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阅读详解(五十二)

来源:知库网


阅读详解(五十二)

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一段话,回答后面问题(13分)。 詹天佑不怕( ),也不怕( ),( )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测线路。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 ),进行周密计算。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构图。塞外常常是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就有坠入深谷的危险。詹天佑不管条件怎样恶劣,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他还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 )那些外国人要讥笑我们,( )会使中国工程师失掉信心。 1、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里填上的词语 (5分)

2、用横线在文中划出写自然条件恶劣的语句。(1分)

3、文中詹天佑说的话(画———部分),说明了詹天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4、文中写詹天佑的心理,在“中国人”之后还要加上“自己”,在“修好”之前加上“一定”,表现了他________________(2分) 5、作者抓住詹天佑在勘测线路的过程中 、 、 来表现他 的工作态度和 的精神(5分) 参考答案:

1、困难 嘲笑 毅然 勘测 不但惹

2、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构图。塞外常常是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就有坠入深谷的危险。 3、对工作的一丝不苟。

4、精神 勘测线路 勉励工人 在恶劣的环境下工作 一丝不苟 爱国 (二)课外阅读

-----------------

汶川,好熟悉的名字。去年夏天游九寨沟,一路沿岷江南下,夜宿茂县。茂县的夜晚幽静动人,暖风中裹着花香,在古老的城门外,我们买了许多甜枇杷。转天清晨起早赶路,大约一个多钟头后,车子来到一个笼罩在朝霞中的美丽小城。从各式牌匾上,我一下就记住了:汶川,一个令人心动的名字。汶川的街道极干净,大小店铺前的街上洒着清水,穿着羌族服装的妇女并排走,小学生背着书包蹦跳着去上学。那一刻我很是生出羡慕之意,这里安静,空气好,水好,人更好。说人更好是说这一路走走停停不断看景点和购物,除了买各种土特产如花椒药材等,旅游团中的女士们更是大买水果尤其是枇杷。价格已经很便宜了,有人还是讨价,但一路下来,买卖总是顺利,从无吵架声。和谐之风在这遥远岷江旁拂动,令人为之陶醉……

可是,就是这么一条秀美丰润的山川,这么一座如诗如画的小城,为何在5月12日14时28分遭遇了灭顶之灾?!

我不愿意相信,但没有办法,随后就是久久的心痛。1964年邢台地震和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我都在湖北。湖北人对地震的感受是无比深沉悲重的,以至在很长时间,我都不愿意回忆提及大地颤抖轰轰作响的那一时刻。

但从5月12日午后听到这一消息后,我的心中又不断地生发着感动和激动之情:党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声音,胡主席要求全力以赴抢救受伤人员。温总理亲赴前线指挥救灾,并冒雨到坍楼前安慰待救的人员。国家各有关部门,都紧急行动起来。可亲可敬的成都市民,在自己饱受惊颤之后,又纷纷去献血……昨夜,雨淅淅地下,我久久不能入睡。我知道那是

多少人的不眠之夜、战斗之夜、行进之夜,又是中华民族团结起来,抗御大灾的热血沸腾之夜。

从电视上看到公路上无数巨石塌方,人们就明白了救灾部队遇到何等大的困难。但温总理讲了,一定要打通通往受害县城、乡镇的道路!这铮铮话语,分明就是一把利剑,指引救灾将士扫清一切障碍,直抵汶川,把光明和希望带给了灾区人民。

1、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2分)

(1)颤抖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沸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短文加合适的题目写在短文的横线上(2分) 3、仔细短文回答问题。(5分)

(1)汶川地震前的样子是怎样的?现在又是怎么样子呢?(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了短文你想对汶川人说些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因为某种原因而产生的抖动,文中指作者不愿意想起地震发生的那一刻。 ②原指水到100摄氏度的样子,文中指中华民族的人民抗御大地震的热情,情绪激昂。 2、《那一刻》、《这美丽的城市......》 3、①地震前是安静,空气好,水好,人更好,是座如诗如画的小城….. 地震后是塌方,公路上到处是巨石,楼房倒塌......

②要回答出让汶川人们挺住,我们都是一个大家庭,有好多的兄弟姐妹,我们时刻在为你们加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