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照平
来源:《科技资讯》 2012年第11期
曾照平
(南昌工程学院 南昌 330099)
摘 要:如何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是当代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主题。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教育主体,教师是教育的引路者,是学生学习的协助者。教育的一切活动都是以教育的对象—— 学生为出发点与归宿,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其发展,教育才有可能有实效、有成效。就我校而言也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变教师中心为学生中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教育。
关键词:体育生 现代教育 自我管理能力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4(b)-0178-01
“自我管理”是一种以学生为自我导向的管理模式,亦即学生知道需要学习什么、何处去寻找学习材料、如何运用恰当的管理方法、怎样取得最佳学习效果的一种管理方式。相对于“被动管理”、“机械管理”和“他人管理”而言,“自主管理”是指较少依赖别人的帮助而自己可以进行有效的管理,它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需要。这种学生的自主管理分为三层含义:一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去干;二是社会和他人的事情主动帮助去干;三是自己成为主人。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已转化为“培养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各种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即意味着现代的学生应具有以下特点:是属于职业型、岗位型,而不是学科型的;是技艺型,而不是理论型的;是应用型,而不是学术型的。在新课程改革的车轮下,如何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是当代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主题。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教育主体,教师是教育的引路者,是学生学习的协助者。教育的一切活动都是以教育的对象—— 学生为出发点与归宿,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其发展,教育才有可能有实效、有成效。目前本院学生年龄跨度较大,学生层次也较为复杂,在管理模式上还处于一个封闭式管理和开放式管理的磨合期。然而,在现代高等学校教育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又是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主体,这就意味着高等院校的教师必须充分了解自主管理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就我校而言也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变教师中心为学生中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教育,特别是如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教育学习的过程中来呢?这是目前学校体育教育必须加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在校女生,样本总数500人。
1.2 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方法、逻辑分析法。
2 讨论与分析
2.1 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目标讨论
(1)建立课外体育活动学生自我管理小组,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根据自愿报名和教师推荐,从中选取德智兼优,能力突出的学生组建自我管理小组,并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学习与培训相关内容。(2)加强管理方法指导。教师点拨,学生参与实践,在早操、课间操、课外活动、体育竞赛中充分体现学生自主能力。(3)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自治作用,特别是在准备活动中、教学比赛中给予学生更大的空间。
2.2 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操作策略讨论
(1)自我管理实践。构建“三级参与”的自我管理模式,首先确立学校体育学生干部委员会,制订体育教师参与的具体要求、考核办法和奖惩制度,使之成为每个体育教师必须履行的职责和自觉行动,全体学生按岗位参与班内管理;实验班普遍设立以班内活动为对象的自我管理岗位,每个学生均按个人特长及管理需要进入相应岗位,参与班级管理,并接受管理伙伴的评价;学校全体体育学生干部参与学校体育管理:将学校里的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等三项工作,按内容分项,统统交给学生自我管理小组去管理,定期量化考核,按周公布,按月小结,学期终了评出优秀班集体、优秀体育学干、自我管理能力优秀干部等。
(2)自我管理的操作效果。传统的管理模式在方法上采用“看管型”、“保姆型”等模式,大大小小的事情都由班主任、任课教师包办代替,学生仅当的执行者,教师在教育方法上一味采用说教式、灌输式,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平等民主的气氛,这样就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判断、提高,使学生始终于依附、被动的状态,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阻碍了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而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创造,所以在教育实践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本实验旨在建立一个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全新教育模式,确立具体的操作模式并不断加以完善。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学生对现行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教育环境不满意。(2)学生对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不满意。(3)学生对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学科渗透和能力培养不满意。(4)学生对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评价机制不满意。(5)学生缺少发展目标和职业规划,认为自己不需要“自我管理”。(6)学生缺少自我管理展示平台,认为自己不明确“自我管理”。
3.2 建议
(1)引导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要求每个学生做班级的主人,积极主动有效地参与学校管理和班级管理。实现学生自主管理,首先应当做到的就是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与鼓励。在很多时候,虽然教师已经决定让学生去处理班级中的某些事情,但是在实际的行动过程中,大部分教师仍然会“不放心”地加以“指点”,将事情的关键所在“指”给学生,这样根本没有真正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应当充分地相信学生,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与鼓励,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从一些小事做起,独立地完成。
(2)加强学生自身的主体性和自律性。学生只有对某项事物具有内在的探求动力、进行充分的感情投入、参与积极的情境体验,才有可能真正理解与掌握该项事物的规律,也就是说,学生需
要自主地确定自身的学习目标、自主地选择合适的材料、自主地进行过程评价、自主地进行观察、思考、想像、创造等一系列活动,才有可能驾驭学习过程,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人。
(3)精心构建班集体自主管理机构。推行学生自主管理,应以班级为基本单位进行层层推进,层层落实。而精心构建班集体自主管理机构首先要在学生干部产生上改变学生干部“终身制”为“轮换制”,在班级管理上依靠全员自主参与,人人选择责任岗位,实行岗位自主承诺。其次,应做到有的放矢地给予学生做决定的权利。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习得获取知识的知识,培养学生形成能力的能力。
(4)教师应更新观念,转换角色。自主管理不是完全不受干扰、自我封闭、自发的管理过程,而是和其他各种管理方式一样,时刻与周围的环境发生着联系,这些环境包括师长、同伴、家人、亲朋、学习环境等,整个管理过程在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过程中发生着不断地变化和调整,正是基于学生的这种对环境的依赖性和与环境的互动性,才有可能对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促使其最终具有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与此同时,学生也根据环境要求和环境所提供的条件进行自我调控。
综上所述,在校办学环境下,对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即一方面为学生的自主管理建造良好的支持服务系统;另一方面也是更主要的是培养其自身的信息素养,使其对待学习能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的完善。总而言之,学生自主管理模式是高等院校进行教育的手段和途径,培养学生自主意识是高等院校的最终目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