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有傲骨,武人有什么?
感谢邀请!
首先文人这个概念老里觉得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应该是指春秋战国到汉唐之间的一些有文化、有学识的人;狭义的是指汉朝独尊儒术以后逐渐形成的儒家学者团体,这一团体的特点尤其以宋、明、清三朝为甚。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诞生了我国最灿烂也是最积极的文化和思想。这一时期的文人和武人或者说以文为主和以武为主的学术流派,他们的学说、主张在文和武这两方面有的泾渭分明、有的兼而有之。但最重要的不管是什么样的流派或者是其门徒,他们无不都在为了自己的理想、自己的主张而积极地寻求与社会与实践的结合。他们都或多或少地都为促进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那个时代思想是开放的,人是积极的,虽然战争连连但社会一直在不断地向前发展,最终基本上完成了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的过度。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贡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秦灭亡以后的历朝历代他们一直都是在躺着享用前者的成果,不但是白食,而且还在不断地吞噬和摧毁。
从汉朝一直到满清覆灭,中国一直在半封建、半奴隶制(分封制就是其突出表现)的回旋中游荡,而从来没有尝试过超越与突破。这就说明了不管是这一时代的文人还是学者,其贡献和作为远不及前者。
从独尊儒术以后,所谓广义的文人就在不断地湮没于各种打压和至酷之中,到宋以后儒教以外的文人就基本上灭绝了。
对于以儒者为绝对主体的狭义文人而言,在孔子在世时就有晏婴做出了三个不可以的论断:不可为下,不可为俗,不可为国。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高智商而低情商、高不成低不就,用余世维先生引用过的一句话说就是:天下国家之事毁于小人者十一,毁于君子者十九。这些人有一些显著而公认的特点:清高、酸腐、爱面子、缺乏审时度势的能力,好拉帮结派、好内斗、善于拆台拖后腿等等、等等。
三国魏晋有倪衡、杨修,有所谓的竹林七贤。北宋有不堪一击的文人统兵,南宋有逼反前方浴血奋战武将的名士。大明就更不要提了,善斗的东林党人天天斗、夜夜斗,斗死了这个斗跑了那个,最后要灭亡了还捂着钱袋子死都不肯为国所用。最后倒闭了,刘宗敏一鞭子下去都吐出来了。
当然凡事都有其两面性,文人在老里眼里并不是一无是处,最起码历朝历代都有老里崇拜和敬仰的人物。文天祥、史可法、方孝孺等等都是坚贞不屈、铮铮傲骨的典范。然而沧海一粟于国无补,治世需能臣,乱世现忠良。
傲骨只属于一个人的品德或者秉性,在国家大事上难以独撑危局。
至于武人这个概念好像有一些杂和乱。在春秋战国一直到三国魏晋,民间一直都有侠士或者侠客之风。而宋以后这些好像就基本绝迹了,和武有关系的基本也就剩下了武将。
如果说侠客或者侠士还具备尚武以及狭义精神的话,那么到了纯武将的年代里,也就只和保家卫国、领兵打仗等等有关系了。
而作为武将在保家卫国的另一面则和拥兵自重、军阀割据、谋权篡位等等频繁联系,以至于成了一柄扎手的双刃剑。
当然了到了近现代“武”又有了新的感念和诠释,从武侠小说到武侠电影,从武侠传说到武侠精神,从七侠五义到黄飞鸿的无影脚,还有正统的少林武当。然而,老里觉得靠评书和演绎,靠作假和包装无法支撑起一个真正有社会效用的武侠精神。相反很多时候一个虚构的精神反而会吞噬我们的意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