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纬・说文论道 让学 新中国成立以来,语文课程标准、语 文教学大纲从“逻辑教学”到“发展智 恳 萑 申得 拓展 的内在联系,在迁移中发展思维。 江苏赣榆县青口中心小学(222100)林杰 力”,再到“发展思维”,实现了认识上的 次飞跃。新课程标准将“发展思维”确 立为课程理念,正式将其列入课程目标, 四、抓住矛盾问,训练学生的思维 并提出了相应的实施建议,语文课程标 准的这一科学定位标志着语文课程“发 溪 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阅读教 学中,抓住矛盾处设问,可创设愤悱情境,从而 训练思维,以统一认识,求得对知识正确而深 入的理解。如《半截蜡烛》中有这样一句话,“厄 展思维”正走向一个认识自觉的新阶段。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当中常常通过提问来激发学生 兴趣,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培养学 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 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句中“从容”一词是什么 意思?显然是不紧张、像从来也没有发生过什么似的, 那么与前面第三节的“脸色苍白”又形成了矛盾,教师可 生语言表达能力,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在课 堂中,教师应该狠抓以下几个问点进行突破。 设问:既然是“脸色苍白”,又为何那么“从容”呢?这样 学生便能明白:“脸色苍白”是孩子害怕秘密会暴露,所 以紧张,而“从容”是因为杰克看到烛台又被中尉夺回去 了,再紧张也得假装不紧张。这样引导,其效果不言而喻。 一、抓住重点问。激发学生的思维 每篇课文都有其重点。为保证课堂教学中重点突 出、训练有效,须抓住重点设问引思,激发思维,引发探 索。如《半截蜡烛》一文中,“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 国人说”一句含义深刻,是教学重点。为引导理解,可抓 住“娇声”设问:“娇声”是什么意思?她为什么要娇声对 少校军官说呢?以引导学生把“娇声”放到具体的语言 环境中理解,这样学生则能顺利地透过词的表面看到 其深刻的内容,认识至U杰奎琳的机智、勇敢,是个了不 起的孩子。 五、抓住想象问,发散学生的思维 想象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活动,是 由此及彼的思维飞跃,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方 法。教材中有许多内容远离学生生活,学生理解困难。 为此,可以浅化为用想象点设问,以创设想象的背景,引 导学生借助想象创造形象,加强感受,从而深刻具体地 理解语言,体会感情,并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讲 完《望月》一课,可这样引导:你觉得月亮像什么?“我” 二、抓住疑难问,启迪学生的思维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随时都会遇到难点。于疑难点 发问,可引导学生改变思维方向,进入探索学习的情 境,以浅化难点、平缓坡度,使之进入自我求通的新境 展开了幻想的翅膀,能想到些什么呢?这样既升华了课 文中心,深化了对中心的理解,又能通过拓展学生思维 空间而培养其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品质。 界。如教学古诗《所见》中“忽然闭口立”,教师可顺势 问:为什么牧童突然间要“闭口立”呢?以引发探究心 理,学生会迫不及待地阅读古诗。经过阅读中的分析、 推理,便能弄清他是“意欲捕鸣蝉”,这样学生不仅深刻 理解了文章的中心,也受到深度的思维训练。 六、抓住“空白”问,创造学生的思维 由于作者构思炼意、运笔行文的需要,许多文章中 往往省略了一些内容,形成语言文字的“空白”。教学时, 于“空白”处设问,引导补充“空白”,可使学生加深对课 文内容的理解并能训练学生的创造l洼思维。如《天游峰 的扫路人》末尾一段,写老人三十年后照样请“我”喝茶, 老人已经有七十岁了,三+年后还能健在吗?此“空白” 处还包含着浓厚的艺术感染力和丰富的想象内容,那么 老人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再引导学生继续往下读,学生 便白目 白那是老人充满了自信, 总之,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为实现目标 而筑起的阶梯。我们在运用它时,一定要注意拓展学生 的思维。总目标“发展思维”的任务怎样确定?阶段目标 怎样凸显发展的梯度?教学中怎样实施和评价?这些问 题仍需作进一步的探讨。 (责编韦淑红) 三、抓住联接问,诱发学生的思维 教学过程实际是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知识进行新探 索、获取新知识的过程。而“迁移”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 带,因此,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新旧知识的联接点设问, 以创设迁移条件,把学生引入“最近发展区”,使其在 “提问——探究——发现——解决”的过程中获得知 识。如在教学《师恩难忘》中,在分析田老师的人物特点 时,辅导书上有魏巍的作品《我的老师》,我抓住联接点 导入:田老师与蔡芸芝老师相比,在选材上有什么不 同?这样设问能让学生在分析、比较、概括中发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