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五年级上册第25课古人谈读书的课程笔记

来源:知库网


五年级上册第25课古人谈读书的课程笔记

一、课题:《古人谈读书》 二、学习目标:

1. 会认“耻、矣”等 3 个生字,会写“耻、诲”等 9 个生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弄懂每篇文章所表达的重点。

4. 体会古人读书的方法和态度,并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有所启发。

三、作者简介:

1.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2.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世称朱文公。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四、字词学习: 1. 我会认:耻、矣、岂

2. 我会写:耻、诲、谓、诵、岂、恒、窥、皆、缺 五、解读课文:

1.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注释:敏,勤勉。好,喜好。耻,以……为耻。下问,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 译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 理解:要谦虚好学,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或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2.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注释:知,同“智”,智慧。

- 译文: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 理解:这句话强调了学习中诚实的重要性。 3.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 注释:识,记住。厌,满足。诲,教诲。

- 译文: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诲别人不知道疲倦。

- 理解:学习要有恒心和毅力,不断进取,同时要有耐心和热情,乐于助人。

4.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 注释:谓,说。漫浪,随意。

- 译文:我曾经说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致志,却只是随意地诵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已经到了,眼口难道会不到吗?

- 理解:读书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其中心到最为重要。 5.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 注释:士人,泛指读书人。下流,下等,劣等。断,一定。恒,恒心。

- 译文: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向就一定不会甘心为下等;有见识就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满足,像河伯观海,井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人;有恒心就一定没有做不成的事。这三件缺一不可。

- 理解:读书要有志向、有见识、有恒心,这三者缺一不可。 六、课堂小结:

本文讲述了古人读书的方法和态度,告诫我们要谦虚好学,有恒心和毅力,不断进取,同时要有诚实的学习态度。 七、课后作业: 1. 背诵这两篇文章。 2. 抄写本课的生字词。

3.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对读书的看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