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 型 题 目:
1、“天宝二年(743年)12月,他率弟子、工匠等,启程东渡,途中船被巨浪打坏,东渡失败。接着第三次、第四次东渡仍未成功。天宝七年(748年)第五次东渡,又遇狂风巨浪,风急波峻,水黑如墨,境况险恶。船随浪涌,忽如上高山,忽似落深谷,船上淡水缺乏,饮海水又涨腹。在海上漂流14天,饥渴交加,暑热难熬,漂流至海南岛南部,他双目失明,弟子荣睿病势 天宝十二年,他以66岁高龄,第六次东渡,终于到达九州,受到热烈欢迎,留居奈良”
(1)上述材料中的“他”是谁?要到哪里去?去干什么?
他是鉴真,要到日本,弘扬佛法。 (2)上述材料中的“他”具有什么样的优秀品质?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矢志不渝,坚贞勇敢。 从中可以学到他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精神。 2、“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 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尺带珠丹致唐朝皇帝的上书
(1)上述材料反映了唐朝与哪个民族的友好关系?唐朝与这个民族“和同为一家”的另一史实是什么?吐蕃; 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2)清朝前期为加强对这一民族地区的管辖设置了什么机构?这个民族今天主要生活在我国的哪一自治区? 答:驻藏大臣;西藏自治区。
3、材料一 (贞观年间)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东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 ——《资治通鉴》
材料二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有室。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资治通鉴》
请回答:
⑴材料一和二描述的分别是谁统治时期的景象?
答:唐太宗;唐玄宗。 ⑵历史上把他们统治的时期分别称为什么?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⑶他们统治时期的局面有什么共同点?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重用人才,勤于政事。 4、“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请回答:
⑴这段材料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是唐朝哪位皇帝说的?
答:自古以来,都认为汉族尊贵,边疆少数民族卑贱,我认为都是一样的、平等的。 唐太宗 ⑵他
对少数民族实行了什么政策?
答:开明政策。 ⑶这位皇帝被各族首领拥戴为什么?
答:天可汗。 5、简述北宋与辽、西夏的战与和给各方带来的影响。
答:.⑴战争给双方带来损失;和好使双方边境相对稳定,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并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 ⑶北宋每年向辽夏交纳大量岁币,成为北宋积贫积弱的一个重要因素。
6、两宋时期,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培育出新的手工行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请回答:
⑴南方形成天下闻名的“粮仓”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答:气候温和、资源丰富 ⑵新的手工行业是指什么?
答:棉纺织业 ⑶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什么?南宋时,发行的纸币称为什么?
答:交子;会子。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材料二 “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请回答:⑴材料一的话谁说的?答:戚继光。此话体现了他的什么思想?答:爱国“海波”是指什么?答:倭患为平息“海波”,材料中的“我”先后在哪三个省进行抗击?答:浙江、福建、广东。 ⑵材料二的话是谁说的?答:郑成功。他最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答:收复台湾。
8、阅读下列材料:
“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假(借助)外夷(外国)货物以通有无,1793年乾隆致英国国王书。 请回答: ⑴材料中的“天朝”是指哪一朝?
答:清朝。 ⑵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天朝”对外推行什么政策?应如何评价这一政策?
答:闭关政策;评价:在抵御外国侵略起了一定的作用。但阻碍了中外联系,影响了中国吸收世界先进的文化和科技,阻碍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中国近代社会落伍的重要原因之一。
9、“形如彩虹、千年不垮的赵州桥,气势磅礴、金碧辉煌的故宫,延绵万里、坚不可摧的长城,还有横贯南北的大运河,它们为世人所赞叹,被称为中外建筑史上的奇观。”《中国历史》七年级
下册请回答:⑴赵州桥的设计者是谁?答:李春。它在世界桥梁史上有何地位?
答: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大型石拱桥。
⑵故宫是哪两个朝代的皇宫?它在世界宫殿建筑的地位如何?
答:明清;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 ⑶明朝重修长城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明长城西起哪里?
答:抵御蒙古族的进攻。答:嘉峪关。 ⑷隋朝大运河以哪里为中心?起止点分别在哪里?
答:洛阳。答:余抗—涿郡。 10、“英国大文豪、哲学家培根认为它们(中国的三大发明)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没有一个帝国、一个教派、或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三大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请回答: ⑴培根所提到的“中国的三大发明”是指什么?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⑵培根的见解是否正确?正确。
11、材料一: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1)我国科举制度是在什么时候完善的?答:唐朝。(2)这时的科举制度对扩大封建统治基础有什么作用?答: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3)科举考试有明经和进士两科,你比较喜欢哪一科?为什么?明经,因为明经主要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比进士科相对容易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