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月来,荣幸参加国培,在专家教授的引导下,我认为文言文教学可以从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指导学生朗读;引导学生准确翻译几方面着手。
一 、如何培养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呢? 首先,故事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在我校成为市级“课改”示范校,举校上下,团结一致,力争“课改先锋”。文言文的学习,小学也曾接 触到一些,七年级是文言文学习的入门阶段,对学生来说,是有畏 难情绪的。于是,学习《论语》十则前,我先让学生了解孔子及七十 二贤中的卓越人物,如:曾子、子路、子贡等,讲讲“曾参杀猪”,“子路盛服见孔子”,“子贡游说王国之君”的故事,激发学生兴趣,激活课学气氛,学生听得兴致盎然,。要求学生自己搜集,一分钟内讲完,听说训练,一举两得,两全其美,岂不亦哉?在故事中,学生愿意走进课文了,走近作者了。兴趣浓厚了,效率自然就高了。
其次,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每学完一篇文言篇目,引导学生把喜欢的词语和句子整理到摘抄本上。例如,学完《论语十则》后可整理: 1、 温故而知新。
2、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让学生养成摘录名言警句的好习惯。摘录积累的多了,兴趣自
然也就浓厚了。
再次,课堂增添一点竞争性。
从学生心理特点来看,所有的学生都希望受到教师的表扬和鼓励,所以每组这一名代表进行朗读比赛,默写比赛,演讲比赛竞争等。在学习中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在竞争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文言文朗读指导。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经常把学生的朗读水平估计过高,学生停 顿不正确,节奏也有偏差。例如人教版七语上册王湾的《此北固山下》, 是一首五言诗,在学习时,我首先指导学生了解作者写诗的背景:诗人 离乡远游,乘船夜游长江,来到北固山下时,一轮红日已浮出江面, 眼前是青山绿水满江面,抬头观大雁向北飞去,想起鸿雁传书的故事,心中勾起对故乡洛阳的思念之情。
了解背景后,我们读全诗,掌握朗读节奏,据诗意把握感节奏为: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要注意:这首诗首联以叙述的口吻来读,颔联以和悦,欣赏的情感来读,使人心胸开阔;颈联应的自然现象的思考的情调,结尾则蕴含着思乡之情。朗读应该从节奏,情感上充分把握。读出节奏,诵出情感。
三、引导学生翻译文言文。
文言句子的理解、翻译应在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基础上进行。要正确理解词义及文言句式,需掌握文言朗读中的断句停动,能分析文言句式的特殊现象,领会句子的含义及所表达的感情。
1. 掌握翻译的原则、步骤和方法:
翻译的总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的步骤:“组词”—“串意”—“顺意”三步完成的。
翻译的具体做法有四种:
﹙1﹚增,将文言文中省略的地方恰当地增补出来。 ﹙2﹚删,将无实际意义的文言虚词删去不译。 ﹙3﹚留,即对文言文中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留下不译。 ﹙4﹚变,即对倒装句和直译难以表达原意的句子,采用意译的方法。
2 熟悉常见的文言句式的特点:
﹙1﹚
判断句,基本格式„„者;„„者也;„„者„„也。
﹙2﹚ ﹙3﹚
被动句,一般用“为”“于”表示被动。 例装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
﹙4﹚
省略句,可以省略主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于”等,在形式上有三种: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这与现代汉语的省略句形式完全不同。
结合以上所述,学生翻译文言文就没有太大障碍了。方法的学习是最重要的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引导学生掌握了朗读文言文,翻译文言文的方法,学生就会爱读文言文,爱学文言文,在朗朗读书声中爱上文言文,从中领略到古代文化的魅力,从而走进传统文化之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