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来源:知库网
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是至高无上的权威,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传统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过多地强调学生做答,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新的《教纲》明确规定,要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变被动发展为主动发展,使教师的“外部”指导转化为学生“内部”的能动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条件,善于交给学生思维的主动权,让学生大胆创造,享受思维成功的乐趣。

一、创设情境,激发主动参与,点燃思维的火花。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教学中应巧妙地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地要求获取新知的情感,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成功的课堂,首先就要紧紧抓住课堂情感的激发点,结合教材的实际,通过对数学知识本身潜在的无穷魅力的渲染,或联系儿童喜闻乐见的生活实际,或借助新颖、活动变化的教学媒体等,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例如:在求平均数的教学中,我在多媒体上创设了老师和小朋友做游戏的情境,小朋友每人分得的糖果数不同,小朋友你一言我一语,意见纷纷,老师在旁边引述,小朋友的意见很大,怎样才使每人糖果一样多?同学们看到这样的情境,心早就融入这些小朋友中,都在积极思考,寻找解决的方法。这样轻松地把学生引入“平均分”这个知识点中,激活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精心设问,诱导主动探究,培养创新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通过多层次的设问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

动探究。教师所设计的问题不要偏难也不能过易,要把难点定在大多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大部分学生能够“跳一跳摘到果子”。

例如:在圆的周长公式的推导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发现:(1)认识圆的周长,由(车轮引进)把圆的一周叫做周长,学生拿出学具,指出圆周,这为探索圆周作前提准备。(2)想方设法度量圆的 1 ― 1CM2CM 3CM 周长。圆的周长是曲线, 我们能不能有直尺来直接度量?有什么办法求圆的周长呢?这样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3)圆的周长跟什么有关系呢?直径越长,周长怎样变化?(4)圆的周长与直径有什么关系?让学生拿几个圆形物体,分别量出周长和直径,计算出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再观察发现。

这样教师在圆的周长的基础上,巧妙地三次设问,真正地挖掘教材中的智力因素,为学生拓展了思维的空间,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水平。通过层层深入的探究,豁然开朗,实现了探究的目标,获得了学习的成功。

三、创设讨论的时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讨论可以拓宽学生的参与面,是调动全体学生,投入自我探索的有效手段。学生提出问题后,应给予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学习方法进行大胆的猜想,迁移、推测、尝试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案。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意见,要鼓励学生谈出带有个人情感的理解,要鼓励创新。

例如:教学工程问题,一项工程甲独做6天完成,乙独做8天完成,甲、乙合做几小时后,就可以完成工程的3/4?

甲同学列式为3/4÷(1/6+1/8)。乙同学列式为1÷(1/6+1/8)×3/4。当乙同学列出算式后,就有同学提出异议,甚至有的学生肯定说:“这个列式是错误的”。我没有立刻下结论,而是让学生展开讨论,让他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最后让部分有异议的学生通过自己讨论得出“列式是正确的”结论。此时,鼓励

乙同学说:“你这冲破习惯思维方法,就是创新,这种方法以你的名字命名为“×× 解题法”。这时,教室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这样的讨论,无疑把课堂推向了高潮。

四、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活跃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提出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和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疑问和惊讶中引起”。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会出一些疑点,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解除学生的思想包袱。提出问题是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起点,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无论质量如何,正确与否,都应及时给予鼓励。

例如:有一道题,有一只蜗牛,掉进10米深井里。白天向上爬3米,晚上滑下2米。这样蜗牛几天才能爬到井口呢?在短短几秒内,学生就脱口而出,需要10天。“蜗牛实际每天只爬1米,那就需要10天啦”。学生胸有成竹地说。就在这千钧一发,一名学生举起小手,我不同意,他说:“蜗牛先爬7天,爬了7米,第8天又爬3米,刚好10米,它已爬到井口,就不会掉下来啦,所以最多要8天。”“好,太聪明了。”同学如梦初醒,对这们“小机灵”投向了赞许的目光。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质疑中问难,在释疑中分析,这样学生的思维不但活跃,而且创新意识也得到发展。

五、善于指导学生总结提高,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课堂教学的结束阶段,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把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形成纵横驰骋的知识网络,在以后遇到的题目中,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例如:学习了比、分数、除法的知识,就让学生自己总结、发现,发掘三者间的内在联系。 除法 被除数 除数(不为0) 分数 分子 分母(不为0) 比 比的前项 比的后项(不为0) 商 分数值 比值 通过列表分析,学生深刻地认识除法、分数与比的联系与区别,丰富了学生的思维方法,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这样上课,师生各施其职,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所以大胆地更新课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能想、能说、能做,会想、会说、会做,才能提高我国小学教育的创造性,才能开创小学教育的新局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