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导读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B; 3、C; 4、D; 5、B; 6、A; 7、B; 8、C;
9、D;10、D; 二、填空题
11、左丘明;12、《春秋榖梁传》;13、郑玄;14、吕祖谦;15、冯李骅;16、编年;17、《春秋外传》;18、晋悼公;19、晋厉公;20、楚庄王;21、邲之战;22、孟明;23、卫懿公;
24、鲁桓公;25、杜预;26、季孙氏;27、魏;28、哀公27年;29、高士奇;30、洪亮吉;
31、楚庄王;32、古文经学;33、楚共王;34、祁奚;35、鲁昭公。
三、简答题:
36、简述汉代今古文的四次论争 答案要点:
据史书记载,经今古文之争最重要的有四次。
第一次为西汉哀帝建平时,刘歆与太常博士论证,为《左传》等古文经学争立。
第二次争论为东汉光武帝建武时,尚书令韩歆上疏,欲为《费氏易》、《左氏春秋》立博士。今文经学家范升与古文学者陈元进行辩论。
第三次争论为章帝建初元年,古文学派贾逵与今文学者李育论辩,史称这次论辩“往返皆有条理。”这是古文学派第一次与今文学派打个平手。标志着东汉学风的变化与古文学派的渐兴。
第四次为东汉桓、灵年间。今文学者何休作《春秋公羊解诂》,“与其师博士羊弼追述李育意,以难二传,作《公羊墨守》、《左氏膏盲》、《谷梁废疾》。”古文学派大将郑玄立即作《发墨守》、《鍼膏盲》、《起废疾》。何休叹息说:“康成入吾室,操吾戈,以伐我乎?”
37、简要分析郑庄公的人物形象 答案要点:
郑庄在隐公元年克共叔段后,在稳定了国家政治后,开始实施自己的治国纲领。但没想到,周平王对庄公十分不满,提出让虢公与郑庄为左右卿士,实际上是削弱郑庄的地位。郑庄十分不满,不仅厉声质问周天子,还胁迫周平王用王子狐与郑太子息作为人质互换,这是前所未有的周郑交质,周天子的地位下降到一个普通诸侯的地位。同年四月,郑伯命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周之禾,这种小儿科的作法,使周天子大丧脸面。
庄公以一个普通诸侯敢于向周天子的权威挑战,甚至与周天子交战,实际上是对西周礼乐治国的法则提出了挑战,拉开了礼崩乐坏、天下大乱的序幕。对于周王室来讲,郑庄公无疑是千古罪人;对于春秋各个诸侯国来说,郑庄公敢为天下先的叛逆精神为他们作出了一个好的榜样,此后才出演了王霸迭起的一幕幕精彩的武剧来。
38、《春秋》三传 答案要点:
《春秋》三传是三部解释《春秋》的著作的简称,即《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和《春秋左氏传》。其中《春秋公羊传》和《春秋榖梁传》是用汉代通行的隶书书写的,被称为今文经学。《左传》晚出,是用秦以前的篆书书写,被称为古文经学。《公羊传》和《榖梁传》主要阐发《春秋》的微言大义,《左传》则侧重以叙事解经。
四、论述题。
39、试论《左传》中的战争描写。(13分) 答案要点:
(1)《左传》对重点战役都能从政治、经济、外交的高度立体的、多层次、多角度地审视战争的全部。从而表现出作者宽广的视野,和敏锐的洞察力。(全局观)
A、作者在写某一战役时,总是要写出当时的政治形势,各诸侯国之间复杂的矛盾、交战双方君臣、将帅之间的关系以及各国君主与民的关系。总之,是把战争的背景交待清楚,然后才记叙战争过程。如僖二十八年晋楚城濮之战。
B、《左传》叙战喜欢安排某一两个特殊人物对战事进行剖析,一是让我们对战事的进行有更清楚的了解,二是增加了叙事的曲折性,使读者迫不急待地要知道这一两个特殊人物说的对不对,从文学的角度也就是增加了文章的吸引力。
C、《左传》有时在描写战争时,讲一些与战事无关的事,而这些无关的事却恰恰又成为影响战役的重要内容,使战事叙述得更加扑朔迷离、曲折生动。
(2)《左传》较少刀光剑影的战斗场面的描写,但对战略战术的记叙却记载得十分详尽,可见《左传》旨在总结经验,昭示后人。(叙谋重于叙战)
如秦晋殽之战,全文只用了“败秦师于殽”五个字,全无战争经过的记载,但作品却明确告诉我们:“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后人总结为千里袭敌,必蹶上将。)“轻而无礼必败。”(后人总结为骄兵必败。)
(3)《左传》还善于通过人物的对话来记叙战斗的过程,这样做不仅可以“铺陈场面”,“推进情事”(钱钟书《管锥编》第一册,P270),而且还可以描写人物,塑造形象。
如齐晋鞌之战,晋将郑丘缓、卻克、解张三人的对话实际上反映了战争的惨烈,也反映出晋军将领同仇敌忾、共赴共难的英勇气概和献身精神。
(4)《左传》除了从宏观的角度描写战争外,有时也注意到从细节上描写战争,使战事描写更为生动、真实,感人、有趣。
(5)《左传》叙战,不仅简捷紧凑,首尾照应,而且有详有略,浓淡有致。既有波澜壮阔的美感,又有惊心动魄之效果。
总之,《左传》的战争描写应该是《左传》最有成绩的部分,也是文学成就最高的一部分。无论是叙事、写人、语言,最精彩的部分几乎都和战争有关。
40、《左传》中的民本思想。(12分) 答案要点:
(1)敬神保民的意识
春秋时期,虽然民本意识上扬,但鬼神意识仍在,仍有较大的影响力。因此,“敬神保民”是当时的一条很重要的社会思想。如襄十四,师旷说:“夫君,神之主而民之望也。若困民之主,匮神乏祀,百姓绝望,社稷无主,将安用之,弗去何为?”可以看出,神是要敬的,但民更是要保的。敬神是虚的,保民是实的;敬神可以早一点,晚一点,隆重一点,简单一点;保民却是一点也含糊不得。一旦保民失错,等候君主的将是“弗去何为!”敬神必须落实到保民,安民之上才能达到敬神的效果。否则,神不但不保佑你,连你的祭品也不会去享受。
(2)“成民保国”的意识。春秋时期的政治使一些政治家、思想家悟出,得民则兴、失民则亡这一真理,悟出了民心向背不仅是统治者个人成败的决定因素,而且关系到自己切身的利益。这种观念尽管包含着利益趋动的因素,但它毕竟把“民”与国家的兴盛衰亡联系到一起了。例如:哀公元年,记逢滑说:“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楚虽无德,亦不艾杀其民。吴?弊于兵,暴首如莽,而未见德焉。天其或
者正训楚焉,祸之适矣,其何日之有?”
(3)成民取胜的意识。也就是说,民心之向背,能否得到民心、能否得到人民的支持,也是能否获得战争胜利的关键。而战争的胜负显然又关系到国家的安定和霸业的能否成功。因此,能否得到民的支
持实际上是一件头等大事。
(4)尊重民意的观念。春秋时期,一些头脑清醒的贵族不仅能做到敬天保民、爱民保国、成民取胜,还能做到尊重民意以巩固政权。当然,这种尊重民意从根本上是为了维护即将倒塌的大厦,但客观上却为社会的稳定作出了贡献,为以后的政权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广开言路,从谏如流”以求真谛。
(5)民重君轻意识的萌芽。诸侯的分封是靠血缘和战功,尤其是前者,是大量诸侯得以分封的原因,而后世的诸侯的形成却只靠血缘。当重传统和重血缘的宗法观念盛行时,自然对这一现象是认可和尊重的,但是,随着人的价值观念的转变,对现实利益的重视超过了对传统血缘的重视,民重君轻的观念也露出了可喜的萌芽。这种观念与“成民保国”不同,它是直接对君主、诸侯权威的挑战。
总之,民本思想是春秋时期思想大解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在礼崩乐坏、天命观受到怀疑时人的价值观念的更新。《左传》对有关民的问题非常重视。“保民、重民、得民、恤民、成民、抚民、利民”等有民的使用频率越来越多,说明民本思想越来越为统治者和进步思想家所重视,也说明民本思想也越来起深入人民。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念已将民本意识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