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幼儿园大班音乐优质课教案《面条舞》含反思

来源:知库网
幼儿园大班音乐优质课教案《面条舞》含反思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热爱音乐是儿童的天性,音乐是表情达意的艺术。大班幼儿具有一定的音乐审美能力,他们对音乐美有了内心体验,并把握了表现音乐美的初步技巧,渴望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来表达他对音乐美的感受和理解。《纲要》中明确提出:\"引导幼儿接触四周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达美、创造美的情趣。\"此外还提出\"要为幼儿供应自由表现的机会,鼓舞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敬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确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共享他们创造的欢乐。\"音乐活动《面条舞》选择幼儿熟识的、与生活经验相关的面条,作为活动的内容。活动中的乐曲选自小提琴协奏曲《库郎进行曲》系列中的一首曲子。乐曲旋律美丽、结构清楚,又有一定的联想想象和自由发挥的空间。活动抓住幼儿爱游玩的天性,以最自然的方式抒发情感、表现自我,让幼儿将生活经验迁移到音乐中,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领会到音乐的三段体结构(中速、慢板和快板),并理解音乐的性质,体验用夸张的肢体动作进行创造性的表现所带来的欢乐,体现了欢乐学习的纲要精神。

2、教学目标

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动身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的作用。依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实际状况,我制定了本活动的目标:

(1)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欢乐,增加幼儿合作意识。

(2)在了解煮面条的基础上发挥想象,用夸张的肢体动作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的表现。 3、说重点、难点

依据目标、幼儿的发展水平,我把重点定位为:引导幼儿通过反复感受音乐,感知、

- 1 -

理解音乐的性质,体会和享受表现的欢乐、创造的欢乐。能依据乐曲的变化,用夸张的肢体动作进行创造性的表现既是活动重点也是本活动的难点是。因为这就要求幼儿联系生活经验,即对煮面条过程的记忆表象进行重新加工、组合,最终完成迁移创造。让幼儿用动作加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使音乐作品的性质、速度、力度详细化起来。

二、说教法

新《纲要》中明确强调:\"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欢乐。\"因此,结合本节活动内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三种教法:

1、情景教学法:把生活经验融入活动,激发幼儿感受与表现的兴趣。

2、启发引导法:教师提出开放性问题,启发幼儿发散性思维,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发挥想象、创造。

3、游玩法:幼儿从小就具备了学习音乐的潜力,而游玩是孩子表现生活,表现学习的重要方式,是孩子们喜爱的一种活动。因此,在活动中我将音乐与游玩有机地结合,让幼儿置身于\"玩\"的过程中,感知到音乐的内涵,更好地把握音乐的性质,以最自如的方式抒发情感、表现自我。

三、说学法

我为幼儿选择学习方法时最先考虑的是这首曲子为幼儿供应了哪些合适的参与机会,在这些参与方式中,又有哪些能更好地帮助幼儿观赏音乐。\"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同时依据大班幼儿好表现、好创造的心理特征,在本活动中,我将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表现活动,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学法:

1、体验学习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与体验过的活动,人们会对活动的感觉和内容的印象更为深刻。我让幼儿通过观看煮面条的过程,运用动作表现等手段,让幼儿体验到参与音乐活动的乐趣。

- 2 -

2、多种感官参与法:音乐活动的表现可体现在用肢体动作及口头语言上,因此,本节活动通过鼓舞、引导幼儿用语言、动作、表情、哼唱、绘画等多种表现形式表达自己对乐曲的感受和理解。

3、创造性学习法:以培育想象力和探索精神为动身点,激发幼儿的联想、想象能力,发展幼儿的直接创造能力。幼儿应用已有煮面条的学问经验,通过动作进行大胆、夸张地表现,培育想象力、创造性。

四、说预备

为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寓教育于情境游玩之中,引发幼儿对参与活动产生深厚的兴趣,我在活动前进行了多方面的预备。

1、组织幼儿观看煮面条的过程,并品尝了面条。

2、《面条舞》音乐碟,厨具(围兜和捞勺),代表调味品的各色皱纸。 3、在活动场地中用彩色胶布贴出一个大圆形代表大锅。

4、白板和广告笔,数字1、2、3,滑音符号,画有煮面条过程的三幅画(分别是没煮前的面条,放进锅里的面条,水沸后的面条)。

五、说教学程序

1、回忆煮面条的过程,交流感受。

面条没煮之前是什么样子的?(硬邦邦、直愣愣、脆脆、长长、细细) 面条下锅后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渐渐变软、变弯)

水开了,面条又发生了什么变化?(打结了,缠在一起,绕在一起,粘在一起) (这一环节,教师通过与幼儿交流,让幼儿在脑海里再现煮面条的过程,把幼儿的生活经验迁移到活动中,为后面的动作创造做好铺垫。)

2、观赏乐曲,理解音乐性质。

- 3 -

(1)倾听第一遍音乐,感受乐曲的结构。

(这一环节,让幼儿初步感受这首乐曲由三段体组成。)

(2)倾听第二遍音乐,幼儿随老师徒手画图谱,感受乐曲三段体的不同变化。 (3)分析三段音乐的不同性质。 第一段听了有什么感觉呢?

第二段和第一段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第三段听了有什么样的感觉?

(以上两个环节,通过让幼儿随老师徒手画图谱,引导幼儿描述听了乐曲后的初步感受,使幼儿进一步感受这首曲子的三段体结构以及每一段曲子的音乐性质如第一段雄壮有力,第二段轻柔、舒缓,第三段越来越快。)

(4)感受滑音。

(这一环节教师启发幼儿依据滑音创编各种动作,增加了幼儿活动的情趣,也为后面将要进行的游玩做好预备。

小结:我觉得这首乐曲很像我们煮面条的过程,第一段雄壮有力就像没煮的面条一样硬邦邦,直楞楞的,第二段很慢很柔就像渐渐变软的面条,第三段音乐节奏越来越快一听就像在锅里打结的面条绕来绕去。(老师的语言概括,初步将音乐与煮面条过程联系起来。)

(5)出示三幅图片,请幼儿依据音乐贴相应的图片,并想象创编动作。

(幼儿有了画面条的经验之后,相信能很快找到图片放置的正确位置,即哪张图片搭配哪段音乐。然后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创编出形象夸张的体态动作来表现对音乐的理解。)

(6)完整表现乐曲。(启发幼儿做出不同的动作。) 3、音乐游玩

老师(或一个幼儿)扮演厨师,其他幼儿扮演面条一起玩\"煮面条\"的游玩。

- 4 -

(游玩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方式,通过游玩活动巩固、加深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同时满意了幼儿与同伴近距离接触的心理需求,增加幼儿合作协调能力,使幼儿体验到音乐活动的乐趣。)

整个活动的支配,遵循了《纲要》中教育性、互动性、针对性的原则,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征,由浅入深,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体地位,注意游玩化和趣味性,注意整合,满意幼儿多方面的发展需要。我相信通过这个活动,一定能培育幼儿主动、合作、自信的学习态度,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地发展

活动反思:

陈鹤琴先生说过:“大凡健康的儿童无论是游玩、散步或工作,他们本能的都爱唱歌,表现出音乐的律动。”因此,我首先选择幼儿熟识的、与生活经验相关的面条,作为活动的内容。并充分抓住孩子爱游玩的天性,以最自然的方式抒发情感、表现自我。让幼儿将生活经验迁移到音乐中,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领会到音乐的三段体结构(中速,慢板和快板),并理解音乐的性质,用夸张的肢体动作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的表现。

本次活动的优点是:

1、目标设计以幼儿为主体,活动重难点突出,重点是能依据音乐的性质,尝试用夸张的肢体动作进行模仿和创造性地表现下锅前后及下锅时的面条。难点是听辨音乐中的滑音,并能随音乐做出面条下锅时的动作。同样,在活动实施过程中也是以幼儿为主体的,教师供应引导,体现新课改的精神。

2、图谱的出现对幼儿理解曲式供应抓手。借助图谱,便利幼儿了解音乐的三段结构,同时便利幼儿创编动作。

3、活动设计结构合理,环节流畅。每一环节过渡语恰当,衔接得当,使得整节课幼儿的常规也较好。

不足与建议:

- 5 -

1、教师对幼儿动作评价较为单一、宽泛,应针对动作与音乐联系,动作表现音乐的程度评价。课堂上有一些幼儿三段音乐所创编的动作差别不大,教师应当准时引导和评价。

2、应当让幼儿进行图谱与音乐段落的匹配,刚开头教师直接把每一段音乐所代表的意思告知孩子了,不利于幼儿的主动探索。

3、在导入环节的提问时,应当针对视频中的面条进行提问,面条在没煮之前是什么样子的,提问应当再精确一些,避免幼儿回答不到点上。

4、多关注一下那些不擅长表现自我的孩子,教师可以尝试多加引导他去模仿,让乐于表现和动作创编较好的孩子给大家做示范,其他幼儿进行模仿。让这些不擅长表达的孩子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创编。

- 6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