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英语习语中动物词的翻译

来源:知库网


浅谈英语习语中动物词的翻译

摘要:习语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动物以其本身的形象特征赋予习语一定的比喻意义。本文通过详细分析和比较相关动物词语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文化内涵的相同点和相异点,进而提出其直译和意译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习语 动物词 直译 意译

习语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习用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来反映深刻的道理,由于人类和动物关系密切,人类了解并掌握了许多动物的生活规律和习性,进而创造出许多以动物为喻体的动物习语。但由于各种文化的习语所形成的环境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各种文化的动物习语所包含的文化含义也必定有所异同。本文拟对英汉两种文化中的动物习语的异同进行对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例子对动物习语的翻译进行探讨。

1、英汉两种语言里动物词含义的比较

世界上任何语言都是植根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反映着特定的文化内容。在语言中有趣的现象,值得人们探讨和研究。其中之一就是语言与动物的不解之缘。从文化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英汉习语的异同主要有四种情况:同一种动物在汉英两种语言及文化中具有完全相同的涵义;有部分相同,部分出现歧义;完全不对应;语义空缺。

动物千姿百态,特征突出,各民族人民对某些动物属性往往有共同的认识,例如,“狐狸”一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会引起“精明,狡猾,多疑”的联想,汉语里“狐媚,狐疑,狐狸精,狐狸尾巴,狐假虎威,狐群狗党”等词多带贬义,英语中的fox也表示“诡计多端”之义,如:Don’t trust that man. He’s a sly old fox。(不要相信那个人,他是只狡猾的老狐狸。)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有些动物所代表的含义并不完全相同,虽然有重合的部分,但意义上的差别在文化上会凸现出来。例如,在汉民族传统心理中,狗是一种下贱的动物,常用来比喻卑鄙丑恶的人,引起“卑贱、恶劣”等联想,如“狗头军师”专指在背后出坏主意的人;“狗眼看人低” ;“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比喻坏人嘴里说不出好话。 dog在英语民族里却是一种爱畜、宠物,常当作“人类忠诚的朋友”。英语谚语里有“love me,love my dog”。英语说“a lucky dog”相当于汉语的“幸运儿”。汉语的“老狗”是骂人的话,而英语的“old dog”往往指 “经验丰富的人”(相当于old hand)。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所根植的文化及地理环境相去甚远,英国属沿海岛屿国家,文化属于岛国文化,而中国虽然也有很长的海岸线,但是大部分国土还是属于内陆国土,五千年的文化都是源于农业生产,属于农业文化。基于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语言的产生与发展自然有所不同,这一点在谚语的构成,意象的使用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包含动物意象或名称的谚语尤甚。比如,大家所熟知的汉语

中“龙”的形象和英语中“dragon”形象的区别。

文化不是等效的,有些动物词在一种语言文化里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且能引起美好的联想,而在另一种语言文化里却平淡无奇,毫无文化意义。这种语义的缺失尤其表现在汉英两种语言中“鹤”形象的强烈的对比上。英语中的crane只有因其颈长而具”伸长脖子”的引申义,几乎没有什么文化意义,如:Jane craned her head to look for her husband in the crowd.(简探头四望在人群中寻 找她丈夫。) 汉语里的”鹤”却有独特的文化内涵。首先是长寿的象征,如“鹤发童颜”“松鹤延年”。人们常用”鹤”为祝寿之辞。由于鹤在鸟类中给人亭亭玉立的感观印象,所以”鹤立鸡群”常用来形容仪表和才能出众的人。另外,“鹤”暗含“归隐”,如“闲云野鹤”表示自由自在,不受红尘俗事所烦。

从以上四个方面,不难看出,英汉两种语言中有关动物的谚语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英汉语的谚语才有相互翻译的可能性。但动物此的不同文化含义给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对译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和困难,才有了研究英汉动物谚语翻译策略的必要性。下面,本文将采用大量的例子来归纳一些翻译有关动物名称及意象在直译和意译策略选择上的建议。

2、动物谚语的翻译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翻译策略的选择在大方向上就是在直译和意译中间做出选择。在动物谚语的翻译上,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所处的文化环境大不相同,所以在翻译策略的选择要从文化差异上出发,即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把文化的因素考虑进去。

2.1直译

有些英语谚语和习语思想内容深刻,而且表达的手法也极其新颖独特,为了将这些奇花异草介绍过来给本国人民欣赏,采取直译的方法比较好,它能保留原谚语的“异国情调”和原作的“风姿”。例如,1)Barking dogs do not bite.吠犬不咬人。2)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石二鸟。

那些在汉语里没有相同名称的动物名称,也可直译。刘重德在1984年对直译做了精辟的论述:“凡是能够极力保持原文意义、形象和语法结构而译文起码明白通顺,才称得上正确的直译,否则就只能叫做死译。”例如:5)One swallow doesn’t make a summer.一燕不成夏。6)Never swap horse while crossing the stream.渡到河中别换马。

2.2 意译

直译法并非翻译英语谚语和习语的唯一方法。有些英语谚语和习语所涉及到的某些典故暂不为本国人所熟悉,像这样的情况一般不宜直译,可采取意译的方法。意译法优点是简洁明了,便于行文,可以避免在某些情况下因直译而引起的拖泥带水、隔靴搔痒,甚至以辞害意、造成误解等弊端。

汉语中若没有含有完全对应的谚语和习语,可用相似的说法套用同一汉语谚语或习语。动物的名称虽被取代,却也更能体现谚语和习语通俗易懂的特点,保持原文的风格。如:7)Dog doesn’t eat dog.虎毒不食子。9)If the shepherds quarrel, the wolf has a winning game.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若汉语中无对应的含动物名称的谚语或习语,直译又不能恰如其分地表达原有的含义,可套用汉语中不含动物名称的谚语或成语来意译。如:10)Better a living dog than a dead lion.好死不如赖活着。11)To beard the lion in his den.太岁头上动土。

有些英语谚语本身不含有动物名称,但在意义上与汉语中含有动物名称的谚语和习语对应,此时也可以套用,从而使意义的表达更加符合中国受众的习俗。如: 13) Among the blind the one eyed man is the king.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14)Better to reign in hell, than serve in heaven.宁为鸡首,莫为牛后。

2.3直译兼意译

有时为了更确切、更有效地表达原意,直译之后,再将内在的含义译出,可以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如:16)Let sleeping dogs lie.睡狗莫惹,麻烦莫招。17)All asses wag their ears.驴子爱摆耳朵,傻子爱装聪明。

3、结语

通过以上的例子我们看出,在翻译与动物有关的习语时,应根据动物此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不同的文化内涵,在为更好地文化交流的前提下采取归化和异化等不同的翻译方法。总之,无论是直译还是意译,其根本目的是使译入语读者认同和理解译文。这与尤金奈达所说的“用目的语复制源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等值体”(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的翻译宗旨是一致的。因此,在翻译动物类词语时,相应地运用直译和意译的翻译方法,能更好地促进文化交流和满足译入语读者对不同译文风味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2]吴友富.英语动物词汇用法词典[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3]谢大任.精选英语谚语3000句[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1987.

[4]欧忆.英汉动物类习语比较与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1, (4).

[5]任飞.印汉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