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建制镇中先后有19个镇被河南省建设厅
授予“中州名镇”,其中许昌县尚集镇曾被国家建设部授予“小城镇建设示范镇”、长葛市石固镇曾被国家建设部授予“小城镇设先进单位”荣誉称号;长葛市大周镇、禹州市神后镇、鄢陵县安陵镇、襄城县城关镇于2003年被国家建设部等六部委批准命名为“全国小城镇建设重点镇”。
在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与管理工作的总体部署安排下,全市村镇建设工作积极稳妥进行,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目前村镇工作存在问题
许昌市村镇规划建设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村镇规划建设工作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和各个部门的重视和积极参与,齐抓共管,才能取得扎实效果。
二是搞村镇规划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资金缺口严重。实施村镇规划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资金的短导致规划建设力不从心,并已成为影响该项工作开展的重要原因。
三是个别乡镇对村镇规划建设工作重视不够,规划意识淡薄,投入力度小,有的乡镇虽然编制了规划,但是得不到贯彻实施,有的不按规划进行建设。在规划建设管理上,由于各乡镇管理机构没有得到理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相对滞后,无序建设现象严重,直接影响了该项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 四是基础设施不配套。多数村镇基础设施不完善,道路硬化率低,排水设施少或根本没有排水设施,绿化水平低,公共绿地少,有的村镇绿化缺乏管理,有的村镇连一座公厕都找不到,严重影响村镇的整体功能。
三、下一步村镇工作发展规划建议 1。继续加强村镇规划编制工作
进一步加强村镇规划编制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豫发〔2006〕1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全省村镇规划和村庄治理工作的意见》(豫政办〔2006〕98号)以及《河南省建设厅关于贯
彻建设部<县域村镇体系编制暂行办法>的通知》(豫建村镇〔2006〕10号)文件精神,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健康有序展开。
一是进一步加强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优化城镇、村庄空间布局,统筹安排县(市)域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力争在07年启动全市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确定一个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工作试点,并至少完成一个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到2008年,全市2个扩权县(市)完成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到2010年,全部完成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
二是科学编制乡镇总体规划,努力把各乡镇建设成特色鲜明、规模适度、设施完善,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农村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07年许昌市建制镇、乡集镇的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修编完成40%以上,国家、省重点镇全部完成;08年60%的建制镇、乡集镇完成总体规划修编;到2010年,全部完成建制镇、乡集镇总体规划修编。
三是合理编制村庄规划。在县(市)域村镇体系
规划和乡镇总体规划指导下,根据村庄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条件,合理编制村庄规划,统筹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塑造各具特色的村庄空间形态。07年底全市村庄建设规划完成10%以上,08年20%的村庄完成村庄规划。到2010年,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原特色的村镇规划和村庄治理工作机制。重点抓好交通线、旅游线、产业带上的村庄规划和治理工作,尽量使其连点成线、相对集中,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格局。
四是优化新农村建筑设计。在村庄规划的指导下,根据当地自然条件、人文习俗,优化农村民居和公共建筑设计。为农民设计经济安全适用的不同户型住宅,满足不同层次农民的建房需要。 2。重点抓好村庄环境治理试点工作; 在做好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的基础上,从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大力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引导和帮助农民重点解决柴草乱垛、粪土乱堆、污水乱倒、禽畜乱放、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等问题,推广沼气、
太阳能等清洁技术,努力实现村容整洁。 加强各个乡镇的分类指导,根据各地城乡自然环境与发展状况和各类村庄的不同特点,区分就地治理、迁村并点、古村保护、“空心村”治理、“城中村”改造等不同类型,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村庄规划建设与治理模式。在此基础上,选择一部分经济实力强的村庄,搞好村庄规划,优化村庄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加快整治步伐,增强典型示范效应;选择一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庄,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施“一建三改”(建沼气池,改厨、改厕、改圈),建设村庄道路、垃圾收集处理和给排水系统,完善公共环卫设施,建立健全规章制度,逐步形成长效工作机制;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村庄,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发动群众在庭院和房前屋后种植花草、果树,美化环境,组织农户投工投劳整修村道,修缮、粉刷沿路房舍墙面,建立垃圾收集池等,逐步改善农村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工作推进要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立足现有基础,不盲目攀比,不贪大求洋,防止大拆大建。 3.积极开展村镇规划技术服务;
市、县村镇建设系统要加大服务力度。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深入展开规划、设计和技术下乡活动。组织专业规划技术人员深入农村,为农民建房、修路、改水、改厕、改善人居环境等提供服务。组织学习推广《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导则》、《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规划建设指导手册》和《河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住宅示范图集》。进一步向农村普及规划、建设、整治、建房的基本常识。继续组织规划技术下乡服务,向广大群众和基层工作人员宣讲有关政策和专业知识,积极开展业务技术培训,引导农民相对集中建房,提高农村规划意识和农村住宅的设计、建设水平。 4。完善村镇规划管理工作机制;
一是加强学习培训,组织全市村镇建设系统工作者认真组织学习中央、省、市文件精神,统一思想认识,提高工作的紧迫性和自觉性。加强对村镇规划建设管理队伍专业技术培训,邀请村镇规划建设技术专家进行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
二是加强调查研究。转变作风,重心下移,围
绕新农村规划建设和村庄治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和各类试点的进展情况,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积极探索建设主管部门发挥职能作用的途径和渠道;
三是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提高群众法律意识。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加大对新农村建设和村镇规划建设方面的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力度,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和搞好村镇规划建设的重要性,提高广大城乡居民的政策意识和依法规划建设意识,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取得良好社会效应。
四是建立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对部分试点村庄的规划建设工作,由委领导重点联系,随时掌握情况,抓在手中,抓出成效,抓出亮点,抓出经验。 五是健全工作督察机制。根据重点工作进展情况,每年进行一次督察,并将督察情况上报; 六是继续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增强对部门之间、上下之间合作共事的认识,提高多方协同、齐抓共管的水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