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钛的变色机理及建材用难变色钛板的开发

来源:知库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难变色钛板的开发 钛的变色机理及建材用 近年,在沿海地区钛板作为屋顶和墙壁材料 得到应用。但长期暴露,钛板表面会变为暗金色, 这是由于钛表面的氧化层增厚(数十纳米以上), 钛层的缘故。 4材质因素对变色的影响 由以上试验可知,大气环境下促进钛变色的 环境因素是酸雨,为此可通过在pH值为3和pH 在光的干涉作用引起的。它不会影响钛作为外装 材料的耐蚀性能,但会损害其外观美感。 研究了海盐粒子、、紫外线照射以及酸雨对工 业纯钛的色差(△E)影响。同时探讨了研磨处理和 真空退火处理对工业纯钛板的变色性能的影响及 钛的变色机理。 1海盐粒子的影响 工业纯钛板在乙醇中经超声清洗后,进行如 下循环试验(简称CCT试验):人造海水喷雾(4 h, 308 K)-+干燥(2 h,333 K)-+湿润(相对湿度 95%以上,2 h,323 K)。结果表明,经最长60 次循环后,其试验前后的△E在2以下,即其变 化在用肉眼不能识别的范围。本试验60次循环 的条件是相当于在海滨地区暴露数年的加速试验 条件。试验发现,海盐粒子对大气环境下钛变色 的影响极小,这一结果与外装用钛板的变色不仅 发生在海滨地区,而且也发生在内陆地区的实际 情况一致。 2紫外线照射的影响 在玻璃密封容器中放人30Ⅱd人造海水,溶液 中浸入25 mmx50 mm ̄0.4 mm钛试片,其板面朝 上,在365 nm的紫外线照射状态下在恒温槽中 保持恒温333 K。对比试验为不进行紫外线照射 的浸在人造海水中的钛片。经42天后测定试验 前后的色差,表明其变化极小,而且与紫外线照 射无关。 3酸雨的影响 钛试板浸在pH值从3~7变化的333 K的硫酸 溶液中2周,测定其试验前后钛板表面的色差。 结果表明,当pH值在约4.5以下时,色差大大 地增加,钛表面变为暗金色。这是由于酸雨作用 下钛中溶出钛离子,钛离子水解,最后形成氧化 值为4的酸溶液中浸渍的加速试验方法来研究 材质因素对变色的影响。分别用纯钛板及表面用 600#砂纸研磨的纯钛板2试片浸在333 K的pH 值为4的硫酸溶液中,发现经研磨的试片具有奇 妙的耐变色性。然后对研磨的试样再度真空退火 处理,进行同样的变色试验,结果表明其耐色性 又进一步得到提高。用x射线衍射对各试片进行 分析,结果显示,试样的衍射峰中除金属钛峰外, 还观察到了TiC的峰,其强度随试样耐变色性的 提高而降低。进一步用x射线光电子光谱分析表 明,TiC仅在钛的表面层(微米以内范围)形成。 由此推断,钛的变色与表面层TiC的形成有密切 的关系,随着TiC析出量的增加,钛的变色越容 易。在333 K下测定了pH值为3的硫酸溶液中纯 钛板和TiC的阳极极化曲线。此条件下纯钛的自然 电位约为100 mV,在此电位附近,TiC的溶解速 度要比纯钛高1个以上数量级。对钛表面TiC析出 的状态用TEM观察,表明TiC呈数十纳米大小的 块状析出。 综合上述试验,钛的变色机理可以认为是在 酸雨作用下,钛表面存在的TiC溶解,溶出的钛 离子在钛表面遇水分解,析出多孑L质的TiO 或 TiO2"nH20,最后形成数十纳米厚的氧化钛层,在 光干涉下呈色。 5难变色钛建材的开发 用于建材的钛,要求有良好的耐蚀性以及加 工性能,因此采用氧和铁含量低的1类纯钛,制 造方法大致分为2种,一种是冷轧后进行真空退 火,简称VA材,另一种是冷轧后退火,再用硝酸 和氢氟酸的混酸进行酸洗,简称AP材。 为使建材用钛难以变色,对VA材可通过控制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冷轧条件、冷轧后进行清洗处理以及在真空退火时 采取降低钛表面TiC形成等措施来实现。 对AP材研究表明,在用混合酸酸洗时,降 低混合酸中硝酸的浓度可提高钛的耐变色性。 用上述2种方法制造的用于建材的钛板,经 在冲绳岛进行为期4年的暴露试验表明,它们均 有优良的耐变色性。 吴全兴摘译自(-7-夕、/》 短时双重热处理强化Ti一6AI一4V合金 Ti一6A1—4V合金是典型的两相钛合金,由于它 不仅质量轻、耐腐蚀性能好,而且具有优异的强 度和塑性匹配性能,因而得到了广泛应用。 这种合金可以通过调整显微组织来获得更高 的强度,因此不少学者在试图通过热处理改变显 微组织以达到改变其机械性能方面开展了许多研 究工作。固溶后淬火+时效是一种很普遍的热处理 制度,其通过8相转变成马氏体相,然后马氏体 相分解成细小的 和8相来提高强度。但是在这 些热处理制度中,都存在处理时间较长的问题。 已有研究表明,Ti一6Al-4v合金在900 oC以上 60 s固溶后淬火能提高强度。日本学者Tatsur0 Morite等做了更为深入的研究,通过970 ̄C/60 s固 溶后淬火+500 ̄C/40 s时效的双重短时热处理来研 究Ti一6A1—4V合金的机械性能。结果发现,合金的 拉伸强度由1 110 MPa提高到1 450 MPa,断面收 缩率却由36%下降到17%。考虑到若在低的温度 短期固溶处理,淬火后将保留较多数量未转变成 马氏体的残余8相,通过二次热处理控制残留的 J8相,这样就有可能使合金有一个硬马氏体相和 残余8相良好平衡的组织。因此,Tatsuro M0rite 等以热轧 14 mm的Ti一6A1—4V棒材为试验材料, 进行了在930℃/60 s固溶后淬火+(480 680)℃/ (40 16 200)s时效的双重热处理试验,研究合金 的组织与性能。 Ti一6Al-4v合金经过930℃/60 s固溶+淬火处 理,硬度明显增大,这主要是由于形成了淬火马氏 体。随后分别经过480 ̄C/40 s、530 ̄C/40 s、580'E/ 40 s时效后,硬度随着温度升高而继续增大,经 580 ̄C/40 s时效处理后硬度值达到最大,而680℃/ 40 s时效处理后硬度降低。另外,合金的硬度在 较短时间内时效处理达到最大值后,随着时效时 间的延长而降低。通过比较合金热轧态、固溶态 和时效处理后的显微组织,发现合金硬态组织中 的细小8相经固溶处理后长大,时效处理后组织变 化不明显。通过测试合金 相和8相的硬度发现, 热处理对 相的硬度没有影响;合金热处理后硬度 的变化主要是由8相硬度变化引起的。 x射线衍射发现,合金原始加工态具有明显的 相衍射峰,固溶处理后衍射峰消失,低温时效后 仍未出现衍射峰,680℃时效后出现衍射峰。Imam 等人指出,由于马氏体相和 相的晶格相似,通 过x射线衍射不能区分这2种相。采用电子衍射 观察到了480℃和530℃时效后的稳定残余8相。 短期固溶处理后,合金的抗拉强度和屈服强 度提高,断面收缩率也提高。时效后,合金的强 度继续增大,断面收缩率维持在高于硬态值水平 不变。930 ̄C/60 s固溶后淬火+580 ̄C/40 s时效处 理合金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值最大,并且没有 明显的塑性降低。合金强度的提高是通过加工态 中8相转变为马氏体,马氏体分解成细小的 相 来实现的,但不能忽略残余8相对合金塑性提高 的贡献。合金加工态的应力一应变曲线呈直线,短 期固溶处理后出现强烈的硬化现象,并且随着时 效的进行,硬化严重。短期固溶处理后,应力一应 变行为与低的屈强比都与应变诱导残余8相的马 氏体转变有关。 实验表明:Ti一6A1—4V合金通过高温短期固溶 淬火+短时时效处理,既可提高强度,又可使塑性 保持在高于加工态的水平。这主要是通过热处理 来控制残余8相来实现。 周 伟摘译自{Materials Transactions}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