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对多起急性职业性中毒事故进行跟踪调查,分析急性职业性中毒事故中的应急处理措施,探讨可行的急性职业性中毒事故应急处理措施。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方式,调阅在2014年5月至2015年9月期间本市的48起急性职业性中毒事故的相关资料,对急性职业性中毒事故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包括事故的地点、环境、行业以及中毒物质等,综合对比急性职业性中毒事故。结果 本次调研的急性职业性中毒事故共有192名中毒患者,其中45名死亡,急性职业性中毒事故的死亡率达到23.4%。结论 应该针对不同企业建立完善的急性职业性中毒事故应急机制,最大限度降低急性职业性中毒事故发生率与死亡率。 关键词:应急对策;急性职业性中毒;事故;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化学制品加工已经深入到了各行各业,我国急性化学中毒事故发生率逐年增高,急性职业性化学中毒事故发生比较突然,患者病情恶化比较迅速,因此,急性职业性化学中毒事故的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对接工作人员造成了巨大的威胁。目前,世界各国针对急性化学职业性中毒事故的处理措施仍然以应急处理措施为主,让我国的急性职业性化学中毒事故的现场应急处理机制还存在较大的缺陷,部分地区的急性职业性化学中毒事故的死亡率高达50%以上。下面将结合本市2014年5月至2015年9月期间的48例急性职业性化学中毒事故的案例进行分析,探究影响事故死亡率的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调阅在2014年5月至2015年9月期间本市的48起急性职业性中毒事故的相关资料,分析以上急性职业性化学中毒事故的相关数据,包括患者的职业、企业的生产特点、企业使用的原材料等,除此之外,对急性职业性化学中毒事故的现场处理方案进行统计,分析急性职业性化学中毒事故的调查报告以及治疗病历。
1.2 统计学方法
所有的数据资料电子化,每次采样立刻输入电子数据库,数据的采集者是从业5年以上的急救执业医师,数据统计工具采用最新的统计软件SPSS17.5,数
据的分析主要采用正交对比法、图谱拟合分析法、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法,多种分析方法同时使用保证结果正确,结果采用2法进行验证。 2 结果
2.1 中毒事故基本资料
本次调研的48例急性职业性化学中毒事故中共有192名中毒人员,中毒致死人员45名,中毒死亡率高达23.4%,以上48起急性职业性化学中毒事故均属于一般事故,中毒人员中共有180名男性以及12名女性,年龄介于32-56岁之间,平均年龄(36.4 ± 3.4)岁。 2.2 中毒事故时间分布
本次调研的急性职业性化学中毒事故每年发生9起左右,且第二与第三季度的发生率高达75%。 2.3 中毒事故地点分布
本次调研的急性职业性化学中毒事故有27起发生在密闭空间,占中毒事故的56.3%,在工作区域附近占21起,占比43.8%。 2.4 中毒事故行业分布
本次调研的急性职业性化学中毒事故中,共有57起发生在建筑行业,造成24名人员死亡,其次是食品与化工行业,建筑、化工与食品行业占死亡比例86.7%。
2.5 中毒事故物质分布
本次调研的急性职业性化学中毒事故中的制毒物质包括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硫化氢等,除此之外,还包括氰化氢、环氧乙烷、苯系物等,且事故中的致毒物质一般都不是单一物质,而是多种物质的混合物。 3 讨论
3.1 调研结果分析
急性职业性化学中毒事故直接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威胁其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如果中毒人员得不到及时治疗,会导致中毒人员死亡。根据本次的研究结果,本市2014年5月至2015年9月期间发生了48起急性职业性化学中毒事故,共造成45名工作人员死亡。急性职业性化学中毒事故具备较强的突发性,且化学制品的传播途径多样化,对中毒人员的身体损害较大,除此之外,
急性职业性化学中毒事故的救援难度较大,救护人员很难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而且难以根据现场的情况判断致毒物质,我是医护人员不能根据患者情况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救护措施。 3.2 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本次调研的结果可以看出,急性职业性化学中毒事故的主要有毒物质包括硫化氢、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硫化氢、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三种物质是工业中常用的化学制品,以上三种物质均可引起患者窒息,以上三种有毒气体被人体吸入后,可能导致人体血液供氧能力减弱,致使人体细胞缺氧,最终引起细胞内窒息。除此之外,硫化氢气体对人体的损伤效果最明显,可以在短时间内导致中毒人员死亡。而一氧化碳属于无色无味气体,工作人员对一氧化碳的敏感度较低,人体一旦吸入后会出现意识模糊等症状。除此之外,全年第二、三季度的急性职业性化学中毒事故发生率高于其他两个季度。
根据行业化学品分布特点,化工行业与建筑施工行业对硫化氢、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三种物质的使用率最高,因此化工行业与建筑施工行业是急性职业性化学中毒事故的高危行业,相关监管部门应该加强对以上两个行业的整治工作,通过完善的制度规范以上企业的生产活动,同时根据企业的生产特点建立完善的应急处理机制,除此之外,地方政府应该出台相关的规范指南,帮助企业建立完善的分类管理办法与风险控制机制,在风险控制机制的基础上建立应急处理体系,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急性职业性化学中毒事故的发生率与死亡率。 3.3 应急措施分析
急性职业性化学中毒事故现场应急处理措施如下:(1)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本次调研中发生急性职业性中毒事故的企业一般缺少完善的应急处理机制,且企业员工对急性职业性中毒事故的了解程度十分有限,因此在企业的日常培训中应该将职业性化学中毒事故处理措施纳入培训体系;(2)划定合理的警戒区,企业应该根据生产原料特性将生产活动区域划分为安全区域、轻度危险区域以及重度危险区域,并设立隔离设施;(3)提高救援人员应急处理能力,救援人员在金中都许以后应该首先掌握具体的中毒物质与现场环境,常对自身的安全防护,之后了解中毒人员的身体状况中毒人数,根据中毒情况进行抢救;(4)补救措施,救援人员应该详细掌握中毒事故的源头,并根据中毒事故的详细情况
封锁现场,有毒物质造成二次伤害。
综上所述,影响女性职业性中毒事故发生率与死亡率的因素包括企业所处的行业、企业生产的原材料、,企业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救援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等,相关管理部门应该根据企业与员工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急性职业性中毒事故现场应急处理体系,希望本文的研究有利于降低我国急性职业性中毒事故的发生率与死亡率。
参考文献:
[1]黄德寅,刘茂,管树利,陈会祥,王卉. 急性职业性中毒事故现场应急救援的研究[J].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07,01:20-23.
[2]杜伟佳,张晋蔚,唐侍豪,朱峰,黄敏之,刘移民. 广州市16起急性职业性化学中毒事故分析[J].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15,04:295-296+304.
[3]谢伟群,康美香,熊俊,钟逸菲,钟洁莹,杨炜. 1起职业性急性三氯甲烷中毒事故调查[J]. 中国职业医学,2014,01:119-12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