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精讲
激趣导入:
他在属于自己的那个时代几乎失败了一生,至死,他都不知道自己可以以短暂的烟花一瞬,照亮整个晚唐以致千年不灭。他在有生之年惆怅了一辈子,而在没有他的时代,却凄迷了几千年。这是那个写“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的作者么?是的,他写出人间最惆怅的感情,亦写出对人世最怅惘的情怀。
学习要点
一、重点
1. 了解诗中所用的典故。
2. 把握《锦瑟》这首诗的意境,分析《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3. 了解诗人淡然伤感的情怀,学习作者理性地看待世事的人生态度。
二、难点
了解诗人淡然伤感的情怀,学习作者理性地看待世事的人生态度。
课文精析
一、整体感知
1. 李商隐(约813—约858)
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楚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2. 《锦瑟》
《锦瑟》一诗,堪称李商隐诗集中的压卷之作。然而,对于这首诗的旨意,千百年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这首诗,如果从具有高超的艺术成就和具有丰富的多解性两方面看,可以说古代诗歌无一能比。元代的元好问就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论诗三十首》)意思是说,像《锦瑟》(以及受李商隐影响的宋初的西昆体诗)这样的诗固然好,可是就算东汉的大训诂学家郑玄再世,也只能望之兴叹,无力为它作注。 清代的大诗人大学者王士祯也曾发出“一篇《锦瑟》解人难”(《论诗绝句》)的浩叹,可见这首诗的特异之处。
第1页/共8页
3. 《马嵬》
天宝十五年(756)6月,安史之乱爆发,玄宗逃往四川,至马嵬(陕西兴坪),随行将士不前,杀了杨国忠,并坚决要求处死杨贵妃。玄宗不得已令其自缢而死。史称“马嵬之变”。《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是一首政治讽刺诗。诗作以李隆基(唐玄宗)、杨玉环(贵妃 )故事为抒情对象,隐含了对唐玄宗的强烈批评。
二、重点研读
(一)疏通文意,品味内容
内容 锦瑟 鉴赏品味 首联:锦瑟之音清幽哀怨,用起兴手法抒伤感之情。 “五十弦”象征诗人将近50的人生。“一弦一柱”锦瑟无端五十弦, 无端:没有来由的,平白无故的。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兴寄遥感,感情凝重,“思华年”为全篇主旨。 颔联:用庄子梦蝶的典故抒发了迷惘之情,他曾流连梦境,借此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怀;用望帝的典故表现了一种凄凉悲慨的情调—--生而不能,死则续梦。 “春心”伤春之心。 颈联:全诗到此用鲛人泣泪的典故和蓝田日暖之景,使诗意柳暗花明。明珠在沧沧海月明珠有泪, 海月下泣泪,美玉在重山之上生烟,美好事物总是遭到妒忌,不能美满。 蓝田日暖玉生烟。 尾联:用感叹结尾,表明作者到老还很珍重“此情”。虽说无需“追忆”,分明已然在追忆。“可”,难道,哪能。“惘然”,迷惘,茫然。“只是”强调当时身处其境,怅中结束,言尽而意不止。 这首诗历来注释不一,莫衷一是。或以为是悼亡之作,或以为是爱国之篇,或以为是自比文才之论。但以为是悼亡诗者为最多。有人认为,开首以瑟弦五十折半为二十五,隐指亡妇华年二十五岁。这话未免有嫌牵强。但是,首联哀悼早逝却是真实。颔联以庄子亡妻鼓盆而歌和期效望帝化成子规而啼血,间接地描写了人生的悲欢离合。颈联以鲛人泣珠和良玉生烟的典故,隐约地描摹了世间风情迷离恍惚,可望而不可即。最后抒写生前情爱漫不经心,死后追忆已经惘然的难以排遣的情绪。 马嵬(其二) 海外徒闻更九州, 海外徒闻更九州:此用白居易《长恨歌》“忽闻海外有仙山”意,指杨贵妃死后居住在海外仙山上,虽然听到了唐王朝恢复九州的消息,但人神相隔,已经不能再与玄宗团聚了。“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听说。“更”,再,还有。“九州”,此情可待成追忆? 已是凄迷难辨,而今思之,早已捉摸不到了。这一词语的运用,使全诗在无限惆只是当时已惘然。 第2页/共8页
他生未卜此生休。 此诗原注:“邹衍云:九州之外,复有九州。”战国时齐人邹衍创“九大州”之说,说中国名赤县神州,中国之外如赤县神州这样大的地方还有九个。这句诗以“海外九州”指想象中的仙境。杨贵妃死后,有方士说在海外仙山可找到她。 他生未卜此生休:陈鸿《长恨歌传》中说,唐玄宗与杨贵妃曾于七夕夜半,“密相誓心,愿世世为夫妇,执手各呜咽”。但来世如何尚不可知,而此生的夫妻已经完结了。 空闻虎旅传宵柝, 颔联:追述玄宗逃蜀时的情景。“虎旅”,指跟随玄宗入蜀的禁军。“宵柝”,又名金柝,夜间巡逻时用的梆子。“鸡人”,皇宫中报时的卫士。汉代制度,宫中不得畜鸡,卫士候于朱雀门外,传鸡唱。“筹”,计时的用具,这里代指时间。 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鸣宵柝”,而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虎旅传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无复鸡人报晓筹。 层意思。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又是一层意思。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那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这 是第三层意思。“虎旅传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而冠以“空闻”,意义就 当时七夕笑牵牛:意思是说当年七月七日李、杨在长生殿夜半私语的时候, 还以为天上的牛郎、织女一年只能会面一次,不及他们天天在一起。“当时”与“此日”对照、补充,不仅其意自明,而且笔致跳脱,蕴含丰富。玄宗“当时”七夕与杨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两相映衬,杨妃赐死的结局就不难于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暴露无遗。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适得其反。“虎旅”虽“传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正因为如此,才“无复鸡人报晓筹”,李、杨再不可能享受安适的宫廷生活了。 此日六军同驻马:是叙述马嵬坡事变。白居易《长恨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没有“当时” 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此日六军同驻马, 同驻马”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 当时七夕笑牵牛。 尾联:这两句嘲讽唐玄宗虽多年做帝,并不能长保他的妃子,不及普通人家 能始终相守。“如何”,为什么。“四纪”,四十八年。古人以十二年为一纪,此指 玄宗实在位四十五年,将近四纪。“卢家莫愁”,指古时洛阳女子。这里以平民女子莫愁婚嫁生活的幸福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对照。 尾联包含强烈的对比。一方面是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宠妃,另一方面是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保住既“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诗人由此发出冷峻的诘问: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唐玄宗还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 第3页/共8页
如何四纪为天子, 不及卢家有莫愁。 (二)品读诗句,鉴赏手法 1.《锦瑟》
(1)象征: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情感。象征与比喻有共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比喻重在“形”的相似,象征重在“神”的相似。《锦瑟》一诗的“锦瑟”、“蝴蝶”、“杜鹃”、“珠”、“玉”等,它们表现的情调可以猜想出来,但一追究其具体所指,就如坠入五里云雾了,给人以意蕴深厚的朦胧美。
(2)用典:李商隐的诗,素以用典工整适切著称。这两首诗,尤其是《锦瑟》用了很多典故。用典可以加大诗句的内涵,提高诗句的品位,铸造出诗歌典雅、厚重的意韵;还可以借题发挥,为我所用,创出古典新义来。庄周梦蝶,传达出诗人对自我认定的迷惘;望帝啼血,表现出那种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生 死不渝的情感。
(3)结构:这首诗首联以“思华年”引起全篇,尾联用“追忆”二字与首联呼应,用“情”“惘然”三字概括颔联和颈联的内容,首尾两联表达的内容清晰而且确定,根本没有朦胧的意味。但是颔联和颈联“忆”的是什么“情”呢?诗人却只用“庄周梦蝶”、“杜帝化鹃”、“鲛人泣珠”、“蓝玉生烟”四个典故来表达,又让读者坠入了五里雾中。这种又清醒又迷糊、又明白又混沌的结构,正可以很好地表现诗中那如梦似幻、朦胧恍惚的意境。形式和内容配合到了极致。 2.《马嵬(其二)》
(1)巧对:从对偶上看,这首诗也是颇为后人称道。中间两联,仅仅四句28字, 却呼鸡驱虎,驻马牵牛,信手拈来,自然流利;妙趣横生,而又无穿凿之嫌。另外,以“六军”对“七夕”;以“驻马”对“牵牛”,都是借对的妙用。(所谓借对,是指形式上相对,内容上不属于一类、而且往往相去甚远的对语。如“驻马”是指军队停滞不前,而“牵牛”却是指牵牛星,不是牵着牛走的意思。)
(2)倒叙:从章法上看,这首诗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另外,五、六两句,也是“倒行逆施”:“当时七夕笑牵牛”事发在前,反而置后说;“此日六军同驻马”事发在后,反而先着笔。颇似杜诗的“顿挫”:如水流遇阻,回环幽咽,蓄势待发,波澜起伏。
第4页/共8页
三、心灵回响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以瑟起兴,追忆年华。犹如琵琶女浅吟低唱,似诉平生事。其后的四个典故,更加深了诗人的迷离心境:庄周醒后,不知我之为蝶焉,蝶之为我焉的物我浑然、万物齐一。化魂杜鹃啼血,忧国思民。沧海月明,似有遗珠之恨。良玉生烟,感怀伤时。当青春远去,容华不再,剩下的,唯有清风冷月,孤灯残卷,仅凭半生回忆,暮鼓晨钟,耳畔萦绕。老者的心理,莫过于“不如向帘儿低下,听人笑语”。只是李商隐,更为凄静,惘然若失。正因为从不同侧面写心,所以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情种从《锦瑟》中痛感情爱,诗家从《锦瑟》中深得诗心,不平者从《锦瑟》中共鸣牢骚,久旅不归者吟《锦瑟》而思乡垂泪。
典例精析
一、考点链接
用典
以典入诗,是历代诗人常用的表现手法。凡诗文中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有来历有出处的词语、佳句,来表达诗人的某种愿望或情感,而增加词句之形象、含蓄与典雅,或意境的内涵与深度,即称“用典。” 1. 诗词用典的主要作用 (1)品评历史,借古论今。
如:《泊秦准》(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中的《后庭花》歌曲名,是引用的一个典故,南朝陈后主所作的《玉树后庭花》,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诗人所处的晚唐时期正值国运衰微之际,而这些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反而聚集于酒楼之中欣赏靡靡之音,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可能重演的隐忧?所以,诗人这里是借陈后主因荒淫享乐,终致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
(2)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如: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中引用了一个典故。据《汉书·冯唐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这里诗人身在密州,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以魏尚自喻,希望有一天,朝廷也能派遣像冯唐这样的人前来,抒发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另外,诗人对统治者的批评,因为不能正面直说,用典就是最好的办法。 (3)引发联想,创新意境。
如:《破阵子》(辛弃疾)“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诗中“八百里”“的卢”涉及两个典故:一是据《世说新语》记载,晋王恺以牛“八百里驳”与王济作赌注,王济获胜后杀牛作炙,后人即以八百里指牛。二是相传
第5页/共8页
刘备曾乘的卢马从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跃三丈,脱离险境。运用这两个典故,创造一个雄奇的意境,不由让读者仿佛看到战争爆发前犒劳出征将士的壮观场面和战场上铁骑飞驰敌阵的激烈场景,极具穿透力。
(4)简洁精练,内涵丰富。
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里运用了向秀闻笛、王质遇仙两个典故表达贬官二十多年后回归时的感受。以“闻笛赋”隐含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抒发了对死去旧友深深的怀念之情;以“烂柯人”暗示自己遭贬谪时间太久,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时光景了。短短的十四个字,就表达出了如此复杂的情感,这岂不是用典的魅力?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用典还使诗歌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结构严谨。在增加诗歌内涵的同时,还增加其外形之工整。 2. 用典的主要形式
用典从形式来看,常用和常见的主要有引用历史故事和化用前人诗句两种。
一种是引用历史故事,也叫“用事”。即把典故浓缩化为诗句,借以抒怀言志或影射时事。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另一种用典形式是化用前人诗句,也叫“用句”。也分两种,一是直接引用前人现成诗句,毛主席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诗最后两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天若有情天亦老”出自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原诗:“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3. 识别典故
好的诗词用典有以下原则:
首先,采用熟悉、具有借鉴意义的典故,而不用冷僻的典故; 其次,灵活、贴切、生动是用典的最高目标; 第三,典随意出,不为用典而用典。 4. 答题要点
高考诗歌鉴赏的选题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要想答题规范、切中要害,思路必须围绕以下几点展开:
(1)了解原来典故中的人、事的内容意义。必须了解典故原意内容,因为它和诗歌中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有密切的关系。
(2)明确诗人对所引用的典故的态度。必须明确作者是明用还是暗用,是侧用还是反用,是正引还是化引等。明确这些,答题才有方向。不至于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3)体会诗人用典的意图。诗人对往事的重提,肯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情的媒介。也就是说,诗人用典是针对现实而来的,目的是借典抒怀。只有同现实相结合,才能体味到诗人的情感所在。
第6页/共8页
(4)答题时既要概括原来典故的内涵意义,更重要的是揭示出诗人在这里引用典故的现实意义。这样答案才能完全而准确。
二、精典例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答题。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微山亭赋韵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江 总① 岑 参②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①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入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②岑参,盛唐边塞诗人。安史之乱中,长安沦陷,故有此诗。
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同中有异,不同的地方在哪里?依据是什么?
参考答案:江诗:从诗的第三句中“篱下菊”的用典可知,诗人在表达对故乡的怀想和思旧之情的同时,流露出了归隐田园的情怀。岑诗:该诗是在长安沦陷时所作,故第三句有“遥怜”二字,表现了诗人面对故乡长安遭受战乱时的痛苦之情及收复失地的渴望。
本课总结
《李商隐诗两首》艺术手法总结
1. 《锦瑟》
(1)象征:诗中的“锦瑟”、“蝴蝶”、“杜鹃”、“珠”、“玉”等,给人以意蕴深厚的朦胧美。
(2)用典:诗人用“庄周梦蝶”、“杜帝化鹃”、“鲛人泣珠”、“蓝玉生烟”四个典故来表情达意。
(3)结构:这首诗首联以“思华年”引起全篇,尾联用“追忆”二字与首联呼应,用“情”“惘然”三字概括颔联和颈联的内容,首尾两联表达的内容清晰而且确定,但是颔联和颈联“忆”的是什么“情”呢?诗人却只用四个典故来表达。这种又清醒又迷糊、又明白又混沌的结构,正可以很好地表现诗中那如梦似幻、朦胧恍惚的意境。形式和内容配合到了极致。
2.《马嵬(其二)》
(1)巧对:中间两联,仅仅四句28字,却呼鸡驱虎,驻马牵牛,信手拈来,自然流利;妙趣横生,而又无穿凿之嫌。
第7页/共8页
(2)倒叙:先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
第8页/共8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