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后会无期》电影解说文案稿_《后会无期》:韩寒的小时代

来源:知库网


《后会无期》解说文案_《后会无期》:韩寒的小时代

中国喜剧/剧情电影《后会无期》,于2014年上映,由韩寒导演,韩寒编剧,影片讲述了太平洋的第一缕海风,吹来告别的消息,三个从此没有故乡的年轻人,开启一段横穿大陆的旅程。都市、小镇、高山、丛林、荒漠,他们感受猝不及防的动心与难以名状的伤心,遇见那些他们只配错过的女孩,一样流浪无家的动物,善恶莫测的传奇旅人。一次次的告白与告别交织起这段旅程,勾勒出几种截然不同的人生。。

《后会无期》里那些絮絮叨叨的画外音和平淡、支离的叙事几乎让人想起王家卫,当然影像调性和角色设定截然不同,但极端个人化的文艺风格如出一辙,要么很喜欢,要么很不喜欢,几乎没有骑墙的余地。从票房成绩来看,王家卫和韩寒都很不错,这充分说明了中国观众的庞大数量和多层次——只要在保障质量的前提下把你的个人特色保持到位,总有一部分拥趸会替你买单。当然,韩寒毕竟是所谓“80后”的代表人物,他的出手显然会更适应于眼下这个年轻化的电影市场。虽然作品没什么可比性,但由于两位导演的勾连“恩怨”,我们很难抑制把《后会无期》跟《小时代》对比的冲动。不过从市场运作和内容呈现来看,韩寒跟郭敬明似乎没有本质区别——《小时代》改编自郭敬明的同名小说,《后会无期》虽是原创剧本,但很多内容与韩寒的《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等小说渊源颇深;《小时代》凸显“男色”消费,《后会无期》也主要是几个帅哥的故事(当然气质不同);《小时代》营造粉丝热潮,《后会无期》也在号召导演、演员的粉丝来造势。最大的区别应当在于两部影片对于物质现实的截然不同态度:《小时代》被认为充满了奢华的消费主义符号,在繁华都市里演绎爱恨情仇;《后会无期》则以草根的视角描述了“荒凉”、“落寞”的城乡空间,并讲述了一个“温水煮青蛙”的故事。不过在最后,《后会无期》也给出了一碗温暖的“成功学”式心灵鸡汤:作家成名,“小姐”从良,有情人终成眷属,流浪狗膘肥

体壮。如果说《小时代》所传达的生活理念确实物欲浓厚,那郭敬明在影片中的表达也是以一以贯之的(不过最后有个悲剧结尾),而《后会无期》的姿势和态度却呈现出某种悖谬:宣称“不崇拜明星,只崇拜卫星”,不过影片几乎集齐了全明星阵容;剧情看似有着刻意的反消费主义意旨,营造出与主流价值观处处冲突的叛逆姿态,但这一切还是为了拉高票房:韩寒代言的某品牌汽车成为片中时刻显现的植入广告,而当年梁文道赞誉的“写下去也许会跟鲁迅一样”的青年作家,现在已成为抱着女儿与网友嘻哈的“国民岳父”,并借此来营销、宣传影片,再次印证了其拥抱消费主义的姿势;此外,以一个青年反叛者姿态出现并将此格调贯穿在影片中的导演,却在片中不断的讲大道理,一副“人生导师”的面向并获得粉丝追捧。《小时代》一个很大的毛病在于幼稚,“大人们”看起来无非是小女孩们过家家的游戏;《后会无期》似乎也一样,也就是几个叛逆青年(轻熟男)耍耍酷、吐吐槽而已,这种调调在世界电影史上屡见不鲜,从詹姆斯·迪恩开始就源远流长,《后会无期》实际上不无幼稚的填补了时下国产片的此一题材空白。不管怎么说,一个30出头的年轻人在影片中不断堆砌格言警句和人生道理,这确实有些匪夷所思——你连人生的道路都还没走过,哪来的人生道理?不过这些要求对一个年轻的处女作导演来说确实也有些苛刻,作为起点,这部影片已经非常亮眼。刊载于《新京报》2014年7月30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