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现状调查研究

来源:知库网
管理智库

2016年第30期(总第234期)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现状调查研究

泰国博仁大学 常 乐

【摘 要】现代大学生因挫折承受能力不强引发各种社会问题,因此受到广泛关注。调查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

低于全国水平。[1]针对此现状,作者从人际关系、家庭和社会就业方面进行分析,同时寻求解决途径,让大学生挫折承受能力得到提升。

【关键词】大学生挫折 挫折承受方法:采用“挫折承受力调查问卷”对北京地区4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后再用SPSS软件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结果:1.受人际关系困扰越多的大学生挫折承受力越弱。2.家庭氛围越差的大学生挫折承受力越弱。3.就业压力越大的大学生挫折承受力越弱。4.挫折承受能力与学生在校期间在学生会的任职经历、性别等无直接的关系。

一、研究对象、工具和方法

承受力是指个体的心理对外界刺激所能接受的程度,[2]

心理反应能力、应激能力、抗压能力和平衡能力综合作用而形成的动力结构。[3]心理承受力指的是个体承受能力或者应对压力的能力。

(一)对象

本研究以北京师范大学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抽样发放问卷 460 份。其中,未能回收与作废的问卷共 23 份,占全部问卷的 5%,有效问卷共 437 份,占 95%。

(二)工具

本次研究所编制的主要研究工具是挫折承受力调查问卷,问卷共 30 小题,以“是”和“否”作答,“是”记 1 分,(三)方法

以班级为单位,采用团体施测方式,发放大学生挫折承受力问卷调查表。该量表信度、效度较好。

二、研究结果

(一)我们对参与本次调查的 437 名大学生的挫折承受力数据进行了统计,调查人数437人,最高分6分,最低分30分,平均分20.52分,标准差4.62。

(二)依据挫折承受力问卷的得分情况,挫折承受力得分将分为三组:承受力差(小于12分)、承受力一般(小于20分大于13分)、承受力较好(大于21分)。各水平被试的分布情况:承受力水平差的,男生13人,女生9人,总人数22人,占比5.04%;承受力水平一般的,男生85人,女生94人,总人数179人,占比40.96%;承受力水平较好的,男生106人,女生130人,总人数236人,占比54%。

结果可表明有近半被调查的大学生挫折承受力需提高,因此进行挫折承受力的培养是现实需要。

(三)没有或较少人际关系困扰的学生,其挫折承受力的得分为21.79分,挫折承受强;有一定程度困扰或较为严重困扰的学生,其挫折承受得分在16~19之间,表现为一般;而人际关系有严重困扰的学生,其挫折承受力表现为差。通过进一步的多重比较发现人际关系因素对挫折承受力的差异性影响显著。

(四)调查显示大学生犯罪都可以追溯到其家庭环境的影响,本调查中,来自和睦安宁家庭的学生其挫折承受力

强于来自其他家庭的,见表1。

表1不同家庭氛围大学生挫折承受力得分的差异性检

家庭氛围

人数

均值

标准差

F值

Sig值争吵冲突2016.34.82512.894

0

和睦安宁39720.864.506紧张压抑

20

18.05

4.174

(五)不同就业压力学生的挫折承受力得分具体分布:无就业压力人数29人,均值21.93,标准差3.999,F值10.215,Sig值0;就业压力较小人数53人,均值22.58,标准差4.334;就业压力一般人数159人,均值21.19,标准差4.397;就业压力较大人数138人,均值19.72,标准差4.469,就业压力大的人数58人,均值18.02,标准差4.807。数据表明:就业压力越大,大学生的挫折承受力越弱,选择就业压力大的学生,其挫折承受力得分只有 18.02 分,而就业压力处于一般水平时,学生的挫折承受力超过 21 分,表现为高挫折承受力。同时发现,就业压力对挫折承受力差异性影响显著。

表2不同就业压力大学生挫折承受力得分的多重比较(LSD)

就业压力

较小

一般

较大

无-0.6540.7422.214*3.914*较小1.396*

2.868*4.568*一般1.471*

3.171*较大

1.700*

注:*表示 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

表2表明:就业压力越大,大学生的挫折承受力越弱,选择就业压力大的学生,其挫折承受力得分只有 18.02 分,而就业压力处于一般一下水平时,学生的挫折承受力超过 21 分,表现为高挫折承受力。同时发现,就业压力对挫折承受力差异性影响显著,见表 3。

表3不同就业压力大学生挫折承受力得分的多重比较(LSD)

就业压力

较小

一般

较大

无-0.6540.7422.214*3.914*较小1.396*

2.868*4.568*一般1.471*

3.171*较大

1.700*

注:*表示 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

表3表明:就业压力较大的大学生与无就业压力、就业压力较小、就业压力一般的大学生在挫折承受力上存在显著差异,就业压力一般的大学生与就业压力较小的大学生在挫折承受力上存在显著差异。

总结:就业压力较小时,大学生的挫折承受力表现为最强。

下转14页

11“否”记 0 分,其中15题使用反向记分原则。

管理智库

2016年第30期(总第234期)科的知识贯穿、打通,要将渊、博、专、精融合为一,从而

做到通透、通达,最终实现全面发展,达到博、大、精、深。

(三)通识教育应将重心面向深度

通识教育主要是一种基于各种专业人才都必须具备的、具有超越一般专业层面的、普遍性的、有关科学和学术的学识深度要求的教育。“将以往大学分工过细的专业教育的弊病归结为知识宽度的缺失,进而仅仅从知识面上去改革教育课程的认识,明显是偏颇和短视的。它并没有完全揭示出专业化教育存在的根本问题。只要我们直面大学的教育状况就不难发现,所谓知识广度的缺乏问题其实只是表相,真正的问题更在于过分简单的专业化教育带来的学生接受和理解能力深度意识的普遍欠缺。这个深度至少包括从本质上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从学科史的角度对专业的认知以及知识分析能力、批判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等。”[9]

(四)通识教育不要以淡化专业为代价

“通识教育所指的不一定是专业之外的课程,它是一种上一门课程但又不局限于这门课程的教育理念,所以它并不总是与专业课程互相排斥的,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其实并没有严格的界线。某些专业课程如果上得好,也可以体现通识的属性。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并不总是一个此消彼长的关系,通识教育不见得一定要以淡化专业为代价。”[10]

(五)通识教育应将课程设置及其实施视为实现目标之关键

通识课程理念的先进性,目标的明确性,课程设置及其实施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是实现通识教育目标的关键。“参照国际知名大学的通识教育体系和国内高校教改的先进经验,一般把通识课划分成人文素养、社会科学素养、自然科学素养、艺术素养、实践技能等五大模块。”[11]王德胜

认为,在人文素养方面,既要突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道

德教化功能,又要增加西方文化教育,以提升学生的开拓进取能力;在社会科学素养方面,经济、管理、法律、教育类课程要加强知识的前沿性和交叉性,强调课程内容的创新和国际科学文化前沿接轨;自然科学素养方面,增加科学技术类课程,加强科技前沿内容和以科研方法创新为宗旨的方法论教育;艺术素养方面,以美育为目标,着眼于帮助大学生塑造美的心灵,培养感悟力、想象力、审美力,培养学生真善美统一的人格;在实践技能方面,设置培养共通能力、生活技能、职业技能的通识课,以提升大学生多项适应能力和创造才干。

【参考文献】

[1]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4.

[2][3][5][6]北航高研院通识教育研究课题组.转型中国的大学通识教育——比较、评估与展望[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9,9,68,115-116.

[4]董云川.通识教育溯源:西方与本土的视角[J].学园,2011(2):37-41.

[7]王文涛. 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历史发展与基本特征[J].高等教育研究,2015(6):73-79

[8][11]王德胜:简论通识教育[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0(02):8.

[9]陈跃红.大学通识教育面向广度还是面向深度[J].探索与争鸣,2009(6):54.

[10]浦家齐:求索通达之道——论通识教育的深度层面[J].复旦教育论坛,2010(01):16-20.承受力培养的过程中,要善于利用鼓励的方法和奖励机制,使其挫折承受力有实质性的提高。

(三)营造社会公平环境,给学生创造平等的竞争机会并加强扶持力度

1.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抵制社会中的腐败现象,让大学生能够在公平的环境下获得就业机会。让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实效性和说服力,以增强大学生的挫折承受力。

2.加大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培养。新闻媒体应当加大对挫折承受力培养重要性的宣传力度,且宣传工作要注重实效。

综上所述,大学生挫折承受力培养是系统的、循序渐进的复杂工程,需要大学生自身、家庭、学校、社会四方面共同努力,让培养大学生挫折承受力成为社会共识,让每位公民都能为大学生的挫折承受力培养尽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张智勇,罗珊红. 大学生SC L-90测查结果的比较研究[J] . 中国心理卫生, 1998(0 2): 77-78.[2]霍树生, 郝贵生, 王秀阁. 论社会生活过程中的心理承受力[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1987(03):10-13.

[3]姚俭建. 谈谈社会生活中的心理承受力[N].解放日报, 1988-06-29.

上接11页

三、讨论和建议

(一)个人积极培养挫折应对方式,完善个体人格

挫折承受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通过有意识的循序渐进的培养,不断完善自身的人格,同时要求大学生认识到挫折的客观存在。具体途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主动参与各项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融入社会中,加强交流,锻炼实践能力,增加自身才干,完善人格,适应社会,从而逐步提高自己的挫折承受力。

2.大学生要注重自身谦逊、积极、勇敢和自信的人格塑造与优化。在充分认识自己人格的基础上,不断优化自己的人格。高尚的人格对提高挫折承受力有积极的作用。

3.个体是无法离开社会而独立存在的,大学生尤其需要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且需要积极主动去营造和维护。内向的大学生更要多参加集体活动,注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当面对挫折时,能及时得到帮助,缓解不良情绪并战胜挫折。

(二)加强家庭与子女的沟通,建立有效环境

1.转变家长对子女的评价标准,家长要有意识地对子女进行挫折承受力的教育与培养,而不是单单注重子女的文化课成绩。

2.改进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在父母对子女进行挫折

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