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卷第3期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0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oL 36,NO.3 May.2014 2014年5月 论庄子的言语策略 安育苗 (青海民族大学党委宣传部,青海西宁810007) 摘 要:中国古代所谓文韬武略,是为了使国家强盛进而统一天下所采取的策略。先秦诸子百家、纵横策士、王公 大臣视智谋韬略为“胜人之道”。三国时期,群雄并起,谋略文化成为显学。言语策略属于“文韬”,是运用言语手段 制服对手的方法。庄子言语策略的目的迥异于一般策士,对人们的言语活动和交际行为同样有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言语策略;智谋韬略;言语活动 中图分类号:B2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102一(2014)O3一O110~05 策略,又叫“谋略”,指根据具体情况而制定的行动方式 和斗争方针,也可以指讲究斗争艺术,注意方式方法。由于 人物。鬼谷子因此被尊奉为纵横家的鼻祖。鬼谷子所代表 的纵横家所崇尚的是策略权谋和言谈辩论的技巧,其指导思 想与儒家所推崇的仁义道德是大相径庭的。 谈起策辩,人们自然会想起公元208年诸葛亮在东吴 “舌战群儒”的故事。赤壁之战前,刘备思谋派诸葛亮出使东 吴,又怕孙权不纳。孔明说:“亮借一帆风,直到江东,凭三寸 不烂之舌,说南北两军互相吞并。若南军胜,共诛曹操以取 生存和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事必周密谋划,我国古代就形 成了非常发达的谋略文化,即一种以治国、处世、谋权、谋兵、 谋财、戍边等为主要内容的智谋韬略。这种谋略向来就是同 科学(技艺)、艺术、哲学、宗教相并行的一种独立的文化形 式。在内有独特的精神运思之术,称为“心术”;在外有大量 警戒智愚的历史事例编纂,称为“汇览”、“通鉴”。与此相应, 古代还有许多著名的善于运用计谋的人.叫策士或谋士。如 先秦的范蠡、孙子、管子、孟子等,都是大谋略家。还有三国 时代的重要人物,如刘备、曹操、孙权、诸葛亮、周瑜、司马懿 荆州之地,若北军胜,则我乘胜以取江南可也!’,.‘凭三寸不烂 之舌,说南北两军互相吞并”,就是一种言语策略。 言语活动的重要性是自古以来就为人们所充分认识的。 孔子指出他的学生中“言语宰我、子贡”(《论语・先进篇》), 父子、郭嘉、苟或、庞统、陆逊等人无一不是著名谋略家。 过去在研究谋略文化时,往往没有把言语策略放在重要 的位置上。《商君书・农战篇》说:“今民求官爵,皆不以农 战,而以巧言虚道,此为劳民。”所谓“巧言虚道”,就是一种言 《诗经・大雅・板》里说:“辞之辑矣,民之洽矣;辞之怿矣,民 之莫矣。”一部《论语》,就是一部孔子的语录。孔子四科中的 “言语”正是指出使于四方,为本国利益进行策辩的外交活 动。 一语策略。那些谋略高手,一时一刻都离不开言。从范围界限 上看,科学在人与自然之间,宗教在人与神之间,审美在人与 对象的外观之间,而策略则在人与人之间。人与人之间,没 有“言来语去”,何来“之间”?我国传统文化有所谓“三教九 流”,九流之中的“纵横家”一派,就是当时的策士群。这个群 、庄子言语策略的形成 庄子是语言功能有限论者。他也和佛家一样,主张言语 道断。指无上的妙谛.不是用言语所能表达的。佛有《指月 录》,认为言辞好比指,道好比月,言辞的功能,仅仅是向你指 出道的方向,而不能变成道的本身;正像指头能指出月的方 向,而不能变成月的实体一样。庄子认为,道没法用言辞来 表达。言辞所能表达的,只能“近道”,而不能“是道”。所以 体里有不少奇才,他们文能治国,武可安邦。这样的人,能培 养出一个来,就是为师之大尊。而春秋时魏国人王诩,因隐 居清溪之鬼谷而世称鬼谷子,竞一人培养出四个奇才:苏秦、 张仪、孙膑和庞涓。这些人都是叱咤风云、扭转乾坤的英雄 收稿日期:2013-l2 O6 庄子不仅不完全否定语言的作用,而且采取一定的策略,尽 其所长,疏通庶务常情。 作者简介:安育苗(1984),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青海民族大学编辑。研究方向:语言学。 ・ 11O ・ 庄子在《齐物论》里说:“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有所言 者特未定也。……言恶乎隐而有是非?……言隐于荣华。” 人们发表言论,不像风声吹过,说话能不谨慎吗?言论为何 会被隐蔽,以致出现是非呢?言论被巧饰浮华的词句所隐 蔽。互动时的复杂状态,百口难分:有人善于伪装,有人心机 深藏,有人思虑精密。他们发动攻击时,如同射出利箭,专门 针对别人的是非来下手。人际互动状况如此复杂,说话能不 谨慎吗? 二、交际内容的纷繁杂沓 人与人的交际内容,实在难以概括。所谓说地谈天,说 东谈西,地上天上无所不说,随意漫谈,无类之类。但是,交 际的“总谱”却可以划分为告喻、答问、劝说、辩说四大类。 (一)告喻 明白告诉,使公众晓喻。以良师益友的身份,宣讲宇宙 和人生的法则,使对方养成尊贵的人格,并且学到广博的知 识,全面理解世间之事。说出少许的话,略微有些举动,都可 以成为人们言行的法则。庄子认为,在他那个世情复杂的社 会,勾心斗角、智巧欺诈、诡词强辩、颠倒错乱、坚白同异这些 俗累尘网充斥,人们在分辨事理上都陷于迷惑了。天下的人 都知道责怪他所认为不好的,结果造成人与人的怨忌。“高 雅的音乐不被俚俗所欣赏,人们听到《折杨》、《皇苓》之类的 民间小调则欢呼鼓掌。至理之言不出现,谬辞诞语横流。”[1l_ 我有责任公开昭示方向,劝导人们“非其所已善”,检讨自身 的偏见与执着,调整价值观。这就是《天运》里说的“正者,正 也。”引导归正反本,就是使人合乎正道。 庄子的告喻,有两种独特风格: 1.骠辞琐言,微妙玄通 庄子把儒家视为正统的“德、教、治、乐、哀”等称作“五 末”,认为这些都是失掉本源之后的末端表现。《庄子》里有 一些奇特的、突破了一般规律和模式的人和物,都是扭曲或 超越本来面貌或心态而塑造出来的,所以往往给人表面上参 差不齐的感觉,而实际上“道”理极强。如庄子告喻人们要 “回归本性”: 生而美者,人与之鉴,不告则不知其美于人也。若知之, 若不知之,若闻之,若不闻之,其可喜也终无已;人之好之亦 无已,性也。圣人之爱人也,人与之名,不告则不知其爱人 也。若知之,若不知之,若闻之,若不闻之,其爱人也终无已, 人之安之亦无已,性也。 旧国旧都,望之畅然;虽使丘陵草木之缗,入之者十九, 犹之畅然。况见见闻闻者也,以十仞之台县众闭者也! 《则阳》 “生而美者”、“圣人之爱人”、“旧国旧都”这三个意象,尤 其是一、二和三,在逻辑上并无必然的联系。但是在表达“回 归本性”的哲理上却是众星拱月的。 生来就靓丽的人,别人给他镜子,但不告诉他,他还是不 知道自己比别人好看。他似乎知道,又似乎不知道,似乎听 说,又似乎没听说,他让人喜爱的特质始终不会消失,人们对 他的喜爱也不会减弱,这是出于本性。圣人爱抚民众,别人 给他荣誉,但不告诉他,他还是不知道自己爱抚民众。他似 乎知道,又似乎不知道,似乎听说,又似乎没听说,他爱抚民 众的行为始终没有停止,民众欣然接受他的爱抚也没有停 止,这是出自本性。“生而美者”和“圣人之爱人”这两个意 象,是要说明:出自本性的表现,不一定要自己知道;如果知 道了,也许会陷于智巧的困境。 这种表述,确似童蒙。接着又把这种童趣移植到美人、 圣人身上,最后落实到“性也”。此种告喻,活泼有趣。自己 的祖国和故乡,瞧见了就心中舒畅;哪怕被丘陵草木遮盖了 十分之九,仍然觉得心中舒畅。何况是目睹了本来的面目 呢?好像十仞的高台耸立在大家面前,谁又能遮盖它呢? “旧国旧都”在这里是比喻本性,能瞧见十分之一就已经满意 了,何况是看到全部本性呢? 2.谐易比附,怡色柔声 “像一切哲学家一样,庄子把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观察,通 过逻辑思维,升华为自己的哲学观点和理论系统。但在表述这 些观点或理论时,他没有完全采用判断、推理等一般逻辑程序, 而是展开想象的翅膀,用寓言、重言、卮言去建构‘谬悠之说、荒 唐之言、无端崖之辞’。这些,正是《庄子》语言艺术的奇葩,它把 ‘阴冷枯燥的概念’(黑格尔语)装扮得光彩夺目,从而使哲学著 作洋溢着‘美妙的笔调’,成为‘完整的艺术品’。-[2j 孔子见老聃而语仁义。老聃日:“夫簸糠眯目,则天地四 方易位矣;蚊虻嗜肤,则通夕不寐矣。夫仁义憎然,乃愤吾 心,乱莫大焉。吾子使天下无失其朴,吾子亦仿风而动,总德 而立矣。又奚杰杰然揭仁义,若负建鼓而求亡子者邪?夫鹄 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黑白之朴,不足以为变;名誉之 观,不足以为广。泉涸,鱼相与处于陆;与其相峋以湿,相濡 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天运》 孔子把仁义视作圭宝至尊,老子则以播糠、蚊虻比喻仁 义对人们造成的困扰。冰冷炭热,性不相容。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日:“愿以境内 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日:“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 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 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日:“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 日:“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秋水》 告示于人,不必直言结论,而是引而不发,借事为喻,启 示二位大夫的“同理心”,让他们自己得出答案。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日:“郢人垩漫其鼻端, 若蝇翼,使匠石新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新之,尽垩而鼻不 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日:‘尝试为寡人为 之。’匠石日:‘臣则尝能新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 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徐无鬼》 这个寓言不仅叙述了匠石挥斧拭灰的惊人绝技,还赞扬 了匠石与郢人配合天成。可惜郢人死后,匠石无计可施。庄 子以此深表对思辨对手的深切怀念。这是告喻人们:要宽容 待人。 (二)答问 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也可以指以问答体记述的书。如 ・】】]・ 《毛诗答问》、《春秋答问》、张之洞《书目答问》等。《孟子・尽 心上》:“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 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孟子认为君子进行教育的 方式、方法有五种:有像及时的雨露滋润感化的;有在德行上 造就的;有在才干上造就的;有回答问题的;有崇仰道德学问 而私相传承的。《苟子・劝学》说:“别人并没有问自己,自己 却要讲给别人听,这叫做浮躁;别人问自己一点,自己却给别 人讲两点,这就Dq多话。浮躁,是不对的;多话,也是不对的; 君子回答询问时,应该像回声那样,有问才答,问一答一。” ] 庄子的答问也与这些要求相符。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粱之上。庄子日:僚鱼出游从容,是鱼之 乐也。”惠子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日:“子非我,安知 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日“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 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日:“请循其本。子日‘汝安知鱼乐’云 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秋水》 有的哲学家认为,这是庄子的诡辩论。其实这段话显示 了两种不同的认知观念。惠子坚持唯我论,只承认经验的 知,而庄子则意识到玄知或洞察,承认“移情”的作用。这正 是庄子对中国古代美学的贡献。 惠子谓庄子日:“子言无用。”庄子日:“知无用而始可与 言用矣。天地非不广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则厕足而 垫之,致黄泉,人尚有用乎?”惠予日:“无用。”庄子日:“然则 无用之为用也亦明矣。” 《外物》 常人总认为身边可以利用的东西才是有用的,却不知晓 有用之物需要凭借无数无用之物才可得“用”。这是以答问 的形式宣讲道家“有”生于“无”的宇宙根本原理 夜月无用, 使我开怀;晨钟空鸣,令人深省。清风和风,成助长者;春色 秋色,并有光华 天下乐其乐,利其利;太上思无思,为无为。 庄子经常用答问的形式,迫使对方入彀。所以有些答问 是以答问的形式表达论辩的内容。 (三)劝导 劝导,就是规劝开导。《易・井》“君子以劳民劝相。”君 子以劳来之恩,勤恤民隐,劝助百姓,使有成功,则此养而不 穷也。可见劝导是一种高智慧的言语活动。据《天运》载: 孔子见老聃归,三日不谈。弟子问日:“夫子见老聃,亦 将何规哉?”孔子日:“吾乃今于是乎见龙!龙,合而成体,散 而成章,乘乎云气而养乎阴阳。予口张而不能胁,予又何规 老聃哉!”子贡日:“然则人固有尸居而龙见,雷声而渊默,发 动如天地者乎?赐亦可得而观乎?” 劝者体大思精,受者诚惶诚恐。 遂以孔子声见老聃,老聃方将倨堂而应,微日:“予年运 而往矣,子将何以戒我乎?”子贡日:“夫三王五帝之治天下不 同,其系声名一也。而先生独以为非圣人,如何哉?”老聃日: “小子少进,子何以谓不同?”对日:“尧授舜,舜授禹,禹用力 而汤用兵,文王顺纣而不敢逆,武王逆纣而不肯顺,故日不 同。”老聃曰:“小子少进,余语汝三王、五帝之治天下。黄帝 之治天下,使民心一,民有其亲死不哭而民不非也。尧之治 天下,使民心亲,民有为其亲杀其杀而民不非也。舜之治天 ・11 2・ 下,使民心竞,民孕妇十月生子,子生五月而能言,不至乎孩 而始谁,则人始有夭矣。禹之治天下,使民心变,人有心而兵 有顺,杀盗非杀,人自为种而天下耳。是以天下大骇,儒、墨 皆起,其作始有伦,而今乎妇女,何言哉!余语汝:三皇、五帝 之治天下,名日治之而乱莫甚焉。三皇之知,上悖日月之明, 下睽山川之精,中堕四时之施。其知僭于蛎虿之尾,鲜规之 兽,莫得安其性命之情者,而犹自以为圣人,不可耻乎?其无 耻也!”子贡蹴蹴然,立不安。 老子对子贡的“劝导”,说明道家对“三皇五帝”的评价与 儒家完全对立。老子认为黄帝、尧、顺、禹的治理,依次是使 民心“一、亲、竞、变”,政绩是每况愈下。老子内怀温润,外撮 强虐,真正是“尸居而龙见,雷声而渊默,发动如天地。” 《苟子・非相》在谈到“谈说之术”时说:用严肃庄重的态 度接待对方,用正直诚恳的态度与对方相处,用坚定的信心 去抚助对方,用比喻的手法开导对方,用分析的方法使对方 明白,在愉快融洽的氛围中把自己要讲的道理传递给对 方。[ ] 1.迩于睫眸,谈柄近情 劝导对方,要做到谈柄近情。谈柄,本来指谈论时所执 的拂尘,后来泛指可作为谈话的资料。谈柄近情,指谈话的 资料要贴近人们的生活,为人所喜闻乐见。例如, 长梧封人问子牢日:“君为政焉勿卤莽,治民焉勿灭裂。 昔予为禾,耕而卤莽之,则其实亦卤莽而报予;芸而灭裂之, 其实亦灭裂而报予,予来年变齐.深其耕而熟援之,其禾蘩以 滋,予终年厌飧。” 庄子闻之日:“令人之治其形,理其心,多有似封人之所 谓,遁其天,离其性,灭其情,亡其神,以众为。故卤莽其性 者,欲恶之孽,为性萑苇蒹葭,始萌以扶吾形,寻擢吾性,并渍 漏发,不择所出,漂疽疥痈,内热溲膏是也。” 《庄子・则阳》 以咫闻目论的“为禾”比喻“为政”,再联系常人的生活态 度,就会遗忘“天、性、情、神”以致赖衣求食,苟且偷生。 徐无鬼出,女商日:“先生独何以说吾君乎?吾所以说吾 君者,横说之则以《诗》、《书》、《礼》、《乐》,从说之以《金板》、 《六枝》,奉事而大有功者不可为数,而吾君未尝启齿。今先 生何以说吾君,使吾君说若此乎?”徐无鬼日:“吾直告之吾 相狗马耳 ”女商曰:“若是乎?”曰:“子不闻夫越之流人乎? 去国数日,见其所知而喜;去国旬月,见所尝见于国中者喜; 及期年也,见似人者而喜矣;不亦去人滋久,思人滋深乎?夫 逃虚空者,藜霍柱乎姓鼬之径,踉位其空,闻人足音跫然而喜 矣,又况乎昆弟亲戚之謦敦其侧者乎?久矣夫莫以真人之言 謦敦吾君之侧乎!” 《庄子・徐无鬼》 统治阶级顶级人物与众人位名悬隔,难缘肺腑 徐无鬼 以“越之流人”拟武侯,视武侯为凡人,同他谈相狗,相马的锱 铢琐事,使武侯感到身处人的世界,自然倍觉欣慰。 韩魏相与争侵地,子华子见昭僖候,昭僖侯有忧色。子华子 日:“今使天下书铭于君之前,书之言日:‘左手攫之则右手废,右 手攫之则左手废,然而攫之者必有天下。’君能攫之乎?”昭僖侯 日:“寡人不攫也。”子华子日:“甚善!自是观之,两臂重于天 下也,身亦重于两臂。韩之轻于天下亦远矣,今之所争者,其 轻于韩又远。君固愁身伤生以忧戚之不得也!”僖侯日:“善 哉!教寡人者众矣,未尝得闻此言也。”子华子可谓知轻重 矣。 《庄子・让王》 魏国贤人子华子以“为了外在利益而损伤生命,得不偿 失”的道理来劝谏昭僖侯,果然奏效。 劝导活动的导方与被导方是可以转化的。孔子是儒家 圣人,他也接受别人的劝导。 孑L子与弟子进于缁帷林中,坐在青埴上休息。一位胡须 皎白的渔父走了过来,与子贡、子路对话。子贡回去告诉孔 子。孔子推开琴站起来说:“这是圣人啊!”于是走下青埴去 见他。到了河岸,渔父正拿着篙要把船撑开,回头瞧见孔子, 就转身朝孔子站着。孔子退后几步,再次行礼上前。渔父 问:“你有什么事情找我吗?”孔子说:“方才先生的话还没说 完就走了,我不聪明,尚未了解其中的意思,特地赶来求教, 希望听到高言美音,以对我有所帮助。”渔父说:“唉!你真是 太好学了!”孔子又行礼起身,说:“我从小就开始学习,如今 已经六十九岁了,还没有机会听到圣人的教诲,怎么敢不虑 心呢?”这可能是寓言,但足以说明庄子对“劝导”的态度。孔 子是儒家圣人,他听到渔父的批评,立刻意识到这是“至教”。 儒家圣人以为仁义礼乐是人们所渴求的,殊不知这是“残生 伤性”,道家学者渔父想劝说孔子放弃为了外在目的而疲于 奔命的行为。 2.自在天然,抱淑守真 庄子的劝诫,不在细路微行、繁文缛节,而是在宏观上晓 彼大道,喻之自然。 《荀子・儒效》说:“以从俗为善,以货财为宝,以养生为 己至道,是民德也。”虽然把保养生命看作是自己的最高准 则,然而人们在食与色两者中偏于极端,常常危及生命。庄 子规劝人们说:“善养生者,若牧羊然,视其后者而鞭之。”这 就是说,养生要善于抓住关键。并且举例说: “鲁有单豹者,岩居而水饮,不与民共利,行年七十而犹 有婴儿之色;不幸遇饿虎,饿虎杀而食之。有张毅者,高门县 薄,无不走也,行年四十而有内热之病以死 豹养其内而虎 食其外,毅养其外而病攻其内,此二子者,皆不鞭其后者也”。 单豹和张毅在养生上都处于极端,结果都适得其反。单 豹不是不可以隐居,但不应该远哉遥遥,无人相助;张毅并非 不能钻营,但不宜弄到内外失调的地步。 劝谏:劝说谏诤。多指臣下以正言劝勉君上崇德远邪, 亲政爱民之事。劝谏君主,应保持一种“内直而外曲”的态 度。内直而外曲,是庄子“外化而内不化”的处世哲学在言语 交际领域的体现。所谓内直,是要向自然看齐。既然是向自 然看齐,那就不必在意己之所出言别人是否喜欢。所谓外 曲,是向人们看齐。即随时从俗而行。这就是狄布氏(Cora DuBois)提出的众超人格类型,即一个社会或文化中最普遍 的人格类型。如参见君主时,握手、跪拜、鞠躬、曲膝,是做臣 子的礼节。人家都这样做了,我岂敢不这么做?做别人都做 的事,别人也就没有什么可挑剔,这就是向人们看齐。至于 字里行间都引用古人的话,是向古人看齐。这些话语虽然都 有教导督促的作用,不过都出自古人之口,不是我想出来的。 这么做,即使直言劝谏也不会遭到非议和辱骂,这叫做向古 人看齐。 (四)辩说 能言善辩,长于譬喻,反应迅速,言词敏捷。 庄子在理论上是反对言辩的。他认为言辩不可能争出 个胜负,因为不存在公认的是非标准。辩论获胜者未必就是 对的,辩论失败的未必就是错的,即使有第三者出来纠正,也 免不了有主观成见,无论如何都得不出最后结论。但在不得 已的情况下,还是要以辩息辩。所以老子、庄子在理论上反 对言辩,而实践上,“五千精妙”,整部《庄子》,都在大辩特辩。 只要是有交际能力的人,没有谁不喜欢谈论自己所喜爱 的话题,而有理论建树的人更为突出。内心爱好它,行动上 依循它,乐于谈论它,坚决捍卫它。所以交流中少不了辩论。 可以说,庄子的理论体系就是在与惠子的辩论中形成的。 然而,就是在“不得已”而进行的辩论中,庄子也鄙视像 岑参、史鳝那种穿凿文句、堆砌词藻,在坚白与同异之类的诡 谲中打转,声嘶力竭或喷蛆的所谓辩才。庄子的辩论,不是 张目示努,噪竞喧哗,而是洋溢着喜剧氛围,充满幽默色彩。 楚王与凡君坐,少焉,楚王左右日凡亡者三。凡君日: “凡之亡也,不足以丧吾存。夫‘凡之亡不足以丧吾存 ,则楚 之存不足以存存。由是观之,则凡未始亡而楚未始存也。” 《田子方》 凡君认为:凡国与凡君不能等同:即使凡国灭亡了,也不 能消除我的存在。既然“凡国灭亡不能消除我的存在”,那么 楚国存在也不能保障你的存在。 这是要说明:个体在群体中,应该珍惜真实自我。如果 忽略真实自我,群体就成为一个事物的名称而已。比如,楚 国即使长存,楚王却不可能与国并存。最后凡君避开当时的 特定情境,把凡亡楚存说成是凡存楚亡。 商大宰荡问仁于庄子。庄子日:“虎狼,仁也。”日:“何谓 也?”庄子日:“父子相亲,何谓不仁!” 《天运》 父子相亲就是仁,这是传统的观念。虎狼属于禽兽。庄 子有意避开温顺驯良的食草动物,也不笼统说:“禽兽,仁 也”。偏以虎狼为例,是因为人们确认虎狼是最凶残的走兽, 但它们两代之间却也存在一种本能的爱,于是得出“虎狼,仁 也”的结论。把虎狼与人相提并论,这种不伦不类的比较方 法得出的结论当然荒谬,但一时难以辩清。庄子冲破单纯以 人类利益为出发点的立场,摒弃世俗的价值判断所进行的类 比,也确实收到了幽默的效果。 (五)传言 “传言”有三个意思:①发言。②传世的言论。③转述他 人的话 这里用的是第③义。在交际过程中,并非任何时候 双方都需“点卯”,有时则由“牵丝人”从中传递信息。《庄 子・人世间》说:“凡交近则必相靡以信,远则必忠之以言。 言必或传之。夫传两喜两怒之言,天下之难者也。夫两喜必 多溢美之言,两怒必多溢恶之言。凡溢之类妄,妄则其信之 ・ 】】3 ・ 也美,美则传言者殃。故法言日:‘传其常情,无传其溢言,则 几乎全。”’两个国家交往的时候,邻近的一定靠诚信来维持 关系,远离的一定要靠言辞来表示诚意。言辞通过专人去传 庄子的言语策略,不同于一般的谋略文化。主要表现在 两个方面:(一)从范围上看,谋略文化是一个种繁类殊的恢 伟体系,而庄子的言语策略仅仅是人际交流的话语设计。 (二)从目的上看,谋略文化以各家各派的韬略计谋为核心, 它既非用来追求客观真理,也不能用来实现神圣超越,而是 直径功利。因此,在谋略文化圈中,“智”、“知”与实用功利相 达。传达双方喜怒的言辞,是天大的难事。双方欢欣时,肯 定多说甜言蜜语;双方恼怒时,一定多说恶言詈语。凡是多 说的话总是不真实的话,不真实的话让人无法相信;一旦无 法相信,传话的人就要倒霉了。所以古代的格言说要传平实 的话,不要传那些多余的话,大概就可以保全自己了。 以上是就信源方说的。对接受方,庄子又换了一个角度 进行论述。 庄子在《天道》里说,语言的可贵之处在于意义,意义的 契合,而且还要把人与人之间的利害纷争转化为智力争斗。 古代把有谋略、善策划的大臣称谋臣,也直接称计臣。 攻城略地要用计,笼络人心要用计,排除异己要用计,离间敌 国要用计,结好盟邦要用计,酒宴酬酢要用计,篡权夺位要用 计。不仅治国安邦,君臣、父子、兄弟、朋友甚至夫妻之间都 少不了用计。其计之多,何止“三六”;其计之妙,出人意料。 那些重视用计、长于用计的人往往都是成大器者。称王称 霸,拜相封侯、建功立业。而那些计盲愚臣如袁绍、袁术、吕 根源不可能靠传言来确定。世人认为可以靠形状、颜色、名 称、声音等来掌握意义的确凿根源,其实是一种误解。他用 轮扁的寓言来说明这个道理: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 日:“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日:“圣人之言也。”日:“圣 布、刘璋、蒋干等中计者都以失败告终。 计上心来,是好的策划的开始,计不旋跬,大业以成;计 无所生,计穷力竭,大福不再,大祸临头。庄子的言语策略, 人在乎?”公日:“已死矣。”日:“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 已夫。”桓公日:“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 非为“功利”而生。在“五霸强,七雄出,逞干戈,尚游说”的春 秋战国时代,一般文人学士套头裹脑,挖空心思以势利去说 则死。”轮扁日:“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 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 服诸侯,求得一官半职,唯恐不得。而庄子却视人间的荣华 富贵如鸟雀、蚊虻从眼前飞过一样,连现成的漆园吏和送上 门来的楚国宰相都弃置身外,不以为意。何来曲意迎合,非 分横求?庄子谋划一套言语策略,完全是为了充分发挥语言 的有限功能,竭尽其力地寅示“道”的学说。 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 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 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三、庄子言语策略的独特性 参考文献: [1]张采民,张石川.《庄子》注评[M].无锡:凤凰出版社,2007. [2]胡安良.老庄语冰录E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5. [3]E4]潘嘉年,聂弱中.《苟子》译注[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4 On Chuang--tzu's Language Strategies An YU—miao (T Party Committee Propaganda Department,Qingha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Xining 810007,China) Abstract:In ancient China,there was a word called“Wentao Wulve(civil and military expertise)”,it means a strategy to make the country strong and unify the world at last.Pre—Qin scholars,schemers and ministers regarded wisdom and strategy as the way to success.During three Kingdoms Period,the country was torn by warlords,everyone wanted tO be the dominant position,SO strategy became a distinguished schoo1.Language strategy belongs to“Wentao(civil expertise)”,Which is using the method of verbal means to subdue the opponent.The purpose of Chuang--一tzu’S language strategies is different from oth— er schemers by using,but it also shows positive effects on people’S speech activity and com municative act. Key words:language strategies;wisdom and strategy;speech activ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