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山野、树林吗? 生:喜欢。
师:那就让我们看一段录像,说说你的感受。 (播放小兴安岭的录像。▲注:没有声音的片断)
生:这个树林好美,有好多树,好多植物、小动物。可惜就是没有声音。
师:是的,你们看,这么美的环境没人来介绍多么可惜呀!你们想认识它吗?想帮这段录像配音吗? 生:想。 师:其实这里是位于我国北部的黑龙江省东北部的小兴安岭。它的美丽富饶你们已经见过了,就让我们一起揭开它神秘的面纱,感受它的魅力吧! (出示课题:美丽的小兴安岭)
师:大家齐读课题,看看题目告诉我们什么? 生:美丽的小兴安岭。
生:今天学习介绍小兴安岭的课文,那里很美。
师: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认识它,看谁最能体现出它的美丽,我就邀请他为刚才的录像配音,当个小小配音员。接下来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快速阅读课文一遍,划出本课生字及带有生字的词语,多读几遍,要读正确、读通顺。 (学生轻声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
师:刚才大家读得很认真,谁最勇敢地站起来读出生字、词语给大家听听? (师在屏幕出示生字、词,学生自由选读字词。) 师:他们刚才读得对吗?
生:对,只是”小兴安岭”的”兴”读错了。它是个多音字,在这里不读第四声,读第一声。 师:你听得很认真!我们就应该学会这样认真凝听别人的说话。全班齐读字词。 (学生大声朗读)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生字、词语,相信对学习课文会有帮助。接下来我们听听录音带朗读第一段,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放课文第一段录音,学生看书) 师:好了,听完录音,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小兴安岭到处都是树,像绿色的海洋。
师:看看图片,哪张最能体现”像绿色的海洋”这个情景?
(出示电脑.课件,一幅只有一棵树,一幅有十几棵树,一幅有几十棵树) 生:是第三张,图上有好多树,密密麻麻的,没有一点空隙。 师:那由你们来当小记者,向其他小朋友介绍小兴安岭。 (师放录像片断一,学生练习介绍)
师:同学们,我们在读书时可以象刚才放录像一样,在脑海中将画面显示出来。读书就是要这样多读多想,才有更好的收获。
师:我们现在分成四组进行朗读比赛,看哪组读出来让别人感觉到最美?每组读一个 自然段,思考这四段分别写小兴安岭的什么?
(学生分组朗读,边读边思考问题,师按顺序放录像片段二、三、四、五) 师:请同学们说说你的想法。
生:第二段写小兴安岭的春天,第三段写夏天,第四段写秋天,第五段写冬天。
师:这四段将小兴安岭的美丽写得格外吸引,就让我们细细的品味这一杰作。屏幕上有一个自学汇报表,将你在课文中发现的景物写出来,读一读。再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你的感受。
(学生自由选择同伴互相交流,完成自学汇报表) 师:老师很高兴看到刚才大家发挥了互相帮助的精神,运用集体的力量共同完成自学汇报表,这是难能可贵的。就让我看看大家的劳动成果吧! (学生展示自学结果,老师评价)
师:看着大家,老师为有你们这样认真努力的学生而感到骄傲!你们也会为祖国有这样美丽富饶的小兴安岭而感到骄傲吗? 生:会。
师:那就看看作者是怎样表达他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爱!请齐读最后一段。 (学生齐读)
师:看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你对它又有些什么新的认识? 生:小兴安岭不但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个巨大的宝库。 师:你想象中的宝库会有些什么?小兴安岭的宝库有些什么?
生:宝库就是收藏许许多多珍贵的东西的地方。小兴安岭里也有许许多多珍贵的物产--人参、紫貂等。
师:同学们这节课学得真好,让我们再一次看录像,分男女生当小配音员,介绍美丽富饶的小兴安岭。
(学生分两部分:男生读,女生看、评;女生读,男生看、评)
师:在中国,象小兴安岭这样美丽富饶的地方还有好多好多,我们要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欣赏它们,学会用自己的双脚去了解它们,更要学会用我们的双手保护它们。壮丽山河时刻等待着你们的光临!
(全班欣赏祖国各地图片) ●点评:
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因为语言文字,除了达意,还有传情的功能。语文教材大多是文质兼美的选文,课文里既有鲜明生动的形象,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由情感驱动、引发感情共鸣,从而产生物我两忘、如痴如醉的境界,反过来也可以深化认识。这既是一种认知的把握方式,也是一种情感的把握方式。在《美丽的小兴安岭》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执教者就体现出对情感的培养,无处不在。学生从认知入手,借助形象,引发感情,在感情的陶冶中,展开想象,启发思维,从中感受、体会、感悟、理解并获得一定的语文能力。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小兴安岭录像的欣赏,用课文的优美句段进行对照,给录像片断的配音等教学形式,使学生体会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操。这一切是来得那么合理,那么自然。
23《美丽的小兴安岭》片断赏析之二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小学语文第五册期末试卷(十二)
一、看拼音写词语。(7分)
di4o ch5 g6 w4I ku2ng f5ng sh1n p# ( ) ( ) ( ) ( ) ru@ l@ hu$ p# k7 4i w* j9ng d3 c3i ( ) ( ) ( ) 二、按要求填空。(6分)
三、把下面词语补充完整。(4分) 1.两袖( )( ) 2.( )苗( )长 3.( )枝( )叶 4.守( )待( ) 四、给下面的多音字组词。(8分)
五、写出下面各词的反义词。(4分) 1.清廉( ) 夸奖( ) 美丽( ) 制止( ) 2.新( ) 希望( ) 高大( ) 机灵( ) 六、选词填空。(6分) 由于 由
1.我们去参观图书展览会,明天上午8点______学校出发。 2.______老师教得很好,所以学生们成绩提高很快。 尽管 因为 3.( )他家离学校很远,可他还是每天准时到校。 4.( )小英病了,所以她今天没来上课。 七、改正下面句子中的错别字。(6分) 1.从此以后,他更加友奋学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远远望去,那里妨拂是一座工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照样子改写句子。(6分) 例:她捡起来地上的铅笔。 她把地上的铅笔捡起来。 地上的铅笔被她捡起来。 1.大风刮倒了一棵大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警察叔叔抓住了一个坏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把句子写具体。(13分) 1.___________杨兴参观了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我们_____________小树苗。 3.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块菜地。
十、把下面排列错乱的句子按先后顺序连成一段通顺的话。在( )里填上序号。(9分)
( )这突如其来的喜讯使我将信将疑。
( )下午,我放学回家,见爷爷手里拿着一张纸条,看得入了神。
( )顿时,一股热流通遍了我全身,当了三十多年教师的爷爷,终于分到了一套宽敞明亮的新房。
( )我连叫了三声爷爷,他才抬起头说:“小军,咱家分到新房了。” ( )他一边说,一边把那张纸条递给我。 十一、阅读课文,回答问题。(15分)
大熊猫的身体胖呼呼的,很讨人喜爱。它的毛很光滑,四肢和肩膀是黑的,身子和头是白的。它那一对圆圆的黑眼圈,看上去好像戴着一副墨镜。它走起路来东张西望的,再加上笨重的身子,缓慢的步子,显得更加可笑。
更吸引人的是它吃竹子的样子。它折下嫩竹,先将竹叶及茎咬下来,攒在嘴里,再用爪子握住,左一口,右一口,有条不紊地吃着,把杂乱的竹枝咬得像刀切一样齐。
1.第一自然段讲的是什么意思,是围绕哪句话写的,是从哪里看出来的?(7分) 2.第二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讲的?是从哪几方面把这句话写具体的?(8分) 十二、作文。(16分)
按一定顺序观察一次节日活动的教室布置情况,按方位顺序写一段话。(不少于100字)。
小学语文第五册期末试卷(十二)答案
一、吊车 格外 狂风 山坡 锐利 活泼可爱 无精打采 二、1.丿 二 ③√ 2. 木 二 ②√ 3. 口 三 ②√ 三、1.清风 2.拔 助 3.舒 展 4.株 兔 四、1.笔杆 3.鲜血 旗杆 血液
2.仿佛 4.漂白 佛教 漂流
五、1.腐败 批评(p9 p0ng) 丑陋(lo)) 放任(f4ng r8n) 2.旧 失望 矮小 愚笨
六、1.由 2.由于 3.尽管 4.因为 七、1.友→发 奋→愤 2.妨→仿 拂→佛 八、1.大风把一棵大树刮倒了。 一棵大树被大风刮倒了。
2.警察叔叔把一个坏人抓住了。 一个坏人被警察叔叔抓住了。
九、1.昨天上午杨兴参观了少年儿童活动中心。 2.星期六我们在学校东操场种下了小树苗。 3.这是位于城外的一块菜地。 十、3 1 5 2 4
十一、1.第一自然段共有四句话,第一句讲大熊猫很讨人喜欢。第二句至第四句是围绕第一句这个重点句来写的。这可从第二句、第三句它的外形特点和第四句走路特点看出来。 2.第二自然段共有两句话。第一句话讲更吸引人的是它吃竹子的样子。第二句话是围绕第一句这个重点句讲的,是从它折、咬、攒、握、吃竹子的动作来具体描写的。 十二、略
小学语文第五册期中试卷(十二)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轻轻撩起那一帘垂柳…… ——《鸬鹚》教学赏析
《鸬鹚》是一篇文辞俏丽、意境深远的经典美文。生动的语言,精炼的描述,立体式地勾勒出一幅风光秀丽、平静祥和、默契悠然、如诗如画的江南田园生活图景。
《鸬鹚》这篇深受学生欢迎的优美散文,我执教过好几次了,也听过许多名师执教。这一次重读课文,有了许多新的发现和体会。 首先,课文的背景应该是江南某平原地区一个比较偏僻的农村,而不是繁忙的江南水乡渔村。课文一开头就这样写道:“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绿油油的湖面平得像一面镜子。岸边有几棵垂柳,垂柳外边是一望无垠的稻田。”“一望无垠的稻田”边镶嵌着几个“镜子小湖”,这不就是江南农村特有的地理风貌吗?显然,生活在这个村子里的人是以种田为生的农民,而不是以捕鱼为生的渔民。
捕鱼对这里的农民来说,仅仅是种田劳动之余,一种业余性的、休闲性的劳动。在这样的农村,农民捕鱼主要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在一般情况下,是家里来了客人,主人为了表示热情,会摇着船,带上鸬鹚,去捕几条鱼来招待客人,图个新鲜。就像在自个的鸡窝里抓一只鸡,菜园里拔几个萝卜,一切都是自个生产的,既方便,又新鲜,属于纯天然的绿色食品。可是从我念小学到现在,几十年来,我们一直把这位农民错当成了渔民。虽然课文中多次出现“渔人”这个称谓,但“渔人”和“渔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渔人”泛指所有捕鱼的人;“渔民”专指以养鱼、捕鱼为生的人。如果这位“渔人”是一个捕鱼为生的渔民,他为什么“夕阳西下”的时候才来捕鱼呢?而且面对“鸬鹚不断地跳上渔船,渔人都要忙不过来了”(说明小湖里鱼特别多)的情况,他不问多少,他不贪不恋,一会儿工夫就悠然地摇着小船回家了呢? 显然,渔人的捕鱼就是为了给自家的晚餐增添一道佳肴而已。鸬鹚在农民的生活中,就相当于一般农家饲养的鸡(下蛋)、牛(耕地)、马(拉车)一样,是一种具有灵性的生活小帮手,唯一不同的是鸬鹚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作者正是抓住了“鸬鹚”这一特有的小精灵,来一个管中窥豹,情动而辞发,展示乡村农民的一种悠然自足的生活。文章以“鸬鹚”为题,以“鸬鹚捕鱼”为背景,是散文常用的借物抒情、借景抒情和以小见大的手法,作者羡慕的不单单是鸬鹚捕鱼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丰富多彩、恬静舒适的乡村生活;文章的主旨也不单单是为了表现捕鱼的欢乐,而是对田园生活的赞美与向往。所以,文章并没有对鸬鹚的外形、习性、捕鱼的方法等做具体细致的刻画与描述,但是文章却巧妙地抓住了“鸬鹚捕鱼”这一最富地域特色、也是最具乡土气息的精彩一幕,将这个偏僻乡村的迤逦风光和悠然默契的田园生活,画卷般的、活生生地铺展在我们的眼前。 如配上一段轻缓悠扬的《牧童短笛》,引导学生细细地品读,或者静静地聆听,这一充满乡土气息的美文呀,必定令我们的孩子思绪飞扬:我们可以从渔人的轻轻“一抹”,感受到渔人与鸬鹚间“心有灵犀”的默契;我们可以从鸬鹚翅膀扑打起的“跳跃浪花”,体会到鸬鹚与小湖间“嘻闹无限”的愉悦;我们可以从渔人的“悠然自得”,看到那“一望无垠的稻田”升腾起来的丰收的希望;我们可以从那四起的“袅袅炊烟”,听到宁静的农家院子里传来孩子们银玲般的书声、笑声;我们沐浴着那穿过柳梢,掠过湖面,迎面吹来的阵阵清凉,甚至能从这清新的空气中闻到泥土的芳香,于是忍不住舒展鼻翼、张大嘴巴,尽情地“呼哧呼哧”起来。
那里的绿水,那里的翠柳,那里的鱼,那里的人,那里的船,那里的鸬鹚,那里的炊烟,那里的稻田,无不散发着清晰迷人的田园气息,无不流淌出农民“丰衣足食、悠然惬意”的幸福
笑意,无不显示出这里万物间的和谐、祥和、默契。
因此,我将《鸬鹚》教学重点定为:透过迷人的乡村风景,抓住“鸬鹚捕鱼”的生动画面,多层次、多角度地感受农民悠然自得、平静祥和的生活,全方位的体会作者对悠然平静的田园生活的真情赞美与深情向往。
但这也恰恰是教学难点,因为课文所描写的那种平静、祥和、悠然、纯朴的乡村生活,已经远离我们学生的生活实际,面对充满激烈竞争、充满物质追求的现实生活,学生对渔人的生活态度会感到一种难以接近。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引导学生深入地体会这种乡村生活人与环境的“和谐美”,看不到农民生活的那一种朴实与憨厚,学生是体会不到捕鱼的乐趣的,学生对田园风光的自然美的感受也只能淡淡的、肤浅的、不留痕迹的。
我总觉得,优美散文的字里行间,往往蕴含着一种特有的“灵气”,这种灵气就是一种意境,一种情趣。教散文,最为要紧的就在于把握文本的“灵气”,引导学生诵读、细思,生发、延伸,不但能激发学生浓厚的求知欲,而且能给他们以生活的力量和有益的启迪,提高他们审美的情趣。教学《鸬鹚》,就要引导学生感受并理解渔人“丰衣足食、悠然自得”的生活境界,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热恋。从哲理的角度讲,懒惰得不到美、得不到快乐,但贪得无厌也背弃了美、背弃了幸福,这里的渔人能够尽情享受悠然自得的农家生活,就在于他既不懒惰,也不贪得无厌,通过自己的劳动过着丰衣足食的日子。和我们这些整天忙忙碌碌的现代人相比较,渔人才是真正的生活的主人,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是真正快乐、幸福、自由的主人。
渔人的“悠然”,不是无所事事、不思进取的懒散,也不是高枕无忧、不问收获的闲散;既是对鸬鹚的信任,又是对生活的自信;既是对今天丰衣足食生活的一种自得其乐的流露,又是对未来幸福美好生活的充满希望;是勤劳之后的小憩,是富足之余的享受,是对自然、生命、生活的诚挚热爱。
顺着夕阳的柔光,听着鸬鹚捕鱼欢快的节奏,透过渔人悠然而起的烟圈,轻轻撩起岸边那一帘垂柳,我们会蓦然发现:啊!渔人的生活,原来别有一番风味…… 多维立体的课堂 自主发展的天堂 ——《鸬鹚》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1、直观激趣
播放.课件,观看鸬鹚捕鱼的场面,让学生对鸬鹚和鸬鹚捕鱼的情景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有助于学生接下来理解课文的意境。 2、范读激情
教师配乐范读全文。要求学生闭目静听,全身心地感受课文的美好意境。 3、初读感受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学新词,读通课文,初步感受课文大意。 4、互助识字
相互交流生字学习情况,出示生字“夕、窄、抹、柔、喉、拣、抛、痕”,要求每位学生至少选择一个生字(越多越好)准备参与交流,多音字的分析(抹),形近字的比较(“夕”和“歹”),音近字的区别(“拣”和“捡”)。发挥学生主体性,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说说自己曾经见过的字,自己容易写错读错的字,自己发现很特别、很有趣的字,(尽量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5、互助朗读
请学生按照“平静—打破平静—恢复平静”的顺序给课文分段,理清文章结构。并且熟读自己比较喜欢的一部分,准备带领同学齐读,交流朗读课文。 6、现场迁移
合上书,请学生思考:教师在“鸬鹚”前面加一条横线,请学生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结合自己的回忆,在横线上加上最恰当的一个词语(如:灰黑色的鸬鹚)。 课文除了写到鸬鹚以外,请大家回忆一下,课文还写到了那些景与物?
绿油油的湖面,一望无垠的稻田,悠然的渔人,粼粼的波纹,跳跃的浪花,袅袅的炊烟,碧绿的垂柳,柔和的夕阳,鲜活的鱼儿 (请学生到黑板板书,学生可以凭借记忆直接引用课文中的词语,也可以是自己理解得出的合适的新词) 7、活学活用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理解与黑板的板书,自由地说几句连贯的话。 第二课时
1、步入“悠然”的课堂
《鸬鹚》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读起来很有情趣,很有味道,令人陶醉。课文有一个词语特别重要,只要我们抓住并真正理解了这个关键词,就可以说理解了整篇课文,到底是哪一个词语呢?
学生快速地默读课文后,请同学们来猜一猜,看看谁是老师 “心心相印”的好朋友。 2、理解“悠然”的神态
(1)教师板书“悠然”,然后问学生:“悠然”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是谁在什么环境下“悠然”地干什么?
(2)学生“悠闲自得、无忧无虑”地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第一次感受渔人的“悠然”。 (3)你平时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是“无忧无虑、悠闲自得”?
从文本向生活拓展,使学生认识到 “无忧无虑、悠闲自得” 的“悠然生活”是建立在一定的环境下和一定的基础上的,需要一定的条件,不是每个人随随便便就能过上“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生活。
3、领悟“悠然”的内涵
(1)渔人既然是来捕鱼的,他就应该想办法尽量多捕鱼才是,太阳都快下山了,他怎么还能“无忧无虑、悠然自得”呢?渔人为什么能够这样悠然自得呢?
(2)学生默读课文,教师提示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展开思考,同时提醒学生每个人只要选择其中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去思考就可以。
A渔人是以种田为生的,还是以捕鱼为生的?(“一望无垠的稻田”:丰收的景象)
B渔人捕鱼的目的是为了拿到市场上去卖掉换几个钱,还是拿回家做一顿美餐自己享受?(“夕阳西下”:不贪)
C小湖里的鱼是渔人放养的,还是野生的?(鸬鹚捕鱼不分大小:野生)
D渔人对鸬鹚捕鱼的本领,他放心还是不放心? (“列队的士兵”:渔人对鸬鹚充分信任) E鸬鹚和渔人,他们配合得好不好?(“一抹”:默契)
F渔人是一个懒惰的人,还是一个勤劳的人?(种田捕鱼:勤劳)
(3)小组交流。要求:听听同学的,再想想自己的,.总结出更合理的,不要瞎争论。 (4)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发言,注意引导学生朗读好相关的语句与段落。重点是第一自然段和“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这些水鸟都扑扑地钻进水里去了。”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生字,练习用“秀丽”、“流连忘返”“造句。 3、学习二三节,体会总分段式。
4、情感受到大自然美景的熏陶,美的教育。
一、导入:
见过山吗?凡是山都会有什么?
2、这些,庐山都有,可它为什么 与其他山不一样,显得很神秘呢?(“山,多幻变,敢把天刺穿。”) 抓“变幻无常”
3、你知道什么可以称之为“变幻无常” 二、抓抒情句导读全文
出示:云雾笼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 流连忘返什么意思?你在什么地方流连忘返?
作者流连在何处,流连着何物?相信你读了全文会明白的。 三、自读全文,思考,不懂的打“?” 全班交流
1、流连在何处?(山上、山道、山腰) 流连着何物?此物有何神秘?
2Times New Roma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