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经典游记散文范文「荐读」

来源:知库网
经典游记散文范文「荐读」

经典游记散文范文「荐读」

导语:在那些经典的游记散文里,我们常常能感受到不一样的地理风俗,山水人情。旅游是一个人精神层次上的追求,在假日的时候,我们也可以暂时忘记工作学习上的不愉快和烦恼,去亲近大自然,拥抱大自然,聆听大地的心跳。以下是为大家精心的经典游记散文范文【荐读】,欢送大家阅读参考!

春光明媚,通往城南的景观大道上是游人如织。我们驱车从长安韦曲出发,至太乙,转向,东驶,直奔大峪。据同行的同时也是本次活动的组织者和发起人的长安终南山佛教协会负责人心一师兄讲,秦岭有“七十二峪”,而那些隐居的终南隐士也大都居住于此,特别是从嘉午台到南五台之间。而我们今天要去的大峪至少也有二、三十位隐士。

车一进入大峪,气象果然不同。“两山夹峙,一水中流”。悬崖峭壁,翠峰插天。在经过一个名叫“五里庙”的地方时,心一师兄停下车来,对我们说,河那边有一位隐士,我们去给他送袋道粮。顺着他的指向我们看见在河对岸的一块岩石下果然有一个石头砌成的小房子,柴火堆挤,杂乱无序。因门前无路,只得淌水下河。来到跟前一看,木门紧闭,上书“止语”二字。想必这位隐士正在闭关清修,我们不敢讨扰,于是将道粮放于门口,离去。

刚行不久,忽见一道士立于河道巨石之上,手持佛尘,翩翩起舞,旁假设无人。朗朗乾坤,见此情景,让人疑心莫不是神仙下凡。于是

就有人高呼“老神仙!”。然而“老神仙”并不理睬我们依旧在那翩翩起舞、专心练功。

说经台前院,有两个对峙的小亭,八卦悬顶,两亭下竖立石碑一通,碑上刻的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隶书“上善池”三字,取意《道德经》“上善假设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亭侧有一石砌小池,池水清冽,终年不涸。池内有游人观客为祈祷福禄而抛下的小钱币假设干。我在“上善池”旁留了一张照片后匆匆离去。楼殿我倒没怎么在意,我在意的是院内的那一幅幅充满禅机的楹联: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玄音高远华岳接天,大道澄明川流归海;俯仰天地游目骋怀信可乐也,感悟古今临风畅咏岂不快哉;地邻太乙须知在上有仙都,门对终南莫向此中求捷径……宗圣宫内有古树名木数十棵,尤其是传说的周代所植直径三米的古银杏树以及系牛柏、三鹰柏等10棵古柏树,其中古银杏树相传为老子手栽植。 沿着河边草木丛生的小路、趟过一段河水,很快便到了马老师的茅棚。远远地就看见一个类似于山门的东西。两根柱子举着一个茅草搭制成的顶,檐下两端各悬一大红灯笼,中间用绳子吊着四个瓦片,上书“千竹庵”。门外是茂林修竹,门内是荷花盈池。细看却甚是简单。一间土房,一苫草亭。门前开阔,有一石碾,形如车轮,正好可在其上饮茶喝酒。我们去的`时候马老师正与大觉茅棚的一位师傅谈天喝茶。于是我们便参加其中。终南山的禅茶我喝过不少,但像马老师这样的喝法我还是头一回见到。马老师的茶名叫“罐罐茶”。特点有二:一是熬茶用的是土瓦罐;二喝茶用的是粗瓷碗。竹筒打起一筒茶缓缓倒入碗中,轻轻吹去上面的热气,低头抿上一小口,顿时神清气爽、

清凉无比。一边喝着茶一边看着四周的景色,紫气环绕、草木苍翠,实乃仙境。

除了“千竹庵”马老师在山中还有一茅棚名曰“如荠居”,取“南山如荠”之意。同样的也是两根柱子举着一个茅顶。不同的是外形要比“千竹庵”高些许、宽些许。两侧门柱上写有一联:客至莫嫌茶味淡,僧家不比世情浓。与“千竹庵”一样,“如荠居”也建有一亭取名“南山亭”。立于斯亭,北望圭峰山,南眺紫阁峰,二山夹持、一水清流。

那“跳动着初恋的处女的心”的潋滟波光在隐隐跃动,令人心迷。潭畔,历代名家的题咏不少,且多摩刻在岩壁上,粗看之下,有清朝沈换阐的“四时梅雨”;禅学大师竺鸣涛的“白龙飞上”等等,我以为比拟有特色的是沈致坚的“洗眼来”三字。根据导游的介绍,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潭水之清之洁,能洗人的眼睑;一层意思是:潭水的奇异曼妙能擦亮游人的眼睛。据史料记载,朱自清曾在二十年代,来温州任教。从而在大罗山、楠溪江一带留下不少的散文游记。这是大罗山麓的荣光,也是梅潭绿意的缘分。

品赏完摩崖,我们拾级而上,阶畔还筑有三角形的“自清亭”。由著名书法家谢云题写亭名,那字远看东倒西歪的,近看却稚拙清正,童趣盎然。不禁叹服,不亏是当代名书家。亭中立有《绿》一文的碑刻。小憩时,展读朱先生的传世名作——《绿》,可实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再往上,就是梅雨亭了。飞檐翘角的梅雨亭,玲珑小巧。 出听雷亭,往西,大约二十分钟,可以到龙须潭。龙须潭有很多美丽的传说,一个传说是当年轩辕黄帝曾在此山修炼多年,他得道升仙后,乘龙飞升,不料,一绺长髯被峭壁撕下,遂成了此间的瀑布。

一个传说是:一东海老龙私逃出凡,见仙岩山溪清竹丽,山色绝佳,就赖着不肯回去了。看来也是识得风雅之灵物。住下也就住下罢,不料又为非作歹,荼毒生灵,引得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亲临降魔,争斗中,一绺龙须被撕扯,掉落,遂成了仙岩的一处名胜。不过传说归传说,龙须瀑的瀑水,丝丝缕缕,飘飘洒洒,确实像极了古人的长胡髯。特别是山风吹来,竹荫婆娑之时,缥缥缈缈的,仿佛一童颜皓发、仙风道骨的老者,在捋须长啸。如遇丽日,那瀑水在阳光的映衬下,在特定的角度下,那丝丝缕缕的绸带,凌空万尺,随风飘舞,熬是美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