顺的妇人会躲避,所以为了赶走狐狸就让妇人住书房。
【解析】【分析】(1)“闻其事”的意思是:听说这件事,“闻”的意思是“听说”;“去”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在这里是“离开”的意思。
(2)这句话的意思是:但你爱民是为了图一个好名声,不贪图钱财是怕以后被追究罪责,所以我也不回避你。可以根据句意进行停顿。 (3)“犹”“敛”“况”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4)根据文中狐狸所说的畏惧刘士玉的原因来概括即可。狐说:“汝虽下役,乃真孝妇也。鬼神见汝犹避之,况我乎”,可见主人是因为刘士玉是个真正的孝顺之人,狐狸鬼神都怕她,所以让她入住以赶走狐狸。
故答案为:⑴听说,听闻;所以,因此;有的人,有人,有的;离开; ⑵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 ⑶鬼神见了她都要回避,何况我呢?
⑷因为刘士玉想让狐离开自己的书房,而狐遇到真正孝顺的妇人会躲避,所以为了赶走狐狸就让妇人住书房。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⑶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⑷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参考译文】
沧州孝廉刘士玉,有间书房被狐精所占据,狐狸白天和人作答对话,还向人投掷瓦石,但却看不到他的形貌。时任沧州知州的平原人董思任,是个优秀的官吏,听说这件事之后亲自前往驱赶作怪的狐狸。刚刚开始口若悬河的大谈特谈人妖不属同类应该互相回避的道理,就听见房檐间朗声说道:“你作官很爱民,也不贪取钱财,所以我不敢用瓦石砸你。但你爱民是为了图一个好名声,不贪图钱财是怕以后被追究罪责,所以我也不回避你。董大人你差不多就可以了,再不要多言自取尴尬了。”董思任听后狼狈而归,好几天都闷闷不乐。刘士玉的一个女仆很是粗拙愚蠢,但偏偏她不怕狐狸,狐狸也不用石头投掷攻击她。有次对话的时候,有人因为这事向狐狸询问其中的缘由。狐狸说:“她虽然是个卑下的奴仆,但却是个真正的孝妇。鬼神见了她都要回避,何况我这样的狐怪呢?”刘士玉就命令这个女仆住在这间屋子里,狐怪当天就离开了。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有与之临乎渊谷者,且告之曰:“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不然为怯。”彼勇者耻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又告之曰“跳而越者与千金,不然则否。”彼勇怯半者奔利,必跳而越焉;其怯者犹未能也。须臾
① , 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②矣。然则,人岂有勇怯哉?要者以
势驱之耳。
注:①须臾:很短的时间。②康庄:平坦的大道。 (1)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跳而越者与千金/借旁近与之 B.彼勇者耻怯/不耻下问 C.今有三人焉/吾日三省吾身 D.顾见猛虎/左顾右盼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顾 见 猛 虎 暴 然 向 逼 则 怯 者 不 待 告 跳 而 越 之 如 康 庄 矣。
(3)本文认为人没有勇和怯之分,关键是形势驱使他罢了。你是怎样认为的呢? 【答案】 (1)C
(2)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矣。
(3)示例:①这种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说明形势对人的思想的制约作用。②人有勇敢和怯弱之分,当遇到不正义行为时,有人挺身而出,不怕牺牲,有人选择逃避。 【解析】【分析】(1)A.给;B.以……为耻;C.三个/泛指多次;D.看。故选C。
(2)根据句意“回头看见一只凶猛的老虎向他逼来,这个怯懦的人还不等别人告诉他就立即跳起,像走宽阔平坦大道一样跨过了深谷”来划分即可。
(3)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设想合理即可。谈看法谈启示的题,注意一定要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抓住要点加以发挥。示例:人是有勇敢和怯懦之分的,见义勇为、舍生取义的人总是将信仰正义放在首位;有的人受到环境的制约,而有的人敢于挑战环境,不能一概而论。 故答案为:(1)C;
(2)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矣;
(3)示例:①这种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说明形势对人的思想的制约作用。②人有勇敢和怯弱之分,当遇到不正义行为时,有人挺身而出,不怕牺牲,有人选择逃避。 【点评】(1)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断句;
(3)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参考译文】
现在有三个人:一个勇敢,一个一半勇敢一半怯懦,一个怯懦。有人同他们一道走到深谷边,并且告诉他们说:“能够跳起跨越这深谷的,就是勇者;不能跨越的就是怯懦。”那个勇敢的人以怯懦为耻,一定会跨过深谷;那一半勇敢一半怯懦的人和怯懦的人就不能。又告诉他们说:“能够跳过去的,给他千两银子;不能跳过去就不给。”那个一半勇敢一半怯懦的人追逐金钱利益,也一定能跳过去;那个怯懦的人还是不能过去。一会儿,回头看见一只凶猛的老虎向他逼来,这个怯懦的人还不等别人告诉他就立即跳起,像走宽阔平坦大道一样跨过了深谷。那么,人难道有勇敢、怯懦的区分吗?关键是因情势驱使他们罢了。
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太丘舍去________ ②日中不至________ ③下车引之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作者是蒲松龄。
B.本文记述了七岁的元方据理责备父友“无信、无礼”,而后友人下车引之,说明友人非常热情、平易近人。
C.“期日中,过中不至”这一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
D.友人过中不至说明了友人不守信用,太丘舍去说明了陈太丘不重视友谊、只在乎自己的时间观念。
【答案】 (1)舍弃、抛弃;正午时分;牵、拉
(2)①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来,陈太丘便舍弃他先走了。他走了之后他的朋友才赶到。②中午了你没到达,就是没有信用,当着儿子骂他父亲,就是没有礼数礼貌。 (3)C
【解析】【分析】(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引”:牵、拉。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舍”在现代汉语中也有“舍弃、抛弃”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去”:离开。“乃”:才。“日中”:正午时分。“对”对着。
(3)C说法正确。A《世说新语》由南朝宋刘义庆主编的志人笔记小说集。B友人下车引
之,说明想博得元方的好感,表示歉意,请求原谅。D“太丘舍去说明了陈太丘不重视友谊、只在乎自己的时间观念”错。“太丘舍去”是因为与友人有约在前,但友人已经失约,怕等不到他,不得不“舍去”。
故答案为:⑴舍弃、抛弃;正午时分;牵、拉;
⑵①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来,陈太丘便舍弃他先走了。他走了之后他的朋友才赶到;②中午了你没到达,就是没有信用,当着儿子骂他父亲,就是没有礼数礼貌 ⑶ C。
【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的语句,分析其含义即可做出选择。 【附参考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7.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选自蒲松龄《狼·其二》)
【乙】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傍有夜耕者所遗行室① , 奔入伏焉。狼自苫②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③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④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⑤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⑥ , 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 非屠,乌⑦能作此谋也!
(选自蒲松龄《狼·其三》)
【注】①行室:指农民在田中所搭的草棚。②苫:用草编的席子。③顾:但是。④盈:满。⑤豕:猪。⑥移时:过了一段时间。⑦乌:哪里,怎么。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 ①两狼之并驱如故________ ②顾野有麦场________ ③股直不能屈________ ④遂负之以归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屠乃奔倚其下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B.其一犬坐于前 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C.屠暴起,以刀劈狼首 以吹豕之法吹之 D.一屠暮行,为狼所逼 为人谋而不忠乎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②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无计可以死之。
(4)【甲】、【乙】两文都体现了屠户的机智,请结合两篇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一起;看,视;大腿;背 (2)C
(3)①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是增加笑料罢了。②屠户急忙捉住狼爪,不让它离开,但是没有办法可以杀死它。
(4)甲文屠户的机智主要体现在:发现狼紧随,先用骨头稳住狼,采用“缓兵之计”为自己赢得时间;看到野外有柴草堆,便迅速占据有利地形,拿起刀准备战斗;当狼其一装睡、其一借故离开时迅速识破了狼诱敌包抄然后夹击的花招,抓住有利时机,先后杀了两只狼。乙文中的屠户,躲在草棚里看到狼把爪子伸进来,就迅速死死抓住狼爪,急中生智,用小刀割破爪子下面的狼皮,运用吹猪的方法往里吹气,把狼吹得浑身膨胀,巧妙地杀了狼。
【解析】【分析】(1)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股”:大腿。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C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都是“用”之意。A前者“于是”,后者“才”。B前者“其中”,后者代“地”。D前者“被”,后者“替、给”。
(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变诈”:欺骗手段。“几何”:多少。“止”:只是。“耳”:罢了。“去”:离开。“顾”:却,但是。“死”:杀死。
(4)甲文屠户的机智主要体现在先采用“缓兵之计”为自己赢得时间,迅速占据有利地形,抓住有利时机,快速出手杀了两只狼。而乙文中的屠户,躲在草棚里死死抓住狼爪,用小刀割破爪子下面的狼皮,运用吹猪的方法巧妙地杀了狼。 故答案为:(1)一起;看,视;大腿;背(2)C;
(3)①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是增加笑料罢了。②屠户急忙捉住狼爪,不让它离开,但是没有办法可以杀死它。
(4)【甲】【乙】两文都体现了屠户的机智,请结合两篇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先想想划线字在现代汉语里是什么意思,再分析是否有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可以提取出文言实词的语境义。
(2)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常用的文言文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3)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4)本题考查对比阅读能力。比较阅读就是指把内容或形式相近的或相对的两篇文章或一组文章放在一起,对比着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将其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这样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 【附参考译文】
【甲】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乙】有一个屠夫,晚间走在路上,被狼紧紧地追赶着。路旁有个农民留下的地窝棚,他就跑进去藏在里面。恶狼从苫房的草帘中伸进一只爪子。屠夫急忙抓住它,不让它抽出去。但是没有办法可以杀死它。只有一把不到一寸长的小刀子,就用它割破爪子下面的狼皮,用吹猪的方法往里吹气。极力吹了一会儿,觉得狼不怎么动弹了,才用带子扎上了吹气口。出去一看,只见狼浑身膨胀,活像一头牛。四条腿直挺挺地不能回弯儿,张着大嘴无法闭上,就把它背回去了。 不是屠夫,谁有这个办法呢?
8.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狼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
(2)为下面的句子选出正确的译文( )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A.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个方法引诱敌人。
B.屠户才明白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个方法引诱敌人。 C.才明白前面的狼假装睡觉,用盖子引诱敌人。 D.前面的狼悟出假装睡觉,是为了迷惑敌人。
(3)如果用“屠户遇狼、屠户御狼”概括故事情节,那么另两个情节分别该怎样概括? (4)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一下屠户的人物形象。
(5)写出能够概括文章中心的语句,并说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案】 (1)蒲松龄 (2)B
(3)屠户惧狼 屠户杀狼
(4)结合文章内容回答出机智勇敢即可
(5)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人类有智慧,一定能战胜任何狡猾凶残的动物或敌人。
【解析】【分析】(1)这道题考查对作家作品的了解。本文选自《聊斋志异》,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
(2)这道题考查文言翻译的能力。 B.这是一个省略句,应该在句首补充出主语“屠户”。这句话的重难点词语有:乃,才。寐,睡觉。盖,原来是。故选B。
(3)这道题考查对文段故事情节的理解。开篇从“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可以看出是写屠户遇狼;接下来从“屠惧,投以骨”可以归纳概括出:屠户惧狼;然后从“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可以看出是屠户御狼;最后从“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可以归纳概括出:屠户杀狼。
(4)这道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从“屠惧,投以骨”“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可以看出屠户的机智;从“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可以看出屠户的勇敢。
(5)这道题考查阅读文章的感悟启示。本文前四段以叙事为主,主要介绍屠户遇狼斗争的经过;第五段以议论为主,揭示了文章的主题。故文章的中心句是“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本文的启示道理可以从屠户的角度概括:对待像狼一样的敌人,我们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能取得胜利。也可以站在狼的角度概括:多行不义必自毙。 故答案为:⑴ 蒲松龄 ⑵B
⑶ 屠户惧狼 屠户杀狼
⑷ 结合文章内容回答出机智勇敢即可
⑸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人类有智慧,一定能战胜任何狡猾凶残的动物或敌人。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题干的提示,进行归纳和概括。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人物性格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意,结合具体的事件以及文中对人物的各种描写进行分析概括。
⑸本题考查的是问题的探究能力。考生要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选取好角度进行理解概括。 【参考译文】
一名屠户很晚回家,担中的肉卖完了,只剩下骨头。途中有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户很害怕,拿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了下来,一只狼仍然跟从。又拿骨头扔给另一只狼,后得到骨头的狼停了下来,可先得到骨头的狼又跟了上来。骨头已经没了,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很困窘,恐怕前后受到狼的攻击。往旁边看田野里有打麦场,场主将柴草堆积在打麦场中,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跑过去,放下担子拿起刀子。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得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眼睛像闭上了,神情很悠闲。屠户突然跳起,用刀劈狼的头,又连砍几刀将狼杀死。正要走,转过身朝柴草堆后看,一只狼在柴草堆中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身子已经进去一半了,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屠户从后边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杀死了它。这才明白前边那只狼假装睡觉,用来诱惑敌人。
狼虽狡猾,但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二翁登泰山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① , 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② , 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③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翁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释:①第:房屋、宅子、家。②冀、雍:古代两个州名,在今约山西、陕西、甘肃一带。③曩nǎng:以往,过去。
(1)“甲翁之妻子去乡”中“去”在句中的意思是________。 (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两处即可) 二翁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 (3)二翁登泰山表现了他们什么精神? 【答案】 (1)离开
(2)二翁偕往/越钱塘/(此处多加不扣分)绝长江/而至泰阴。
(3)围绕“不服老、老当益壮、有毅力、不怕困难”回答出其中两点,意对即可 【解析】【分析】(1)这道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大意:甲老翁的妻子、子女都离开了故乡。“去”:离开。
(2)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这句话的大意是:两个老人都去了,走过钱塘,渡过长江,走到泰山脚下。故停顿是:二翁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
(3)这道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从“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可以看出二翁不服老;从“二翁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可以看出二翁有恒心有毅力;从“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可以看出二翁老当益壮。 故答案为:⑴ 离开
⑵ 二翁偕往/越钱塘/(此处多加不扣分)绝长江/而至泰阴。
⑶ 围绕“不服老、老当益壮、有毅力、不怕困难”回答出其中两点,意对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掌握。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理解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现代语法特点进行断句,注意题干的限制要求。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人物性格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意,结合具体的事件以及文中对人物的各种描写进行分析概括。 【附参考译文】
从前有两个老翁,住在同一个巷子里,甲老翁的妻子、子女离开故乡,只有他自己一个人。一天,他带着酒去乙翁的家,两个人一起喝酒,十分快乐!乙翁说:“以前我曾去冀,
雍两州远处郊游,但没有登过泰山,你能不能和我一起去呢?”甲翁说:“那山我也没有登过,然而老了,恐怕力气不够。”乙翁说:“你说的不对!以前的愚公,九十岁的时候还可以移山,现在我们才六十来岁,哪里老呢!”甲翁说:“那太好了。”第二天,两个老人都去了,走过钱塘,渡过长江,走到泰山脚下。晚上住下休息,凌晨上山,乙翁要扶他,甲翁说:“我的力气还可以,不用互相搀扶。”从太阳出来到薄暮降临,已经走过了半座大山。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①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
(节选自《荀子·不苟》)
(注释)①知:同“智”,智慧,聪明。 (1)解释下列画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太丘舍去________ ②友人惭________ ③下车引之________ ④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 ⑤不诚则不能化万物___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
(3)(甲)文段强调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重要性,(乙)文段强调了“________”的重要性。(请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
(4)请你就元方“入门不顾”的做法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舍弃;感到惭愧;拉,牵拉;回头看;感化
(2)不是人啊!(他)与我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圣人要算明智的了,不真诚就不能感化民众。
(3)诚信;礼貌;真诚
(4)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观点鲜明,言之成理即可。示例一:元方“入门不顾”的做法不失礼。友人失信又失礼,行事不端,态度恶劣;元方“入门不顾”的态度维护了自己和父亲的尊严,也是给友人一个难忘的教训。示例二:元方“入门不顾”的做法不妥。元方批评友人无礼,自己更应做到有礼——友人已经认错,又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即使有错,也应以礼待之。
【解析】【分析】(1)①句意为: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舍:舍弃; ③句意为: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引:拉。
(2)重点词语有:“去”,离开。 知:同“智”,智慧,聪明。
(3)由甲文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知文段强调了“诚信”和
“礼貌”的重要性,由乙文中“不诚则不能化万民”可知,强调了“真诚”的重要性。
(4)觉得不失礼,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童真,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机智聪明,懂礼识仪,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或:觉得失礼,客人已经道歉了应该以一种宽容的心理解客人,而且客人是长辈而元方是晚辈,晚辈应该有对长辈的基本礼貌。
故答案为:⑴① 舍弃 ;② 感到惭愧 ;③ 拉,牵拉 ;④ 回头看 ;⑤ 感化
⑵ ①不是人啊!(他)与我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②圣人要算明智的了,不真诚就不能感化民众。 ⑶ 诚信 ; 礼貌 ; 真诚
⑷ 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观点鲜明,言之成理即可。示例一:元方“入门不顾”的做法不失礼。友人失信又失礼,行事不端,态度恶劣;元方“入门不顾”的态度维护了自己和父亲的尊严,也是给友人一个难忘的教训。示例二:元方“入门不顾”的做法不妥。元方批评友人无礼,自己更应做到有礼——友人已经认错,又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即使有错,也应以礼待之。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筛选。结合重点句子的理解把握。
⑷本题主要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做这类题,要认真阅读文章,根据文章的中心,联系自己的现实生活,将自己的个性化展示出来。 【参考译文】 甲: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
天地要算大的了,不真诚就不能化育万物;圣人要算明智的了,不真诚就不能感化万民。
11.文言文阅读一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
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论语》一章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
①尊君在不________ ②相委而去________ ③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 (2)请结合语境填上省略的成分。
( )答曰:“( )待君久( )不至,( )已去。”
(3)试想,《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友人”那天回家,也会像曾子一样反省自己的言行。你觉得友人会反思些什么呢?用现代汉语回答。 【答案】 (1)同“否”;舍弃;每天 (2)元方;家君;君;家君
(3)友人想:我今天没按约定,是不守信用啊;对着孩子骂他父亲,是没有礼貌啊;下车拉元方的手,有没有诚恳呢?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不”属于通假字,“委”属于古今异义词。
(2)首先要疏通文意,然后根据句意补充省略的内容。根据语境分析,这句话的意思是:陈元方回答说:我的父亲等待您很久您还没有到,我的父亲已经离开了。据此答题即可。注意此题应补充文言词语。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有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友人要反省的是自己是否守信,是否有礼貌,是否真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等。答题时句式尽量要和论语中曾子的句式一致。 故答案为:⑴同“否”;舍弃;每天 ⑵ 元方;家君;君;家君
⑶ 友人想:我今天没按约定,是不守信用啊;对着孩子骂他父亲,是没有礼貌啊;下车拉元方的手,有没有诚恳呢?
【点评】⑴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本题考查补充句子省略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根据语境不写出合适的文言词语。
⑶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能力。答题的关键是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理解人物形象,然后再据此答题即可。
1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选自《列子》)
(乙)沈屯子多忧
沈屯子入市,听唱书,至杨文广①被围柳城内乏粮外阻救蹙然兴叹不已。友拽之归,其日夜忧念不置,曰:“文广围困至此,何由得解?”自此悒悒②成疾。家人因劝出游,以纾其意。忽见负竹入市者,则又念曰:“竹末甚锐,道上行人必有受其刺者。”归忧益重。夫世之多忧者类此也。
(选自《贤奕编》,有删减)
(注释)①杨文广:北宋名将。②悒悒yì:闷闷不乐。 (1)解释下列画线的字词。
①若屈伸呼吸________ ②舍然大喜________ ③兴叹不已________ ④归忧益重________ (2)请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至 杨 文 广 被 田 柳 城 内 乏 粮 外 阻 救 蹙 然 兴 叹 不 已。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②家人因劝出游,以好其意。
(参考)纡:①解除,缓解;②宽裕;③同“抒”抒发。(《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局)
(4)(乙)文中讲述的沈屯子“多忧”的两件事都是杞人忧天吗?结合(甲)文“杞人忧天”的寓意,阐述你的看法。
【答案】 (1)你;同“释”,解除、消除;停止;更加 (2)至 杨 文 广 被 围 柳 城/ 内 乏 粮/ 外 阻 救/ 蹙 然 兴 叹 不 已 (3)①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 ②家人于是劝他出去游玩,来缓解他(焦虑)的情绪。
(4)不是。“杞人忧天”比喻不必要的忧虑。乙文中的沈屯子在听书时为历史人物杨文广将军被围困而忧虑,这是杞人忧天。而沈屯子看到尖锐的竹末,怕不小心刺到行人,这种担心是有一定道理的,不算杞人忧天。
【解析】【分析】(1)考查文言字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①句意为: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若:你。②句意为:那个杞国人解除忧虑放下心来,很高兴。舍:同“释”,解除、消除。③句意为:站在一旁唏嘘不已。已:停止。④句意为:回到家后,他更加忧郁了。益:更加。
(2)考查文言文划分朗读节奏的能力。划分朗读节奏,要把握好句子的内容,划分出词语
的意义单位,及主谓成分,不要把表达同一意思的词语划开。也可先进行语句翻译,根据翻译,结合语境和文章大意来划分。本句翻译为:说到“杨文广围困柳州城中,里面缺少粮食,外面的援兵被阻挡”时,他立时紧皱眉头,站在一旁唏嘘不已。根据题干要求“限断三处”,可划分为“至杨文广被围柳城/内乏粮/外阻救/蹙然兴叹不已”。
(3)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得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重点字词:积:集聚;亡:同“无”;因:于是。
(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比较阅读的能力。解答时要对结合原文内容进行对比分析。根据乙文内容可知,沈屯子有两个担忧,一是担忧被围困在城中的杨广;二是担忧竹未尖锐刺到行人。甲文中担忧天会塌下来的那位杞人是没有必要的担心,那沈屯子第一个对过往历史和虚妄未来的担忧同样是没有必要的,只有第二个对竹末尖锐怕不小心刺到行人的担忧还有些居安思危的意识,因此不是“杞人忧天”。据此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1、你2、同“释”,解除、消除3、停止4、更加 ⑵ 至 杨 文 广 被 围 柳 城/ 内 乏 粮/ 外 阻 救/ 蹙 然 兴 叹 不 已
⑶①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②家人于是劝他出去游玩,来缓解他(焦虑)的情绪。
⑷ 不是。“杞人忧天”比喻不必要的忧虑。乙文中的沈屯子在听书时为历史人物杨文广将军被围困而忧虑,这是杞人忧天。而沈屯子看到尖锐的竹末,怕不小心刺到行人,这种担心是有一定道理的,不算杞人忧天。
【点评】⑴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断句能力。句子间的停顿要注意:1.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2.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3.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据此分析,该句可断为: 至 杨 文 广 被 围 柳 城/ 内 乏 粮/ 外 阻 救/ 蹙 然 兴 叹 不 已 ⑶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做这类题目时,一定要在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抓住相关的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把切题的答案 在提取或概括出来,组织成通顺的语句作答。
⑷此题考查学生对比阅读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先分别分析两篇文章,再比较其异同,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再结合理解文段的内容,思考选文中表达的主旨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表述出自己的看法即可。
【参考译文】 【甲】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而担心的人,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那个人说:“天如果是气体,日月星辰不就会坠落下来了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个人又说:“那地坏了又怎么办呢?”
开导他的人说:“大地是土块堆积成的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 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乙】
沈屯子与朋友一块来到集市上,听说书人说到:“杨文广围困柳州城中,里面缺少粮食,外面的援兵被阻挡”时,他立时紧皱眉头,站在一旁唏嘘不已。朋友把他拉回家中,他竟日夜不忘此事,口中不住地念叨着:“文广被困在那里,怎么才能解脱呢?”竟因此忧愁得生了一场大病。 家里人劝他到外面走走,散散心。途中正好看见有人扛着一捆竹竿去集市上卖,他心中暗想:“竹竿梢头非常锐利,街上行人这么多,一定会有人被戳着剐着的,这该如何是好?”回到家后,他更忧郁了,世界上多忧虑的人像这样的吧。
13.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八哥与蝉对话①
鸲鹆②之鸟,出于南方,南人罗③而调④其舌,久之,能效人言,但能效数声而止;终日所言,唯数句而已。
蝉鸣于树,鸟闻而笑之。蝉谓之曰:“子能人言,甚善。然子之所言,犹若未言也。曷若我自鸣其意哉?”鸟俯首而惭,终身不复效人言。
(注释)①本文据《叔苴子》改编。②鸲鹆(qú yù):即八哥。③罗:张网捕捉。④调:调教。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能效人言________ ②甚善 ________
(2)下列对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你能跟我一起鸣唱自己的心意吗? B.怎么能像我一样鸣唱自己的心意呢? C.为什么像我一样自鸣得意呢? D.怎么能像我一样自鸣得意呢?
(3)八哥为什么“俯首而惭”?你由此得到了什么启发? 【答案】 (1)效仿;好 (2)B
(3)八哥听了蝉的话,意识到自己虽然能够学人说几句话,但是极为浅薄,没有抒发心
意。人要有自己的见解、自己的风格,单单“鹦鹉学舌”是不行的。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①能效人言:它能像人一样说话。效,效仿。②甚善:非常好。善,好。
(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曷,怎么。若,像。鸣,鸣唱。其,自己的。意,意思。哉,语气词。故选B。
(3)本题考查内容分析。1)结合“子能人言,甚善。然子之所言,犹若未言也。曷若我自鸣其意哉?”可知,八哥“俯首而惭”,是因为它知道蝉说的是对的,蝉批评它虽然学了人的话,但是没有表达自己的意思,就好像没说一样。故其“俯首而惭”的原因是:八哥听了蝉的话,意识到自己虽然能够学人说几句话,但是极为浅薄,没有抒发心意。2)结合“子能人言,甚善。然子之所言,犹若未言也。曷若我自鸣其意哉?”可知这个故事通过蝉批评八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说话要发表自己的见解,说出自己的看法,不能鹦鹉学舌。 故答案为:⑴① 效仿 ;② 好 ⑵ B
⑶ 八哥听了蝉的话,意识到自己虽然能够学人说几句话,但是极为浅薄,没有抒发心意。人要有自己的见解、自己的风格,单单“鹦鹉学舌”是不行的。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主旨,联系实际,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答案。 【附参考译文】
八哥这种鸟生长在南方,有人张网捕捉后调教它的舌头,时间长了,它能像人一样说话,但是只能仿效几声就停止了;整天说的话,只有那么几句罢了。蝉在树上鸣叫,八哥听见了嘲笑它。蝉对它说,你能像人一样说话,非常好,然而你所谓的说话,仍然像没有说话一样。怎么能像我一样鸣唱自己的心意呢?八哥低下头感到惭愧,以后再也不学人说话了。
14.课外文言文阅读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置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________ ②而置之其坐________
(2)用一个成语概括短文内容。
(3)上面短文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人生道理?
【答案】 (1)鞋;放,放置 (2)郑人买履
(3)告诉我们做事不要墨守成规,不要太教条,要注重客观现实(或事实)。 【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履”是“鞋”;“置”是“放置”的意思。
(2)文章叙写的是一个郑国人买鞋子的故事。据此,可用成语“郑人买履”来概括作答。 (3)文章主要说的是郑国的人因过于相信“尺度”而不相信自己的脚,造成买不到鞋子的故事。从而告诉人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的教条主义者,说明因循守旧,不思变通,终将一事无成。 故答案为:⑴ 鞋;放,放置 ⑵郑人买履
⑶ 告诉我们做事不要墨守成规,不要太教条,要注重客观现实(或事实)。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掌握。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寓言故事的概括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注意贵故事的概括,概括的语言要简洁、准确。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要求考生熟读文章,理解故事,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阐述。 【参考译文】
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挑好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闵子骞兄弟两人,母卒,其父更娶,复生二子。子骞为其父御② , 失辔③ , 父持其手,寒,衣甚单。父归,呼其后母儿,持其手,温,衣甚厚。即谓妇曰:“吾所以娶汝,乃为吾子,今汝欺我,寒儿,汝去无留。”子骞前曰:“母在,一子寒;母去,四子寒。”其父默然。
选自《说苑》
①闵子;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学生,古代著名的孝子。②御:驾驶(马车)。③失
辔:绳从手里掉下来。
(1)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 ①今汝欺我 欺________ ②母去四子寒 去: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母死。其父更娶,复有二子。
(3)本文表现了闵子骞________和________的品质。 【答案】 (1)欺骗;离开
(2)母亲死了,他的父亲另娶妻子,又生了两个儿子。 (3)爱护兄弟(或:重视亲情);顾全大局
【解析】【分析】(1) “今汝欺我”的意思是“现在你欺骗我”,“欺”的意思是“欺骗”;“母去四子寒”的意思是“如果母亲离我们而去,四个儿子就都会受寒啊”,“去”的意思是“离开”。 (2) “更(另,另外)”“复(又)”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3) “母在,一子寒;母去,四子寒”的意思是“如果母亲留在我家,就只有我一个儿子受寒;如果母亲离我们而去,四个儿子就都会受寒啊”,由此可以看出,闵子骞心疼自己的兄弟,能够从大局出发考虑问题。 故答案为:⑴欺骗;离开;
⑵母亲死了,他的父亲另娶妻子,又生了两个儿子; ⑶爱护兄弟(或:重视亲情);顾全大局。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意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⑵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⑶本题是根据具体词句分析人物形象。先要理解具体字词的含义及在文中的作用,再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并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进行概括,找出人物的共同点。 【参考译文】
闵子骞兄弟共二人,母亲死后,他们的父亲又娶了一个继母,继母又生了两个儿子。闵子骞给他的父亲驾马,丢失了马的辔头,他的父亲握着他的手,发觉他的手很冷,穿的衣服也很单薄。父亲回去后,把后母生的儿子叫来,握住他的手,手是温暖的,穿的衣也很厚。就对妻子说:“我娶你的原因,是为了我的儿子,现在你欺骗我,让我的儿子受冷,你走吧,不要再留在我家。”子骞上前说:“如果母亲留在我家,就只有我一个儿子受寒;如果母亲离我们而去,四个儿子就都会受寒啊。”他的父亲一句话也不说,沉默了好久。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阅读练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