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20-03-20T11:09:54.934Z 来源:《教育学》2020年4月总第211期 作者: 李芙蓉
[导读] 针对当前孩子们对电影感兴趣的情况,老师在教室里创设了一个“小剧场”,并鼓励孩子一起讨论制定小剧场的游戏规则。上海市万里城实验幼儿园 上海 200333
摘 要:针对儿童视角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基于儿童视角的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要性,文章探讨了基于儿童视角的教师专业指导策略,在教学与生活中,幼儿教师要以儿童视角看待幼儿的成长,并且目光要紧紧追随幼儿,同时要关注幼儿的兴趣所在,强调幼儿的切身体验,唤醒他们的美好情感以及支持他们的与众不同,以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水平的提升以及幼儿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专业成长 儿童视角 幼儿教育 一、幼儿教育:儿童视角不可或缺
1.儿童视角的内涵。儿童视角即基于儿童、体贴儿童、扎根于儿童,与儿童“共情”,以一颗同理心看待孩子的问题。
2.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教育重要性。提倡从儿童视角出发教育孩子不可或缺。成人不再从教化或大人的需要打量孩子的世界,而是从儿童视角出发,陪孩子谈心、听音乐、玩泥巴、帮小鸟筑窝,做儿童最可靠的盟友,一起等待花开花落,一起欣赏云起云落。 二、基于“儿童视角”的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要性
1.教师专业成长现行问题——基于案例的分析。教师专业成长是指:在自身主动不断学习及严格专业训练的基础上,老师不断变为一名专业人员的发展过程。
当前,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存在问题,比如:文文在幼儿园接受知识快、动手能力强,很讨班主任李老师喜欢。但他有个毛病,爱欺负别的小朋友。小朋友们向李老师告文文的状,文文反而说是别人先打他的,或者是别人抢了他的玩具。李老师很喜欢文文,认为文文是好孩子,就总是相信文文而去批评别的小朋友。有一次,小小被文文欺负了反而被李老师批评,她委屈地对妈妈说:“我不想上幼儿园
了!”在日常生活中,听话、学习能力强、说话和做事符合老师的需要,能在公共活动中为老师争光的幼儿,会格外得到老师的宠爱;而对淘气、学习能力不强、反应慢的孩子,老师会有意无意地产生厌烦情绪,甚者会用不理不睬、讽刺埋怨、变相惩罚等方式对待。这些有意或无意的行为,都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创伤。
孩子是复杂的个体,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无论自身发展快还是慢,都有被爱、被关注的需要。关爱每个幼儿,认识每个孩子的特点,公平对待、接纳不同发展速度的个体,重视每个幼儿的身心健康是教师专业成长必须遵循的底线。
2.基于“儿童视角”的教师专业成长符合当前幼儿教育的形势。传统教育立足于从成人视角看待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缺乏从儿童的视角来体验、感受儿童内心真实的需要,因而在教育理论中虽然对儿童的主体地位不断强调,却鲜有贴近儿童心灵的有效措施。在教育内容呼唤对“生活世界”的回归时,却难以为儿童呈现真实的、鲜活的生活。在教学中把儿童当作空空的容器,自以为是地给儿童灌输课程内容,即便是想了解学生,也只不过是从表面的、浅层的对学生加以分析,缺乏真诚的、内在的、敏锐的观察与体验。而现象学、教育学倡导对儿童生活的体验,注重从关注儿童敏感、脆弱、独特的心灵感受来激发教育的智慧和机智,致力于关照儿童的精神世界,这种全新的“儿童视角”为教育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教育启示。
3.基于“儿童视角”的教师专业成长符合幼儿认知发展需要。幼儿的成长特性主要包括:一是内源性。幼儿成长绝不能通过外在的强迫,它主要是内生的主动生成,来源于儿童成长的内部根据,就像种子发芽一样,潜能始终指引着儿童在成长的不同阶段由内而外展开生长。二是独立性。发生在儿童身上的成长(“三翻六坐九爬”、“咀嚼食物”等)都离不开后天的指导和刺激,但却是主要依靠着儿童体内存在的一股独立的成长力量,指引着他去经历、探索、发现、成长。三是渐变性。幼儿通过观察、探索、挫折、思考在成长中慢慢转变着,不断吸收各方面的正能量,他不会永远停留在童年成长期,也不能指望幼儿在短时间内就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这是不符合实际的揠苗助长。四是依赖性。幼儿必须通过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建构,在成人的合理帮助与支持下,不断地健康成长,这恰恰为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基于“儿童视角”的教师专业指导策略
1.教师应以儿童视角看待幼儿的成长。在儿童成长中,教师需以儿童的视角坚守他们的成长特性。即内源性、独立性、渐变性、依赖性。不可揠苗助长,也不可置之不理,要基于他们的特性,结合他们的生活,帮助他们更好更快的认识事物,最终实现健康成长。 2.教师的目光要紧紧追随幼儿。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教师必须走进儿童的生活世界,目光要紧紧追随幼儿,去充分地了解儿童,尝试用儿童的视角看待世界,摒弃狭隘、片面的儿童成长观点。
每个幼儿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的发展在某个阶段有快慢之分,在学习方面也往往有自己的学习特点和发展速度。老师要认真观察每个幼儿,了解、掌握他们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学习特点。只有寻找到适合不同发展速度、水平的幼儿的教育方法,才能促进每个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效发展。老师不能无视幼儿的当前水平,无视幼儿的学习特点,习惯用一刀切的教法去教每个幼儿,要求每个幼儿都来适应自己的教学需要。对达不到自己教学要求的幼儿,如果老师不去反思自己的教法,不去反思幼儿是如何学习的,而是一味地指责幼儿,给幼
儿冠以“笨”“傻”的帽子,让全班小朋友耻笑他们,长此以往,幼儿会以为自己就是什么都不会的笨蛋,自尊心和自信心都会受到严重伤害。
3.体现儿童视角的实践案例呈现。没有实践支撑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将理性思考转化为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让文本中的儿童理解变成实践中的快乐成长,以教育行动书写儿童成长的诗篇。
(1)案例1:关注幼儿的兴趣所在。游戏活动开始了,老师发现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看电影时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于是,老师根据孩子们的兴趣点,设计了关于“电影院”的活动。 活动:区域游戏
针对当前孩子们对电影感兴趣的情况,老师在教室里创设了一个“小剧场”,并鼓励孩子一起讨论制定小剧场的游戏规则。当“小剧场”正式开始营业时,孩子们充满了新奇与激动。每个小朋友都很认真地拿着票找自己的座位。这时,问题出现了:有的小朋友找错了位置,自己不知道;有的小朋友一时找不到位置拿着票乱走。该怎么办呢?经过商量后,孩子们想出了方法:请两个小朋友分别扮演售票员和检票员,“售票员”负责将票发送到每个小朋友的手中,“检票员”则负责核对位置,并帮助找不到位置的小朋友。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剧场在孩子们的自主创设中日渐完善,小剧场的游戏也在孩子们的热情参与中越来越丰富了。教师要随时观察孩子,认真、耐心地倾听孩子,从孩子的语言表述与行为中敏锐地发现他们的兴趣、需求,并将各种可能的教育契机努力抓住,创设孩子们感兴趣的情景,推动文化渗透与教育引导,从而促进他们个性化成长与学习效率提升。
(2)案例2:强调幼儿的切身体验。青青是一个文静懂事的女孩,可她妈妈说青青以前幼儿园的老师曾让她去看心理医生,因为青青不合群,喜欢一个人玩,还老要走神。通过一段悉心相处的日子,老师发现青青并没有和其他孩子不一样的地方,只不过她常常沉浸在童话世界里,情感更敏感、更丰富罢了。这样的孩子哪里需要心理医生,她需要的是一个合作的伙伴、一个欣赏者。
一次,老师讲了个故事《会唱歌的枕头》:老婆婆的小鸟死了,小树叶钻进了枕头代替小鸟天天为老婆婆唱歌。听完后,青青又一个人怔怔地发呆了。老师走近她身边抚摸着她的头问:“青青,你在想什么?能和老师说说吗?”“小鸟要是能活过来就好了!”多美好的愿望啊!老师忙支持:“那行呀!你想个什么好办法?”青青托着下巴开始想象了:“春天到了,哗啦哗啦下起了小雨。在树底的小鸟喝了雨水,就拍拍翅膀飞起来啦!”说着说着,青青笑了起来,小脸蛋上漾起了两个可爱的酒窝。老师倾听着,微笑着:“那后来呢?”“后来呀,小鸟和小树叶一起天天为老婆婆唱歌,老婆婆高兴极了!”就这样,青青为这个故事添加了一个完美的结局。就是这次美好的起点,青青把老师当成了自己可以信赖的好朋友。现在青青常为小朋友表演故事,她成为了大家心中的小明星。
每个儿童都与众不同,他们的内心世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模式和标准。教师要能以博大的情怀对待每一个幼儿,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研究形形色色的不同的个体,体验他们充满人情人性的想法、生机盎然的内心世界……理解它、珍爱它、欣赏它,并在师生互动中与之建立和保持良好的情感关系,让孩子体验那份真、善、美。
(3)案例3:唤醒幼儿的美好情感。随着三八节的临近,孩子们自发的庆祝活动精彩纷呈。“暖暖的围巾”是孩子们一致商量好要送给妈妈的礼物。孩子们捧着亲手编织的围巾嚷嚷道:“我的围巾最漂亮!妈妈看见了一定好开心!”清清在一旁侧耳听着,说:“老师,那我的呢?我的围巾编好后漂亮吗?”清清的围巾因为他老是走神,已经拆了编、编错再拆了两次,他对于自己能否完成礼物快没信心了。但是老师知道在他心里是那么迫切地想把礼物送到妈妈的手里。这时的他,需要老师的鼓励和支持。“你的围巾编好后一定是我们班上最有爱的一条。”“老师,为什么最有爱啊?”“因为你编了3次了,每一次都是对妈妈的爱,你的爱和祝福是其他小朋友的3倍呢!你自己想想,是不是你对妈妈的爱最多啊?”清清听了乐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线,连连点头说:“嗯,是的!是这样的!”清清就精神百倍地编织起来了。 儿童小小的情感世界里,有欢笑也有泪水、有欣喜也有困惑。在成长过程中他需要教师悉心地呵护和照顾,也需要教师平等地对待和被尊重,更需要教师和他一起守护心灵的家园,唤醒他心中美好的情感,在他不知所措甚至失去信心的时候给予力量、鼓励和激发。这种唤醒和鼓励来自于教师对于幼儿的爱,来自于对所学专业的理解和内化,更来自于教育的智慧和艺术。
结束语:教师从儿童视角进行研究与思考就是要走进儿童的世界,在充分认识儿童的基础上呵护儿童的天性,让他们尽情嬉戏、尽情探索、尽情体验成长的快乐和烦恼。并形成向善的价值追求,这样的善良光辉会对儿童产生积极的影响,并且留住孩子们心中向善的“根”。在儿童面前呈现真实的自我,不仅关注幼儿在生活中遇到的真实发生的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且为幼儿的成长投入真实的情感,与幼儿一起进入真实的世界,共同解决真实的问题,共同获得真实的经验,共同拥有真实的情感,共同成长为拥有健康人格的真实的人。努力唤醒儿童内在的潜能,如此为儿童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让他们获得适合自身的成长。并与儿童展开积极多元的互动,促进他们自主建构过程的形成,促进他们知识的积累、行为的养成,最终获得生动活泼的成长及实现全面发展。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也可实现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柏静 5-6岁儿童眼中的幸福[D].四川师范大学,2019。
[2]孙玉忠 从儿童视角走近核心素养[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29):1。
[3]李芳 立足儿童视角 开展阅读教学——以《小稻秧脱险记》的教学为例[J].小学教学参考,2018,(16):75。 [4]李楠楠 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儿童视角[J].辽宁教育,2017,(23):62-63。 [5]王萍 儿童视角下的幼儿园班级常规教育[J].文教资料,2017,(13):162-16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