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知库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例说2018年全国卷“史料实证”素养的考查方式与教学启示

例说2018年全国卷“史料实证”素养的考查方式与教学启示

来源:知库网
例说2018年全国卷“史料实证”素养的考查方式与教学启示

作者:夏艳红

来源:《中学历史教学》 2018年第11期

考究竟怎么考查“史料实证”这一素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给出了命题标准:“以学业质量水平4 为命题的基本参照”。史料实证的水平4 是:“能够比较、分析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史料;能够在辨别史料作者意图的基础上利用史料;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恰当地运用史料对所探究问题进行论述。”[1] 仔细研读新课标关于史料实证的四个水平层次,发觉水平4 是以水平1、2、3 为基础,四个水平层次之间整体存在一种层层递进关系,只有四个水平层都融会贯通,才能达到水平4 的能力。但新课标对这四个水平层次的描述又太过理论化,并且内容重复和参杂,很难在教学中有抓手。本人通过粗浅分析2018 年全国卷,从考查方式的角度尝试将四个水平层次按照个人的理解,重新整合成四个步骤:辨识史料类型——鉴别史料价值——解读史料信息——运用史料论证解决问题,试图寻找一点史料实证教学的启示。

一、辨识史料类型

2018 年全国Ⅰ卷、Ⅱ卷、Ⅲ卷采用的史料有历史记录、学者观点、文献史料、历史调查、考古报告、历史地图等。水平层次1 要求的“区分史料的不同类型”和水平3“对史料整理”能力。众多历史学家对浩如烟海的史料,依据不同标准做过多种分类。如果按呈现形式可以把文献史料、历史地图归为一手史料,而历史记录、学者观点、历史调查、考古报告等则属于二手史料,一手史料相对于二手史料更为客观。李剑鸣则按证据能力将史料分成正面史料和反面史料[2],Ⅰ卷第25 题( 题目略) 正是对此种分类的考查。考生作答此题时,遇到的困难主要是结论与教材描述的观点不一致,如果能辨别表格数据反映的是反面史料,史料起到证伪作用,就很快能做出答案。唐代的藩镇除了河朔型,其它类型的藩镇均由中央任免,驻兵防止分裂和异族进犯,维护社会安定。类似的考题如Ⅰ卷第35 题、Ⅱ卷第35 题。而Ⅰ卷第34 题、Ⅲ卷第24 题则是典型的对正面史料的考查,史料对结论的得出相对起到了证明、互证、旁证的作用。

马克·布洛赫按记载者的意图,将史料分成有意史料和无意史料。[3] 官方组织编写的史书和成文的历史著述、回忆录和公开的报道等,应属于 “有意的史料”;官方遗留下来的文书档案、军事文件及其私人信件、日记等,这都是当时的人们在无意中留下的证据,应属于“无意史料”。无意史料的作者往往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记录历史,更加客观。

Ⅱ卷第30 题:

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

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A. 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

B. 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 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

D. 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

美国记者作为旁观者较为真实地反映了中共使根据地农民获得了自由和权力,同时也获得农民的拥护,就容易得出正确结论。

史料分类的方法很多,高考给我们的启发是,教学中应该留意史料分类的标准,只要掌握了相应的分类标准就能正确区分史料类型,才能逐渐养成辨识史料类型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才能更进一步辨别史料的价值。

二、鉴别史料价值

史料的价值大小与史料的类型直接相关,不同类型的史料具备的史料价值不同。水平2 要求“能认识不同类型的史料具有的不同价值”,水平4 “能够比较、分析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史料”。史料价值一般来说,实物史料强于文献史料,一手史料要比二手史料更可信,无意史料强于有意史料。一是因为前者也有可能作伪,后者因为包含了后人对原始资料的甄别、整理和研究成果,或许能比前者更真实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二是前者虽然是历史的遗存,但可能孤立、零散、庞杂、琐碎、粗糙或存世稀少,而后者因为经过了细致的整理则可能更加系统、全面。无意史料是当事人无意中留下的记载,臆造的成分相对较少,史料价值弥足珍贵,有意史料用于研究作者的的写作动机却是非常有价值的史料。

史料价值也会根据研究的主题不同而不同,比如,Ⅰ卷第27 题。

关于 “麒麟”的绘画,如果拿来研究选项C所表达的明朝朝贡贸易,是非常好的一手史料,但如果把它作为研究选项A 提及的中国传统绘画出现的新类型和C 项关于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文化交流,显然它只能成为佐证的二手史料,如果没有其它史料补充说明,这样的结论也未必正确。所以,不同史料的史料价值要根据研究主题来判断,只有明确了研究主题,才辨别史料的真伪,才能辨识史料的不同价值。

史料的出处和作者本身的意图、立场对史料的价值也会产生重点影响。Ⅲ卷第28 题:

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对待进化论与伦理学的关系,研究赫胥黎和严复两人的史料,都算一手史料,但矛盾对立的观点却吸引我们去探究出两人观点大相径庭的背后原因,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史料价值的比较并非简单的归类能说清楚的,需要结合研究的目的和史料本身的特点等综合多种因素来判断。教学中只有不断培养学生判断史料价值的意识,以后碰到类似的问题,才

会主动思考史料作者的意图、立场、时代观念、社会环境、史料本身的特点等,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审视和甄别历史问题,进而为进一步解读史料信息打下基础。

三、解读史料信息

史料本身并不是历史的全部,而是形成历史认识的依据。傅斯年曾说,历史学即史料学,虽有偏颇之处,但史料确实是历史认识的基石。[4] 研究历史就是借助史料和逻辑方法,层层推演,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真相。从史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并进行合理解读,是还原历史真相的基础。水平1“能够从所获得的材料中提取有关的信息”、 水平2“明了史料在历史叙述中的基础作用”、水平3“在探究特定历史问题时,能够对史料进行整理和辨析”。我把它整理为两种:一是凭借基本的阅读能力就能提取的表层信息,二是运用背景知识对现有信息进行加工推理后解读出的深层信息。

1. 提取表层信息

2018 年高考选择题几乎每题都涉及到解读史料信息的能力。从考试的层面看,提取信息的过程就是审题的过程,学生只需要清楚自己已知的条件是什么,求证什么,解决什么问题,然后通过找题目的关键词、提示语就能作答,相对来说这部分题目比较简单。比如Ⅰ卷的第25 题、第32 题,Ⅲ卷的第24 题、第32 题、第34 题就单纯考查这个能力,这些题目有明显的特征,几乎都是用一个新情境或一则新材料,设问都用“可知”。 是否能正确找到这些关键词和提示语,考验的是平时学习历史的功夫,这提醒我们历史教学的各个阶段都不能忽视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的培养。

2. 解读深层信息

挖掘深层信息,要对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综合加工过程,也就是辨识、判断、归纳、概括、比较、分析史料到推理出结论的过程。全国卷三套试卷中有17 道题目都包含了考查此种能力,17 道题目中绝大多数属于一则史料得一个结论的正向推理,但Ⅰ卷第34 题却是多则证据互证一个结论的正向推理:

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

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

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用经济、政治、自然因素等多个研究视角,对工业革命可以有多元的认识。历史研究角度不同,观点也会不同,没有唯一正确的观点一说,材料反映的信息恰恰是基于英国与其他国家的比较得来的,传统观点和后期研究都是研究,在没有史料证据时无法比较谁更可信,这样推理一番,学生自然能选出正确答案。Ⅲ卷第24 题则属于图文互证的推理。逆向推理的题目在2018 年高考题目里面并未涉及,以后的教学实践中需向这方面不断摸索。

不管是直接提取信息还是推理得出结论,在解读史料时都尤其要注意洞察编撰者的立场,辨识史料作者的意图、具体的语境。历史追求对历史如实记录,但由于记录者受时代局限,身

份、个性、利益、价值观等诸多因素影响,因而梁启超提出要察其“史德”、“史识”和“所处地位”,用怀疑之精神,做忠实之研究,才可能接近历史的真相。全国Ⅰ卷第24 题,Ⅱ卷第24 题、第29 题,Ⅲ卷第28 题都是意图类推理题目,和前文“鉴别史料价值”关于“作者意图”的论证类似。这也给我们平时的教与学提供了一点启发,历史教学中要避免只重结论的传输,而应重视证据和逻辑,重视历史结论的推理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准确提取史料信息时,自身也要不断提高史实和理论水平,养成收集和整理史料的习惯,掌握科学的历史方法和原则,做到“论从史出,史由证来”、“孤证不立”,锻炼出对史料二度整合和解析的能力,避免出现历史研究的主观性和个人臆断的问题。

四、运用史料论证解决问题

史料实证的水平2“在对史事与现实问题进行论述的过程中,能够尝试运用史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水平3“能够利用不同类型史料的长处,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形成对该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和水平4“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恰当地运用史料对所探究问题进行论述”。2018 年的高考题并未刻意因循,但在里面渗透了这些水平要求。尤其是大题,如Ⅲ卷第42 题。

整个图表出现了大量时间、人物、等级等材料信息,每个学生选取的材料不同,提取的有效信息不同,概括的要点就会不同,构建出史料实证的证据链、思维链也就会不同,得出的结论自然千差万别。试题本身无关乎学生对这些历史人物了解有多详实,而重在通过这样的历史材料和问题情境建立起历史事物的内在逻辑联系,形成史证链、思维链,从而能得出自己的看法和结论,解决实际问题。

高考题中史料实证的考查方式,对目前处于高考改革背景下的中学历史教学,有一定的启发。历史教师必须大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并将它变为常态化的自觉行为。[5] 教学中转变观念,增强史证教学的意识;加强核心素养的基本理论、概念的教学和研究;对教材缺乏具体史实的抽象叙述,补充必要的史料;敢于引入学术的新观点,开阔学生的视野,鼓励学生质疑,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

【注释】

[1] 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年,第58 页。

[2] 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与技艺》,上海:三联书店,2007 年,第276 页。

[3](法)马克 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11 年,第48 页。

[4] 傅斯年:《史学方法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年,第67 页。

[5] 何成刚、沈为慧:《史料阅读与史料教学》,《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6 年第11 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zicool.com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