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艳:试论《红字》中的反讽艺术171 试论《红字》中的反讽艺术 陈晓艳 内容提要:反讽是霍桑在小说《红字》中表达其思想矛盾性的修辞手法之一。本文就意象反讽、人物关 系反讽和戏剧反讽在小说中的具体运用探讨霍桑思想的矛盾性。霍桑思想的矛盾性增添了小说的内在 张力,扩展了小说的深层意蕴。 关键词:霍桑《红字》 反讽 作者简介:陈晓艳,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研究生,主要研究英美小说。 riUe:The Artistic Form of Irony in The Scarlet Letter Abstract:Irony iS one of the major artistic forms for Hawthorne to express his contradictory ideas in The ScⅡr- let Letter.This paper,by analyzing the concrete use about the image irony、the figures’relationship irony and dramatic irony in e Scarlet Letter.intends to explore Hawthorne’thoughts in conflict.His contradictory ide— as have added internal tension and deep implication to this nove1. Key words:Hawthorne e Scarlet Letter Irony Author:Chen Xiaoyan is a postgraduate student at the School of Humanities,Centr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China),majoring 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World Literature.Her main study area is British and American Nove1.Email:rebeeean@126.com l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作品《红字》是 一征意旨一致。当象征体与象征意旨之间不是应和 关系,而是障逆乖张,便在矛盾统一体中体现出浓 郁的反讽意味。《红字》中的意象反讽主要体现 在三个意象中:红字A、刑台和森林。 海丝特胸前的红字A本来是通奸者的意思。 后来在被她帮助过的穷人眼中变成了Angle,A— 部充满矛盾的浪漫主义小说。国内有关这部作 品的研究所运用的方法主要集中叙事学、女性主 义理论、文化理论、艺术技巧等。在艺术技巧上主 要通过解读小说中人名、人物的性格、事物的多种 象征意义来观照霍桑思想的矛盾性。而从“反 讽”这一艺术技巧角度来探讨霍桑的《红字》这部 作品甚少,本文拟就分析《红字》中的意象反讽、 人物关系反讽和戏剧反讽三个方面来探讨霍桑思 想的矛盾性及小说的深层意蕴。 反讽是一个具有拓殖性的概念。在文学中, 反讽既指语言的修辞技巧,也指隐含在人物、情节 ble的象征。A字原本作为耻辱的承载物,却因为 海丝特的忏悔、行动使它的象征意旨发生了截然 不同的转变,具有了浓厚的反讽意味,使清教中禁 锢人性的狭隘的传统道德的神圣性、严肃性受到 质疑。但是从A字意义的转变过程来看,是通过 海丝特不断地社会化才得以完成的,她以博爱的 或者主题中与正面描述意义相悖的暗示或对照技 巧、组织结构方法。反讽使这篇小说的主旨、作家 的思想态度呈现出多义、模糊、矛盾的面貌。 一精神帮助穷人,靠自己的劳动挣钱,靠高超的刺绣 技术获得小镇居民的认可。作家对海丝特的抗争 精神给以肯定的同时又强调个人的抗争必须以个 人社会化为前提,这是作家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 思考,对个人救赎方式的探索。 刑台在任何文化中都是惩罚机器的一部分, 、意象反讽 意象反讽是指意象的象征体与象征意旨的反 常规结合。通常情况下,象征体和约定俗成的象 但在小说中刑台是坚定海丝特与清教传统道德观 172世界文学评论2011年第1期 抗争决心的一个外在因素。当海丝特抱着珠儿第 一态度,而这种怀疑体现在齐灵渥斯和丁梅斯代尔 次站在刑台上接受镇上居民和牧师审判时感到 的关系上。齐灵渥斯本是救死扶伤的医生,却变 成疯狂的复仇者。造成齐灵渥斯人性扭曲的原因 之一是他一味追求和过分崇拜知识理性。从这组 反讽的人物关系中可以看出霍桑对于缺乏感性人 很羞耻,然而后来刑台却成了她幸福和快乐的嘹 望点和精神避难所。因为在日常生活的常态下她 无法承受人们投来的鄙夷目光,但在刑台上她却 有勇气接受大家审判的目光,所以刑台作为惩罚 性的知识理性、清教道德的反思和批判。 的意义在海丝特身上被颠覆了。让通奸者站在刑 丁梅斯代尔和海丝特本是教父和教民的关 台上公开接受刑罚对于人的心灵和尊严的摧残让 系,但是他俩私底下却是情人,丁梅斯代尔由净化 人处于绝境,但绝境更能激起人生存下去的力量 海丝特灵魂的角色变成了使她蒙羞的奸夫。当事 和勇气。所以在此刑台对他们来讲是一种激起心 情被发现之后他们俩的行为表现截然不同。她坚 灵力量获得新生的象征。 决不说出丁梅斯代尔的名字,独自承担着清教社 森林一般来说都是阴暗潮湿的罪恶和黑暗的 会道德的惩罚。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争夺珠儿 象征。小说中对森林的自然环境描写也是充满了 的抚养权,她敢于同狭隘的清教道德进行抗争。 阴暗和神秘,巫婆西宾斯太太经常出没在森林与 而丁梅斯代尔相反却很懦弱,甚至当海丝特安排 魔鬼同欢。正是这里却成为海丝特一家的乐园。 全家一起逃回欧洲的时候,丁梅斯代尔却害怕自 海丝特在日常的生活中总是冷冰冰的,但她和珠 己一个人去,也因此内心长久地遭受巨大的折磨。 儿在森林里同丁梅斯代尔相遇时却变回了一个女 海丝特如圣母般柔弱、慈爱的外表下却有一颗坚 人,丁梅斯代尔也渐渐还原成了一个温情脉脉的 毅而叛逆的心,本应承担相同责任的丁梅斯代尔 世俗之人。在森林里他们才真正做回人,森林才 却如此软弱,两者言行的差异是对僵化的男性与 是可以容纳自然人性之所。由此可见,“森林”这 女性、清教徒与叛逆者形象的反讽——渺小者伟 个意象的反讽意义是霍桑对当时美国社会清教道 大,伟大者渺小。但丁梅斯代尔最终没有选择去 德对人性压制的强烈批判。 欧洲,而是选择了在公众面前忏悔,海丝特的反叛 二、人物关系反讽 和自由精神濒临崩溃并最终被- ̄llN。丁梅斯代尔 和海丝特的反讽性关系说明了浸人当时美国人精 人物关系反讽是指小说通过人物之间行为的 神的狭隘的清教道德信仰最终战胜了可贵的自由 悖谬或表里的反差来揭示人物的性格,人性的复 反叛精神。霍桑在小说中让海丝特最终返回美国 杂性,从而显露作者的思想。下面主要从海丝特、 并在墓碑上刻着“漆黑的土地,鲜红的A字”,让 丁梅斯代尔和齐灵渥斯三者的关系来揭示人物形 读者觉察到霍桑在海丝特身上注人的希望,是对 象反讽手法在小说中的运用。 当时的美国社会需要海丝特身上的追求人性自由 齐灵渥斯和丁梅斯代尔表面上是医生和病人 的叛逆精神的肯定。然而在肯定中加以质疑,可 的关系,实则复仇者和被复仇者的关系。齐灵渥 以看出霍桑对于当时的一些激进的女权主义理想 斯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是具有广阔学识的知识 的怀疑,他的清教思想和男权思想不允许女性超 理性的代表,另一方面是狭隘清教道德观念的捍 出清教和传统社会道德底线,这种思想在海丝特 卫者,但这双重身份的共同点是都缺少作为健康 和齐灵渥斯的反讽关系中也有所体现。 的人的温情,所以在霍桑的笔下他是一个魔鬼般 海丝特和齐灵渥斯本是夫妻关系,却成了仇 的复仇者。他潜伏在丁梅斯代尔身边是为了在精 人。齐灵渥斯一味追求知识而情感上冷漠是导致 神上折磨和惩罚他,丁梅斯代尔对此却全然不知, 海丝特出轨的原因,但是他认为海丝特的出轨行 还把他当作朋友。当丁梅斯代尔因不堪七年的心 为导致了他变成了一个人性扭曲的复仇者,从他 灵折磨死去不久,他也死去了,一旦复仇的火焰没 们的关系中暗含的是霍桑对于海丝特的违反清教 有燃烧的目标,复仇者的生命也将枯萎。这是霍 和社会道德底线的出轨行为的谴责。而齐灵渥斯 桑对当时美国社会的精神状况的一种反思,1840 最终把遗产留给了他痛恨的珠儿,从中也可以看 年的英国工业革命已经波及到美国,对知识和科 出霍桑企图用博爱、宽恕的基督教思想来化解仇 技的过分崇拜使美国人的精神信仰、道德底线受 恨的救赎之路。 到冲击,霍桑对这种工业社会的知识理性持怀疑 上述三组人物关系相互交织相互碰撞,人物 陈晓艳:试论《红字》中的反讽艺术173 关系反讽手法的运用是霍桑思想的复杂性的显 现,从中可以看出霍桑作为19世纪美国文艺复兴 的领袖之一,在文学中表达着他对压抑人性、阻碍 美国独立的狭隘的宗教观、道德观的批判,对在探 应属于他们自己的耻辱”,“不过,要是他们追求 为上帝增辉添光,那就不要把肮脏的双手朝天举 起吧!要是他们想为同伴们服务,那就先强制自 己忏悔他们的卑下,以表明良心的力量和存在 寻民族独立和构建民族精神文化道路上的先进思 吧!”(82)①虽然他说的是“他们”,其实读者都知 想进行赞扬的同时,对如知识理性、激进的女权思 想等也保持着客观冷静的态度。 三、戏剧反讽 “在叙事作品中,读者(观众)、作者或叙述者 都知道的情况,而作品中的人物却一无所知,这就 构成了戏剧反讽。”(王先霈295)读者在阅读作 品时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所以在喜剧中读者往 往处于兴奋状态。根据米克在《论反讽》中所说 “喜剧因素和悲伤因素共存更能让人印象深刻” (米克50)。霍桑在这篇小说中正是通过反讽把 喜剧因素和悲剧因素结合起来,让读者在获得全 知全能的快感的同时更多地感受到肃穆的气氛。 小说中的戏剧反讽主要体现在两个典型场景中。 第一个场景是威尔逊牧师在市场的刑台上要 求丁梅斯代尔牧师劝告海丝特把奸夫说出来的场 景。在这一场景中,威尔逊牧师、参与审判的官员 和所有的观众都不知丁梅斯代尔就是奸夫,反而 认为他的话“实在撼人心肺”,对他深感信任和敬 佩。从表面上看丁梅斯代尔的确是在劝诫海丝特 把奸夫说出来,但是画外之音只有海丝特和读者 知道。其实丁梅斯代尔是在向海丝特和读者诉说 他内心巨大的痛苦。丁梅斯代尔没有勇气自己在 公众面前承认自己的罪孽,他没有勇气自己从高 位上走下来,没有勇气放弃牧师拯救灵魂的信仰, 但是他又时刻因为不能说出罪孽而受到良心和道 德的折磨。霍桑通过这一具有反讽意味的场景写 出了真实的人性,展现了现实、信仰与良心、情感 的冲突,从而让读者获得一种因了解事实真相而 嘲笑观众被丁梅斯代尔戏弄却全然不知的愉悦感 之余,激起读者对人性的思考,通过对丁梅斯代尔 心灵的挣扎来把握作家对宗教信仰、社会道德和 自然人性之间的矛盾的思考。 第二个场景是丁梅斯代尔同齐灵渥斯的一个 对话场景。齐灵渥斯设计圈套步步紧逼暗示丁梅 斯代尔把心里的秘密讲出来,丁梅斯代尔只是间 接陈述了自己的痛苦和至今都没有坦白罪孽的理 由。齐灵渥斯对丁梅斯代尔不肯坦白他的罪恶感 到气愤,认为这些人在自欺,“他们不敢于接受理 道这些话是针对丁梅斯代尔的,刺痛丁梅斯代尔 让他坦白自己的罪行。而被报复的丁梅斯代尔却 处在不知情的地位,不知道齐灵渥斯的身份,也不 知道齐灵渥斯知道他和海丝特的事情,读者对丁 梅斯代尔处境感到担忧。这一反讽情境中齐灵渥 斯作为狭隘的清教道德的捍卫者,不断地对丁梅 斯代尔的微弱的自由思想进行质问,强化丁梅斯 代尔的罪恶感。 实际上,戏剧性反讽一直贯穿着作品的始终。 在作品一开始,只有海丝特知道齐灵渥斯的身份, 并且保守了他的秘密,因此,齐灵渥斯潜伏在丁梅 斯代尔身边的目的也只有海丝特知情,丁梅斯代 尔直到后来才有所察觉。而海丝特和丁梅斯代尔 的事情也只有极少数人知道。正是戏剧反讽的运 用,才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也使读者能够 以旁观者的角色对作家的复杂思想加以思考。 综上所述,正如施来格尔所说的反讽的目的 “在于表明人们对生活的复杂性或价值观的相对 性有所认识,在于传达比直接陈述更广博、更丰富 的意蕴,在于避免过分地简单化、过强的说教性, 在于说明人们学会了展示其潜在破坏性的对立面 的当时,而获得某种见解的正确方法。”(米克 28)霍桑正是通过意象反讽、人物关系反讽和戏 剧反讽表达着他对人性的思考,对时代和民族的 思考,在众多矛盾中寻求一个平衡点。 注解【Notes】 ①本文所引用的《红字》原文均出自霍桑:《红字》,侍桁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以下仅标明页码, 不再一一说明。 引用作品【Works Cited】 D・C・米克:《论反讽》,周发祥译。北京:昆仑出版社, 1992年。 王先霈王又平主编:《文学理论批评术语汇释》。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责任编辑:代云芳