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隐性事实性差错的发现与核实

来源:知库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隐牲事实性差错的发现与核实 朱天香(随州日报社441300) 由于报社对记者实行了量化考核,少数记者为了完成任 助学贷款和助学金吗?大学生吃饭都在餐卡上消费吗?她长期 务,在采访不全面、不深入,甚至不到现场的情况下,写“大概 新闻”、“材料新闻”、“印象新闻”、“嫁接新闻”等,有的甚 。至编造假新闻。对于编辑来说,识别和堵防事实性差错显得 尤为重要。 事实性差错,可分为显性事实性差错和隐性事实性差 错。显性事实性差错,是指差错是明显的,是显而易见的,在 常态下就可以识别的差错。如把领导名字、职务、排序写错, 把常识性内容写错,把地名写错,一篇文章前后矛盾,题文不 符等。隐性差错,是指差错的隐蔽性较强,不熟知该事件的人 不易发现,编辑在常态下不易识别和发现的差错。如虚假新 闻、细节失真、数字失真、舆论监督失当等。识别和发现显性 事实性差错,主要靠编辑加强学习,扩大知识面,熟悉情况, 精细操作来解决。隐性事实性差错的识别与发现,则要靠编 辑运用综合、推理、判断等复杂的思维活动来解决。 隐性事实性差错分类 ——虚假新闻。指报道完全失实或关键部分失实。虚假 新闻之所以能出笼,除故意为之的因素外,就是很多虚假新 闻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欺骗性。如被评为2005年度十大假 新闻的《女大学生捡剩馒头充饥近两年》,文中说:“调出这 名女生的餐卡消费明细,屏幕上显示的资料让大家惊呆了: 整个2004年,她才花了8.35元。此段描写带有很大的迷惑 性。 ・——张冠李戴。指新闻五要素中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出 现张冠李戴的差错。这一类差错,如果编辑对事件的要素不 熟悉,是很难发现的。如本来是张市长参加的活动,却写成了 李市长参加;本来是这天发生的事情,写成了另外一天;在甲 地发生的事情,写成了乙地,等等。 ——夸大事实。是指将小的说成大的,少的说成多的,轻 微的说成严重的,点上的说成面上的等虚夸事实的报道。这 类报道如果编辑不清楚事件,也很难识别。 ——以偏概全。是指将事情某一方面的“好”或“坏”, 说成是整个事情的“好”或“坏”。这类差错多见于评论和舆 论监督稿件,如果编辑不能冷静去判断、推理,时常容易放行。 隐性事实性差错识别 第一,对不符合常态的报道要多打几个问号,要注意核 实。 如虚假报道《女大学生捡剩馒头充饥近两年》明显不符 合常态,如果编辑多问几个为什么就会问出破绽。如她没有 捡剩馒头就没有人发现吗?再如,随州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刘 永国一次在看大样时,发现一篇写街道改造的消息中,现场检 查督促的领导是常务副市长而不是分管城建的副市长,当即 提出疑问,后经核实,是记者写错了。 第二,对重大发明、重大发现要多打几个问号。 前几年关于气功意念移物、断物、接物的报道,关于“水 变油”的报道等,都应该反复核实。 第三,对名人死亡、婚恋、官司等要多打几个问号。 2005年度十大假新闻中,就有两条属于此类。一条是“中 科院资深院士陈家镛两度‘逝世一’,一条是王小、r陈章良携 手入围城。 第四,高难度采访的报道要多打几个问号。 有些新闻,需要采写人员克服重重困难,甚至冒着生命危 险才能完成采写的。这类新闻中,有绝好的新闻,也容易产生 假新闻。编辑遇到这样的新闻,在叫好的同时,别忘了多问几 个“为什么”。 第五,舆论监督稿件要多打几个问号。 一问是否真实,包括主体是否真实,要素是否真实,细节 是否真实,判断是否真实;二问有无偏听偏信,事情涉及到的 双方或多方是否都采访到;三问有无以偏概全;四问采访是否 扎实 隐性事实性差错核实 核实的办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网上搜索。互联网上轻轻一点,很多内容就可以得到核 实。2005年度十大假新闻中,“中科院资深院士陈家镛两度 ‘逝世…,“北京人可喝上贝加尔湖高山矿泉水”、“布什要 卖掉夏威夷”、“南开大学欲破格录取十龄童”等,都是可以 通过网络核实印证的。 2.电话核实。电话打到事发地或事发单位,有的可以得到 核实,有的可得到进一步核实的路径和方法。 3.查阅资料。查阅有关政策法规,也可以核实有关报道的 真假。如有一篇失地农民享受低保的稿子摆在编辑面前,这是 新事物,编辑应当核实。怎么核实呢?一是查找当地有无相关 政策,二是电话询问民政部门,一查一问,真实与否就一清二 楚了。 总的来说,对隐性事实性差错的识别与发现,一靠编辑知 识积累,编辑应做“杂家”、“百事通”;二靠编辑判断推理,在 逻辑思维中发现问题;三靠编辑手勤口勤,多查多问。 (编辑:陈永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