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性转变

来源:知库网
扩大居民消费需求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性转变 这突出反映了我国农民的增收困境。如何 让8亿农民富裕起来,是启动国内消费需 求的关键所在。全面启动农村改革,提高 王媛 天津市委党校经济学部 3001 91 【文章摘要1 识和把握上述关系,对指导我们的实践是 居民消费需求不足是由来已久的问 十分重要的。 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提高城乡 居民消费水平和最终消费率,已成为我 二 制约居民消费需求扩大的主要 国宏观经济调控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必 因素 须高度认识消费对经济的重要作用,尽 1、社会供求总量不平衡以及结构失 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投资 进出口拉 衡的矛盾制约着消费。当前我国的供求结 动向消费主导型的战略转变。 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造成一些产品大量 滞销积压。从国家有关部门对近几年全国 【关键词】 市场供应情况调查分析看,“在600多种主 居民消费需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要商品中,供过于求的商品有500多种,占 调查商品总数的82.9%,供求基本平衡的 我国现行经济发展方式的局限和弊 商品lO0种左右,占调查商品总数的17.1 端,造成经济结构失衡、资源环境约束加 %,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这种局面的形 剧,风险性和不可持续性明显凸现。全球 成,既有城乡居民购买力方面的原因,又有 金融危机的冲击以及危机后西方发达国家 社会供求和结构方面的原因。这些矛盾的 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进一步增加了我国 存在,制约着各种消费的实现。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紧迫 2、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基尼系数超过 性。为此,要通过调整宏观分配格局和规 警戒线,低收入者的消费需求扩大受阻。 范要素分配关系,提高居民所得和劳动报 我国经济增长而居民不增收的现象已经持 酬“两个比重”。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 续多年,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并没有分享改 动作用,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 革开放经济增长的成果,这是因为初次分 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 配的不合理和劳动力价格被长期压抑,各 动转变 种要素没有充分地参与到分配体系中。世 界银行统计数字表明,中国基尼系数已经 一、居民生活消费的构成 达到0.48,超过了世界公认的0.4警戒线。 “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生 中国20%的最贫困人口收人份额只有4.7 产消费是指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生产 %,而2O%的最富裕人口收入份额高达50 资料的消耗。生活消费是指人们生存发展 %。初次分配不合理,税收也起不到多大 过程中的生活资料的消耗”。我们通常所 的调节作用。中国个人所得税中,中低收 说的消费就是指生活消费,人的消费需求 入的工薪阶层的纳税额占税收总额的65% 可以分为生存需求、享受需求和智能需 以j.,而高收入者的纳税额只占30%左 求。生存性消费需求是维持人的基本生理 右。相比之下,美国l0%的最高收入者缴 需要;享受性需求是用超过生活必需费用 纳的个人所得税占全部个税比重的80%以 的货币去购买享受用品;智能性消费需求 上。中国这种税制安排,在相当程度上弱 是以一定量的货币用于调剂精神、陶冶情 化了税收本应起到的公平收入分配的作 操和学习科学知识,用于满足精神生活和 用,低收入者消费需求扩大受阻。 发展能力的需求,这是一种高级的消费需 3、中国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加 求层次。三者相互依存互相渗透。前者是 大,农民消费需求受压。中国农村消费增 基础后者是导向。人们只有在解决了生存 速远远低于城市消费,城乡之间消费差距 问题的前提下,智能性的消费才有得以实 较大。近十年来,县城和农村消费品市场 现的基础,而不断实现的智能消费又会给 比城市消费品市场增速平均低5至8个百 生存消费提供努力的方向和智力支持,促 分点。2007年全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扩 进生存消费的良性发展。全面、科学地认 大到了3.33:1,绝对差距达到了9646元, 曼一 坝代商业 MoDERNBusINEss 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健全农产品市场体 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国家农业支持 保护体系,真正使农民成为启动内需的生 力军。 4、居民消费信心不足,储蓄倾向强 势,储蓄率居高不下。由于我国社会保障 体系不够完善,社保覆盖面小,社保水平 低,人们对未来支出的预期充满不确定性, 日益严重地影响到居民消费心理预期,导 致了居民“想花钱,又不敢花钱”的心态, 积极储蓄,保持较高的储蓄率便是人们规 避风险的~种理性选择。 我国是一个高储蓄率的国家,居民储 蓄率高达40%。由于近几年国家陆续出台 的下岗分流改革、社会保障改革、医疗改 革、住房改革和教育产业化改革等等,极 大的增加了人们对未来前景不稳定的预 期,使得人们的边际消费倾向进一步降低。 再者,中华民族强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 家庭意识,在当前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体 系的现实条件下,也会成为制约人们现实 消费的重要因素。 5、我国消费者传统的消费观念限制 了内需的扩大和消费增加。我国传统的消 费观念根深蒂固,“量人为出”的传统生活 方式,“攒钱养老”、“积累为后”的消费心 理,“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生活态度普 遍存在,受传统消费观念和现实收入的制 约,绝大多数人缺少举债消费的心理支撑, 消费信贷发展缓慢,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 了消费结构的升级。除~一部分消费者实现 贷款买房外,其他的消费信贷都难以大规 模的展开,农村更是水平低下。我国的个 人消费在GDP中所占比例2007年已经明 显下降到37.1%,与此同时的美国这一比 例要比中国高出近一倍。这些传统的消费 理念极大的制约了我国内需的扩大和消费 的增加。 三、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实现经济发 展方式的战略性转变 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实 际福利的增长过程,它不仅指社会财富的 量的增多,还包括社会财富的质的提升。 经济发展方式分为数量型经济发展方式和 质量型经济发展方式,前者又可以细分为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 式,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赖于土 增长。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能够促进技术 地、劳动、资本等要素的投入来谋求经济 进步、生产效率的提升、产业结构优化,从 而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它们在不同的历 史阶段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也由于其 局限性不断向高一级发展方式转变。质量 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是最高级形式,它在… 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一定的经济发展战略 和经济体制下,推动经济发展的方法和路 径,最终达到经济社会统一发展的方式。 这种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谋求经济发展、经 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谋求人与自然的 和谐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发展的 存。我国劳动者的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比重由2000年的5i.4%下降到2007年的 39.7%,七年问下降了l1.7个百分点。其 中,职工工资与福利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 的比重在15 20%之间,而发达国家工薪 阶层的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多在54 65%之间。差距之大,说明我国的分配 体制存在着明显的问题。另外亚洲开发银 行的数据,中国人口的20%收人最高与20 %收入最低的平均收入差距为1 1.37倍, 而基尼系数达到0.48,超过了警戒线。财 金融风险的前提下,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和 外资,积极兴办直接为“三农”服务的多 种所有制金融组织。对此,扩大内需的重 点在于,切实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2009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提高农民的 消费水平,就是要解决我国城乡居民消费 差距过大、农民收入放慢的难题。不能开 拓农村消费市场,就不能真正落实扩内需 的政策。因为农民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3, 却只是消费了全国1/3的商品;5个多农民 购买的商品,就相当于1个城镇人口购买 最高级形式。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说过, 经济发展的唯一目标就是消费。以往人们 评价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就,往往集中到经 济GDP的增长。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校 正了我们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误区。我们 重新认识到,最科学的经济增长指标,是 看反映国内消费增长的“居民消费率”,也 就是看“通过扩大最终消费需求,带动中 间需求。”通常情况下,社会生产的现代化 程度越高,最终消费需求带动中间消费需 求,从而带动就业人口就越多,也就越能 有效的推动经济的发展。消费拉动经济增 长。如果没有最终消费需求,任凭有多少 投资需求,都会成为无效投资。无效投资, 对于经济发展是毫无作用可言。只有扩大 最终消费需求,才能有效的带动投资需求 的增长,成功地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提 升居民消费率,这是治标又治本的积极措 施。提高国内居民的消费水平是促进国内 经济增长的最终动力。虽然居民消费能力 的培育周期比较长,消费启动比较慢,但 是,居民消费需求的形成和启动,会对市 场发出可预期的、有持久活力的信号。因 此,我们要采取有效措施扩大需求,解决 民生难题,促进居民消费转变为最终消费 能力,推动国内需求使其成为经济增长和 经济发展的真正动力。必须尽快转变经济 发展模式,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千方百 计地提高国内居民的消费能力。 首先,改革分配体制提高劳动收入在 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增强居民的消费 能力。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逐步提 高居民的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一 般来说,消费者收入水平与购买意愿决定 消费。收入高,购买意愿强,消费就高,反 之就少。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这些规律 往往是扭曲的。我国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 与印度等国差不多,但是印度居民的消费 水平却比我国高出许多。改革开放30年, 我国居民的内需不足,不是出在财富的产 出环节,而是出在财富的分配环节。统计 数字说明,我国经济增长与内需不振并 富分配的两极分化,对于扩大消费和提高 的商品。这说明农村有相当大的消费市 居民消费率极为不利。对此,必须抓住当 场、最大的消费潜力。扩大国内居民消费 前的良机,大力改革分配体制,下决心提 理应放在扩大农民的消费上面。先行增加 高劳动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特别 农民收入,才能现实地提高农民的消费水 是劳动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是提 平,我国经济发展的大局才会有更加坚实 高居民收入的主要途径。居民收入提高 的基础。 了,其消费水平自然相应提高。 第四、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 其次,调整消费结构,增加智能性消 农民的后顾之忧。我国农村的养老责任 费。我国居民目前的生活消费中,生存消 长期以来一直由家庭承担。到目前为止, 费和智能消费比例失衡问题比较严重,这 只有城乡职工享受退休金,市民享受最 是由长期和多方面的原因形成的,它已严 低生活保障,农民养老和低保仍然置于 重阻碍了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从调整消 国家承担的社会保障之外,这是非常不 费结构的角度人手,注重增强居民的智能 合理的。据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指出, 消费,在人们的精神、智能消费不断满足 波兰有5%的中央财政支出用于农民养老 的情况下,人们的自身素质才能提高,最 保险,而我国中央财政对此则没有一分 终形成的结果是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全面 钱。事实上我国中央财政支出只要拿出2 提升,而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又促进 %,就能建立一个低水平、全覆盖的农民 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 养老保险体系。 进步。一要调整居民的收入结构,提高居 加快建立和完善以社会保险、社会救 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强消费能力和消费意 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 愿,这是调整消费结构的基础。二要调整 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 商品的供给结构,重点增强享受性和智能 事业、商业保险相补充的覆盖伞体城乡居 性商品的供给数量和质量以及扩大供给范 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 围。三要调整智能消费的内部结构,把智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战略性转变的重要抉 能消费的重点放到智力性和发展性的商品 择。圃 上,减少娱乐性和消遣性消费的比重。 再次,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增加农 民收入。要加快改革户籍制度,进一步打 【 参考文献】 毒_曩 褰 破城乡二元结构,在教育制度、财税制度、 1 周叔莲.中国经济的两个根本转雯 _ 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渐次向城镇靠拢,最 【M】.北京0ll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 终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还要加大 2、 唐龙 .体制改革视 角下转变经 济;定 建设农村的基础教育、乡村道路和供水、 供电等农民急需的基础设施。加强农村环 展方式研究述评 【J】.中共中央党;校! 境的治理、农村公共卫生医疗等。与此同 学毒艮,2009,(2) 一 0 时,要继续推进衣村税费改革和金融体制 王军.我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 理 改革。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是农民减负增  :论要义与政策思路[J】理论撂 索l’ 收的重要途径。通过对种粮食农民的直接 。2006/ (2)_ ll誊囊 补贴,进一步促进农民减负增收,调整农 业特产税政策,全面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 业特产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应从农村实 叠_ 一 0 曩 叠曩l¨ 际和农民需要出发,要有利于增加农户和 ≯曩 越曩 曩 薯 企业贷款,有利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要 ≤蓦 鼍 蠢: 明确各个金融机构为“三农”服务的义务。  -薯 曩 ≮ 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严格监管、有效防范 MODERNBUSINESS 坝代商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