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基于有机更新理论的古村落整治规划探究——以阳泉市西郊村古驿道街为例

来源:知库网
城乡规划·设计 2019年5月第16卷总第319期

城市建筑

基于有机更新理论的古村落整治规划探究

——以阳泉市西郊村古驿道街为例

林祖锐,韩刘伟,王帅敏,徐礼江

(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摘要:有机更新理论为古村落保护与整治提供了新的实践视角。本文以西郊村古驿道街为例,对其发展演进和历史遗存状况进行了分析,在保持村落历史文脉和适应现代发展的双重语境下,探寻有机更新理论与古村落整治规划现实需求间的契合点,并通过提升古驿道街环境品质、重构古驿道街传统业态、复原和改造历史建筑三大层级,介绍该理论在规划中的具体实践,以此实现古驿道街意象的恢复与重塑,助力古村落传统经济、社会、文化的当代适应性发展。关键词:有机更新理论;整治规划;古驿道街;西郊村[中图分类号] TU982.29 

[文献标识码] A

Research on the Renovation Planning of Ancient Villages Based on Organic Renewal

Theory

—— A Case of Ancient Road in Xijiao Village in Yangquan

Lin Zurui, Han Liuwei, Wang Shuaimin, Xu Lijiang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Xuzhou Jiangsu 221116, China)

Abstract: The organic renewal theory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protection and renovation of ancient villages. Taking the ancient road in Xijiao villag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its development and historical relics, and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c renewal theory and the actual needs of ancient village renovation planning under the dual context of maintaining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the village and adapting to modern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improvement of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ancient road,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traditional business style of the ancient road, and the resto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historical architectur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is introduced so as to restore and reshape the image of the ancient road and promote the contemporary adapt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economy, society and culture of ancient villages.

Key words: organic renewal theory; renovation planning; ancient road; Xijiao Village

古村落是历史文化遗存的特有形式之一,是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的产物。延续古村落历史文脉,保护其地域特色和乡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文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结合时代要求,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进一步丰富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件针对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提出:“完成集中成片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项目,开展乡村遗产客栈示范项目,探索古村落古民居利用新途径,促进古村落的保护和振兴。”

纵观我国古村落的保护与整治历程,经历了从理论研究到实践探索,由以整顿村容村貌、改善环境为主要整治规划内容的发展初期,进入注重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完善时期的过程。但由于早期对古村落保护与整治框架缺乏认知,以及规划理论和方法的落后,在古村落整治规划中盲目复古复原,造成了只注重恢复古村落的“物质躯壳”,而传统特色内涵和人文活力缺失的恶果[1]。随着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778610)。作者简介:林祖锐(1973-),男,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乡土遗产保护与乡村聚落更新。

通讯作者:韩刘伟(1990-),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村落更新与保护,邮箱:1486160269@qq.com。

传统村落评选力度的加大和社会各界对古村落保护意识

的加强,古村落的保护与整治要求也发生了变化。其中,吴良镛教授所提出的有机更新理念,为在古村落保护与整治规划中合理延续历史文脉的同时,适应现代发展提供了新思路[2]。

1有机更新理论的概念界说及其实践

“有机更新”理论于20世纪90年代初由吴良镛教授针对北京旧城改造的实际问题首次提出。《北京旧城与菊儿

[3]

胡同》一书中对其进行了具体阐述,即采用适当规模,依据改造的内容与要求妥善处理目前与将来的关系,不断提高规划设计质量,促进旧城整体环境得到改善。

自20世纪90年代后,国内学者对有机更新的学术关注度一直呈增长态势(见图1)。李永文[4]、刘启波[5]等从城市街道景观、建筑的角度探究有机更新原则的应用策略。陈晨[6]从产业结构调整的视角出发,提出从建筑改造、环境提升等方面践行有机更新。张晨杰[7]从政策角度分析了上海里弄建筑无力更新、濒临消失的困境,指出其在保护体系和城市管理体系方面的缺失与不足。综上,现有研究在内容方面主要从有机更新的理念与方法、理论演进与发展、设计更新实践、政策研究等角度展开,但研究区域多应用于衰败的中心城区的复兴或历史街区改造等领域,鲜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19

城市建筑

城乡规划·设计 2019年5月第16卷总第319期

图1 中国知网中有关“有机更新”文献的学术关注度趋势分析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2 西郊村选址格局分析(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户,2 535人。村名始称“西交”,据传是由于南川河与阳胜

河在村庄北相交而得名。西郊村古村落平面形态整体呈三角形分布,南靠卧牛山,其余三面傍南川河及阳胜河。古村落周边依然保持了牛道坡、谷多坪等山体,历史建筑因地制宜,与古村落周边的山水环境相协调(见图2)。村庄内遗产资源极其丰富,包括古商道、古建筑、历史街巷、石刻碑文等多种类型,并于2016年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8]。2.2古驿道街概况

古驿道街与古村落相伴而生、共同演进(见表1)。明以前,先民多在卧牛山山腰垂直节理发育良好的黄土坡建造靠山窑,呈散点式定居。明清晋商发展,穿村而过的古驿道街从聚落巷道逐渐演变为主要道路,商贾大户率先回乡修宅,迁居于街道两侧,大量公共建筑(阁、庙)开始出现,并最终形成了东起东店房,经东阁、中阁,直到西阁,全长约650m的古驿道街。清末至民国时期,村落仍保持以驿道街为核心,见缝插针式垂直于驿道大街,向南北方向扩展,且规模逐步扩大。清末,晋商衰败,驿道大街商业功能减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三阁因洞门窄小,车辆无法通过,遭到拆除。曾经的驿道大街繁荣昌盛,古驿道

清末至民国时期

见缝插针、垂直于古驿道街扩展

表1 古驿道街与西郊村肌理演变关系分析

时期

特征

明以前散点式分布

明清时期

沿古驿道街线性发展

拓展方向

有文章从有机更新视角对古村落的整治规划进行专门研究。更新模式多集中于环境品质提升、原有建筑更新改造方面,较少从旅游发展视角进行探讨。街与古村落相伴而生,但随着年代更替,如今的驿道街传

统业态均不复存在,只有通过斑驳的旧址可以窥见往日的繁荣。

2基地背景分析

2.1西郊村概况

西郊村位于太行山中部西麓,阳泉市平定县中部,村庄东西最长处达3.95km,境域面积达11km2,全村共1 051

20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3有机更新理论在古驿道街整治规划中的具体实践

3.1有机更新理论与古村落整治规划现实需求之间的契合

针对西郊古驿道街的有机更新从以下原则出发:①有机即强调新陈代谢,动态式;②更新即改造、新建,适

城乡规划·设计 2019年5月第16卷总第319期

城市建筑

图3 驿道街东入口节点(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图4 中阁广场(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5 驿道街部分规划意象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应发展需求。西郊古驿道街的有机更新策略涵盖以下内

涵:一是保护西郊千年古村落的整体有机性,整体延续西郊村的历史文化脉络和自然景观风貌。二是尊重古村落及驿道街的适应性发展,摈弃古董式的保护。古驿道街是古村落旅游的重要空间,保护设计应传承历史并融入当代。三是遵循渐进式、可持续发展的动态更新模式。通过古驿道街的更新,提高村落的吸引力和经济实力,助力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3.2在有机更新理念指导下提升驿道街的环境品质

驿道大街承载古村落历史文化和现代居民生活,是展现古村落特色风貌、体现古村落活力、生活性等特点的重要空间。

3.2.1街道立面整治

传统风貌建筑保留或风貌维修,修补墙面破损的同时,进行不同疏密、大小的开窗改善。风貌一般较差,则进行传统风貌重塑,如平屋顶增添坡屋顶屋檐,对墙面传统风貌进行重塑等。

3.2.2节点空间适应性更新

驿道大街的节点空间主要包括入口节点、集散广场、景观节点等。入口节点的更新将原有牌坊与传统建筑进行风貌协调,并通过其比例尺度等强调引导性和分隔空间(见图3)。

3.2.3视线通廊控制

视线通廊控制的目的是确定驿道街景观节点间,以及节点与周边环境的呼应关系,以便突出和强调历史风貌和标志性景观。驿道街是西郊村主要的视线通廊,其沿街建

筑立面天际线应该与远处的山体景观或重要的历史景观相呼应。

3.3在有机更新理念指导下再造驿道街历史空间

古时驿道街繁花似锦,聚集了各类行当的商旅和富户,驿道街是古村历史的重要展示空间。3.3.1传统业态重构

现如今驿道街商业服务设施匮乏,业态单一。本规划以调研考证的传统业态和游客需求为出发点,对传统业态进行适应性改变,实现业态重构,如将盐店、粮店等生活需求品店与乡土文化体验结合,并加以传承。在中阁广场处增设早点铺、公共厕所,以满足村民及游客需求(见图4)。

3.3.2历史意象恢复与重塑

本规划具体将在文化传承和旅游发展的基础上,对重要的历史遗存空间进行恢复或重塑,如对中阁和戏台等重要文化建筑的复原、对先师庙建筑组群的展览和教育空间的改造,以及将行宫院、旗杆院和兵部差务府作为相应的历史展示馆的更新改造设计等(见图5)。3.4有机更新理念指导下的传统建筑改造3.4.1中阁建筑的复原与改造

(1)历史溯源据《西郊村志》记载:中阁建筑面积40m2,阁楼双层出檐,4面12柱。因中阁涵道狭窄低矮,影响机动车通行,于1976年拆除。1994年,西郊村硬化大街时,在阁址处挖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21

城市建筑

城乡规划·设计 2019年5月第16卷总第319期

出路基巨石和车辙沟,根据当时的现场测量数据,推断阁楼的门洞宽4.2m,阁宽8.7m,基础的高度1.2m。

(2)传统建筑形制比例分析与应用

分析传统建筑的建筑形体比例有助于从中发现规律,以此指导中阁的复原与改造。因此,引入黄金分割比例尺和圆方比例尺,直观地分析阁楼的建筑形制特点(见图6)。①阁楼建筑平面形制推演。根据现有资料只能基本确定阁楼基址及粗略概况,无法精确复原。因此,采用相同类型比较研究的方法,引入古驿道街经过的另一传统村落现存阁楼进行分析。张庄古村同是古驿道沿线村落,中央大街阁楼保存完好,通过其平面格局比例的分析得出:开间和进深比为1∶2。前后廊型平面开间与廊宽(走廊的进深)比为1.618∶1(见图7)。②阁楼建筑立面形制推演。张庄阁楼整体高度与阁的比例为(2+2)∶ 2,阁楼高与屋盖高的比例为2∶(2-1),阁高与门洞高比例为1∶(32-1),屋盖与楼高比例为0.618∶1.618。从阁楼建筑可以看出阁楼在高度上满足比例尺的扩大倍数比例,在细节上满足比例尺的缩小倍数比例(见图8)。

(3)古驿道街中阁形制的复原与改造①形制复原。依据中阁台基遗址状况及资料记载,在分析张庄阁楼形制比例关系的基础上,初步确定了西郊古驿道街中阁的基本尺度关系(见图9、图10)。阁楼高与屋盖高的比例为2∶(2-1);屋盖与楼身的比例为0.41∶1。②更新改造。从建筑的形体规律入手,为复原改造方案赋予传统建筑形制原型。阁楼基座部分使用现代钢材进行结构支撑,代替砖砌的传统基座;阁楼外表皮用间歇排列的砖块,既还原了阁楼传统风貌,又减少了阁楼对街道视线的遮挡,并通过现代钢结构拓宽了门洞开间,满足了现代车辆的通行,提升了中阁的实用功能需求(见图11)。3.4.2民居院落新建与改造

为满足居民和旅游发展需求,驿道街传统院落的更新

图6 黄金分割比例尺(左)和圆方比例尺(右)(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7 张庄阁楼平面形制分析(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8 张庄阁楼立面形制分析(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2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城乡规划·设计 2019年5月第16卷总第319期

城市建筑

改造遵循“历史原型+现代适应”的原则。

(1)院落现状。院落位于村东牌楼南侧,驿道大街末端。院落占地798m2,而建筑面积仅为342m2,空地较多。

(2)设计演变。在有机更新理念的指引下,本次新建筑群体的设计以驿道街交叉口的空间肌理作为建筑道路交接的依据(见图12);使“新街道”模拟古驿道街自然生长的形态,并以“新街道”留下的空间作为建筑平面形态,图底关系反转;合理安排屋顶天际线,使之融入西郊古村落。其设计演变过程如下(见图13)。

图9 西郊古驿道街中阁平面形制复原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4结语

古驿道街是古村落遗产空间的重要构成,是重塑古村落活力并传承其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激进的城市化和村落发展模式,单纯注重物质空间层面的传统更新,使得根植于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逐渐消亡,“千村一面”、南北风格无异的现象肆虐。乡村振兴过程中,如何平衡开发与保护的波动、协调历史与当下的矛盾等,关系乡村转型的成败。因此,在后续研究中,对于古村落的更新改造应改变传统观念,在传承历史文脉的同时,进行适应性更新,切实保证村落传统特色内涵和人文活力的振兴。

图10 西郊古驿道街中阁立面形制复原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11 中阁形制改造演变分析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12 驿道街交叉口类型(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致谢:课题组成员张杰平、丁志华、周维楠、赵霞,

中国矿业大学2013级建筑系参与西郊传统民居测绘的吴颖颖、肖文君等同学。)

注释

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

图13 院落更新演变过程分析图(图片来源:根据课题组项目图片改绘)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23

城市建筑

2022年)》。

参考文献

[1] 秦迪,王悦,何东全.城市有机更新中以人为本的设计理

念与方法[J].城市发展研究,2019,26(02):36-40.[2] 曾德旭.基于有机更新理论的洛口古镇开发与保护研

究[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杭州市人民政府.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城市文化遗产保护)[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杭州市人民政府: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8:6.

[3] 吴良镛.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

城乡规划·设计 2019年5月第16卷总第319期

出版社,1994.

[4] 李永文.“有机更新”视域下的街道景观改造设计[D].东

南大学,2017.

[5] 刘启波,周若祁.生态环境条件约束下的窑居住区居住模

式更新[J].环境保护,2003(03):21-23.

[6] 陈晨.浙江德清张陆湾村的有机更新策略与设计实践[D].

浙江大学,2015.

[7] 张晨杰.上海里弄建筑的保护困境与政策研究建议[J].

现代城市研究,2016(12):121-126.

[8] 张杰平,周维楠,林祖锐.西郊古驿道村落时空演进规律

初探[J].江苏城市规划,2018(06):18-22.

(上接第16页)

有不同规定,法与法之间脱节现象严重。同时,由于湖泊保护法制的不健全,导致从群众到职能部门都对湖泊的治理模糊不清,无法可依,久而久之,人们对湖泊的保护概念逐渐淡薄,对湖泊的保护意识不足,进而导致湖泊水质进一步恶化。2.5人口增量

随着城镇化的高速推进,武汉市人口数量激增。事实上,人口数量的增加对湖泊数量减少和湖泊面积减小有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人地比例关系的不平衡上,根据《武汉市统计年鉴》中2002—2008年之间关于土地面积和人口密度的数据显示,武汉市人口总密度在2003年为920人/ km2,到2008年年末,武汉市总人口密度为981人/km2,这一变化也反映了武汉人口密度在不断增加,同时人口增量也在持续增加。随着用地压力的加大,人地矛盾日益激化,城市人口密度迅速扩张成为湖泊填埋的重要动因。

并加以延伸。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武汉市独特的城市格局特征,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 裴来政,鄢道平,张宏鑫,等.1960年代以来武汉市湖泊

演化特征及其成因浅析[J].华南地质与矿产,2018,34(01):78-86.

[2] 陈昆仑,齐漫,王旭,等.1995—2015年武汉城市湖泊

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演化[J].生态学报,2019,39(05):1725-1734.

[3] 刘红姣,杨珍珍,左后秀,等.武汉湖泊保护与治理探讨

[J].山东化工,2018,47(04):149-150.

[4] 马建威,黄诗峰,许宗男.基于遥感的1973—2015年武

汉市湖泊水域面积动态监测与分析研究[J].水利学报,2017,48(08):903-913.

[5] 武静.武汉滨湖景观与用地演化定量分析[J].中国园林,

2013,29(11):124-127.

[6] 武静.基于GIS的武汉市滨湖土地利用演化研究[J].武汉

理工大学学报,2013,35(11):145-150.

3结语

总体而言,武汉市目前的江湖格局及其空间形态发展

形势并不乐观,要改变这一现状,在未来的武汉市城市规划工作中,应该加强对武汉市城市江湖格局特征的把握,

24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