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
课题二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逐条分析,使学生理解幼儿园数学教育总目标。
2.通过横向比较和分析,使学生理解幼儿园数学教育各年龄目标。 3.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和修改,使学生掌握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目标。教学重点:
1.幼儿园数学教育总目标。 2.幼儿园数学教育年龄阶段目标。 教学难点:
1.幼儿园数学教育总目标的分析。 2.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目标的修改。教学时间:40分钟课后作业:
1.如何理解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目标?教学后记:
通过具体目标的逐条分析讨论,使学生对于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总目标、
年龄阶段目标和具体活动目标有了基本的了解和认识,;通过不同年龄阶段目标的比较,使学生理解相关幼儿园数学教育目标的递进性。
同时,由于理论性较强,还需要课后学生了解和接触幼儿园的数学实践活动,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升理论的理解和运用,为今后的数学教育活动的学习和实践打下基础。
幼 儿 园 教 育 活 动 的 设 计 与 实 施
教学过程:
导入:
幼儿园数学教育目标地位:不仅体现并规定了向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目的和要求,同
时还是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依据和准则。
结合原有知识提问:目标的层次分类可以分成哪几个层面?
教师小结:目标层次:从纵向的角度来看,它一般可以分为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数
学教育活动目标三个层级;从横向的角度来看,它一般可以分为认知能力目标、情感与态
度目标、操作技能目标三类。
一、幼儿园数学教育总目标及其分析
(一)熟悉幼儿园数学教育总目标(大声朗读)
1.对周围环境中事物的数量、形状、时间和空间等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
参加数学活动和游戏
2.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获得有关数、形、量、时间和空间等感性经
验,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3.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
幼 儿 园 教 育 活 动 的 设 计 与 实 施
达、交流操作和探索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4.会正确使用数学活动材料,能按规则进行活动,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二)尝试从横向维度对目标进行区别和和初步分析讨论
提问:你觉得幼儿园数学总目标从横向角度去分析,分别属于哪个方面,你的判断根
据是什么?
1.培养幼儿对数学的情感、态度
关键词:好奇心和求知欲、感兴趣、喜欢
首先,幼儿园数学教育目标的核心应是培养幼儿的情感、态度。目标(1)提出培养幼
儿对环境中事物的数、形特征、时间、空间等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兴趣、好奇心、求知
欲等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内部动力。
其次,幼儿对事物的数量、形状等产生了兴趣,这将为他们所进行的智力活动提供最
佳的情绪背景,同时在积极探索活动中也将逐渐培养起幼儿对数学学习本身及一切学习活
动的积极情感,使他们爱学习、会学习。幼儿只有愿意参加数学活动,才可能观察到、感知
到环境中事物的数量、形状等。幼儿只有喜欢数学活动,对数学活动有兴趣,才可能积极主
动地投入到活动中去,才可能去探索、发现有关的数学现象,从而获得有关数、形、量、时间
和空间的感性经验。
幼 儿 园 教 育 活 动 的 设 计 与 实 施
2.幼儿学习数学知识方面的目标 关键词:生活和游戏中、感性经验、体验
首先,目标(2)指出幼儿学习的数学知识包括数、形、量、时间和空间的感性经验,并
逐步形成一些初级的数学概念,明确了幼儿数学教育与其他年龄段的数学教育有根本的不
同。幼儿获得的数学知识是经验性的、具体的知识,建构的是初级的数学概念,这种概念是
幼儿从具体的实际经验中归纳出来的,是建立在表象水平上的概念。
举例说明:获得“2”的概念。幼儿对“2”的概念的,是他们多次拿取和看到两个球、
两个娃娃、两个苹果等两个物体,经过分析、概括,幼儿发现这些物体除“两个”这一特点
始终存在以外,其他特点都不一样,这样幼儿就逐步建构起“2”的概念。
其次,目标(2)指出幼儿是生活和游戏中感受到事物的数量关系,是在与环境的交
互作用中获得有关数、量、形、时间、空间等的感性经验。数学知识不可能由成人传授给幼儿,
必须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学习和掌握。幼儿知识的获得,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
过程中逐步建构并不断发展。这种相互作用的过程不仅让幼儿获得经验(建构知识),而
且在与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也获得了“做”的能力(即“会做”和“知道怎样做” ),
这种能力也是知识。
幼 儿 园 教 育 活 动 的 设 计 与 实 施
举例说明:点数蚕豆。幼儿在多次点数蚕豆时会发现,蚕豆摆放成何种形式与蚕豆的
数目没有关系,自己从哪儿起点数蚕豆也和蚕豆的数目无关,重要的是每粒蚕豆只能点数
一次,点数时不能重复,不能遗漏,这样蚕豆的数目就是不变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幼儿
对数目的掌握是在其多次点数实物,多次摆放、拿取实物的过程中获得的。
此外,幼儿在感受数量关系、获得数学感性经验的过程中,也让他们体验到数学的重
要和有趣。这说明幼儿在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也同时产生了对数学的兴趣,形成对数
学的情感和态度。
3.培养幼儿认识能力,特别是发展思维能力
关键词:简单数学方法、解决生活问题、适当方式表达交流
首先,目标(3)指出在幼儿数学教育中要重视认知能力的发展,尤其是思维能力的
发展。幼儿在构建一些初级的数学概念的过程中,需要对所操作的材料、所出现的数学关系
进行充分观察,需要进行一番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才可能将有关的数学概念的
本质(或关键)属性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这一过程对发展幼儿各种心理过程的有意性、
自觉性十分重要,对促进幼儿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尤其是思维能力的发展有
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幼 儿 园 教 育 活 动 的 设 计 与 实 施
举例说明:幼儿对“2”数目的认识。幼儿在形成“2”的概念的过程中,需要对各种
不同的“两个”物体进行分析、比较,从中抽象概括出其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即它们都是
“两个”,而排除掉这些物体中的非本质特征,如它们不同的形状、颜色等。
其次,目标(3)还提出让幼儿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答生活和游戏中某些问题,
能用适当方式表达、交流其操作、探索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幼儿能用适当方式表达、交流其操
作、探索过程和结果,这实质上是幼儿将其在数学操作和探索活动中的感受、 体验外化和
具体化。 这样的过程不仅巩固、加深了幼儿对数学现象、数量关系的感受和体验,而且也使
其认识能力再次得到提高,同时幼儿之间在交流中互相能更好地学习。
4.培养幼儿正确使用数学材料和良好学习习惯关键词:正确使用、按规则
首先,目标(4)提出了要培养幼儿正确使用数学操作材料的技能。幼儿是通过与各种
有关的数学材料发生相互作用而对其中蕴含的数学关系有所感受和认识的。
举例说明:幼儿学习匹配:“喂动物吃食”。活动要求幼儿喂给各种小动物吃它喜欢
的食物,在这一活动中,幼儿应学习、掌握这样的技能;将画有各种动物的卡片一张接着
一张排列整齐(如有的教师要求幼儿将动物卡片整齐地摆放在标记板的红线上部);还要
幼 儿 园 教 育 活 动 的 设 计 与 实 施
学习将每种食物与相应的动物一一对应摆放(如萝卜放在兔子卡片下面,鱼放在猫卡片下
面)。总之,幼儿只有掌握了有关的操作技能后,才可能正确地使用数学操作材料,才可
能获得对有关数学关系的感知和认识。
其次,目标(4)提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要求。幼儿的数学学习主要是通过
幼儿的操作活动进行的,涉及到幼儿很多的行为习惯,因此在数学教育中培养幼儿的良好
的学习习惯更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是指:“静心学习,细心学习,认真
学习,发挥独立性和主动性,努力克服困难,善于思考等习惯。”对于幼儿数学学习来说,
除以上提到的学习习惯外,针对数学学习要求,还应养成幼儿以下习惯:要按规则进行活
动,克服困难,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能与别人合作进行游戏等。
二、分析讨论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年龄阶段目标与分析
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年龄阶段目标是从认知能力、情感与态度、操作技能三个范畴,根据
小、中、大班幼儿不同的发展水平确立的,操作性较强。
(一)展示各年龄阶段目标(朗读)1.小班
(1)愿意参加数学活动,喜欢摆弄、操作数学活动材料,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按要求取
幼 儿 园 教 育 活 动 的 设 计 与 实 施
放操作材料和进行活动。
(2)对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物品的大小、形状、数量有兴趣,能感知5以内的数量。(3)能按物体的外部特征进行分类。2.中班
(1)能专心地进行数学操作活动,对自己的活动成果感兴趣;愿意并学习用适当的
方法表达、交流自己操作、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2)能自己选择数学活动内容和按规则进行活动。(3)能按物体的某一特征和数量进行分类。
(4)能注意和发现周围环境中物体的数量、形状、物体量的差异,以及它们在空间的
位置等。
(5)能比较、判断 10 以内物体的数量多少;感受 10 以内相邻两数的大小关系。 (6)认识一些常见的平面图形。3.大班
(1)能积极、主动地进行数学活动,遵守活动规则,会有条理摆放、整理数学活动材
料。
(2)能用适当方式表达、交流数学操作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3)能倾听老师和同伴的讲话,能在教师帮助下,归纳、概括有关数学经验,感受生
幼 儿 园 教 育 活 动 的 设 计 与 实 施
活和游戏中事物的数量关系。
(4)能运用对应、比较、类推、分类统计等简单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问题。(5)能按物体的两个特征和从事物的多个角度进行分类。(6)认识常见的立体图形;对平面图形间的关系能有所感受。
鼓励学生对年龄目标从横向维度在三个年龄阶段中的不同的进行区别和初步分析讨论。提问:在情感态度、认知、能力三个方面,各年龄段有何不同?(二)分析各年龄阶段目标
在年龄阶段目标中可以看出对三个年龄阶段的幼儿有不同的目标要求。1.认知层面的不同对数的认识
小班:第2条“对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物品的大小、形状、数量有兴趣,能感知5以内的
数量。”
中班:第5条“能比较、判断 10 以内物体的数量多少;感受 10 以内相邻两数的大小
关系。”
大班:第3条“能在教师帮助下,归纳、概括有关数学经验,感受生活和游戏中事物
的数量关系。”
分类
幼 儿 园 教 育 活 动 的 设 计 与 实 施
小班:第3条“能按物体的外部特征进行分类”中班:第3条“能按物体的某一特征和数量进行分类”
大班:第5条“能按物体的两个特征和从事物的多个角度进行分类”2.兴趣、态度的不同
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态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也有着不同的目标要求。小班 第1条:“愿意参加数学活动,喜欢摆弄、操作数学活动材料”;
中班 第1条:“能专心地进行数学操作活动,对自己的活动成果感兴趣;愿意并学习
用适当的方法表达、交流自己操作、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大班 第1条:“积极、主动地进行数学活动”3.能力方面的不同
小班:第1条“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按要求取放操作材料和进行活动”
中班:第1条“能专心地进行数学操作活动”, 第2条“能自己选择数学活动内容和
按规则进行活动” 第4条:“能注意和发现周围环境中物体的数量形状,物体量的差异以
及它们在空间的位置等等;
大班:第1条“遵守活动规则,会有条理摆放、整理数学活动材料”,第2条“能用
适当方式表达、交流数学操作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第3条“能倾听老师和同伴的讲话,能
幼 儿 园 教 育 活 动 的 设 计 与 实 施
在教师帮助下,归纳、概括有关数学经验”
总结:在年龄阶段目标中可以看出对三个年龄阶段的幼儿有不同的目标要求。三、对幼儿园数学活动目标进行初步的分析和理解举例说明幼儿园数学活动目标的具体要求。(一)具体化
1.表述活动目标应提的具体、可操作,并尽量用行动化的语言加以描述2.举例说明:小班数学活动“感知5以内的数量”活动目标:
1.感知5以内的数量,初步学习手口一致地点数并能说出总数。 2.初步学会从左到右或从上到下按物数数的方法。 3.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二)多角度
1.在表述幼儿园数学活动目标时,可以从多角度进行
可以从教师角度出发提教育目标;可以从幼儿角度出发提教育目标;可以从评价角度
出发提教育目标。
2.举例说明:5以内的数数培养幼儿5以内的数数能力(教师)学习5以内的数数(幼儿)能手口一致数5以内的实物(评价)(三)密切性
幼 儿 园 教 育 活 动 的 设 计 与 实 施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目标应与活动的知识内容紧密联系,让幼儿在活动中通过自己的
探索和发现,获得有关的数学经验。
(四)一致性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目标要与数学教育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一致,使之相互衔接,
以促进幼儿的整体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