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与养护过程主要包括工程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以及后期的园林养护阶段,在工程施工建设阶段,工程管理的侧重点在于工程的质量、进度与造价,而工程后期养护阶段是一项持续周期较长、技术要求较高的工程管理项目。
一、园林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当重点关注的问题
园林工程的建设在结构上有着明显的界限划分,前期主要是主体工程植被的种植工作,后期是园林绿化植被的养护工作,这两阶段的工作是园林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前期工程施工为后期园林植被的规划打下基础,后期养护工作的好坏关系到前期工程施工价值和作用能否得到淋淋尽致的体现。
1.确保施工符合工程设计图纸的要求
园林工程建设要从技术、工艺、施工组织等方面按照工程设计的要求种植各种绿化植被,并最大程度的使其成活,努力使得植被能够尽快的发挥绿化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讲,工程设计是园林绿化的灵魂,缺少科学的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变很难有序的进行。
2.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组织结构和人员配置的优化
施工组织结构优化首先需要对工程进行分解分析,把整个工程项目,按照性质和某方面特点的不同,划分成几个工程组。明确各个工程组与工程之间的归属关系,确定主要的施工负责人,并把施工质量管理、造价管理、进度管理及安全管理责任到人,以实现每件事情都有人负责,每个人都有要负责的事情。总而言之,在人员优化方面应根据工程施工进度编制的安排,进行合理的配置,重点把关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根据工程施工设计及实际特点的需要,真正做到人员组织结构的系统安排。
3.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质量评价标准的优化
施工组织设计质量评价标准的优化应当着眼于工程施工实际,并落足与工程施工实际,根据工程施工实际选择合理的施工质量评价标准。在标准的选择上,不能急于求成,一步到位,应当考虑园林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种植施工和养护施工
两个阶段,工程周期常常期限较长,在考虑两个阶段中具体的特点后,进行合理统筹。
4.把熟练的苗木栽植技术与植物生长规律的利用相结合
利用植物的生长规律,首先应当了解并尊重植物生长的客观规律,在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合理安排苗木的种植和养护工作。一般种植时间最好在晚冬到早春之间,这段时间正是植被从休眠到萌芽的过度期,在这段时间进行苗木的种植成活率相对较高。
二、园林绿化工程养护的重要措施
园林绿化工程养护是园林施工工程竣工以后的主要工作内容。建养结合是园林工程的重要原则,绿色植被的种植可以在很短的工期内完工,但植被的养护却需要长期细心的呵护,只有把园林建设与园林养护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切实的确保园林工程的成功,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点。
1.施肥
养分对于正在生长期的苗木十分的重要,苗木施肥是养护管理每年必做的工作之一。苗木施肥应当根据苗木的种类、特点、生长期等特征,合理选取肥料种类,科学施肥。
(1)强化苗木营养诊断, 提高苗木施肥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苗木营养诊断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技术,其主要包括元素诊断、土壤诊断、苗叶诊断等。首先,元素诊断技术又称作为化学诊断技术,主要是对苗木及种植所用的土壤进行化学分析,并把分析得到的化学元素参数与标准进行对比,需找其中含量异常的元素,并有针对性的选择施肥所用的肥料。元素法是苗木营养诊断最可靠、最精确的技术。其次,土壤诊断技术,土壤针对主要是依据土壤中养分含量的测试结果与土壤上种植的植物的种类对肥料的需求相结合,进行养分缺失分析的诊断技术。
(2)改进现有施肥技术
常规的施肥方法往往对苗木的考虑较少,只是按照通行经验进行肥料的播施,施肥技术的科学与否是影响苗木成长状况的重要因素。首先,均衡施肥,是强调以施肥对象生长习性及土壤类型及状况,进行氮、磷、钾各养分的平衡,养分之间的平衡不应当仅仅局限于常见的元素平衡,同时还应包括各种微量元素,有所
极少含量的微量元素,却能成为制约苗木生长的主要元素;其次,配方施肥,根据苗木营养诊断结果,找寻缺失或者含量不足的营养元素,通过参考当地土壤状况,对照有利于苗木成长的标准养分指,确定比例适宜的氮磷钾等个元素配方肥。
2.除草与防虫
混合在植被中间的杂草,由于生命力比较旺盛,如果不及时处理,杂草会大量的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使得绿化植被因为土壤中水分和养分的流失而生长缓慢,严重的影响到苗木的成长。苗木除草应当选择最佳时机是在夏季温度较高的时间段进行,这样有利于杂草的快速死亡。而病虫害几乎是所有植被都会遇到的问题,害虫对苗木茎叶的蚕食会严重影响到植被的成长,严重者会影响到植被的生态平衡,因而,防虫工作是园林养护管理工作的重点。
(1)合理控制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主要是采用农药等进行害虫防护,化学防护具有见效较快,可以紧急应对严重的害虫危害,有效控制害虫的蔓延作用,化学防治同时具有受地域和周期影响较小的特点,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都可以使用。因此,化学防治成为了防虫最常采用的技术,但化学防治技术却存在着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弊端。
(2)充分运用综合防治的作用, 提升防虫工作的效果
综合防治所遵循的原则是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养护人员可以通过合理协调植被的种植,综合利用生物、化学、物理等生态手段,有效降低害虫带给园林植被的危害。首先,采用生物和化学手段相结合可以于短期内起到快速遏制害虫蔓延,长期发挥害虫免疫的功能。具体来讲,采用内吸杀虫剂,涂抹茎、干和根部浇灌等,早期控制蚜虫、红蜘蛛、介壳虫的产生。其次,防虫工作不应就事论事的把哪一种害虫作为防治对象,应当注重防虫工作的兼治性,最大化减少防治工作的重复性。取众多害虫中较为顽强的一种作为主要防治对象,通过充分把握植物生长的特点和害虫防治的时机,集中一段时期进行用药防治,达到兼治其它害虫的目的。
3.松土与培土
植被松土和培土是植被良好成长的必备条件,具体来讲,在实际的园林养护管理中,草坪的结板是造成土壤间隙较小,透气不足的主要原因。过小的土壤间隙会使得植被因缺少氧气而生长发育不良。对于这种状况,应当注重土壤的松土与打孔透气, 也可以采用沙壤土混合有机肥进行苗木的铺施,以便于植被生长
均匀,高度划一,有利于整体视觉的美观。植被周围一米内的土壤需要松土培土,行道树和绿地新種植2年内的乔木也应进行松、培土,雨后必定松土和去除杂草,垂直绿化松土沟宽控制在20cm以内,单植灌木树冠离地大于半米左右,松土沟宽也要小于或等于20cm。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园林的施工过程中,要同时兼顾施工以及养护环节,要懂得依据不同的景观特点去选择不同的养护方法,并且要合理的去进行管理。同时,在园林施工过程中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珊珊,王静. 关于加强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措施探讨. [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