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高新区统筹科技资源实践路径研究
□
(1.西安体育学院
体育经济与体育管理系,陕西
张旻1,2
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西安710065;2.西安理工大学710048)
摘要:盘活科技资源、释放科技优势,是高新区生存和发展的前提。西安高新区围绕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统筹科技资源,打造服务型政府加速统筹科技资源,培育市场服务体系助推统筹科技资源,培育产业集群深化统筹科技资源。通过科技资源统筹的路径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为纽带、多种服务网络平台为支撑的科技创新体系。
目前高新区有各类孵化器20家,其中国家级的孵化器有8家,孵化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孵化培养出了一批有高素质的团队、高技术产品的具有高竞争力的创新企业群体。
2.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载体,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高新区针对区域特点和产业发展重点,制定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规划,着力在通讯、光伏和LED、软件和服务外包、电力、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和重点发展领域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新区支持申报国家级、省级的工业技术研究中心,目前,获得国家、省认定的各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关键词:西安高新区;统筹科技资源;实践路径
Abstract:Makinganinventoryoftechnologyresour-cesandreleasingtechnologicaladvantagesisapre-requisiteforsurvivalanddevelopmentforNationalHigh-techZone.XHTZco-ordinatesdeeplythetechnolo-gyresourcebybuildingtechnologyinnovationsystemandservice-orientedgovernment,andfurtherdevelop-ingthemarketservicesystemandindustrycluster.XHTZbuildthetechnologyinnovationsystembasedonenterprisesasthemain,combinationasalinkandsup-portingmulti-servicenetworkplatformwhichplayabasicroleinpolicyguidanceandallocationofre-sourcestomarketbycoordinatingtechnologicalre-sources.
26个。
3.加强企业与大学及科研院所的紧密合作,促进产学研融合
鼓励科技企业与大学合办研究院、研究所、博士后工作站,共建实验室以及与大学科研群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高新区与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8所著名高校签署了《产学研合作协议》,从加强人才培养和交流、推动科研成果申报和转化、促进科技资源基础设施的共享和建设、建立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等四个方面进行了约定;聘请高校专家、教授任高新区产业顾问,拓宽了区内企业与高校之间沟通的渠道;围绕高新区支柱产业,以骨干企业为核心,联合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和中介机构开展研发项目;借鉴台湾新竹的成功经验,在高新区建立了以国内知名大学为核心、企业广泛参与的西北工研院和电子工研院,充分发挥产学研合作的力量。这些做法促进了大学和科研院所创新成果向创新企业的流动,增强了企业的创新能力。
Keywords:Xi'anHigh-techIndustrialDevelopmentZone(XHTZ);Coordinatetechnologicalresources;Prac-ticepath
高新区的诞生与发展,实质上就是国家、省市突破体制机制障碍,统筹科技资源,推动经济创新发展的结果。而西安高新区作为西安统筹科技资源的承载区与引领区,高新区20年的统筹实践可以总结为“围绕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统筹科技资源;打造服务型政府加速统筹科技资源;培育市场服务体系助推统筹科技资源;培育产业集群深化统筹科技资源”。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围绕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统筹科技资源
4.发挥产业技术联盟在建设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协同创新
高新区以主导产业的龙头企业为核心,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联合中小企业、大学与科研院所、中介服务机构等广泛参与,构建基于共同标准和制度的产业共同体,推进技术创新联盟、市场联盟等多种形式的产业联盟建设。按照产品链、技术链、供应链,加强园区内企业间的相互配套和产业协作,高新区技企业术创新方式已经从依靠科技人员下海、企业单打独斗的创新转变为今天以企业为主体、企业与科研院所协同的创新模式。目前高新区已经成立了陕西省太阳能光伏产业联盟、西安软件外包产业联盟、西安电力电子产业联盟、WAPI产业联盟等12家有一定影响力的产业联盟,已经成为创新协作、产业结构升级和竞争力提升的推进器。
1.打造科技企业孵化器集群和企业加速器,助推企业发展
高新区除自己创办企业孵化器和科技企业加速器以外,还大力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业集团创办各类孵化器。围绕高新区主导产业,建立了生物医药、先进制造、能源技术、集成电路、现代企业服务、光电子、军民两用、动漫产业等8个专业孵化器以及科技企业加速器,形成“综合孵化器+专业孵化器+企业加速器”的集群发展模式。根据科技企业初创期、成长期和发展期3个阶段的发展需求,提供分领域、分阶段、接力式、网络化的服务。
5.积极吸引全国、全球的高端创新资源向高新区聚集,激活
创新活力
在全国、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吸纳和配置创新要素,为科技资
2011年7月SpecialZoneEconomy特区经济293
源的统筹打下坚实基础。以优惠的土地价格吸引中省企业、院所向高新区聚集,目前高新区聚集了40多家中省企业及院所,鼓励和引导它们投入资源,开展能够提升高新区创新能力的基础技术和应用技术领域的研究。高新区还专门出台了奖励研发机构入驻的政策,以政策为引导吸引高端创新资源向高新区聚集。依托高新区的通讯产业优势,吸引了国内的通讯龙头企业中兴通讯、华为的研发中心落户在高新区。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坚持全球视野下的开放式创新策略,吸引一批世界一流水平的新型研究机构,应用材料的太阳能研发中心、NEC研发中心、英飞凌研发中心、
破坏投资环境和损害客商利益的人和事一经查出,按章处理。
2.提升高新区宜业宜居环境,打造“国际高新”
高新区以“世界一流科技园区”为目标高起点规划,构建良好的自然生态、高效的经济生态和文明的社会生态。面向国际的高新区开展“净化、亮化、美化、绿化”活动打造一流的生态环境;建设多层次全方位的教育和医疗保健体系,服务周全的购物、餐饮和运动场馆,为生活、工作在此的企业和员工提供了舒适的兴业宜居的环境;开展“数字化城管”工程,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全面确保高新区建设的快速启动和高速发展,切实满足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需要。
Intel亚洲最大的技术支持中心在高新区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使
得高新区研发活动从本地化向全球化发展。
二、打造服务型政府,加速统筹科技资源
3.搭建服务平台,优化科技资源配置
由于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西安的科技资源条块分割严重,与的产业发展结合度不够。为此,在省市的全力支持下,高新区加大科技资源整合力度,大力支持企业与大学、研究院所联建及自建等方式建设信息服务平台与共性技术服务平台。依托现有65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的发展提供有效技术支撑。建设高新区电子政务网、高新区企业信息网,沟通科技资源需求,有效配置区内外科技资源。
1.优化整合服务流程,提高政务服务效能
落实开发区条例以及省市政府支持高新区建设世界一流园区的意见,理顺区与省市的事权;优化政务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能;用制度保障政务服务能够顺利推进,确立长效机制。
服务事项齐全,方便企业办事。目前,高新区政务服务中心面积近4000平方米,大厅共设有服务窗口99个,包括管委会、垂直管理机构和社会服务单位在内共计27个部门进驻中心。在办理事项中,从企业设立、税务登记到社会保障、劳动人事、计划生育、党工团建设。从规划建设、土地房屋、消防、市容环保及市政配套,到知识产权、水电气热、商标等共计172项。
登记流程齐全,方便企业注册。管委会牵头着重对企业注册登记职能进行分析,先后与工商、组织代码、国税、地税、质监、地税涉外分局、国税直属分局等部门沟通协商,在企业注册方面提出了“一窗受理,内部流转,并联审批,一次领证”的工作模式。
部门职能调整,加速业务办理。为优化工作流程,将规划建设局、经济贸易发展局中关于各类项目的立项审批等职能统一调整到投资服务局。此外,将人才服务中心代管的计划生育业务调整到社会事业局统一办理,规避同一业务在不同部门办理等现象。
引进社会服务,提供配套服务。为方便企业建设项目报建工作,高新区先后引进消防、自来水、电力、热力、勘测、天然气等社会单位进驻政务中心,为企业减少办事次数和工作环节。
完善规章制度,确立长效机制。在政务服务中心设立专职机构,设定了《政务服务中心管理暂行办法》、《政务服务中心窗口工作人员服务规范(试行)》、《政务服务中心窗口工作人员考勤管理办法(试行)》等一整套内部运行管理制度和操作手册,形成了受理、承诺、监督、问责、奖惩相互联动的运行管理体系,确保政务服务长效机制的建立。
提升服务效率,推行“六个一工程”。对于入区投资的各类企业推行“六个一工程”:一诺千金,2008年出台了效能问责制、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超时默认制等5项制度,对优惠政策和做出的承诺确保兑现落实;一呼百应,入区项目洽谈、注册,由招商局牵头,各方面一条龙配合服务;一路绿灯,重大项目成立协调小组,指定专人服务代办,确保高效快捷;一厅办公,有审批及服务事项进入政务大厅集中办理;一表到底,企业注册时基础信息只需填表一次,多窗口共用,不重复填写;一查到底,
4.优化政策环境,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国家和省市及高新区自身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积极引导、共同促进区域发展。申请设立国家高新技术标准化示范区、国家留学人员创业示范建设基地等15个国家级产业基地,进一步优化高新区的政策环境。高新区管委会依靠自身财力出台
26条扶持政策,涉及企业发展、科技创新、投融资环境、人力资源
等五大方面,加大对入区企业的扶持。落实“515龙头扶持政策”、“瞪羚计划”、“知识产权政策”等产业政策,帮助落实国家、省市政策,申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
三、培育市场服务体系,助推统筹科技资源
1.促进金融机构向高新区聚集,加强科技与金融创新融合,
借资本力量统筹科技资源
加强对金融机构的服务与沟通,吸引国际性、全国性金融机构进入高新区。人民银行西安分行、中国银监会陕西监管局、中国证监会陕西监管局等驻陕西金融监管机构均在区内。国家开发银行陕西省分行、中国进出口银行陕西分行也位于区内;现有20家驻陕商业银行在区内共设立了30家支行,有30家保险、经纪公司及其分支机构,1家证券公司总部和8家证券公司分支机构;3家信托公司,17家租赁公司,7家担保公司及1家再担保公司,3家小额贷款公司,3家典当公司等其他非金融机构。
在科技与金融的融合方面,引导银行机构针对企业不同的需求进行有效的金融产品创新,提供错位互补服务。提出“轻资产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和贷款”解决方案。推动西安高新区纳入国家股份代办转让系统试点园区。开展科技保险创新试点工作。出台《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贷款担保补贴的暂行办法》、《科技保险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7项政策措施。推进企业上市,与深圳、纳斯达克、香港、新加坡证券交易所建立紧密联系。截止
2009年底,累计海内外上市上柜企业43家。在引导创业投资方
面,设立了5亿元的创业投资引导资金,通过项目推介会、投资沙
294特区经济SpecialZoneEconomy2011年7月龙等多种方式促进了一批上市后备企业成功引入风险投资。推出“高新区中小企业金融超市”,聚集了来自政府、银行、担保公司、风险投资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以及典当行等多渠道的资金资源,面向高新区的中小企业提供覆盖多种行业、涉及多个阶段、满足多种需求的综合性融资解决方案。
拓的平台,努力提升在孵企业的技术水平,带动地方产业的技术升级和发展。
西安软件园与陕西省软件评测中心合作,建立了软件测试中心,还建成了IC专业设计平台、仿真与测试平台、人才培训服务平台、知识产权服务平台等等一批共性技术平台,为园区企业提升研发能力提供了优良的环境条件,对软件园周边区域乃至整个陕西省和我国中西部地区都具有示范作用,同时也输送和储备了大量技术人才。
西安高新区的通讯产业链已初步形成,从传输设备、交换设备、移动设备到终端设备的研发制造,在高新区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并且都有全国龙头企业分布。西安高新区长安通讯产业园将力争建设成为全球通讯产业链整合升级发展集中布局的场所,具有一定规模和通讯产业综合服务功能的通讯物流集结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为主要特色的全球一流通讯设备研发和生产基地,成为西安高新区迈进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入门证”等等。高新区将继续以7个专业园区和15个国家级产业基地为平台,发挥统筹科技资源作用。
2.培育科技中介市场,搭建科技中介服务平台,让中介机构
穿针引线催化统筹科技资源
高新区把现代服务业作为支柱产业予以支持。积极引进技术专利代理机构、鉴定机构、投资机构、信息与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产权交易所、猎头公司等中介机构,发挥其在融资服务、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知识产权服务、人才引进服务等方面的功能,为企业配置科技资源提供服务,对表现突出的中介机构予以奖励。
3.引进人才,服务人才,培育人才、留住人才,以人力资源带
动统筹科技资源
人力资源是科技资源中最具活力的资源。高新区面向国内外招才引智,吸纳各种创新人才,引入中华英才网、智联招聘等45家人才中介服务及培训机构进入高新区,管委会出台《吸引高层次人才优惠政策》、《留学人员创业扶持基金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等6项人才政策,延揽一流科技人才以及创新团队。
建立完善高效的人事代理服务体系,为入驻企业和人才提供五十余项全面高效、快捷的人事代理服务,包括人事档案托管、社会保险办理、住房公积金代缴等等。健全劳动和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了独立、完善、便捷的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社会保障体系,对区内企业社会保险金实行“统一基数、统一征缴、统一管理”。设立了劳动争议仲裁庭和劳动监察大队保障人才权益。
高新区和西安文理学院合作共建软件服务外包学院,面向服务外包产业培训专门人才。每年用管委会财政资金对软件服务外包培训机构进行补贴。
为科技人才创业营造低成本、高质量服务的创业环境,比如为优秀项目提供5~10万元无偿启动资金、贷款贴息或资本金投入;为留学人员企业提供3年的办公、研发房租补贴等等,用事业留住人才。
四、培育产业集群,深化统筹科技资源
3.以招商为手段,统筹科技资源
招商是高新区培育产业的重要手段,也是统筹科技资源的手段,围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招商,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集群招商,围绕完善和延伸产业链招商,围绕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换代招商,在确保园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高新区以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结构为目标,持续深化统筹科技资源。
总之,高新区将继续深入探索市场经济体制之下统筹科技资源的路径与方法,为西安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
[1]杨忠泰.建设以西安为中心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研究[J].中国科技论,2010,(03).
[2]魏守华,吴贵生.我国省区科技空间分布特征、成因及其政策含义[J].管理世界,2005,(04).
[3]周柏春.中国科技政策发展的历程、战略重点、存在问题及其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10,(12).
1.以八大产业集群为依托,统筹科技资源
以产业集群为依托是统筹科技资源的工作方向。高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通讯、光伏与LED、电子元器件、电力设备、汽车、生物医药、软件与服务外包、创新型服务业等特色鲜明的八大产业集群,集中了大量的科技资源,有很强的科技创新能力,是进一步吸纳科技资源的基础。
[4]吕耀平.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与对策探讨[J].中国科技论坛,2007,(04).
[5]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西安高新区发展研究报告(2010)[R].http://www.xdzinfo.com,2010-09-02.
[6]西安市科技局调研组.西安统筹科技资源调研报告[R].www.xatrm.gov.cn8:8801,2010-04-24.
2.以专业园区和国家级产业基地为平台,发挥统筹科技资源
作用
西安创业研发园经多年发展已成为集研发、孵化、产业化为一体的多功能园区。主要功能一是加强专业技术共享服务平台建设,集成“产、学、研”技术优势,共同为企业服务。二是大力促进产学研结合,积极引进中介机构,为在孵企业搭建技术研发、市场开
作者简介:张旻(1980年-),女,陕西西安人,西安体育学院讲师,西安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创新型服务业、创业管理、体育产业、产业经济。
2011年7月SpecialZoneEconomy特区经济29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