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小学三年级语文《出塞》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

来源:知库网
欢迎关注 双击删除

小学三年级语文《出塞》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

【导语】《出塞》作为一篇古诗, 是从战争的 角度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任用英勇善战的 名将镇守边关, 以消除边患的 感情。 以下是网络整理的整理的 小学三年级语文《出塞》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 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三年级语文《出塞》知识点 原文: 出塞(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渡阴山。 注释:

1、但使:只要。

2、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集会的 地方。

3、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 匈奴畏惧他的 神勇, 特称他为“飞将军”。

4、阴山:昆仑山的 北支, 起自河套西北, 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 是我国北方的 屏障。

译文:

秦汉以来, 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 但是离家万里的 士卒却没能回还。

如果有像卫青和李广这样骁勇善战的 将军立马阵前, 一定不会

1

欢迎关注 双击删除

让敌人的 铁蹄踏过阴山。

赏析: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 国无良将的 边塞。 诗的 首句最耐人寻味。 说的 是此地汉关, 明月秦时, 大有历史变换, 征战未断的 感叹。 二句写征人未还, 多少儿男战死沙场, 留下多少悲剧。 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 共同意愿, 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 平息胡乱, 安定边防。 全诗以平凡的 语言, 唱出雄浑豁达的 主旨, 气势流畅, 一气呵成, 吟之莫不叫绝。 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 实不过分。

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756), 字少伯, 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盛唐边塞诗人, 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 困于农耕, 年近不惑, 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 又中博学宏辞, 授汜水尉, 因事贬岭南。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开元末返长安, 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 为刺史闾丘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 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 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篇二】小学三年级语文《出塞》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 感情基调, 能够有感情的 朗读诗歌。 2、能深入理解诗句含义, 体会诗歌的 艺术境界。

3、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 灾难和不幸, 加强对和平生活的 热

2

欢迎关注 双击删除

爱。 体会边塞诗的 风格, 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 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能深入理解是诗句含义, 体会诗歌的 艺术境界。 教学准备

1、师生共同查找有关诗人、时代背景、其他描写战争诗的 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诗文。 3、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一)相机导入, 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乐府诗《十五从军征》, 让我们体会到了战争给人民造成的 苦难。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跟战争有关的 边塞诗《出塞》。 (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复习方法, 交流资料

1、复习方法:请大家回忆一下, 我们有一个把古诗学好学透的 方法, 谁来说一说是什么内容?(生叙述)。

2、交流资料: (1)介绍作者。 (2)明确背景。

(三)讨论探究, 拓展理解。 1、出示全诗, 整体感悟。 2、运用学法, 小组探究。 3、分句汇报, 品味诗句。 A、汇报前两句

3

欢迎关注 双击删除

(1)说清诗意, 体会诗情。

思考:为什么要提到秦汉时的 明月和关?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 思想感情?带给你什么感觉?

(2)反复吟咏, 熟读成诵, 升华诗情。

(3)拿出摘录笔记, 记录诗句, 养成积累的 习惯。 (4)联系课外, 链接知识。 B、汇报后两句

(1)汇报方法同上:读、背、摘录、板书。

(2)看教材“我的 ’视角”中丁丁的 话, 了解诗中引用的 典故“龙城飞将”。

二、(一)凭借情境, 升华诗情。 (出示课件) 让我们再看全诗, 大声诵读一边, 再来体会作者之情。 (二)回味诵读, 深入品味。 (再出示课件) 学生诵读, 练背。

三、(一)解决书后练习题, 对比本课两首描写战争的 古诗各自的 感情基调。

(二)再看“我的 视角”, 解决冬冬的 问题, 理解多数古人选择战争题材写诗的 原因。

四、日积月累, 课外延伸。

收集王昌龄其他描写战争的 古诗, 还可以收集其他诗人描写战争的 古诗。

【篇三】小学三年级语文《出塞》教学反思

4

欢迎关注 双击删除

《出塞》作为一篇古诗, 是从战争的 角度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任用英勇善战的 名将镇守边关, 以消除边患的 感情。 今天这堂课, 总的 来说是按照预设上完了, 总的 感觉是达到了预期的 教学目标, 收到了较好的 教学效果。 但也留下了不小的 遗憾。

从预设角度上来看。 我一直思考, 语文课要教给学生什么?是字词, 句子, 学习方法?还是一首诗, 一段话或一篇文章?从教以来, 我认为, 语文应该是深度的 思考和广度的 吸纳, 语文的 课堂应该成为学生的 流动图书馆。 于是, 我想通过一堂课让学生接触更多的 文学元素。

《出塞》是七绝诗的 压卷之作, 是唐边塞诗中的 一朵奇葩, 因此, 在教学这首诗的 时候, 应该将其融在边塞诗中去体会。 因此, 教学的 破题, 我选择“塞”字为突破口, 打开边塞之门, 直观地感知边塞环境之恶劣、生活之艰苦、战事之频繁、生死之惨烈。 为学习诗歌, 培育好一个深沉凝重的 基调。 学生的 直观感知, 是通过古诗词典型句子和边塞图片直观去体会, 以诗解诗, 对于我们班学生的 整体水平来说或许稍难, 但我预设之初是非常想做这样一个尝试的 。

在这基础上, 让学生把诗读熟, 初步体会诗歌大意, 从戍边而引出“万里长征”, 进而在体会万里长征时, 从时间长去感知征人生活的 艰难、惨烈、悲壮, 在深究征人“人未还”的 根由时, 体会征人不能回的 事实, 同情征人的 生活。 最后再从“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的 诗句中, 一层层地体会征人出征的 豪迈;诗人对和平的 憧憬和对朝庭的 不作为的 无奈。 通过分析, 去

5

欢迎关注 双击删除

体会。 然后再通过朗读去体悟。

课堂安排很紧凑, 环环相扣, 课堂语言的 设计也很精美细致, 但正是由于预设的 东西太多, 整堂课似乎都变成了教师的 舞台, 学生的 主体地位被严重削弱了。 这堂课课堂容量很大, 大到似乎已经超出了学生的 接受范围。 以致于课文后面接连几次教师的 激情引读都没能引读出学生最有感情的 朗读。

我想说的 是对于课堂预设和生成的 问题。 本课教学我的 失误在于注重了课堂预设, 却忽略了课堂生成。 而课堂生成才是一堂课中最闪亮之处呀!课堂上, 预设虽然重要, 但是生成更不可缺少, 只是我很多时候, 往往不敢去抓住生成的 东西, 或者说是没有能力去在瞬间捕捉生成的 契机。 《出塞》这堂课, 让我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 所以提高自我文学修养是我需要努力的 一个方向。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